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教师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2
《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裔美国人,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深入浅出。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更是让人获益匪浅。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代表作有《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到“既然促进生物进化的力量是不变的,既不能增添也不能消减,那么这种力量作用也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所发生的变化也只是外形上的变化。”所以说,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转变过程,而不是进步。较早把握进化论精髓的歌德认为,植物不存在进化之说,而只能发生形变,也就是说,只是植物的有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取代进化的观点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在研究艺术发展史时特别应该如此。古代人和现代人完全一样,至少在智力上是相同的,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前人,视他们为原始低级的人类。虽然前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那么先进的设施,却和我们同样具备人类的优秀品质。因此,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或者完善,至少在艺术领域是这样的,人类生生不息的一切努力只能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所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关键在于挖掘导致这些变化的规律和动力。
但是以进化的观点来指导历史研究是一种错误,应该用变化的观点取代之。艺术形式无所谓进化而只有变化,这是我们现在研究音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在每一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反映出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创造者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人的智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比不上现代人是毫无理由的。
然而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形成音乐的乐音(即振动的空气)无法保存,这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过去的音乐形式。造型艺术用石块、画布和颜料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诉诸文字,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但是,音乐是靠空气振动形成的,我们如何将它保存下来呢?
同样,过去100年中产生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明显带有产生它的国家的特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出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国堪萨斯地势起伏的草原的景象,而只能表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草原的风光。鲍罗廷、穆索尔斯基以及里坶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音乐,无一例外。即使像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派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总会带着一些特点,你听过之后,就会立刻断定:“这是俄国的东西”。虽然你也搞不明白,你的根据是什么。另外一些,如拉赫玛尼诺夫或塞萨尔·居伊等人的乐曲中反映出的西欧气质多于俄国气质,可是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不能完全脱离他们的斯拉夫之根。
其实在创作《音乐的故事》这本书是,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他一直努力从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给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实的超爱国主义。
房龙,他绝不是一个刻薄的人,比如,他对贫穷给莫扎特造成的伤害、对瓦格纳的人格、对帕格尼尼的贪婪本性并没有口诛笔伐,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伤害到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音乐。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不合时宜且怪僻的贝多芬性格的完全深入的分析,一下子让我们体会到了他那本身兼具神性的悲悯情怀。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3
前些时候拜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虽然此前我对情境教育已有接触,但这本书不仅对情境教育做了更深的诠释,而且就她自己开展课题研究做了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一、对情境课程理论上的认识
提到“情境”,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杜威。一般教育理论认为杜威是最早提出“情境”这个概念的。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正是情境的内在的、独特的不确定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
而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的、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它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的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
二、情境课程的作用
1、整合作用
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发生的背景,学生一般都不大知晓,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的理解知识,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在“儿童与社会”、“知识与社会”之间,情境教育是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询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情境课程在这里对知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其中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作为人类财富的感受,相机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智慧启迪。这就把初等教育有关知识的、能力的、智慧的、情感的教育目标,都在情境中得到整合。这种对知识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达到最佳的体现。
2、熏陶的作用
