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3-08-11 15:35: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必备(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必备(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夜色凉如水,月色清如许。枕着悠悠玉笛声,浸着淡淡木兰香,入烟雨幻境,红楼一梦。纤纤素指轻拨琴弦,香茗淡飘,琴声之中又是谁的辛酸苦涩?

  一曲红楼,似千千万万声的叹息。这叹息铿锵地说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腐朽的年代!

  一曲红楼,哀婉的曲调似朦胧的烟雨,蕴含着无数的梦。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前世的神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一块无暇的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悠悠的情思,让佳人流连忘返。

  踏破时间的道路,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却总是含满了莹莹的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亦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在这你来我往之中,宝黛的情愫至此互相悄悄地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奇缘,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伤心的泪洒了一遍又一遍,一人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翼翼,心中的'委屈愁恨又与何人说?美黛终损,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地绽放出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默默间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茫茫的红尘。本以为"金玉良缘"的枷锁可破,却又怎知命不由己?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相伴。一切,都结束在滚滚红尘中。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言……

  梦断那如烟似雨的红楼……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3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很喜欢研究林黛玉这个人物。多愁善感使得她极具才华,放在现代,她将是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但仔细品品她的言行,她有很多思维的认知错误,使得她产生了错误想法,陷入在受害者心态中不能自拔,委屈、小心眼、闷闷不乐、忧郁,生活怎么能快乐呢?

  我以下面“送宫花”事件为案例分析林黛玉的几种典型认知错误。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姨妈有12支宫花,好心好意送给几位姑娘。王夫人劝她都留给她女儿宝钗,薛姨妈自知宝钗不喜爱花儿粉儿,请周瑞家的送给其他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各两支,凤姐四支。周瑞家的因为顺路,先送给了迎春探春,收到后两人停止了下棋,表示感谢;惜春和尼姑在玩,开了玩笑也请丫鬟收下宫花。之后给了平儿四支转交凤姐,最后去给黛玉送了宫花。黛玉有那么多选择, “谢谢薛姨妈惦记”“谢谢您送花过来”……黛玉偏偏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一,黛玉在并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添加了自己的故事:别人把不要的东西给自己。这犯了典型的“读心术(Mind-reading)”错误。她忿忿不平,却没有和周瑞的家确认下事实,“是因为别人挑剩下的花才给我吗?”而周瑞家的也许会说,“这些花都是相似的,没分别,先送给了顺路的人。如果你这么介意,以后就第一个送给你。”从而转变林黛玉看问题的视角。但林黛玉偏偏自己认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事实,不沟通,生闷气,她能开心吗?

  其二,黛玉认为有了好东西,她就应该首先得到它,这犯了“应该”句式(Shouldy)的错误。为什么林黛玉就一定要第一个得到花儿呢?为什么不是宝钗,三春姑娘?只要别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情,她就先生气。可是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别人为什么要按照她的想法做事呢?林黛玉怀有一种对于“公平”的执着,只要认为是不公平就生气。如果怀着同样的心态,惜春、平儿也要嚷嚷,“为什么这花不先给我?”。宝钗也可以嚷嚷,“为什么没有问我,就不给我留花?”。薛姨妈也可以很委屈,她的一片心意被黛玉误解,她还有理由生气呢,以后有花还会送给黛玉吗?

  其三,林黛玉过度关注了消极信息,犯了“心里过滤(Filtering)”的.错误。在一件事情中她只挑负面的细节,却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一共12支花,分给了5个人,那么很多姑娘都没有得到花,她是那个得到的人,却在挑剔,她是最后一个得到的。换一种心态,她可以想,“薛姨妈没有把花儿留给自家女儿和其他姑娘,却留给了我,我真是得感谢她。”如果是个盲目乐观的人,“我一定是最幸运的人,最好的花儿才会被保留到最后给我。”有时候,何妨一点儿盲目的积极呢?

