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8-09 12:45: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春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老师。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阴森的大门、淘气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

  马修的第一节课就因为同学的吵闹而得到了校长的咆哮。同学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麦神父。因为马修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第一次做错了事不被体罚,第一次知道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马修为孩子们组建了一个音乐团,用他对孩子们彻底的'真爱,使这些已经麻痹了的问题少年们,有了一丝丝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乐之梦,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之梦。当他被恶毒的校长赶走后,孩子们折起带着祝福的纸飞机,送给这个过他们灵魂的人。他们变成了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开风帆,义无反顾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用音乐唤醒了这些孩子们冷漠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人人都能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仁慈与付出。只是,如果没有人来拨动这根爱之弦,这种炽热的心就会被封沉。而马修就是最好的拨弦人。

  在十一小长假里,我又把《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一遍。

  这部片子主要讲了学监马修在来到“池塘之地”之后和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从这部电影中我可以深刻的感觉到马修在来到“池塘之底”之后的那份艰辛和时时刻刻的忐忑不安。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让与众不同的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独有的嗓音,并从中获得兴趣。之后他们又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学监马修的带着下,他们突破险阻,继续为音乐奋斗着。最后,他们获得了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原来就是这样:哪怕你处在一个不美好、不和谐的地方,但是只要你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希望,并去努力改变他们,相信在不久后,你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被你所感染,从而改变。就像马修,他在“池塘之底”工作,就是为了改变那群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从中受益。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2

  放牛班的春天这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被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改变了孩子们以及他命运的故事。观看的的时候没有查看电影简介,只知道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观看过后感触非常的多,也爱上里面的演员,让我想去了解更多,感悟带给我们的意义。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自己鲜明性格特征,边看边觉得里面的小演员好可爱,明白了当初自己为什么会走上教师这个职业,原来喜欢和纯真可爱的他们在一起。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的马修来到这所少管所,冷漠的老师,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暴戾校长,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可是马修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进行调节,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唱歌,就建立起音乐团,并发现有天赋的孩子莫翰奇,由此可见人一生中的启蒙老师多么的重要!成就他的音乐梦想。马修用真爱,使这些已经麻痹了的`少年们有了一丝丝的良知。就算被恶毒的校长赶走,也有孩子们祝福的纸飞机!让所有人有了光明的前程,开始新的人生篇章。

  每一颗心都需要被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少管所里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调皮捣蛋,校长看到更多的是表面的东西,在老师歧视和偏见下,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这也是我们教育者引以为戒的!而马修看到的是背后造成的原因,所以他理解他们,成为孩子们的伯乐,深入到内心,信任他们!这和神墨价值观是一样的,平等、尊重、信任、赏识,关注,激励。当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家庭的不同,让孩子们的性格也不同,有些孩子孤独、敏感、成熟,怕生怕受到伤害,马修的让莫翰奇心理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他知道母亲是在意他喜爱他,做错事得到谅解后整个人都变得不同了,当然人生也随之改变。音乐团的歌声唱出心中洁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听了让人舒服。

  我为我是一名神墨老师而感到骄傲,保持善良有爱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影片中的校长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刻板冷酷行为主义者说不!以马修春风化雨主义者为榜样,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3

  这是一部唯美的影片,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法国音乐在其中缓缓流淌,如黄鹂歌唱般婉转动听,风情万种。它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问题班级”组成的合唱团与一位草根音乐大师的成长故事。纯真质朴的人性和空灵华美的音乐,一次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灵魂上的荡涤。

  影片背景取自一个青少年“再教育”的问题学校,面对“问题孩子”,社会各界莫衷一是,几乎不会有人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群体。他们叛逆,撒谎,任性,放肆,甚至貌似无休止地恶作剧,不计后果孤注一掷地做尽坏事……让深爱着他们的父母深深绝望,也让他们自己深陷泥沼,误入歧途却不知返。

  简单来看这个问题,排除生理上本身的叛逆期,因为感受不到周围的爱,内心缺乏感激,他们才会变得不近人情,异常暴戾,倘若暴戾行动遭到外来残酷的镇压,以暴抑暴的结果,多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或者高压统治下的敢怒不敢言,一旦爆发,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马修这个学监是如何感化这伙“孽畜们”的吧!