情境课程观特别强调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教育选择“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主张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熏陶感染。童在情境中感受到美,进而去表达、去抒发美的感受。伴随着这种审美愉悦,纯真的心田得到犹如甜美的春雨般的滋润。情境的这种可感性,愉悦性,使儿童非常乐意接受,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持久地、多种体验的不断深化,他的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等都受到很好的陶冶,并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并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人格之中。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由情境印发的情感的纽带作用。诚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情感的体验可以揭示人的“存在的完美”。在情境的熏陶作用下,凭借感情的纽带作用,情感与生命的冲动、感受、体验、人格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喜悦,而只有拥有这种内心喜悦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健全的生活。情境课程就是要全面激活儿童的生命能量,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孩子的童年在教育中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对他们明天的发展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情境课程独特的作用,也是它独特的优势所在。
3、启智的作用
儿童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智慧,包括知觉的智慧、想像的智慧、创造的智慧以及逻辑的智慧等等。启迪儿童的这些潜在智慧,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是情境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优化的情境在启迪儿童智慧方面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慧是需要启迪的。所谓“启迪”,在某中意义上就是一种暗示,它来自于情境的.作用。情境课程之情境所蕴涵的“真”“美”“情”“思”构建了一个广远的意境,为儿童提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情境课程讲究“强化感受”,在情境中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像结合起来,让儿童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触摸中,获得丰富的映象和美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可有效地激起儿童的积极思维。当儿童沉浸与情境中,想像的翅膀会悄然展开。正如《文心雕龙》中说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儿童常常在这广阔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浮想联翩,激起无数的奇思妙想,让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4、激励的作用
情境教育提倡教育“爱生乐教”。教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教师以全身心的爱,投入教育过程,热情地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老师的期待会作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老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期待”转化为“自信”。儿童在情境中,在教师的呵护和激励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欢快的情绪。他们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而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那种无奈的被动的学习。连同学习过程中情境的驱动,熏陶感染所形成的内心的感悟,都使情境课程具有激励的作用。这样的激励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也是持续的。
三、情境课程的操作定义
操作要义之一:以“美”为境界
境界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大不一样。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难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就很难形成。
境界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境界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
教学时,一要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二要选择“美”的教育教学手段;三要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四要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操作要义之二:以“思”为核心
一要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开发潜能的土壤;二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三要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典型场景中,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
操作定义之三:以“情”为纽带。教师要倾注真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亲密合作。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操作定义之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1、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以求保证;
2、活动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
3、活动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以求应用。
翻完书的最后一页,我对情境教育的理解更深了。情境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快乐学习。但要想达到那个境界,还需要今后自己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探索。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4
课堂评价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被评价者的言语和行为做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达成教学的预期效果。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艺术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课堂变化或问题,给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中,我发现课堂呈现的评价并不那么精彩。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能真正有效起来,让评价“艺术”起来?近年来,我在艺术课堂教学中针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摸索与实践。