  其四,书中未明确提及,但林黛玉也很有可能犯的错误,是“贴标签(Labeling)”。她可能会认为薛姨妈或者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碟”,产生怨言,却忘记了她们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在生活中,“窝囊废”“蠢货”等等对人贴标签的做法只能推远人和人的距离,引发人和人之间的恶战。如果林黛玉能够分清楚“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她也可以想,“这次的花即使最后给了我,就算这是我生气的行为,但也只是这一次,完全不妨碍她们平素对我不错的。”

  这几种认知错误是导致人生气、忿恨、抱怨的几种典型想法。大家会笑黛玉刻薄,却不一定意识到这些认知错误和自身的关系。其实只要留心,这些认知错误在生活中,电视剧剧情中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与爱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等人际关系中,你是否有给任何人“贴标签”,只因为偶发的行为,就将对对方的判断提升至人格层面?

  是否只关注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常常念叨,却忽视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不错?

  是否认为他们应该像自己所设定的规则一样行事,如果他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生气愤怒?

  是否没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为什么林妹妹有这些认知错误呢?可能因为自身患病,疾病本身的疼痛令她不能愉快。而由于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人的想法,故而产生出种种错误的念想;或者由于基因的缘故,她本身比其他人更容易不开心;又或者她自幼丧母,父亲大概忙于公务,疏忽了对她情绪上的照顾,而她的老师也没有关照到她的情绪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暗线。其中,贾府最为兴盛,却又衰落得最快。虽然贾府上有贾元春在宫为妃,她为贾府换来了繁荣,使得贾府后台强硬;下有无数家业,家底雄厚,但是贾府上下挥霍无度,贾府后辈个个纨绔子弟,好吃懒做,软弱无能,家产被一点点腐蚀。再加上后来顶梁柱元春的病逝,贾府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衰落不可避免,但若是府中发奋图强,人才辈出,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可她又是一个一手拿药罐子,一手捧醋坛子的弱女子,不如宝钗的行事大方,不如熙凤的精明能干,更是因为她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所导致原本疼爱她的贾母渐渐疏远她,最终因为王熙凤的一出"偷梁换柱"痛失所爱。但是,她又是个可怜人,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爱而不得,最后喊着宝玉的名字香消玉殒。

  我曾为这书中悲惨的爱情故事唏嘘,也曾怨作者为何不给这故事安排一个好的结局,让人猜摸不透。不过在这封建社会末期,注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读完《红楼梦》,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感悟到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忠贞与无奈。《红楼梦》不愧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红楼梦读书笔记5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6

  我都不知道自己读了《红楼梦》多少回了,但每读一次,就更喜欢它一分。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体弱多病,贾宝玉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评价道:“娴静似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又因“两眉颦似蹙”,为其命字“颦”。也正因为身体的柔弱,注定黛玉的幸福渺茫。

  传说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前世的浇水之恩,遂转生为林妹妹,向宝玉还眼泪,当最后一滴眼泪还干,也就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虽说是传说,但在贾府的黛玉,眼泪似乎变得廉价,双眼常肿得如两核桃。有人说是黛玉小家子气,所以才会常流泪,但在我看来,的原因在于贾府这一大环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对贾府的评价。贾府在黛玉看来,就如一洪水猛兽,充满污__之气,而在这样黑暗龌龊的环境中,黛玉始终保持自己的内心不受污染,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宛如污泥中的白莲,一尘不染,洁白无瑕。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身在贾府,是黛玉的无奈,知心的只有宝玉一个,在黛玉心中,向往着自由,“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惜不能如愿!黛玉是聪明的,她知道自己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命运,但她没有屈服,而是进行反抗,所以,她对于跟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宝玉给予支持。

  但命运是残忍的,宝玉因丢玉而疯癫,黛玉身子孱弱,遂有了新娘偷龙转凤这一招,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消殒,间接致使宝玉最后的出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子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色衰,黛玉的早逝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呢?也许,死,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解脱,是悲剧的终结,也是一种幸福。

