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15 07:30:2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音乐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读书笔记

音乐读书笔记1

  收到张桂梅老师《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这本书后,我没有立即进入阅读状态,而是先看前言和后记,再看目录,再随机抽阅几个片段(这是我的读书习惯,窥斑知豹,如果几个片段读下来感觉不好,便就此打住),正是这几个片段抓住了我,我才真正读起她的书来。我读得很慢,用了整整四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我感到她的书不可快读,就像听京剧,不可快放,快放了便索然无味。读张老师的书你得品味,你得感受,你得体会,品味它的甜度,感受它的温度,体会它的力度。我是用心读她的书的,因为用心,所以共鸣,所以感到她不只是一个音乐教师,不只懂得音乐教学,还是一个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人,是一个善于把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的人,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才学的人。

  (一)宏观感受,这本书有特点。

  其一,从结构安排上看,或紧扣主题,或形散神聚。全书共六章,其中有与主题扣得紧密的章节,如一至四章,也有与主题扣得看似不紧,甚至觉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章节,如第五章的“说说武汉音乐学院里的流行潮”和第六章的“走过新加坡”等,细细品来却又不无联系,一是学音乐的人更爱追求美,更能创造美,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目的;一是由此及彼,引发对中国教育的深思考,大教育如此,音乐教育又岂能独善其身?这样的结构安排,避免了平淡和呆板,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也增强了本书的张力。

  其二,从思想内容上看,弘扬真善美,色难假丑恶。“文以载道”,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揽全书,贯穿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音乐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理论与实际交相辉映,熠熠生光。

  其三,从材料取舍上看,厚今薄古,疏远亲近。写如何当好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选材的角度有多样性,可以引经据典,旁搜远绍;可以罗列清规,辅以说教;可以着笔名师,浓墨重彩。但作者没有这样,而是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为主,收集的“榜样”多是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即她的老师,她的同事,她的校友,她的朋友,使人感到德艺双馨的老师,不是伟人,而是平凡人,不在天边,就在我们中间,可望、可及、可学。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和做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微观感受,这本书有美感。

  ——感受语言之美。张老师是很讲究语言艺术的`,她的文字,时而像美妙的乐曲从天外飘来,悠然回荡;时而像秋天的小溪在山间流淌,清幽明静;时而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跳落,短促悦耳,形成了大量散文诗式的语句,比如“以声唱心,音乐如人,心在歌唱,美好如是。住进音乐艺术里的,多能保鲜,心是如此,人是如此,世界更是如此”(为节省笔墨,不一一例举,美妙的句子比比皆是)。还有大量的比喻句,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易懂起来。我们来看看她在43页这一页之内有多少比方:“音乐教师就是人生景点的导游”(引用雷爱华老师语);“没有音乐等艺术参与的生活,正如那省掉了装饰、缺少了色彩的房子”“在升学率的衬托下,音乐课始终以一种‘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韧性坚持”“没有了信仰的人心,很容易泛滥成失去盛托而肆意横流的水……而音乐一直都是洪水的盛器之一”。这一组比方,把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以及它的生存状况都道了出来。她的文字美,还表现在强烈的感染力上,比如写张大千先生葬于高山之巅,翘望祖国大陆那段,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感受思辨之美。该书行文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夹叙夹议,甚至有的章节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因为有议论,所以要思辨。思辨几乎无处不在,如音乐课与所谓主课的思辨,如学生成才定义的思辨,如艺考生与其他考生性质的思辨,等等。在这方面,作者彰显了很强的自信和品质,不断变化修辞手法,使所发议论,常常富含哲理,新意迭出,绽放异彩,亮人心田。如“世间人心里都住有天使和魔鬼,艺术生也一样,是唤醒天使还是唤醒魔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选择。”又如“他的歌声细腻淡郁,如午后的冬阳,温度被藏进了那一丝冷峻中。你终究还是要离去,如河流汇入大海,如流星划向大地,如夕阳隐于天际,人之逝去,是自然法则,由来如此,由不得人之不舍。”这段文字里,有通感、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思辨之美,美得醉人。