一、“教师评价”的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评价的语言和奖励过于简单及单调,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不绝于耳;“小红花”处处开;“小星星”漫天飞。日子久了,学生也腻烦了,提不起兴致。随着学生素养的提高,渐渐地能体味出那些“简单评价”的空洞、苍白。
其次,有时我们教师评价不够客观。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要做认真地分析,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用同一个评价尺度;又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理解不可能没有偏颇,所以教师应该引导纠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确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只有来自教师客观的、有针对性内容的语言评价和教师饱含真诚、欣慰的微笑、点头、赞许等,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
此外,别忽视对“后进生”的激励性评价。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表演,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记得一位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同学在我提出要求后手微微动了动,两眼看着老师可又避开了老师的目光,我敏锐地发觉了,于是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说“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同学也要演唱了,让我们听一听!”他站起来轻轻地唱了一句,有些紧张,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声音低了下去。我赶紧评价:“多好听的声音哪!来,让你的勇气为歌曲增辉!”这位同学的激动可想而知,自信心也高涨起来,成功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其他同学也不由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开口了,哪怕还很稚拙,也应给予热情肯定。我想,如果我们用火热的语言去温暖学生,他就能放射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用如阳光般的温暖让他生根发芽,他们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二、“学生评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中交流越来越多,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呢?他们的评价方法恰当吗?不少老师能给学生以准确的评价,但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做出评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能让学生了解到正确评价别人的方法,注意说话的语气,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让人容易接受。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往往能激起同学之间热烈的讨论,甚至论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表现的欲望。
我发现以往学生评价时应用的语言简单、没有层次变化,例如,评同学的演唱用“响亮或不响亮”“好不好”“有感情还是没感情”,到了评价同学真正优秀的表现时,还是用这些语言,缺乏感性的东西。因为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理解、思维、表达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经分析,我发现问题大多出在老师自己身上:
第一,教师对评价的功能理解不透。
第二,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不高。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拓展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自己,还可以是教师或音乐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可以是态度、情感,也可以是学法、过程和结果。
其次,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A、先肯定,再指出不足进行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或提出挑战,总之要学习关注别人的学习情感。
B、评价态度要诚恳,语言要真诚,如:“我想对XXX说……”“我觉得你演得真好,可如果让我来,我还会这样演……”“我的想法跟XXX的不同,我认为……”。
在评价时,语言不能简单、空洞,如:响亮、有感情等,而要具体,有针对性。如:"听了你的演唱,我好像看见……”“你创编的节奏让我有想跳舞的感觉……”“我觉得……会更好,因为……”。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课堂上的评价会朝着精彩的趋势发展。
三、“评价时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育是用心点燃心”,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老师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热情地说“你真善于动脑筋,这段旋律真有创造性”。听了这样热情的鼓励,这位同学小脸发红,两眼放射出兴奋的光,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但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在艺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用评价的话,会将评价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割裂,使课堂评价陷入机械化。经过认真地思索,我发现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评价,其实不少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倾听、分析、判断和积极做出应对(主动地称赞或反对,挑战或质疑)的“学”的过程,而评价只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反应。
因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捕捉多方面的信息,大胆主动地做出各种应对,其中包括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不会显得机械、呆板,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在评价中除了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还可以抓住时机使用准确的肢体语言: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动作,为学生的一次演唱而陶醉,为学生的一次发言而领头鼓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多么欣赏自己,同学是多么佩服自己。我相信,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让它顺其自然地出现,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真实、真挚、真情的课堂评价会促进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营造师生愉快交流的心理氛围,如果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5