红楼梦读书笔记7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读书笔记8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书笔记9

  红楼梦,梦红楼,一梦红楼,空见色,二梦红楼,色生情,三梦红楼,淫回转,四梦红楼,俗染尘,五梦红楼,木石缘,六梦红楼,金玉姻,七梦红楼,怜心志,八梦红楼,畅惘然,九梦红楼,淡平生,十梦红楼,成大道。

  “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等等云,民间对四大民著的说评已经很多,尤其是《三国》与《红楼》,一度对《红楼梦》不以为然,甚至到了翻书的前一刻,觉得不就男男女女的那回事情,当我翻读第一回,读到“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立刻跟当下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作者的洞察力,再读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时候,我立刻收起了玩酷的态度,顿觉作者并不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再写一段辛酸历史,以致后来对这本“满纸荒唐言”的`书却不肯漏掉一个字,漏了一字都感觉读不全似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有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文学的造诣,其中的人物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中王熙凤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道王熙凤,首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集一身。她作为贾府的管家,地位可以说仅次于贾母之下,因此,她在贾府中有极高的威望。王熙凤可谓是把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说道荣国府收养了林黛玉,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中,可谓是把她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提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王熙凤先是做尽了好人,然后在显示出了奸滑狡诈的本事,她打闹宁国府,状告尤二姐,最后使得尤二姐选择吞金自杀。王熙凤费尽心机苦苦的经营的贾府,目的就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但是她殊不知,最后,她亲手经营的大厦的崩塌是由她自己所导致的,这可谓是王熙凤的悲剧。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非常的生动的,可以说,书中对于王熙凤的人物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她出现在哪,哪里就会有热闹。在林黛玉初次见贾母时,贾母把她的外孙女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痛哭时,所有人都“个个敛声屏气,严肃工整”,但是,有一个人却从后院笑的出来说道“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书中有很多对于王熙凤的正面的描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艰险,歹毒,泼辣等人物的性格。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侧面中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如在王熙凤的丫鬟对于王熙凤说:“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哭,两面三刀”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世梦。王熙凤越是能干,贾府就衰败的越快。《红楼梦》是悲剧的基调,所以,从对于王熙凤这一个人物的刻画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王熙凤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关系,不管是联结,或是矛盾,都反应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总之,《红楼梦》非常值得一看,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人生的悲欢。我们一定要通过品读国学经典,从而感悟人生之道。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非常深沉,里面的人物个个好似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根本功打扎实,进步自己的写作程度。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防止倒霉,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终究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如今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分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承受世界,世界不承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手握香卷心盛泪,《红楼梦》中悟人生。耀眼灯光,照着书中的大观园,在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中,在贾府的由盛转衰中,看曹公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听他弹唱一曲徘徊的绝响。

  一部《红楼梦》,千年来,有无数的争辩,无数的学问,每个人读后的观点不尽相同,而同一个人每重读一遍的心情又是大有区别。鲁迅先生如是说:“一本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脱离研究的立场,不用批判的眼光,我从第一遍读红楼起,满眼所见的,不过“人生”二字,无关贫穷富贵,无关儿女情长,她让我懂得从细节上去读生活的情味,又从变迁的轨迹中感喟人生无常。直至今日,重读红楼,仍对“人生”颇有新的感触。

  最初电视剧上灯彩衣香、环佩争琮的幼年记忆,让我把红楼想象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吸引我一点一点读进去,直至一遍读完,才发现,人生亦如红楼,不仅有美丽和快乐,刚有伤感和别离,放之如今,亦能处处在生活中体会到红楼梦中意境。