  去问题学校做学监,马修承认这是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学校校长高压统治下的问题学生,师生关系势同水火。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甚至颠覆了已经利欲熏心的校长,让这位曾想过放弃使用暴力。马修做的事情很简单,将班里的学生根据嗓音高低分成几拨,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质,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给他们应得的自由和满心的关爱。带领他们玩耍,让他们快乐,享受快乐。同时,这些纯真的孩子也给了他无比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首首美妙的合唱曲就这样被这个独特的合唱班演唱,孩子们从音乐中找回了清净的心灵,学会了感恩,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爱……“体育和音乐是促进人类团结的最好方式。”

  马修作为一名老师,他的灵魂是高贵的。然而,伟大的灵魂往往在当世得不到世俗的认可。马修没有想过要成名,他只是做着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追求着自己人生的步伐。作为一名音乐家,他没能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他是不成功的,但是他创作出了许多唯美动听的音乐;作为一名学监,他不懂得去讨好校长,最终被解雇,他也是不成功的。但是他成功拯救并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来说,马修是居功至伟,为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俗太污浊,或许是我们自身太脆弱,带着一颗纯净的心,继续我们的生活……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4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在台湾话中被译为“垃圾班”。这部影片中合唱团深情的演唱洗涤了我的心灵,而马修成功的教育更让我心生无限感慨。

  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而又郁郁不得志的乡村教师。他为了生计而来到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教书,他所面对的是一群问题少年。

  他为校长的“行动反应”的惩罚教育而深感无奈。他明白,尽管这些问题少年们时常搞恶作剧,但他们的本性依然很善良。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合唱团,用歌声融化坚冰、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莫翰奇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有一副天生好嗓子的帅气少年。他的眼中时刻透露着坚毅。在受处罚期间,他听见同学们的歌唱,满眼都是羡慕和无限的向往。莫翰奇情不自禁的歌唱声被马修听到,这种天籁之音得到了马修的赏识。

  马修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后,便为他们分配了任务。虽然他们走调严重,五音不全,但每个人都被委以重任,甚至年幼的贝比诺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任务。这种被发现、被重视的感觉,多么好!那是对心灵的一种唤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眼中渐渐的不再满是蛮狠和霸道,而是多了几分柔和,甚至还懂得了感动和谅解。最后一次为公爵夫人演唱时,马修把最后独唱的部分留给了莫翰奇。悠扬的歌声响彻教堂,他的脸上洋溢着得到老师谅解后的快乐和懂得感恩的欣喜。

  马修尊重学生,他严厉而宽容的爱,感化了这些问题少年。他们的'眼中有了自由的光,心中有了美好的梦想。而被校长拳打脚踢的蒙丹,被校长冤枉而去坐牢的他,则以一场纵火案件回馈了这所寄宿学校。

  马修把热爱的音乐分享给了孩子们,歌声环绕着“池塘之底”,给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孩子逐渐开朗的性格,渴望自由的本性和无比温暖的眼神,也让马修如沐春风,迎来了美好的春光。

  马修摇动指挥棒,用音乐感化更多的心灵,用尊重和信任洗涤着每一个人的灵魂。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马修离开学校时,孩子们的纸飞机和摇动的双手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愿教育其乐融融,愿所有的师生都能享受无限春光。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5

  我看过多少遍呢,不记得了。

  我每一次点开的时候,关于内容,总是不记得了。

  小学第一次看、初中看、高中看,如今还在看。

  每一次见到可爱的Pёpinot嘴角总是泛起微笑,每一次见到表面冷漠内心却温暖的Pierre Morhange总是心疼不已,还有我敬爱着的老师啊Clement Matheiu.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部讲述老师与学生之间片子,这是为数不多的我看一次就会反思很久的片子。

