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朱子治家格言讲记》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
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的南怀瑾(1918—20xx,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在讲解《朱子治家格言》时,谈到自己八岁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了。并说当时“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背这篇文章不行的”“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到现在,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黎明即起”:强调的是要早起。早起是惜时、勤奋的一种方法、一种表现,被尊为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睡懒觉则被视为一种陋习、恶习。我们俗语责备睡懒觉的人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床?”有鄙夷之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惜时、早起、勤奋”的至理名言了。
“清晨时光贵如金”“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黎明”,还有民间谚语说到“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都在告诉我们早起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早晨叫醒你的就不应该是闹铃,而应该是梦想。
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健康角度来讲,早睡早起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早睡早起,没病惹你”“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是曾国藩家的“八字家规”,其中一规就是要“早起”,并谈到看一个家族是否兴盛,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子孙是否早起(早起);二是看是否做事(勤劳);三是看是否读圣贤书(读书)。可见“早起”是被曾国藩家看重的一个重要品质,世世代代警醒和引以为戒。
在当今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兴盛的时代,人们娱乐无度,与“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古训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现状下,借古鉴今,来学习和强调“早睡早起”这一古训、古德,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朱子告诉我们早起以后,要打扫房屋、庭院,从内到外,做到干净整洁。
是中国人都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世人往往容易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殊不知,“扫天下”是要从“扫一屋”开始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告诫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荀子在《劝学篇》里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在告诉我们要成大事者必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否则就是在建“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
况且,居家环境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住家环境卫生都脏乱差的人,在做人、做事上会表现得有多优秀。他可能就是一个思维混乱,生活无序,工作、学习、生活都一团糟的人。
“你的房间就像你的人生”,扫除力是近来流行的心理学概念:扫除可以让房间变整洁,还能塑造良性的“心理磁场”,有助解决烦恼、成就事业。
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居家环境往往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和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濒临破产的企业肯定有肮脏的角落。也就是说,你居住的房间正是你内心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缺乏扫除力的人,要么欲望无穷,什么都想占有;要么心存恐惧,什么都舍不得扔。贪婪和恐惧充满内心,爱与幸福就没有应有的位置。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是既必要又实际,既通俗又易懂。引而广之,其实不仅外在环境要整洁,更要注重我们内心的清虚干净——“扫地扫地,扫心地”。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2
孩子学习伏羲文化后,自己有幸接触《朱子治家格言》,读后颇有感触,下面说说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对于这两句话,感触尤为深刻。孩子的姥姥姥爷、即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村人,他们做事勤快且有安排,在印象中父母每天早上均是四、五点起床,在七点左右,已将孩子的`吃喝及家里杂事基本都处理好了,然后下地做农活,因忙农活而忽略上学的孩子、因收秋而临时准备农具、因家中大笔开支而到处借钱等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情,在父母身上从未发生过,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仔细品读两句话,凝聚了父母的一生,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品读老祖宗几千年前总结的经典时,我恍然大悟,这是教子治家的宝贵财富啊,勤俭持家、努力学习、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同时使我深切体会到,称职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称职的孩子来。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3
今年五年级课外背诵古诗文的目录中有一篇《治家格言》,以前我读过也背诵过。今年再读再背,还是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收获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一、在平日中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二、团结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
《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作为一个教师,则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为班级、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做事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我们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特别在处理班级事物中,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同学纠纷,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四、生活简朴,做一个廉洁自律的教师。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在现在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坚决不搞有偿教教,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4