  宝玉有一句最不喜欢的对子: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红楼梦里确实满纸世事,处处人情。大人物要应对朝政和官员,要注意家族里的争或和;而小人物们,或要仰人鼻息,或要努力攀登。撇开褒贬,这是一幅全面的世俗风情画卷。那个不愿做“禄蠹”的宝玉,大抵是我们每个少年的影子,年少轻狂,衣食无忧,怀揣着“清高”的理想,抗拒仕途。到长大才渐渐发现,始终是不能完全脱离这些的。读一遍红楼,即审视自己一番,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幼稚可笑,却时常存在,就如宝玉;读罢,即成长一点,要求自己要上进,不可贪图享乐。

  贾母在红楼梦中,是个十足的大家长式的核心人物,这个活到八十多的贾府的“老祖宗”,净会给自己找乐子。王熙凤过生日,贾母提议凑份子庆寿,“攒金做寿”,图的不过是众人齐乐的热闹。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大痛,一味放大痛苦,只会活的身心俱疲。当今社会,每个人似乎压力都很大,尤其是白领,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何不学学贾母,乐观的过活呢?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秘诀就是自己寻找快乐,自己制造快乐。疲惫时,听一首歌,看一本书,放松心情;自我感觉压力大时;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不顺利时,不怨天尤人,打起精神,寻找原因,继续努力。红楼梦中不乏悲观者,在我看来,如黛玉,一曲红楼梦,她的泪从头洒到了尾。然乐观使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乐观与悲观是我们心海中两条背道而驰的船,乐观装载着心情驶向阳光明媚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了希望;悲观装载着心情驶向阴霾暗淡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了忧伤。通读红楼,自是被黛玉的真性情打动,生为情而生,死为情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没有人有资格亵渎这缕最纯洁的灵魂!但深入了想,对比现在的生活,贾母那种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重要了些。

  红楼梦的大观园,俨然是个缩小的世界,灵秀的'儿女们在此谱就一场旷世传说,也让后人从贾府的盛衰中,看到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这是我读红楼最大的感触。

  宁荣两府,坐吃皇粮租谷,奢靡逸乐,单看每个人的衣裳配饰,已是豪华。挥霍无度更以两件事为最,一是宁府为秦氏举丧,二十八个贾族长幼人物一齐出动,几百个管事仆人沿街呼拥,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无非是借逝者之魂彰显家族的声势与豪华;另一件便是荣国府迎元春省亲,大观园即为此而造。奢华之极,元妃亦看不过,道:“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至极。”唐代李商隐曾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俭则兴,奢则败。贾府大兴土木,吃喝玩乐无所节制,也是难以持久,遭到抄检的时候,贾政才说:“我如今要省俭起来,已是迟了。”

  古人云:“以约失之者实寡,以奢失之者盖众。”南唐后主李煜沉湎于宴饮、赏花、赋诗、歌舞,终成宋太祖阶下囚;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享乐之子,北宋王朝因此衰落;明神宗沉溺酒色,贪求金银财宝,不择手段敛财,使得民穷财竭,江河日下,不可收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物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今天,“节俭”意识却在淡化。公款吃喝现象比比皆是,不论穷富,讲究的是排场,是面子。大吃大喝、挥霍无度的风气盛行,使人丧失原则,腐败也往往由此骤起。我们大学生中,也有不少“月光族”。这样的风气实在要不得。纵使是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勤俭节约,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德。在满足自身欲望和爱好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度,保持清醒的头脑。

  今日读红楼梦,久久沉浸其中,就像黛玉读西厢的感受——“辞藻警心,余香满口,不忍释卷。”从美好单纯的想法开始,渐渐了解浮华和虚妄、生存的细节,以及必须承受的种种痛苦和变故,随着我的成长及思想的成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验。曹公的满纸其实没有一句荒唐言,他向我们演绎了一出人间之戏,其中之味,我自是不能完全解得的。但我会继续在如梦的人生路上前行,有红楼相伴,将悟出的人生之理用以自勉,愿人生更美好。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读书笔记必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笔记03-18

《红楼梦》读书笔记11-21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2-30

《红楼梦》读书笔记11-24

红楼梦读书笔记08-19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3-06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12-08

红楼梦读书笔记【推荐】12-11

红楼梦读书笔记【荐】01-30

高中红楼梦读书笔记09-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红楼梦读书笔记必备(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必备(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夜色凉如水,月色清如许。枕着悠悠玉笛声,浸着淡淡木兰香,入烟雨幻境,红楼一梦。纤纤素指轻拨琴弦,香茗淡飘,琴声之中又是谁的辛酸苦涩?