  我想人心都是向善的,人们期望着故事结局往美好发展,当然影片中或许也如了我们的愿。每一次看到Matheiu下车抱起Pepinot的那一幕,即使那一幕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依然要截图,因为舍不得。

  舍不得什么呢,舍不得去面对现实中真实的大部分老师与同学的关系,舍不得从美好的愿景里面脱离出来。

  我是一名教育学的学生,我并不打算以后从事研究方向,我很深切的知道我以后一定会是一名老师。

  我想我是一个同一性没有建立好的学生。是的,同一性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本应该建立起来的,可是我没有。以至于我从15.6岁开始到现在20岁的四五年时间里我总是浑浑噩噩。以前认知不够高,总觉得自己是叛逆,是自己还不懂事,是吗?并不。

  我20岁的这前半年,深夜里反思过自己无数次,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无论工作还是感情。或许我想我内心是清楚的,但是总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但至少有一点我很清楚自己:我以后一定要当一名老师。至少这一点,我足够认知独立。

  关于其他的,我没有多想,因为很多时候,再多想也是毫无意义的.。

  有些路,既然选择了走下去,那么在路途中的时候,你只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如果哪天,你发现这条道路不适合你,或者道路它本身选择了偏离你,那么这时候离开,再也不是你的错。

  这也就是我一直念叨着的,每一段经历或者是感情,只要你身在其中,就一定要完完整整不留遗憾的做好它。

  就把每一次相遇,每一次见面都当做是最后一天来对待。生命那么短暂,怎么能一成不变。

  做事的时候要尽力,玩的时候要尽兴。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6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位(味)。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7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里面写了一群不守规矩,没有教养的孩子,在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的耐心指导下,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个乖巧懂事的可人儿。

  电影中的校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关在密室里,无视这些孩子们的害怕,而新调来的.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位偏袒,而是给予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感动人心的镜头。

  镜头一马修老师刚进这所学校时,很多同学都不服气,花招百出地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同学们都吵吵闹闹的,在马修老师去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画了一个马修老师的头像,给他的秃头来了个特写,正巧马修老师回到了教师,他不但没生气,而且也给那位同学画了一幅画,因为那位同学鼻子上有一颗红痣,所以马修老师也给这颗红痣来了一个特写,变成了小丑头像,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镜头二:在影片快结束时,马修老师指挥全班合唱一曲,那个最有天赋的男孩因为犯了错而晾在一边,神情显得十分寂寞。第一节音乐快结束时,马修老师突然转向那个男孩,那个男孩很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他出色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演唱。如果是换成任何一位别的老师,同学们犯了错误,一定会不相信他们,而马修老师却给了他们许多机会。

  我真想去那所学校里,成为马修老师的一名学生。

  镜头三当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时,校长下了一条命令:不准让学生和马修老师见面。于是,那些孩子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当马修老师快走到校门口时,突然从教室窗口飞下来了一些飞机,上面写的都是对马修老师的不舍,马修老师抬头一看,无数只小手在教室窗口摆动着,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拥有着父爱般的老师。

  看完影片后,我才知道这个“放牛班”是指那帮调皮的学生,“春天”,是代表希望的意思,而那位马修老师就像一位放牧人,用他的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8

  当光明滑坡灰暗的尘埃,彩虹般旋旎的风光绽放出伟大的乐章,来自天堂阶梯的童声沉寂在复苏的沼泽,当黑夜冲破所有的铚锆,奔向蔚蓝的长穷,那令人人感动的力量,回旋,飘离在人世间最温暖的色泽中,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触动。