收到张桂梅老师《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这本书后,我没有立即进入阅读状态,而是先看前言和后记,再看目录,再随机抽阅几个片段(这是我的读书习惯,窥斑知豹,如果几个片段读下来感觉不好,便就此打住),正是这几个片段抓住了我,我才真正读起她的书来。我读得很慢,用了整整四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我感到她的书不可快读,就像听京剧,不可快放,快放了便索然无味。读张老师的书你得品味,你得感受,你得体会,品味它的甜度,感受它的温度,体会它的力度。我是用心读她的书的,因为用心,所以共鸣,所以感到她不只是一个音乐教师,不只懂得音乐教学,还是一个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人,是一个善于把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的人,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才学的人。
(一)宏观感受,这本书有特点。
其一,从结构安排上看,或紧扣主题,或形散神聚。全书共六章,其中有与主题扣得紧密的章节,如一至四章,也有与主题扣得看似不紧,甚至觉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章节,如第五章的“说说武汉音乐学院里的流行潮”和第六章的“走过新加坡”等,细细品来却又不无联系,一是学音乐的人更爱追求美,更能创造美,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目的;一是由此及彼,引发对中国教育的深思考,大教育如此,音乐教育又岂能独善其身?这样的结构安排,避免了平淡和呆板,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也增强了本书的张力。
其二,从思想内容上看,弘扬真善美,色难假丑恶。“文以载道”,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揽全书,贯穿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音乐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理论与实际交相辉映,熠熠生光。
其三,从材料取舍上看,厚今薄古,疏远亲近。写如何当好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选材的角度有多样性,可以引经据典,旁搜远绍;可以罗列清规,辅以说教;可以着笔名师,浓墨重彩。但作者没有这样,而是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为主,收集的“榜样”多是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即她的老师,她的同事,她的校友,她的朋友,使人感到德艺双馨的老师,不是伟人,而是平凡人,不在天边,就在我们中间,可望、可及、可学。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和做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微观感受,这本书有美感。
——感受语言之美。张老师是很讲究语言艺术的,她的文字,时而像美妙的乐曲从天外飘来,悠然回荡;时而像秋天的小溪在山间流淌,清幽明静;时而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跳落,短促悦耳,形成了大量散文诗式的语句,比如“以声唱心,音乐如人,心在歌唱,美好如是。住进音乐艺术里的,多能保鲜,心是如此,人是如此,世界更是如此”(为节省笔墨,不一一例举,美妙的句子比比皆是)。还有大量的比喻句,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易懂起来。我们来看看她在43页这一页之内有多少比方:“音乐教师就是人生景点的.导游”(引用雷爱华老师语);“没有音乐等艺术参与的生活,正如那省掉了装饰、缺少了色彩的房子”“在升学率的衬托下,音乐课始终以一种‘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韧性坚持”“没有了信仰的人心,很容易泛滥成失去盛托而肆意横流的水……而音乐一直都是洪水的盛器之一”。这一组比方,把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以及它的生存状况都道了出来。她的文字美,还表现在强烈的感染力上,比如写张大千先生葬于高山之巅,翘望祖国大陆那段,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感受思辨之美。该书行文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夹叙夹议,甚至有的章节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因为有议论,所以要思辨。思辨几乎无处不在,如音乐课与所谓主课的思辨,如学生成才定义的思辨,如艺考生与其他考生性质的思辨,等等。在这方面,作者彰显了很强的自信和品质,不断变化修辞手法,使所发议论,常常富含哲理,新意迭出,绽放异彩,亮人心田。如“世间人心里都住有天使和魔鬼,艺术生也一样,是唤醒天使还是唤醒魔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选择。”又如“他的歌声细腻淡郁,如午后的冬阳,温度被藏进了那一丝冷峻中。你终究还是要离去,如河流汇入大海,如流星划向大地,如夕阳隐于天际,人之逝去,是自然法则,由来如此,由不得人之不舍。”这段文字里,有通感、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思辨之美,美得醉人。
——感受心灵之美。人有“三恩”不可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社会人的知遇之恩,这三恩非滴水之恩,而是大恩大德,不可忘记。这也是心灵美的一个窗口。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她的母校、老师、帮助过和影响过她的人,情有独钟,铭记于心。对母校县师范、武汉音乐学院,和她工作所在学校,都心存感激,爱意绵绵。对教过她的老师,特别是耳提面命的老师,更是记忆犹新,没齿不忘,如张气刚老师的专业和敬业,赵凤艳老师的因材施教和不断创新,还有许正老师的教法和魅力,二三十年过去,在她的笔下依然鲜活如初。我特别喜欢作者写我熟悉的人,比如王镇忠老师和王孝明科长。王镇忠老师我县音乐教育的播种人,一代名师,他爱生如子,德艺双馨,为人景仰,他送给我的自编民歌打印本,我至今仍珍藏着。王孝明科长是给她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机会的人,她看作是她的伯乐,为他立传。今年5月19日晚上,我老伴告诉我,张桂梅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王孝明科长的文章,写得好。次日早晨我即微信她说:“张老师早上好!昨晚胡老师说你有篇写王孝明科长的文章,我想分享,谢谢!”她立即叫我加她的公众号,并发来这篇题为“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的文章,我立即读完,复曰:“接到你这文章,我正在早餐,看了几行,便放下筷子,一气读完。我喜欢王孝明科长的作风。19xx我就和他在同科工作,有交集近30年,其间也有不少故事,我回教育局工作后,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风范记忆犹新。你绘声绘色写了不少。我以为,此文可转局机关干部一读,是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好教材。我也喜欢张老师你的文风。用故事说话,见人见事,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夹叙夹议,可读性强。有点像我[呲牙]。”该文也收录在这本书内,我又重读了一遍。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给她机会的人,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也是为了回报,感恩化作了回报的动力,不断推着她向前、向前,力争上游,力创佳绩,成为音乐教育的佼佼者。这是对老师,对母校,对社会,对组织,对国家,最好的回报,也是她心灵美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和诠释。
(三)隔空感受,张桂梅印象。
——感受她的写作能力。对于张桂梅老师,我是耳闻多,目睹少。因为我和她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皆无交集。但对她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感觉跟她很熟悉,这是因为她是浠水教育界的名师,也因为她的歌唱得好而声名远播,还因为她会做人、有活力、受人尊重,在浠水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当然,对她更深的了解,还是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也就是5月20号加她公众号,始读她的文章以后,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甚至大吃一惊。她的文笔之好,令我赞叹不已,我甚至后悔不该加上那句“有点像我”的话,而应该说“远胜于我”。我在读她的《“书”“写”旧事》一文后留言道:“没想到你还这么爱读鲁迅,竟通读其全集(我有一套,挺多挺难读的)。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今日之文思泉涌,笔能扛鼎,都是往日勤奋读书打下的底。”
