- 相关推荐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京十五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1
最近看完了马伯庸的新书《两京十五日》,看得很投入,监考的时候都在看,导致监考时间过得飞快我都没有察觉。
关于宣德皇帝的生死时速,网上关于这本小说的夸赞不少,但我觉得还是十几年前的《风起陇西》更为震撼人心。所以整本书结束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之一就是女主因好友入宫为妃后为皇帝殉葬而疯狂复仇的过程,和她总是念起的那首小山词《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就不从文学角度多鉴赏这首词了。关于从富家公子到清贫寒士的转变,晏几道写过很多扎心的今昔对比,但看下来从没有这一首这么让我感到悲伤。词中的景象好像带着一种复古的滤镜,把很多景物映衬的泛黄发暗,两个女孩的青春就这样不知为什么原因被哀凉地埋葬了。
一开始不能理解女主为什么会为了手帕之交步步为营丧心病狂的复仇,马伯庸确实很不擅长塑造女性形象,外加字里行间流露出女主应该是和手帕交除了友情应该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但仔细想作者应该是想塑造一个极赤子之心、极重情义、极天真、思想极进步的女性的形象。我想很多女孩子年少时都有那么一个特殊的好友,会觉得爱她胜过爱任何人,她就是自己的知己,但等到成家立业,后很多女孩就没有这样对友情特别特别特别强烈的依赖了,只不过文中的女主角她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相比于小说中其他更为宏大而沉重的主题,比如说关于迁都,关于漕运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以及百姓信仰,民生国本,这条女性复仇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非忠实读者非常希望作者以后写小说就写小说,不要再随便加什么女性角色和感情戏。
接下来是自己最近关于生活的感悟。最近依然在学习公务员相关知识,这应该是我正经当范进的第二年,常言道事不过三,前两次翻车的经历让我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今年年底再不及第我可能就要切腹了(?其实我在学习方面实在是没有天赋,头破血流这么多次,才知道学习的灵魂是思考。很多事不是简简单单付出时间硬刚就可以,也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亦步亦趋。相信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哪怕他其实为人很挫,但是起码在应试学习这方面绝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其实做老师也是很美好的,有时候我也会有“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的错觉。为什么说是错觉呢?因为身在组织里,总会被迫接受一些不能接受的东西。作为一个成年人,是不能如此任性的`。所以我想,很多有情怀又有本领的人选择单干,大概就是出于此吧。只不过教育的责任太过重大,所以我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外加感染身边的人,那就是很棒棒了。
接下来的安排是把学习嵌入自己的生活,这注定不是突击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大业。与此同时,希望自己能更用心的体验生活,完善自己。作为一个已婚人士,对自己的生活应该有更好的规划。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吧。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2
马亲王又有新书啦,到货后第一时间全身心阅读,确实是一气呵成,情节跌宕起伏,脑子中不自觉补出了很多的画面。从南京到北京,一个太子,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和一个芝麻官,四个主要任务串联起了故事情节,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马亲王写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落魄的小人物决定了大格局。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天道不公,人心不弃”。从太子朱瞻基知道自己的父亲病重后颓然放弃,到他用这句话鼓舞吴定缘。我看到的是从国家权力中心游走的太子内心的一种不甘,是对别人评价“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反抗。联想到最近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面的蓝盈莹说的,越是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努力证明给你看!满满的正能量。
这句话放在吴定缘身上那又是一种意味。他貌似出身低微,不想卷入纷争,只想安定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一场突发意外把他卷入了国家权力斗争的漩涡里,父死妹被抓,自己又突然发现身世之谜竟然牵扯前朝旧事,可谓不公多矣。可是他也凭着自己的眼光手段,突破重重困难,向死而生,可谓不弃多矣。
朱瞻基和吴定缘,这两人本来是天上和地下,但命运把他俩纠缠在一起,是朋友也好似兄弟,从太子落水时,吴定缘对他闷头就是拳打脚踢,太子第一次解救后命锦衣卫绑吴定缘,到吴定缘因利益护送太子,到真诚去解救太子,从朱瞻基不惜绕路济南去救吴定缘,到吴定缘舍身孤胆前往京城提前送信。让我们在书中体会到了两人由淡变浓的友情。
当然书中的于谦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但在京城违规放走吴定缘时的拘谨又让人忍俊不禁。苏荆溪为了给挚友报仇的`执着,让这一个信念坚持的走到最后,文末马亲王还专门交代了殉葬之事的细节,真是让人感叹时代的不公。
书中几个配角也十分出彩,比如甘为兄弟谋福利,宁愿牺牲自己的孔十八;看似高不可攀其实活得最通透的佛母;矛盾纠结体兼忠诚卫士梁兴甫;醉心工程建设的阮安;张泉、昨叶何等等。
读书还有几个小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个是作者的用心。按照作者马亲王的话来说,是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查资料时的一段故事,展开了添加了故事的细节而写作的,书中涉及史料的部分,作者一如既往的严谨。就小到南京城墙高“六丈五尺”这种细节也是作者细究的地方,有据可循。
还有一个就是书中对大运河的描写,于谦作为主要叙述者,讲出了大运河的建造、功用、成因。像是给我们讲述大运河恢弘的历史,让我们感叹古人智慧高深,人民力量伟大巧夺天工。
当然还有书中的隐含主线迁都问题。国都留在北京促进航运、外御匈奴,可部分随迁子民深受其害,航运部分民众保守剥削。国都迁回南京,省河运千万人力,南方物产丰沛,但同理也有人会受害不满。到底是迁还是不迁?告诉我们的是身为决策者,重大决策要慎之又慎,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真正了解民情民意,才能有效权衡,因地制宜,兼听则明。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相关文章:
《两个锄头》读后感04-28
两个朋友读后感03-28
《两只蚂蚁》读后感04-11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6-12
(精选)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7-05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精选)07-10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7-09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精选)07-12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精选)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