  它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9

  这部非常富有哲理性、蕴含着深奥道理的电影,叫《放牛娃的春天》。

  影片描述了马修老师短暂的教学生涯。马修老师,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成功的老师。他是孩子们的心理医生,他用善良和音乐来挽救孩子们的心灵。这些原本看似失去希望的孩子,经马修老师的引导,终于踏上了光明之路。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校长,是一位有点暴力的先生,他只想用各种处罚去改变学生,可处罚就像毒药,本来有点阴影的同学一下子彻底没救了。孟丹,一个爱抽烟的学生,一个欺负弱小学生,最终似乎也被马修老师所感染,可因为一场误会,他放火烧了学校,然后点了一根烟,扬长而去,碰巧,没有学生留在教室。而他离去的样子,似乎是正威胁着校长,因为没有人喜欢这位校长。

  皮埃尔,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最后成为法国出名的音乐家,他的命运,因为马修老师而改变。马修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引导着要被母亲放弃的皮埃尔,进了音乐的大门。

  在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谈话时,几滴墨水莫名奇妙地滴在马修的头上,当着皮埃尔母亲的面出丑,紧接着,就听到打架的声音。不出所料,几个小孩抓着皮埃尔的衣服,往墙上狠狠一撞,另外几个小孩围住他,拳头似乎迫不及待要把皮埃尔的脸打开花。马修吼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只听一个孩子回答道:“他往你身上泼墨水。”其他孩子瞪了他一眼,道:“叫你不要说漏嘴!”当时我的血液似乎停止了,孩子们第一次表达了对马修老师的尊敬,又似乎对这份尊敬十分害羞。

  当马修老师被恼羞成怒的校长开除后,马修老师走过教学楼,却意外发现了从楼上窗口飘下来的信。他弯下腰捡起了信拆开来看,各种各样的字迹,那么眼熟,似乎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他渐渐抬起头,各式各样的纸飞机似乎为他送行,在阳光的照射下,纸飞机闪着光,飞到马路上,飞到大树上,正依依不舍地为马修送行。窗口伸出了孩子们的小手,小手在窗口有力地摇摆着,似乎一点也不害羞了。马修老师捡起信,向前走了两步,又似乎舍不得,只能无奈地朝着窗口笑了笑,然后消失在学校的'大门外。

  孟丹被警察抓走时,也有一笑,不过,这一笑不是依依不舍地道别,而是对马修老师的尊敬,在警察押着他的时候,他的头转向教室,缓缓裂开了嘴,然后与警察一起在学校的大门外。

  马修老师是所有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不想着升官发财,而是用无声的爱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给他们带去生命的春天。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0

  他们是一群命苦的孩子,他们是一群智慧的孩子,他们是一群被神眷顾的孩子……

  今天我有幸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后,我回味良久,心情不得已平静。

  本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代课老师马修,来到了一处被喻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同学们的恶作剧,校长处罚学生的法则让马修大吃一惊。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与音乐成功的融合在了一起,在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尽管校长三番五次的阻挠着他们,但他们依旧挺立,出落的楚楚动人。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这件事,就是本电影的结尾:因为“小偷”孟丹放不下怨恨,所以一把火烧了学校。马修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游玩了,才逃过一劫。校长却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说马修老师违反了校规,并开除了他…

  丝丝缕缕的火烧云边,橙黄色的.光晕笼罩着这座学院,同学们把真挚,无尽的感激和话语写在纸飞机上,飞了出去。马修感动的热泪盈眶,捡起片片纸飞机,毅然收养了贝比诺。影片到此就结束了。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莎士比亚

  马修老师改变了“池塘之底”;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改变了他自己,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吗?

  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老师是我们最好的引路人,如同我们第二个母亲,像一条春蚕,把自己的毕生精力传授给了学生;像一根蜡烛,在茫茫黑夜中,始终指引着我们,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依稀记得有一次,我的一篇作文成功的被学校选上了。正当我喜滋滋的准备去投稿,老师却把我叫到办公室,接过稿子,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皱着眉头对我指导一番:“这篇作文大部分框架构造的很好,却有一部分细节不够真实、新颖。整体显得有些散乱。若再别出心裁一些,那就更好了。”这时我才懊恼我发现我的不足点,急忙改正后,老师又指出了我的缺点,语重心长的解释了一番,便点点头,欣慰的笑了。