  一曲红楼,似千千万万声的叹息。这叹息铿锵地说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腐朽的年代!

  一曲红楼,哀婉的曲调似朦胧的烟雨,蕴含着无数的梦。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前世的神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一块无暇的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悠悠的情思,让佳人流连忘返。

  踏破时间的道路,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却总是含满了莹莹的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亦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在这你来我往之中,宝黛的情愫至此互相悄悄地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奇缘,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伤心的泪洒了一遍又一遍,一人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翼翼,心中的'委屈愁恨又与何人说?美黛终损,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地绽放出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默默间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茫茫的红尘。本以为"金玉良缘"的枷锁可破,却又怎知命不由己?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相伴。一切,都结束在滚滚红尘中。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言……

  梦断那如烟似雨的红楼……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3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很喜欢研究林黛玉这个人物。多愁善感使得她极具才华,放在现代,她将是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但仔细品品她的言行,她有很多思维的认知错误,使得她产生了错误想法,陷入在受害者心态中不能自拔,委屈、小心眼、闷闷不乐、忧郁,生活怎么能快乐呢?

  我以下面“送宫花”事件为案例分析林黛玉的几种典型认知错误。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姨妈有12支宫花,好心好意送给几位姑娘。王夫人劝她都留给她女儿宝钗,薛姨妈自知宝钗不喜爱花儿粉儿,请周瑞家的送给其他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各两支,凤姐四支。周瑞家的因为顺路,先送给了迎春探春,收到后两人停止了下棋,表示感谢;惜春和尼姑在玩,开了玩笑也请丫鬟收下宫花。之后给了平儿四支转交凤姐,最后去给黛玉送了宫花。黛玉有那么多选择, “谢谢薛姨妈惦记”“谢谢您送花过来”……黛玉偏偏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一,黛玉在并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添加了自己的故事:别人把不要的东西给自己。这犯了典型的“读心术(Mind-reading)”错误。她忿忿不平,却没有和周瑞的家确认下事实,“是因为别人挑剩下的花才给我吗?”而周瑞家的也许会说,“这些花都是相似的,没分别,先送给了顺路的人。如果你这么介意,以后就第一个送给你。”从而转变林黛玉看问题的视角。但林黛玉偏偏自己认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事实,不沟通,生闷气,她能开心吗?

  其二,黛玉认为有了好东西,她就应该首先得到它,这犯了“应该”句式(Shouldy)的错误。为什么林黛玉就一定要第一个得到花儿呢?为什么不是宝钗,三春姑娘?只要别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情,她就先生气。可是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别人为什么要按照她的想法做事呢?林黛玉怀有一种对于“公平”的执着,只要认为是不公平就生气。如果怀着同样的心态,惜春、平儿也要嚷嚷,“为什么这花不先给我?”。宝钗也可以嚷嚷,“为什么没有问我,就不给我留花?”。薛姨妈也可以很委屈,她的一片心意被黛玉误解,她还有理由生气呢,以后有花还会送给黛玉吗?

  其三,林黛玉过度关注了消极信息,犯了“心里过滤(Filtering)”的.错误。在一件事情中她只挑负面的细节,却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一共12支花,分给了5个人,那么很多姑娘都没有得到花,她是那个得到的人,却在挑剔,她是最后一个得到的。换一种心态,她可以想,“薛姨妈没有把花儿留给自家女儿和其他姑娘,却留给了我,我真是得感谢她。”如果是个盲目乐观的人,“我一定是最幸运的人,最好的花儿才会被保留到最后给我。”有时候,何妨一点儿盲目的积极呢?