前几天,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5
当朝廷以千钟之禄请你出仕时,你只淡然一笑,留冠博带于乌台之上,着布衣草履于乡野之间,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美文欣赏。你深谙程朱理学的要义,何曾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你没有忘记父亲坟头的誓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你说的,但辅弼异姓并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却违背了这样的传统,你选择了更为静谧的那一条。相较于那些降清的明末遗老,你是幸运的;至少在心灵上你是释然的'。你既不是积极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极遁世的隐者。你就是你,一个睿智而豁达的文人。于是当历史的兴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几行数字,当曾经的帝王将相成为了孤坟碑祠…你的思想却成为了风檐下翻飞的书纸,成为了圭臬,成为了亘古。于是历史汤汤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独上高楼的智者;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纸不朽的著述。
《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比《朱子家训》稍早一些,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前几日《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上曾谈及全国公务员一年花费在吃喝上的开销达到了20xx亿!20xx亿,如此天文般的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是够这一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家藏万金,无非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卧榻一张。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各种应付。肥甘辛辣间,却忘了真味只是淡。我们何曾潜心研究过《朱子家训》,寒假作业一公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读后感《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美文欣赏》。我们并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渐被世俗所固化。诚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为什么而出发呢?一学期的忙碌竟让我心虚!回想四个多月来,屁股能与板凳"亲密接触"达十分钟以上者,不是上课就是开会!然而我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而开会!正如我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生活,也不是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我回想起了儿时母亲数次带我出诊时的经历,我回想起十年前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孩子绝望的眼睛…我也曾怀揣着一个救死扶伤的理想,只是愚蠢到忘了在外界纷忙的环境中,给心灵留一分宁静。食堂二餐厅的'墙上挂有《朱子家训》,我觉得挂在餐厅也最为适宜。当我们品尝一粥一饭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当我们咀嚼大鱼大肉的时候,也不妨多思忖一下我们来到这所大学的目的。朱用纯曾与徐坊、杨无咎合称为"吴中三高士"。静观满纸朴拙的训诰,知道非宁静无以至远。宁静,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左右的淡泊的心态,它能将一个人送到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一直奇怪《正气歌》的最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读书可以在阳光下,正大光明;可以在雨帘中,诗意绵绵…可作者偏偏选择风檐之下。后来读到《风赋》才明白,仁者如风,溥畅而至,将博爱与宽厚平等地赠予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学医的人更该这样。"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我细数着风檐下翻飞的书页,凡五百零六字,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能让人产生"簌簌凉风生,加我林壑轻"的顿悟。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额上滚落的汗珠。风檐下,我轻轻地合上这一页书。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6
中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说来惭愧,《朱子治家格言》却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这部格言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作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尊师重道等诸多方面,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从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来看,全文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概括为两个词,就是“自重”、“自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睡早起不仅对身体好,还能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了,好看想要更好看,有钱想要更有钱,可殊不知,知足才能常乐。《朱子治家格言》教导我们,“勿谋华屋,勿营良田”,很多事,除了满足欲望之外,还要考虑应不应该,合不合理。“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挣钱,我们也不能挣不干不净的钱。我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财富自然而然就来了。做人要谨慎自持,喝酒不可贪杯,有多少人因为酒后失态而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朱子治家格言》彰显出了中华文化无比宽广的胸襟和卓尔特立的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深度总结,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家庭会更加的和睦,整个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我只是涉略了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却让我受益匪浅。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重新精读了一下《朱子治家格言》,就让我懂得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仔细细数了一下其中的文字,发现古文极为精炼,仅仅五百二十二个汉字,却极为精辟的概述了人生之中修身养性,治家的合理理念,盖称为家教的不治之作。里面的的描写也极为细腻,小到打扫门户,户外洒水,内外整洁,整齐划一的外在行为活动。还有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的内心检点。而这,正好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要知道,现在的社会生活好了,铺张浪费的事情就多了。小的仅仅是浪费一点点粮食,但是如果浪费的人多了,就比如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浪费一粒米,加起来就是十三亿粒米,如果每一千粒米为一碗饭,那就是十三百万碗饭,够解决多少贫困人口的粮食问题了啊!而更大的是,有些人浪费的并不是自己的,有些人甚至挪用公款来维持自己萎靡的生活。这就是一种更加不正确的生活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我们要时刻谨记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还有就是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坚实洁净,泥土烧制的器具也可以比金玉材料更加好;只要饮食适度,家常便饭也可以比美味佳肴更加好。其实就是叫我们要学会约束自我,控制自己,保持廉洁自律,勿要因为一些金钱物质等财物而丢掉了属于自己而真正宝贵的东西。在朱子看来,还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显得更加高贵。就比如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崇高精神,在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他毅然选择了精神。这让我深受震撼。而这一片篇《朱子治家格言》让我更深层次的明白了这一点。