  后来我才发现,老师为了我这篇作文,看了好几遍,几个日夜都没有休息好。我感动的热泪盈眶,真想大声说出:

  “老师,谢谢您!”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教育的模范电影,需要你品味,品味,再品味……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1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遗下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失业的音乐教师克莱蒙·马修来到了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在这里,马修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

  这所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教师,与教师形成敌对壁垒。光头的马修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也遭到了孩子们的嘲笑……

  因为这里的学生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寄宿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里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但那位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是的,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要我们教师能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和理解,他们将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2

  《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两遍,每一次都让我感触颇深。

  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只有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

  而“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

  在我的观点里,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老师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其实,我们都渴望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老师。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3

  “世上只有不负责的老师,没有真正的坏学生”,这是从电影中得到的道理。克莱蒙·马修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和代课老师”,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可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学生对老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次,张伯苓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于是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不但不听劝,还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对身体就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问,歉意地笑了笑,答应戒烟,同时也让其他教师一起当众毁烟。从那以后,张伯苓再也不吸烟了,那个学生也把烟戒了。

  教师的品德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样,如果没有马修,谁会相信,那样一群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对教师认可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才能。

  “我一看见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此句话出自皮尔保罗一位校长之口。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在他不长的人生中,只有奶奶振奋过他一次,他坚信皮尔校长的话,从此他的衣服不像往常污秽,语言不再肮脏,行动不再漫无目的。经过40年的努力,他成功当上了州长。

  看吧,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幼小心灵的一生。所以,只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就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马修老师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也是现实世界中那些德艺双馨的师者形象化身。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学生对教师钦佩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管教。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办公室,分别给了他们四块糖。陶行知说:“第一块,因为你比我先到;第二块,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尊重我了;第三块,你打他是为了正义;第四块,你及时认错了。”听完,打人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这是有名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管教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这样才会被学生接受。

  电影看过,感动却久久不能弥散。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克莱蒙·马修之所以打动万千观众,就是因为他用灵魂捧起了更多的灵魂。教师兮,灵魂之工程师,吾信!吾敬!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4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观看后感悟颇多。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让人回味良久。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大多是让老师a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真是马修人性光芒的体现。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5

  这个星期有幸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己的春天 。

  有些遗憾的是,我还有点没反应过来,影片就结束了,马修就那样走了,孩子们依旧在"河底"上着课。

  但是,虽然孩子们依然叛逆,依然被关在"监狱"中,但是他们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在离开马修后依然是,因为任何人心底里都有一块善良的净土,马修只不过用特殊的方式走进了那净土而已。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孟丹,他叛逆、暴力、邪恶,在来到学校时就已经被戴上了这样的帽子,其实这顶帽子在很早以前就被戴上并狠狠禁锢了他,他只好去顺着发展,甚至扭曲。他又何尝不想做一个好孩子呢?他被冤枉偷了钱,但无力辩解,遭受校长的毒打,一个孩子的心灵怎么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委屈呢?他生活的环境、他的家庭,他所受的遭遇像压力锅一样将他的心灵扭曲、变形。

  影片中最后看似孟丹的结局是不堪的,无可救药的,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马修对他的影响不小,马修坚信他心中有一篇净土,并发现了他的优点,这一切改变着孟丹,当马修训斥孟丹欺负佩皮诺时他垂下眼睑,最后对马修的微笑,那是一种真诚的尊敬。他心中的净土仅对马修一人开放。

  我们其实都不是坏孩子,有的贪玩仅仅因为天性;有的吸烟仅仅因为扮酷;有的早恋仅仅因为荷尔蒙分泌过剩。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片净土,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金子一样的地方,只不过不能面对着所有人开放,时间久了就会不再开放,真心希望老师父母们能够去发现去探寻那片净土,开拓它们!

  我们都是好孩子,真的!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1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2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6

【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08

【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门】12-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12-11

【推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07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门】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