——感受她的善良。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不一定能写出好书。因为文如其人,书为心声。我从她的文章《阳光打在鼻尖上》得知,她的弟弟不幸罹难,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她视为己出,为养育这两个孩子,含辛茹苦,坚守十几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如此善良,注定了她人生的行止,都带有浓浓的爱意,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教育和课堂的,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关注社会和孩子的,她又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她的这本书里的。“我们没有能力生养那么多的个体生命,而职业,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孩子”,书中这一句话,折射出多少善良的光辉。善良是人类道德的基石,也是人类大爱的火种,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感受她的责任感。在这个“以分为本”的时代,学校、家长、社会甚至政府,只注重所谓主课,轻视或忽视音乐课,其实已经造成了很多恶果,比如学生心理疾病多,抑郁症、自闭症、轻生自杀、精神病、毕业后不工作当啃老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与教育失之偏颇的关联度很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得很,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不到重视,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吗?能不产生心理疾病吗?能说这是素质教育吗?我们总在讲真、善、美,殊不知这个美字既有独立性,又是真、善二字的落脚点,有真有善才有美,殊不知这个美字也是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得来,我们也总在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如果美的意识、美的情趣、美的追求、美的方法,我们不从小抓起,到用时会从天上掉下来吗?事实已经敲响了警钟,轻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害无益。而相反,重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益无害,从远的看,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伴他至终生。从中的看,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弹钢琴,他说过“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再从近的看,我县汪岗人夏元明教授,国内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我就看过他拉二胡,还拉得非常棒。我岳父是解放前的大学生,也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没有他教不了的课,包括英语、音乐。他就曾跟我说过:“现在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还不如解放前和文革前做得好,那时还真是全面发展”。张桂梅老师是深知音乐教育关乎孩子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大事,深知这个讲台“站好了,是遍植绿洲,站得不好,会风沙肆虐。”所以,她不仅在行动上实践着、坚守着、奋斗着,还在她的书里深深思索着,循循善诱着,声声呐喊着,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来彰显她对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也是“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
最后,我要这样说:写作能力+善良品质+责任感,成就了张老师的这本书。并祝愿她以此为开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6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
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
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为了充实自己,围绕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合唱课题,寒假期间,我专成买了杨鸿年老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从中,学到了关于合唱的不少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天籁般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少年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从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此阶段孩子的吸气量已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渐增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强以及对音准的掌握也比较灵敏。《童声合唱训练学》这本书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详细的从多方面介绍了童声的类别及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如何处理合唱音响平衡问题等内容。
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关于训练问题:
一、怎样算是良好的歌唱
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二、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对独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所以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3、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横向线条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小收获,对于合唱排练我所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探究,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与我们成长的一本本书中。读书可以进一步丰富我的专业知识技能,在以后的日子。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7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在这两位最美乡村教师——丑小雅和刘老师身上,我读出了她们作为一名教师给予她们学生那份深深的爱与无私的奉献,同时我也无比敬佩教授虽处山顶但还是牵挂着那开满漫山遍野花朵的情怀。
小雅自小口吃被同学们嘲笑,遇上刘老师之后不仅将自己的口吃改掉了,还唱得一嗓子悦耳动听的歌。我想她应该从来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的她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和充实的未来;刘老师用自己的爱与对音乐的喜爱成功让一个口吃的孩子拥有令人羡慕的现在,也意外的发现自己唱歌不再跑调并且抹掉了令她难以释怀的过去。她们拥有彼此,皆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