  ——感受心灵之美。人有“三恩”不可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社会人的知遇之恩,这三恩非滴水之恩,而是大恩大德,不可忘记。这也是心灵美的一个窗口。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她的母校、老师、帮助过和影响过她的人,情有独钟,铭记于心。对母校县师范、武汉音乐学院,和她工作所在学校,都心存感激,爱意绵绵。对教过她的老师,特别是耳提面命的老师,更是记忆犹新,没齿不忘,如张气刚老师的专业和敬业,赵凤艳老师的因材施教和不断创新,还有许正老师的教法和魅力,二三十年过去,在她的笔下依然鲜活如初。我特别喜欢作者写我熟悉的人,比如王镇忠老师和王孝明科长。王镇忠老师我县音乐教育的播种人,一代名师,他爱生如子,德艺双馨,为人景仰,他送给我的自编民歌打印本,我至今仍珍藏着。王孝明科长是给她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机会的人,她看作是她的伯乐,为他立传。今年5月19日晚上,我老伴告诉我,张桂梅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王孝明科长的文章,写得好。次日早晨我即微信她说:“张老师早上好!昨晚胡老师说你有篇写王孝明科长的文章,我想分享,谢谢!”她立即叫我加她的公众号,并发来这篇题为“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的文章,我立即读完,复曰:“接到你这文章,我正在早餐,看了几行,便放下筷子,一气读完。我喜欢王孝明科长的作风。19xx我就和他在同科工作,有交集近30年,其间也有不少故事,我回教育局工作后,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风范记忆犹新。你绘声绘色写了不少。我以为,此文可转局机关干部一读,是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好教材。我也喜欢张老师你的文风。用故事说话,见人见事,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夹叙夹议,可读性强。有点像我[呲牙]。”该文也收录在这本书内,我又重读了一遍。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给她机会的人,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也是为了回报,感恩化作了回报的动力,不断推着她向前、向前,力争上游,力创佳绩,成为音乐教育的佼佼者。这是对老师,对母校,对社会,对组织,对国家,最好的回报,也是她心灵美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和诠释。

  (三)隔空感受,张桂梅印象。

  ——感受她的写作能力。对于张桂梅老师,我是耳闻多,目睹少。因为我和她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皆无交集。但对她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感觉跟她很熟悉,这是因为她是浠水教育界的名师,也因为她的歌唱得好而声名远播,还因为她会做人、有活力、受人尊重,在浠水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当然,对她更深的了解,还是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也就是5月20号加她公众号,始读她的文章以后,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甚至大吃一惊。她的文笔之好,令我赞叹不已,我甚至后悔不该加上那句“有点像我”的话,而应该说“远胜于我”。我在读她的《“书”“写”旧事》一文后留言道:“没想到你还这么爱读鲁迅,竟通读其全集(我有一套,挺多挺难读的)。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今日之文思泉涌,笔能扛鼎,都是往日勤奋读书打下的底。”