实话实说,这篇《朱子治家格言》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家庭方面。就比如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在这篇文章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我也确实开始慢慢地践行在生活之中,首先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这些东西要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从现在做起,首先提倡的就是光盘行动。我也学会了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8
南怀瑾先生曾在《国学与中国文化》中提到,《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了中国三四百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府没有花什么钱,都是老百姓自己培养子弟出来,影响一个国家,影响整个时代。南怀瑾先生8岁便会背诵此书。而他的父亲也以身作则教导着南怀瑾先生,由此可见,此书之于百姓意义有何重要。
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朱子治家格言》,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精华,在问世后的数百年间,更成为了中国童蒙养正的必读精华,对教化人心、保留和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持久、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给了我深刻印象,这句和唐诗《悯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皆是劳动所得,这些物资来之不易,更应该把他们视若珍宝。勤俭,不但是节约一点物质财富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的精神境界。
最近出现的新闻“男子见义勇为反被拘留14天”引发热议,网友们对这种判决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有人发言认为,如果不能保护见义勇为,就不要再呼吁见义勇为。这让我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后感·如果做好事是为了让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人。它告诉我们,行善,是内心的修行,不应该带有其他的目的。我也相信,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林语堂曾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朱子治家格言》正是如此,它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它的智慧与精辟入理,字字珠玑,其读书的意义也一览无余。
仅仅54句,522字便精辟地讲解了修身治家之道,以勤、廉、谦、仁、善为主,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蒙学经典,它在寻常的瓦舍评书中,暗藏着齐身的秘诀;明事箴言,它在简朴的青砖白墙上,镌刻着治家的追求。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9
《朱子治家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事的宝贵精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屁股还不愿意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妈妈洗晒,懒惰在我身上越来越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部倒掉,一件衣服不好看就不穿,在学校同学们比谁穿的衣服品牌好,谁的'贵。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事,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 莫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读了《朱子治家格言》后,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还需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虽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从我做起,将这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0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了蔡礼旭老师讲述的《朱子治家格言讲记》,刚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太厚了,不由得产生恐惧心理,每一天空闲的时候我会拿起这本书读一读,感觉就是在听蔡老师讲座,慢慢地就被书中的治家格言深深地吸引了。到现在读完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也感觉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性。这是春节期间最好的礼物,最丰盛的美味佳肴。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经典。《朱子治家格言》,全文仅500多字,却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蔡礼旭老师利用讲故事的方法结合《三字经》、《弟子规》、《了凡四训》、《大学》进行讲述,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找问题的根本,与圣贤教诲相应提升灵性,提升智慧,真明理的人了解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有真德行、真智慧、不只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掌握后代子孙的命运。
一、改变命运从早起开始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从事上看要早起,从心上看,是生活有规律。早起就是规矩,而且早起也是尽孝道,早起就是学道,要道法自然。天地有它的次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能早起,那他一天就能够多很多的时间出来,他的时间会宽裕,他的整个生活,一整天的规划就不会很凌乱。一个人勤劳,他会负责任;他很勤劳,他会体会别人的辛苦,他会感恩别人;他常常做事,他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不容易。这都是因为勤劳对他整个心灵的改变。
曾国藩先生也讲到,看一个家庭能不能兴盛,可以看三个事情:第一,看子孙睡到几点?第二,看子孙做不做家务?第三,看子孙读不读圣贤书?这是曾国藩先生对家道能不能兴盛的判断。