  其四,书中未明确提及,但林黛玉也很有可能犯的错误,是“贴标签(Labeling)”。她可能会认为薛姨妈或者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碟”,产生怨言,却忘记了她们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在生活中,“窝囊废”“蠢货”等等对人贴标签的做法只能推远人和人的距离,引发人和人之间的恶战。如果林黛玉能够分清楚“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她也可以想,“这次的花即使最后给了我,就算这是我生气的行为,但也只是这一次,完全不妨碍她们平素对我不错的。”

  这几种认知错误是导致人生气、忿恨、抱怨的几种典型想法。大家会笑黛玉刻薄,却不一定意识到这些认知错误和自身的关系。其实只要留心,这些认知错误在生活中,电视剧剧情中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与爱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等人际关系中,你是否有给任何人“贴标签”,只因为偶发的行为,就将对对方的判断提升至人格层面?

  是否只关注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常常念叨,却忽视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不错?

  是否认为他们应该像自己所设定的规则一样行事,如果他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生气愤怒?

  是否没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为什么林妹妹有这些认知错误呢?可能因为自身患病,疾病本身的疼痛令她不能愉快。而由于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人的想法,故而产生出种种错误的念想;或者由于基因的缘故,她本身比其他人更容易不开心;又或者她自幼丧母,父亲大概忙于公务,疏忽了对她情绪上的照顾,而她的老师也没有关照到她的情绪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暗线。其中,贾府最为兴盛,却又衰落得最快。虽然贾府上有贾元春在宫为妃,她为贾府换来了繁荣,使得贾府后台强硬;下有无数家业,家底雄厚,但是贾府上下挥霍无度,贾府后辈个个纨绔子弟,好吃懒做,软弱无能,家产被一点点腐蚀。再加上后来顶梁柱元春的病逝,贾府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衰落不可避免,但若是府中发奋图强,人才辈出,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可她又是一个一手拿药罐子,一手捧醋坛子的弱女子,不如宝钗的行事大方,不如熙凤的精明能干,更是因为她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所导致原本疼爱她的贾母渐渐疏远她,最终因为王熙凤的一出"偷梁换柱"痛失所爱。但是,她又是个可怜人,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爱而不得,最后喊着宝玉的名字香消玉殒。

  我曾为这书中悲惨的爱情故事唏嘘,也曾怨作者为何不给这故事安排一个好的结局,让人猜摸不透。不过在这封建社会末期,注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读完《红楼梦》,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感悟到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忠贞与无奈。《红楼梦》不愧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红楼梦读书笔记5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6

  我都不知道自己读了《红楼梦》多少回了,但每读一次,就更喜欢它一分。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体弱多病,贾宝玉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评价道:“娴静似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又因“两眉颦似蹙”,为其命字“颦”。也正因为身体的柔弱,注定黛玉的幸福渺茫。

  传说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前世的浇水之恩,遂转生为林妹妹,向宝玉还眼泪,当最后一滴眼泪还干,也就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虽说是传说,但在贾府的黛玉,眼泪似乎变得廉价,双眼常肿得如两核桃。有人说是黛玉小家子气,所以才会常流泪,但在我看来,的原因在于贾府这一大环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对贾府的评价。贾府在黛玉看来,就如一洪水猛兽,充满污__之气,而在这样黑暗龌龊的环境中,黛玉始终保持自己的内心不受污染,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宛如污泥中的白莲,一尘不染,洁白无瑕。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身在贾府,是黛玉的无奈,知心的只有宝玉一个,在黛玉心中,向往着自由,“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惜不能如愿!黛玉是聪明的,她知道自己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命运,但她没有屈服,而是进行反抗,所以,她对于跟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宝玉给予支持。