  ——感受她的善良。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不一定能写出好书。因为文如其人,书为心声。我从她的文章《阳光打在鼻尖上》得知,她的弟弟不幸罹难,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她视为己出,为养育这两个孩子,含辛茹苦,坚守十几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如此善良,注定了她人生的行止,都带有浓浓的爱意,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教育和课堂的,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关注社会和孩子的,她又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她的这本书里的。“我们没有能力生养那么多的个体生命,而职业,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孩子”,书中这一句话,折射出多少善良的光辉。善良是人类道德的基石,也是人类大爱的火种,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感受她的责任感。在这个“以分为本”的时代,学校、家长、社会甚至政府,只注重所谓主课,轻视或忽视音乐课,其实已经造成了很多恶果,比如学生心理疾病多,抑郁症、自闭症、轻生自杀、精神病、毕业后不工作当啃老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与教育失之偏颇的关联度很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得很,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不到重视,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吗?能不产生心理疾病吗?能说这是素质教育吗?我们总在讲真、善、美,殊不知这个美字既有独立性,又是真、善二字的落脚点,有真有善才有美,殊不知这个美字也是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得来,我们也总在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如果美的意识、美的情趣、美的追求、美的方法,我们不从小抓起,到用时会从天上掉下来吗?事实已经敲响了警钟,轻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害无益。而相反,重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益无害,从远的看,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伴他至终生。从中的看,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弹钢琴,他说过“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再从近的看,我县汪岗人夏元明教授,国内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我就看过他拉二胡,还拉得非常棒。我岳父是解放前的大学生,也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没有他教不了的课,包括英语、音乐。他就曾跟我说过:“现在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还不如解放前和文革前做得好,那时还真是全面发展”。张桂梅老师是深知音乐教育关乎孩子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大事,深知这个讲台“站好了,是遍植绿洲,站得不好,会风沙肆虐。”所以,她不仅在行动上实践着、坚守着、奋斗着,还在她的书里深深思索着,循循善诱着,声声呐喊着,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来彰显她对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也是“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

  最后,我要这样说:写作能力+善良品质+责任感,成就了张老师的这本书。并祝愿她以此为开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音乐读书笔记2

  音乐,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伤心和悲哀。

  当我读完《音乐漂流瓶》这本书,知道了音乐是来源于伟大的人。书中介绍了许多音乐大师,还有音乐是怎么来的。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他们那些音乐只是为音乐付出了灵魂的傀儡,但不一样的,他们不只是纯粹为了世界做贡献,还有一种微妙的决心在鼓舞他们对音乐抱有不放弃、忠诚、突破的心态,甚至要为音乐改变自己。

  上帝没有规定他们一定要有一双好耳朵,也没有必要赋予他们音乐天赋,他们只是喜欢音乐,为音乐付出。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音乐,只是没有去真正了解音乐。我不否认他们绝大部分是有天赋的.,但我可以肯定,他们每个了解音乐的人都会为自己有音乐细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自己悠闲的时候,就随手翻阅一下《音乐漂流瓶》,这会让自己听清楚音乐,更能像走到他们面前一样重温当时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音乐读书笔记3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在这两位最美乡村教师——丑小雅和刘老师身上,我读出了她们作为一名教师给予她们学生那份深深的爱与无私的奉献,同时我也无比敬佩教授虽处山顶但还是牵挂着那开满漫山遍野花朵的情怀。

  小雅自小口吃被同学们嘲笑,遇上刘老师之后不仅将自己的口吃改掉了,还唱得一嗓子悦耳动听的歌。我想她应该从来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的她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和充实的未来;刘老师用自己的'爱与对音乐的喜爱成功让一个口吃的孩子拥有令人羡慕的现在,也意外的发现自己唱歌不再跑调并且抹掉了令她难以释怀的过去。她们拥有彼此,皆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

  的确,遇上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福气,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有运气。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表弟现在读初一,初一的他就有一种戾气,这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孩来说是异常可怕的。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但他小学的班主

  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弟弟的确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子,但再调皮也不至于为人师长打学生耳光打到进医院并且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这是一闻者心寒的真事。我很心痛我弟弟被教成了跟他说一句话他也满怀戒备的样子,所以我立志要当一名虽然自己对自己做的事会不耐心但对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全心全意极尽耐心去教导的老师。当然,我想成为一名未来负责的老师这还要归功于栽培我的老师们。我比我弟弟幸运,教我古筝的三个老师都对我很好,她们都试着把所学的全教给我。从开始对古筝只是有一点兴趣到后来成为自己的特长再到现在成为自己的专业,正是音乐有这么多负责任的老师的陪伴。