这句格言是教孩子勤奋,有责任心。现在的孩子问题在于没责任感,懒惰。原因何在?我感觉主要问题处在大人身上,春节期间大家都会家庭聚会,同学朋友聚会,晚上会睡的很晚,早上起床差不多都到了中午时间了,一般都是一天吃两顿饭,读到这句格言,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早睡早起对一个人的影响好大,甚至影响到一个家族。第二天早上我就听到闹钟一响,马上起床,开始做饭,打扫卫生……。“教子要有一方”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家长要言传身教。教人首先正己。正确的观念,教子对一个家族,家庭是最重要的,对一个国家也是最重要的。所以为父母者把孩子教好,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二、吃亏是福 学会包容
读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槖无余自得至乐”一家和和气气,长辈慈祥,晚辈懂得顺从、恭敬,整个家是一团和气。现在的人物质享乐比较好,结果享乐了,家庭却出现很多的问题,因为人的.贪心愈来愈曾长。现在功利主义盛行,就在大年初四湖北一位儿媳妇因发压岁钱与小姑子发生口角,心生怨恨,加之常因琐事与公公、小姑子不和,她携带3个震天雷鞭炮和打火机,从侧楼楼梯进入公公谭某屋内,趁家中无人,纵火泄愤。屋内门窗、衣物、电线等被烧坏,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看到这个案例,再想想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现象,良好的家庭氛围确实是很重要的,同时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我们以后家里亲人之间哪怕有什么样的摩擦都应该懂得包容。人得一时之气,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对方也会感觉到自己理亏,可是假如忍不住一冲突,可能小事就变大事,所以整个家庭伦理的和谐是非常关键的兴衰的关键。别人要懂得学吃亏,不要计较,一计较就刻薄。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相互忍让才是生活之本。
三、学会感恩 孝敬父母
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的恩德,知恩才能感恩,进而懂得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十恩”。从母亲怀胎,父母就很操我们的心,“怀胎守护恩”母亲生产的时候那疼痛是世间最痛的,“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哺乳养育恩”……现在为人子女就要尽孝,给孩子做好榜样,报恩,感父母的恩而不能只做表面。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父母之身就是照顾好父母的生活,食、衣、住、行。养父母之心是指会让父母操心的事都不能做,不能让父母感觉好像被冷落了,再怎么忙,回家要陪爸妈坐一坐。看到这里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好,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就是买点东西,给点钱。然后就是吃过饭,自己看手机。以后要多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兄弟姐妹要团结,让父母安心。做到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人在逆境中提升最快,人在顺境中反而容易享乐、堕落。“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 “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要自立”’“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让我们大家学会感恩,人生就会越来越幸福。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1
《朱子治家格言》是一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之作,劝我们要勤俭治家,邻里和睦,重视教育,与人为善,读圣贤书,守分安命……。读后感觉内容十分的丰富、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文中从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把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文中谆谆的教诲和告诫,来告诉大家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说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去做能让一个人变好,一个家庭变好,社会也就和谐了。
人人都追求幸福,说明都觉得自己还不幸福。那么,为什么觉得不幸福呢?无外乎自身的浮躁,这样看事情比较表面,看不到根本,看不到深处,也就是不能务本。圣贤教育在学习中特别强调“务本”,君子要务本。本就是修身,作为家长、教师的我们,要教育孩子,根本就是做好自我教育。如老祖先所说要“务本”,务必要从自身做起。就如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接触传统文化的'这几年,只停留在表层,只知道都读过那些圣贤书,没有“信解行证”,充其量也只是相信圣贤教育好处多多。但没有去深入理解经典的教诲,更没有理解以后依教奉行,就更没有“证”了,没有感悟,提升境界、智慧,以至于契入圣贤的境界。因此还是浮躁,得不到宁静,就不能生智慧,看事看的又浅又近。我现在回头想想,都为自己曾有的执念所惊怵。是啊!害人又害己的事我们才那么的乐之不疲呢!多傻呀!怎样追求宁静、智慧、幸福?
首先要“信解行证”,就要理解经典的教诲,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往,我们的思维定式就是错误的,凡事都是向外在要求别人、控制别人的欲望、那个贪求的念头太过强烈,没有办法放下,因此徒增烦恼。是的,事情的对与错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全在自己,无关别人。可是我们在处事时想的最多的是别人怎么怎么了,却很少反观自己怎么了,这样就有气了,就不快乐了。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包容越多,得到越多。英国作家萨克雷也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是啊!乐是一天,苦也是一天。何不乐一天呢?一切全在自己,无关别人。现在才理解中华文化是内学,内学就是向内,向自己的内心下功夫,不是想外区要求别人、去指责别人。所以先向内求。《太上感应篇》中也说“正己化人”,自己真正做的好,自然感化身边的人,不是去要求的。要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学了以后做的好。
其次要“学贵力行”。要有学一句就要做一句的态度。以往也读、也会背一些经典,只能说他还只是知识,我们只是读过它了,只是把它背起来,没有办法知行合一,自己也受用不了。正如《弟子规》中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追求读了那些经典,只是在消遣经典。所以,从今天开始要形成一个态度,要学一句我们马上做,实实在在的去做,力争通过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真正的享受经典带给我们的改变和幸福。
最后“学贵立志”。让我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开始做起,学规矩守规矩。经常听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才真正的懂得,一个人不懂得自律,也更谈不上有担当、责任心、感恩心。
周所众知,学问受不受益,要看力行的程度。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因为读了、明理了,会去做,去做以后,心境会改变。心境一变,相由心生,气质就变了。希望通过自身的力行来改变自己气质,享受肯听父母话,肯听老人言,肯听经典话的福气。
最后,作为一位教师,“教也者”,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主轴:长善救失。要把所有好的德行扎在学生的心田里,从此变成他处世待人的态度。
务本才能幸福,去行动、去践行、去改变才是幸福的。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2
朱子一生,潜心学问,淡泊名利,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其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著作《朱子治家格言》仅以寥寥百字,集儒家做人处事方法之大成,含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读完颇有所感。