  但命运是残忍的,宝玉因丢玉而疯癫,黛玉身子孱弱,遂有了新娘偷龙转凤这一招,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消殒,间接致使宝玉最后的出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子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色衰,黛玉的早逝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呢?也许,死,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解脱,是悲剧的终结,也是一种幸福。

红楼梦读书笔记7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读书笔记8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书笔记9

  红楼梦,梦红楼,一梦红楼,空见色,二梦红楼,色生情,三梦红楼,淫回转,四梦红楼,俗染尘,五梦红楼,木石缘,六梦红楼,金玉姻,七梦红楼,怜心志,八梦红楼,畅惘然,九梦红楼,淡平生,十梦红楼,成大道。

  “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等等云,民间对四大民著的说评已经很多,尤其是《三国》与《红楼》,一度对《红楼梦》不以为然,甚至到了翻书的前一刻,觉得不就男男女女的那回事情,当我翻读第一回,读到“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立刻跟当下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作者的洞察力,再读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时候,我立刻收起了玩酷的态度,顿觉作者并不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再写一段辛酸历史,以致后来对这本“满纸荒唐言”的`书却不肯漏掉一个字,漏了一字都感觉读不全似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有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文学的造诣,其中的人物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中王熙凤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道王熙凤,首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集一身。她作为贾府的管家,地位可以说仅次于贾母之下,因此,她在贾府中有极高的威望。王熙凤可谓是把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说道荣国府收养了林黛玉,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中,可谓是把她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提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王熙凤先是做尽了好人,然后在显示出了奸滑狡诈的本事,她打闹宁国府,状告尤二姐,最后使得尤二姐选择吞金自杀。王熙凤费尽心机苦苦的经营的贾府,目的就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但是她殊不知,最后,她亲手经营的大厦的崩塌是由她自己所导致的,这可谓是王熙凤的悲剧。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非常的生动的,可以说,书中对于王熙凤的人物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她出现在哪,哪里就会有热闹。在林黛玉初次见贾母时,贾母把她的外孙女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痛哭时,所有人都“个个敛声屏气,严肃工整”,但是,有一个人却从后院笑的出来说道“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书中有很多对于王熙凤的正面的描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艰险,歹毒,泼辣等人物的性格。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侧面中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如在王熙凤的丫鬟对于王熙凤说:“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哭,两面三刀”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世梦。王熙凤越是能干,贾府就衰败的越快。《红楼梦》是悲剧的基调,所以,从对于王熙凤这一个人物的刻画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王熙凤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关系,不管是联结,或是矛盾,都反应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总之,《红楼梦》非常值得一看,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人生的悲欢。我们一定要通过品读国学经典,从而感悟人生之道。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非常深沉,里面的人物个个好似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根本功打扎实,进步自己的写作程度。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防止倒霉,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终究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如今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分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承受世界,世界不承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手握香卷心盛泪,《红楼梦》中悟人生。耀眼灯光,照着书中的大观园,在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中,在贾府的由盛转衰中,看曹公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听他弹唱一曲徘徊的绝响。

  一部《红楼梦》,千年来,有无数的争辩,无数的学问,每个人读后的观点不尽相同,而同一个人每重读一遍的心情又是大有区别。鲁迅先生如是说:“一本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脱离研究的立场,不用批判的眼光,我从第一遍读红楼起,满眼所见的,不过“人生”二字,无关贫穷富贵,无关儿女情长,她让我懂得从细节上去读生活的情味,又从变迁的轨迹中感喟人生无常。直至今日,重读红楼,仍对“人生”颇有新的感触。

  最初电视剧上灯彩衣香、环佩争琮的幼年记忆,让我把红楼想象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吸引我一点一点读进去,直至一遍读完,才发现,人生亦如红楼,不仅有美丽和快乐,刚有伤感和别离,放之如今,亦能处处在生活中体会到红楼梦中意境。