  我很佩服小雅能想出举办“班级好声音”这个活动来鼓励和推动孩子与音乐做朋友,且能想象到当表演结束后所有手捧鲜花的孩子都向她涌来时她内心无法言语的感动和自豪。想必每位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不断地进步,文中的刘老师也是。小雅找了那么多的方法拜访了不少专家为刘老师专门制定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方案最后获得成功,也算是完美的实现了自己回来的价值,上天不会让这么好的老师白白离去。

  读完《最美音乐教师》后,更加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相信我会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爱与感恩的心使我未来的学生们走向成功。

音乐读书笔记4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

  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体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

  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音乐读书笔记5

  音乐学习,就像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可用一般的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考察,从中来看它如何适应儿童学习的总体学习计划。从学习领域来说一个便利的音乐学习的方法可从三个领域考察发展,即认知领域、技能领域与情感领域。所谓认知领域就是涉及知识与事实的世界以及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认知学习可用语言的阐述,它是明显的与可测量的。而技能领域涉及行动技能的世界,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对情感领域的了解与困难颇多。涉及到感情、敏锐、态度与价值判断。总体来说,这些对于儿童了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发展全面的音乐能力的时候,也要强调认知领域与技能领域的能力。音乐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发展人们的全部三个领域,但把它强调情感的发展作为首要作用。

  如今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注意与研究,它不仅对人们有益,而且它们引进学校课程后还改善了阅读、科学等“基础教学”学科。在学校中,艺术教学计划的新发展也使得艺术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第三章学习理论与音乐学习了解到布鲁纳关于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与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

  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与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由此布鲁纳提出来三个系统或模式,人们也通过这个三个系统,从内心展示了他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三个系统是表演系统、图像或意象系统,以及符号系统。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与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布鲁纳也指出,这三个再现表象期之间是怎样过渡的,“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尚难解答的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学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是元的放矢,忽视儿童认识发展的教学理论也将是一无所得。

  布鲁纳关于动机思想对音乐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也具有意义,他提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理论。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与动机。这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异常重要因素。他认为动机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好奇心”、“竞争力”、“认同”、“互惠性”都是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促进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它们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更重要。因为内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儿童的智力、身体与情感发育的一般特点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受年龄的绝对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与比较苹果与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

  绝对音高鉴别就与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

  经过观察,我发现,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以学西洋乐器的为主,尤其是学钢琴的。而相对音高的鉴别,就是可以通过耳朵,听出音程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对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听出一个和弦里的每个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类型,比如说“大三和弦”一类。

  通常我们在调音的时候,调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标准音对,第二根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与第一根弦的音程关系来做调整,这就是相对音高鉴别的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

  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与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

  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这两种能力,听起来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

音乐读书笔记6

  这是我首次阅读石黑一雄先生的作品,也是我有意购买的第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我甚至好奇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将阅读方向从西方文学转向东洋的日本文学的。

  而石黑先生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本人移民英国,系“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在英国的生活想必对他本人及他的作品有相当的影响。与我所接触过的日本文学不同,石黑先生的《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下文均简写为《小夜曲》)没有大部分日式文学沉重的通篇降调氛围,反倒流溢着西方文学的气息。另外《小夜曲》内的五个短篇又均围绕音乐做曲,就得到了一个带着几丝对现实感到苦恼,慢悠悠却不遗余力地迈向理想的一整套交响曲。

  除第一篇《伤心情歌手》和第四篇《小夜曲》中的女配角为同一人外,石黑先生的这五篇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联系。不同的主角也都用毫不相干的办法,再毫无焦点的场所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风格不同的音乐。不过既然能够创作出这样五篇文章、五个风格迥异的主角及他们的配角,石黑先生肚子里一定有相当多的音符乐谱以支撑他的人物塑造。又或许这几个人物也都有他的原型,而石黑先生只是与他们有过一面之缘便在自己文学的库存里留下了那些个影子,日后便谱曲作章。