克己修身
〝克己修身是做人。做事。执政的基础和根本〞。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句话便是告诫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洒扫庭除。关索门户看似是小事,却体现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品德修养。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黎明即起便是要求我们珍惜大好时光,明白人生短暂;内外整洁则是告诉我们建立秩序的重要性,整洁的环境更有利于我们的读书学习生活;亲自检点则是告诫我们做人要有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勤俭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则是告诫我们要〝节约资源,惜福报恩〞。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对于劳动的尊重。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儿时我们便吟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而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更应该节约资源,将勤俭朴素牢记在心,合理利用资源,让人类发展得以延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我们不应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三思而行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遇到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学会自省,不断检讨自身,不嫉妒他人,不取笑他人,不贪财,不算计,低调做人,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风范。
廉洁自律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为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于贫困的人,我们不能落井下石,而应雪中送炭。对人刻薄,终会收到他人的反击;不守伦理,终会遭人所弃。对于贫富一视同仁,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严守道德规范,我们的社会风气将越来越好。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保持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初衷,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总结领悟,不断提升自己。《朱子治家格言》不仅仅是家训,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不断鞭策我自律。自省。自悟。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3
寒假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把《朱子治家格言讲记》这本书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受益颇多。蔡礼旭老师深入浅出地把这部经典做了详尽的解读,并大量引用《三字经》《弟子规》和《了凡四训》等经典书籍,也使我又一次对这些书籍中的经典句子有了深刻的理解。经典是相通的,它引领我们去摒弃生活中的假、恶、丑,做一个具有真、善、美品格的人。这本书成为寒假中的一份精神大餐,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家教、家风课。
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唐太宗教子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能够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机会点引导孩子,做到了言教。这也使我想起了我的表弟。他是我舅舅五个儿子中最小的。由于小时候比较娇惯,他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从小就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长大之后甚至去偷别人的钱,舅舅也曾一气之下把他送进了派出所。等成了家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本以为会好些,结果一家四口的生活依然靠舅舅的工资来接济。前几年得了中风,舅舅又拿钱为他治病。去年又得了肾衰竭,在受尽病痛折磨之后离开人世。在病重期间,几次贷款,负债累累,在他去世之后,八十多岁的舅舅还要为他还十万元的贷款。看着白发苍苍的舅舅,住着又破又黑的老宅,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学了经典之后,我想,舅舅如果不娇惯表弟,不使他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有多好,表弟当年要是能有机会接触经典那该多好,一切都晚了。用文中蔡老师的话说就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王子豪,他的学习一塌糊涂,但道德品质却很好。上一次学校开展的“亲子共读写读后感”活动,我方才明白孩子的好品质从哪里来。家长在体会中这样写:人分四等,一等人有才有德,二等人无才德,三等人有才无德,四等人无才无德,既然学习搞不好,让孩子做个有德的人吧,和儿子商量了后达成共识,读《中华德育故事》。书中教导我们做父母的要按道理教导儿女,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做学生的要尊敬老师,太多人生的大道理都在经典中。我会和儿子一起认真把经典读下去,读好书,做好人。
重义轻利,福在其中。《格言》中说: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一个人能让父母、祖先安心,这是做人的基本。《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大家庭能够和睦友爱,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正月初二回家时,我去找同村的好朋友玩。他爸爸弟兄五个,家里总是很热闹。在朋友家聊天时,我看她妈妈总是心神不宁,有时还对我说:“做人不能太计较,一家人过日子要相互提谅”细问之后才知道,矛盾在于弟兄几个给小辈发压岁钱产生了分歧,她每年都去给其他几个弟兄家的小辈发钱,而大哥和小弟家从不给其他兄弟家的小辈发。今年又该发钱了,钱在自己口袋里装着,心里很矛盾,发吧,别人家不发,自己像在显摆;不发吧,心里过不去。我说:“你年轻的时候为这个家付出很多,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你们两个身上。三弟、四弟、五弟一个个成家之后你们才分家,是你为自己积德,娶了两个好媳妇。吃亏是福。”这时,朋友的妈妈又露出了笑脸:我们家老三、老四过年总是到我家来吃饭。从经典中,我懂得“善有善报”,并以此去劝慰别人,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蔡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一两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人平均一天笑七次,人愈活愈笑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贪求的东西愈来愈多,最后求不得,就觉得苦。生活的压力,欲求不满的苦恼,让现代人的快乐越来越多,再也笑不出来,甚至抑郁的人越来越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把生活中的烦恼带进课堂,板着脸给孩子们上课,这样的课堂是沉闷、压抑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让我们更多地把笑声带进课堂,就会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在课堂上更有激情,课堂效率也会更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圣贤教育,“学贵力行”。21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那里?