的确,遇上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福气,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有运气。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表弟现在读初一,初一的他就有一种戾气,这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孩来说是异常可怕的。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但他小学的班主
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弟弟的确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子,但再调皮也不至于为人师长打学生耳光打到进医院并且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这是一闻者心寒的真事。我很心痛我弟弟被教成了跟他说一句话他也满怀戒备的样子,所以我立志要当一名虽然自己对自己做的事会不耐心但对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全心全意极尽耐心去教导的老师。当然,我想成为一名未来负责的老师这还要归功于栽培我的'老师们。我比我弟弟幸运,教我古筝的三个老师都对我很好,她们都试着把所学的全教给我。从开始对古筝只是有一点兴趣到后来成为自己的特长再到现在成为自己的专业,正是音乐有这么多负责任的老师的陪伴。
我很佩服小雅能想出举办“班级好声音”这个活动来鼓励和推动孩子与音乐做朋友,且能想象到当表演结束后所有手捧鲜花的孩子都向她涌来时她内心无法言语的感动和自豪。想必每位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不断地进步,文中的刘老师也是。小雅找了那么多的方法拜访了不少专家为刘老师专门制定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方案最后获得成功,也算是完美的实现了自己回来的价值,上天不会让这么好的老师白白离去。
读完《最美音乐教师》后,更加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相信我会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爱与感恩的心使我未来的学生们走向成功。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8
在进行歌唱课的教学时,教唱环节的落实往往是最难把握的一点,也是许多公开课或比赛课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好教唱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怎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怎样有效地解决歌曲的难点乐句等都是我比较困惑和难以解决的地方。最近仔细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新策略》这本书,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关于“音准训练”方面的一些启发:
一、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和系统的训练。
在本书第一章第二节的音准训练中,介绍了音高概念建立的过程及音准的训练方法。在开始阐述这一节的内容前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书中说:“准确音高概念的建立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系统、科学而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容易犯一些错误,就是认为音高概念的形成是某一个阶段完成的教学目标,或者是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往往是没有长时间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书中介绍,音高概念的建立包括几个阶段:
(一)听辨音的高低。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分辨、理解音的高低。其中有如下几个方法:
1、教师用高低不同的声调或音调讲故事,并用手臂的相对高低的位置伴随,帮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觉音高的区别。
2、用钢琴或笛等乐器,演奏出相差八度、五度或三度的不同音高,要求学生用手臂的抬起或落下表示它们之间的音高差别。
3、结合拍手跺脚等动作听辨音的高低。听到音高拍拍手,听到低音跺跺脚,拍手跺脚的节奏要与钢琴的高低音相配。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可以比较明确地分辨出生活中不同高低的声音,这种模糊的音高概念虽然初级但很重要,因为他是准确音高概念形成的感受阶段。
(二)初步音高概念的建立
1、模唱音高。当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了一定的感受以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听到得音进行模唱,用”LU"模仿听到的音高,从跨度大的音过度到邻近音的模唱。
2、背唱曲调。像背歌词一样背唱曲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认识音符唱名钱积累音高概念。
(三)认识掌握音级唱名。
如果能按照书中介绍的这三个步骤进行,我想学生一定会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音高概念。先对音高形成了较好的感知,再进入音级唱名的认识学习才能水到渠成。
二、音准的训练方法。
以往我在进行音准训练时,都是学生哪里唱不准了,我再用琴一句一句纠正。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要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要先分析一下产生音唱不准的种种原因,再对症下药。
第一,内部因素一起的音不准现象。
因未建立起正确的音高概念引起的音不准或歌唱方法引起的音不准现象。这些都需要通过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来逐个解决。
第二,外界因素引起的音不准现象。
(一)解决因呼吸方法不准确导致音不准的练习。
1、鼓肚子训练法,正确呼吸;
2、长音的练习方法;
3、用闻花的方式启发学生体会歌唱的呼吸。
(二)解决缺乏正确音高概念而影响音准的问题
1、关注聆听,关注比较。
2、借助手势,视听结合。
3、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音准训练。
4、加强每节课的小练习。包括
(1)听音的高低
(2)聆听音程的练习
(3)和声音程的练习。
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后,对学生的“音准训练”有了非常重要的的新认识,那就是要坚持“长期性”和“系统性”,教师应该要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9
《体验音乐》读书笔记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0
近日,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课件播放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着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1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红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书让人一拿到手就有赶紧读下去的欲望。《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05-27
音乐读书笔记05-15
教师读书笔记11-09
教师读书笔记03-08
教师读书笔记(热门)07-06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06-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5-15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05-2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