  我格外喜欢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是一种神奇的记叙方法,因为读者可以很好地将自己代入故事,跟着作者布置好的剧情猜疑、联想。石黑先生更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不得不澄清,在看《小夜曲》一书之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想要读书的欲望了。

  阅读石黑先生的这本《小夜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生活中,除非用回忆的方式向前回顾,才明白某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又是从何时结束的——甚至在结束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不过故事是有结局的,人生的结局则很长远。这五部作品中作为第一视角出现的角色不都是故事的主角。倒不如说,更多是以见证者或是参与者而非故事主角的形象贯穿始终。是啊,故事除了主角以外还有聆听的人和参与演出的人呢。

  第一视角角色往往在故事的结尾便退出了这场表演,但真正的主角则将在他的生活中继续演绎下去,继续走下去。也许有的人会乐于去猜想剧本之外的那些人的生活,有些人则只会对这短短的相交不甚在意,分开之后便不了了之。

  石黑先生将剧本写的很好。这些故事的见证者们都经历了真正主角生活中转折性的事件——相爱之人为事业分离的前一天、演员为了事业的转折而经历整容折磨的日子。这些发生的事件唯有回首品味时才会被人发现,啊,这里曾是我的转折。

  故事中的人大都过着稀松的生活,追求音乐因此显得拮据,甚至有人为此落魄。见证故事的第一视角人物又大多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正片叙述,因而就有传言的加入,有从报纸上看来的,有从他人口中得知的;有时候又是自己的猜想,有时候又是根据旧时回忆的推测。

  《小夜曲》一书读得十分顺畅。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似乎讲完了他自己的故事,又似乎没有。故事的结尾总是戛然而止却又恰到好处,就像一首乐曲可以以渐弱淡出的形式结束,也可以在最为激昂的`小节后面画复纵线。当然,用使人回味无穷的副歌作为最后的结束语也未尝不可。

  不同的人来读或许又会读出不同的东西。作为一个入世尚浅的青年人,我可能不大懂得独立工作之人为紧抓梦想而不得不历经坎坷的有苦难诉;我看到的是小小的坚持,拮据生活中寻找乐趣和温情的向上之心。

  或许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嗅着快乐和小资而行的人,故事中的坑坑洼洼又确实不曾刻骨经历过。又或许石黑先生就是想要表达出这一层阳光普照湖面的温情画面,虽然他也将更深层次的故事埋藏在这里,只是等待我这样的年轻读者去发掘。

  或许这也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之一吧。属于那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会看到不同内容的书籍,因而也是每次回看都会有不同感触的书籍。

  石黑一雄先生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音乐人作为主角,写出了不同音乐人的不同烦恼,记录下不同烦恼所追求的不同目标。当夜深人静独自躺在床上,怀中抱着吉他,心灵爱抚着闪亮的梦想的时候,也许这样的小夜曲就会不知不觉地于耳畔响起吧。

音乐读书笔记7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这些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

  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第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我的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

  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读书笔记8

  近日,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课件播放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着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音乐读书笔记9

  迫不及待的拜读了林遥作家诗集《侠音》,我很少关注诗歌文学之类,更别说古典文学,偶尔瞻阅下,也只是浮光掠影罢了。

  但从第一辑"山河悲欢" 开始,就被《黄河》这首诗深深吸引住了,整首宏伟壮观、大气豪迈,白衣侠客气宇轩昂、玉树临风。很佩服林遥作家大胆的运用各类修词.让人不轻易间穿越到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白衣侠客历游黄河、敦煌、蒙古、西藏、辽东、江南、天山、边关、巴蜀、长安等诸多名胜和地域,每到一处都诠释着历史文化、个人际遇、爱情的思考和感叹。