如果我们都能拍着胸脯说:“在我这里”。乃国之幸也。让我们从正己开始,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4
《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明朝思想家朱子所写,旨在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格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读书而过柱子,不如不读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与其只是读读书,背背单词,不如直接去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余力的话,就应该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出了“谨言慎行,明礼诚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要谨慎,遵守礼仪,保持诚信,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也明白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成为真正的君子。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15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治家格言》里的这句经言,既明白如话,又有较深远的教育意义。
过来的周六(12月15日,也就是要赶在冬至前),除了有工作和特殊事情不能来参加的外,我们族亲,共有10人参加去上坟祭祖。在我老家昆明北郊滇源小镇,一直沿袭着每年清明、冬至两个节令前都要上坟祭祖的习俗,而很多地方,却只保持了清明节前的一次扫墓。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有人虔诚地祭祀祖宗,一辈一辈,血脉永续,香火不断,后继有人,家族兴盛,人丁兴旺,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好心愿。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有渊源流长的“祭祀文化”,上至天子、君王(主要祭祀天、地,自然神,或者战争,国家的重大事件等),下至平民百姓(主要祭祀祖先神)。
滇源小镇这里的.普通人家,清明、冬至前,都要到家族的“坟堂”举行“墓祭”。邀约好族亲,准备好挂纸(白色、水红色)、香、纸钱,炊菜(含肉、茴香、青菜、洋芋、粉丝、豆腐、豆芽、海带等),新鲜米饭,香蕉、苹果,蛋糕、芙蓉糕、桃片糕,各种水果糖,茶、酒等祭品。吃过中午饭后前往,把挂纸挂到坟头上,把香插在坟墓周围,把各种祭品摆在墓前,跪拜叩头,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子孙,献祭各种祭品,然后边“泼水饭”(各种祭品分一点出来,盛进冷水一勺一勺泼出去),边烧纸钱。一切程序完了以后,族亲们一起坐下来,分吃一些祭品,意为和祖先们多呆一会,一起分享祭品,不要忙着走,以示诚意。
除了清明、冬至两次“墓祭”外,滇源普通人家还有每月初一、十五在“家堂”、大门、灶心敬香的习俗,虔诚的人家,这两天还会坚持茹素。另外就是“七月半”鬼节时,七月十二“接祖”后,一日三餐或四餐、五餐跪拜、供献、烧纸钱,至七月十五“送祖”时,烧纸钱、纸衣物等。还有中秋用月饼献祭天神、月神。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初一都要有丰盛的食物献祭。
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可谓勤,可谓诚。真正体现和落实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经言。
孔子就是一位非常重视祭祀,也非常精通祭礼的人。《论语》里,孔子就说了“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里,“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里都多次谈到了祭祀及其重要意义。
我觉得,祭祀祖宗,一是可以让久末见面的族亲聚在一起,互相问候,交流感情,增进亲情。二是在准备祭品和参加祭祀的过程中,可以提起和表达自己的恭敬心、感恩心。三是追思祖先的光荣传统,可以总结出优良的家风,让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四是让孝道、孝思文化传承,想到对过世的祖先都要恭敬,对活着的人更应该孝敬和珍惜。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经书”“经典”,也是“圣贤书”“善书”“宝书”,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高度智慧的结晶。经典根于人性,超越时空,是最普遍的价值观,意义无穷,读“经书”,特别是“子孙”(小孩),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习,所谓“蒙以养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规范言行,让子孙终身受益。
《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相关文章:
朱子治家格言09-30
朱子治家格言07-02
【经典】朱子治家格言07-02
朱子治家格言(精选15篇)11-23
朱子治家格言15篇11-09
朱子治家格言 15篇11-10
朱子治家格言(15篇)11-12
读《朱子治家格言讲记》有感11-17
朱子治家的格言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