  宝玉有一句最不喜欢的对子: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红楼梦里确实满纸世事,处处人情。大人物要应对朝政和官员,要注意家族里的争或和;而小人物们,或要仰人鼻息,或要努力攀登。撇开褒贬,这是一幅全面的世俗风情画卷。那个不愿做“禄蠹”的宝玉,大抵是我们每个少年的影子,年少轻狂,衣食无忧,怀揣着“清高”的理想,抗拒仕途。到长大才渐渐发现,始终是不能完全脱离这些的。读一遍红楼,即审视自己一番,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幼稚可笑,却时常存在,就如宝玉;读罢,即成长一点,要求自己要上进,不可贪图享乐。

  贾母在红楼梦中,是个十足的大家长式的核心人物,这个活到八十多的贾府的“老祖宗”,净会给自己找乐子。王熙凤过生日,贾母提议凑份子庆寿,“攒金做寿”,图的不过是众人齐乐的热闹。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大痛,一味放大痛苦,只会活的身心俱疲。当今社会,每个人似乎压力都很大,尤其是白领,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何不学学贾母,乐观的过活呢?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秘诀就是自己寻找快乐,自己制造快乐。疲惫时,听一首歌,看一本书,放松心情;自我感觉压力大时;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不顺利时,不怨天尤人,打起精神,寻找原因,继续努力。红楼梦中不乏悲观者,在我看来,如黛玉,一曲红楼梦,她的泪从头洒到了尾。然乐观使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乐观与悲观是我们心海中两条背道而驰的船,乐观装载着心情驶向阳光明媚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了希望;悲观装载着心情驶向阴霾暗淡的日子,于是我们看到了忧伤。通读红楼,自是被黛玉的真性情打动,生为情而生,死为情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没有人有资格亵渎这缕最纯洁的灵魂!但深入了想,对比现在的生活,贾母那种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重要了些。

  红楼梦的大观园,俨然是个缩小的世界,灵秀的'儿女们在此谱就一场旷世传说,也让后人从贾府的盛衰中,看到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这是我读红楼最大的感触。

  宁荣两府,坐吃皇粮租谷,奢靡逸乐,单看每个人的衣裳配饰,已是豪华。挥霍无度更以两件事为最,一是宁府为秦氏举丧,二十八个贾族长幼人物一齐出动,几百个管事仆人沿街呼拥,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无非是借逝者之魂彰显家族的声势与豪华;另一件便是荣国府迎元春省亲,大观园即为此而造。奢华之极,元妃亦看不过,道:“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至极。”唐代李商隐曾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俭则兴,奢则败。贾府大兴土木,吃喝玩乐无所节制,也是难以持久,遭到抄检的时候,贾政才说:“我如今要省俭起来,已是迟了。”

  古人云:“以约失之者实寡,以奢失之者盖众。”南唐后主李煜沉湎于宴饮、赏花、赋诗、歌舞,终成宋太祖阶下囚;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享乐之子,北宋王朝因此衰落;明神宗沉溺酒色,贪求金银财宝,不择手段敛财,使得民穷财竭,江河日下,不可收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物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今天,“节俭”意识却在淡化。公款吃喝现象比比皆是,不论穷富,讲究的是排场,是面子。大吃大喝、挥霍无度的风气盛行,使人丧失原则,腐败也往往由此骤起。我们大学生中,也有不少“月光族”。这样的风气实在要不得。纵使是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勤俭节约,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德。在满足自身欲望和爱好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度,保持清醒的头脑。

  今日读红楼梦,久久沉浸其中,就像黛玉读西厢的感受——“辞藻警心,余香满口,不忍释卷。”从美好单纯的想法开始,渐渐了解浮华和虚妄、生存的细节,以及必须承受的种种痛苦和变故,随着我的成长及思想的成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验。曹公的满纸其实没有一句荒唐言,他向我们演绎了一出人间之戏,其中之味,我自是不能完全解得的。但我会继续在如梦的人生路上前行,有红楼相伴,将悟出的人生之理用以自勉,愿人生更美好。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