  遐想自己幻作清娇霓裳伴随白衣侠客经游万丈狂澜的黄河、神奇富丽的敦煌、 景色秀丽的江南、烽火连三的边关,花天锦地的长安...彼此依靠将那斑驳历史完全体验在山河之间,来完成一段浪漫而炽烈的`爱情。

  在第二辑的逝水残韵中的“昭君魂”、“醉唐朝“诗歌中,感受到侠客在抚琴佐酒吟诗,雨衣们轻歌缦舞,来宣泄战火四处时的无奈。“手挥五弦“诗集中更多浮想侠客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生活轨迹。想是在清塘月色下故园的游子、想是在高原上,祈祷的人群围着火神中来享受自然阳光、想是背倚在菩提树下的再次轮回、想是稀落着雨的江南古镇那个卖花人……

  而第三辑“席卷西风“'爱情诗歌像是当代“情书“,作者对爱情的渴望、执着、乐观。既浪漫又甜蜜,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爱人浓浓的爱意。读到此时不时还偷笑,心想作者还真是个情场高手呀!

  非常感谢林遥作家赠于此书。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读书笔记10

  童话故事总能使读者受到一些启迪,从而思想得到升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布勒门的音乐家》这个童话选自享誉世界的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蕴涵着浪漫的`想象,幽默的讽刺,真挚的情感。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猫和一只公鸡因为年老体弱而受到了主人们的厌弃和迫害,它们没有消极地等厄运的降临,而是从无情的主人家逃离出来接伴而行,怀者美好的希望,准备到布勒门市去当音乐家。他们团结合作,战胜了一群强盗,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童话赞美和褒奖善良的动物们的团结勇敢、聪明机智、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讽刺嘲弄了强盗们的无知和懦弱,让人明白美好的生活就要用勇气和智慧去抗争、奋斗,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章的语言淳朴、幽默,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和民间特色。

音乐读书笔记11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 (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有,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读书笔记12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着、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着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着。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与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与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 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读书笔记13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神秘园之歌。。

  我觉得这是一首诉说生命的歌曲。诉说着生命的悲伤的,静静的诉说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诉说着生命的神秘!

  一开始在钢琴的序曲中,忧伤的把我带入了一种无尽的遐想,对于生命的一种憧憬和崇敬油然而生。

  在草地上,静静的聆听大自然的风声,风声是那么的温柔,不带一丝的狂暴,轻轻的抚摸着你的内心,请用心去感觉,风像是在说“你是大自然的奇迹,请珍惜你自己,你是生命的奇迹,请用你的真心来聆听生命的赞歌”风轻轻的从耳旁吹过,诉说着生命的忧伤,这些诉说能够触动你的生命,触动你的灵魂!

  小提琴的声音出现了,忧伤又充满了悲情!

  一根一根的琴弦波动着我的心,我的心随着琴弦来跳动,颤抖。对于未知的`自己是一种茫然。我像是一粒沙子,是生命长河中千千万万的沙粒中的一粒,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命运的洗礼。这是命运的赞歌,还是命运的悲歌。我能够预见未知的自己吗?我能够经受的住这个生命的洗礼吗?未来的路上有好多的未知,我们总是要学会坚强的起来去面对生命的考验!

  琴弦不断的撩动我的心,高潮时的那种无尽的悲伤,我试着把这首歌翻译,那是生命的序曲,没有任何任何的一丝外界的污染,是那么的简单,单单纯纯,没有世俗,没有杂乱的东西去污染,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诉说而已。那么纯净,纯净的没有一丝的瑕疵。

  我能够用什么画笔来在自己的生命的画纸上描写东西呢?内心其实有一种恐惧,因为这幅画是不能够用橡皮擦来擦的,画上了就画上了,再也无法倒回去擦掉了,所以当我们画这幅画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心中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恐惧。

  在小提琴的旋律中,夹杂着钢琴那简单的叮叮咚咚,低沉,像是沉重的喘息声。又像是压在自己身上的那一个个责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命运就是那样的捉弄人,生命中又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叹息,我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卸下这些东西,轻轻松松的走完自己的一生,那是我们的渴望。但是我们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承担很多东西,你要背负着一件一件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的卸下你的担子,到最后你卸完了,你就会觉得无比的轻松,这就是人的一生的过程。苦难之后才会有幸福和甜蜜,就像旋律中,高潮过后,那种生命的歇斯底里的颤抖过后就是平静,每个人都在自己命运的长河中挣扎,不想被那命运的长河所淹没,所以我们要不停的游啊游啊,直达到达目的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

  旋律慢慢的减弱,但是那一声声的叹息也慢慢的在减弱,随风消逝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空间

  请你,静静的躺着,静静的听着这首生命的序曲吧!

音乐读书笔记14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

  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

  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为了充实自己,围绕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合唱课题,寒假期间,我专成买了杨鸿年老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从中,学到了关于合唱的不少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天籁般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少年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从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此阶段孩子的吸气量已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渐增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强以及对音准的掌握也比较灵敏。《童声合唱训练学》这本书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详细的从多方面介绍了童声的类别及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如何处理合唱音响平衡问题等内容。

  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关于训练问题:

  一、怎样算是良好的歌唱

  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二、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对独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所以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3、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横向线条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小收获,对于合唱排练我所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探究,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与我们成长的一本本书中。读书可以进一步丰富我的专业知识技能,在以后的日子。

音乐读书笔记15

  《音乐教学新视角》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系列丛书,是《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中的一本,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可见其后面强大的师资阵容队伍,这套系列从书。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多年来许多特级教师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整理成文或撰写成专著发表,出版,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很好的材料。本书的作者吴文漪,系江苏吴江人,1994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20xx年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小学)的副主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欣赏中中心的综合音乐教学”和“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教学特色,在我翻 看了几页后立即意识到这位特级教师这个称号绝不是“水”的,含金量极高。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生动详实地讲解,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畅快。

  《音乐教学新视角》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直面主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借用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从当前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这一观点打破了音乐作为教育的附属这一不全面的观点,把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而具体的位置之上。作者提出人的情感与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知识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人的素养也就越高,音乐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提高,特别是文学知识,因为文学与音乐的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如美术,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应该懂一些,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宇宙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旦瞧见美的事物,就一定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中,作为息的滋养,因此也变成了高尚和优美的性格。”可见艺术文化对塑造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这些观点给予每一位爱乐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书中的一些观点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也许是自己认识太浅薄了一直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审美,认为审美只不过是人们口头上高喊的优雅的口号,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抽象的,在本书中第10页处作者就 “音乐审美到底怎样来提升音乐的价值”?

  这个问题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另一个含义是,只有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才能实现音乐的全部意义”的确如些,很多人说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不来电,那是因为在音乐中,人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人去接受她,音乐也就失去了他自身存在的意思与价值,这需要欣赏者具备必须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这样才能将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作者尤其提到了,听觉表象积累,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音乐思维的基础,音乐思维对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让我们意识到音乐对人自身的更深层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在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了此书不同其它以往的音乐类书籍:他摆脱了以往纯粹的案例教学,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理念来充实书的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更深层次地文化思索,对于那些喜爱文学的音乐教师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著作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从技术到综合地编写,过于抽象,平庸;那些以案例为主的教材则缺乏理论性,经验大于与科学,无法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而《音乐教学新视角》这本书则更多地从音乐与文学方面来阐述,对于喜爱文学的教师来说更能激起共鸣,同时给重视音乐技能忽视审美教学的老师来说有给予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音乐人文类书籍。

【音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音乐说课稿12-09

音乐的名言02-1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5-12

《异类》读书笔记02-01

《复活》读书笔记02-19

《简爱》读书笔记10-30

教育的读书笔记11-10

读书笔记形式01-20

呐喊的读书笔记01-04

【精选】呐喊读书笔记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