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那边》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那边》观后感1
3月18日晚上,13级道桥一班及13级造价三班在教学楼515教室 ,召开了关于“集中学习党的群众路线”主题班会。班会首先通过刘清老师对“集中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的认识,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最后通过观赏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影片——《天那边》。刘清老师现场直播讲述。
该影片中主要讲述了二位大学生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中去支教;走群众路线,影片中以记述的方式展开;女主人公(大学生)刚到乡村基层时的艰辛困苦,当地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刚开始这两位大学生还不适应乡村生活;当地人说的都是地方方言,让他们开展支教工作很困难,“万事开头难”经过了一段的时间考验实践,他们开始慢慢适应。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支教的路途是多么的曲折艰苦不堪啊,但党的路线一直在行动,女大学生在实践中说的一句话,此刻自己还铭记于心,“做好自己的点滴小事,为基层服务,为基层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入乡村,服务基层是我们“集中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所指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大学生乡村支教,服务基层;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回报社会;在基层中实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走出“阶梯塔”服务基层,体验真情,感受冷暖。
在老师的讲述指导下,努力让我们大学生走出“阶梯塔”走出去城市,服务基层,开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天那边》观后感2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天那边的偏僻而又遥远的水咕噜小学里,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罗老师,一直以来是这所小学一直用方言教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他为了这群孩子们,默默的奉献关心着,对孩子们是那么的淳朴,又是那么的固执。为了修学校,因为泥石流的冲击而淹没了 自己,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个贫困的山村。自小在国外生活的江老师,因为是物质上的差别,毅然放弃了皆日的女朋友选择了离开。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许晓萌老师,在支教的三个月中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没有被贫困的条件和不同的困难而退缩,毅然放弃了能在城市里工作的机会,还坚持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孩子们共同前进。后来当她知道罗老师的不幸时,再次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这所学校,决定把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情奉献给这所贫困的学校。也许她想用自己的才智来改变这帮孩子们的命运。在徐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徐老师对孩子们的`真善美,同时也体会到了徐老师对学生们的一片真情 。
观看了这部影片,我能想象到天那边的孩子们,是在怎么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又怎么样才能看到我们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学习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和我们一样拥有现代化的学习材料,什么时候才能和我们一样在蓝天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像徐老师,像罗老师他们的这种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看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您们的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您们是最伟大的园丁,每一天,您们都在辛勤的培养着祖国的花朵。是您们传播给我们这么丰富的知识,是您们传播着希望,传播着幸福。
《天那边》观后感3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城市的纷扰。天的那边,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有的是浓浓的质朴山情……
看完了整部电影,心中唯有一丝惆怅和淡淡的凄凉,也有淳朴的孩子们和罗老师带给我的感动。
对于女主角许晓萌来说,来到山村支教是为了实现她的人生价值;而对于江可可来说,这只是一场为赢得爱情而参与的游戏。也许最初,他们也曾被乡村风情感动过,而当新鲜感过去后,这一切对于他们,则是无比的煎熬。于是,江可可选择放弃,选择背弃承诺,背弃爱情,逃回了天边的宏城。而许老师则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实现她三个月支教的诺言。
我很佩服许老师,她的爱心、责任感、不怕吃苦以及为孩子们无悔的付出,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最后她休克在与江可可分别的那场雨中,那一次跌倒,承载着深爱的遗憾,缅含了无尽的伤心。落泪的不仅是苍茫的天空,还有许晓萌受伤的心;破碎的'不仅是闪电划破的天幕,还有那一份彼岸爱情的终结。走了,留下了,都是自己的选择。两个人的矛盾不是因为感情不和,而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许晓萌终究不是江可可,她爱这个山村,爱这些孩子,所以她很快从悲伤中走出来,把心都放在孩子们身上,和他们真正融合在一起。
最让我感动的,是罗老师。这个爱家乡、爱孩子的"破罗",虽然普通话不标准,文化水平低,但他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使我深受感触。当许晓萌、江可可来到水咕噜村,热情招待的是他;和"小屁股"们一起玩,给他们知识的是他;许晓萌遭受打击,给她安慰的是他;为了修教室上山背黄泥而牺牲的人也是他……他即使孩子们的老师,也是父母,他从没抱怨过生活的苦。这样一个质朴的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
天的那边,没有醉酒探戈,没有戈壁沙漠,有的只是,山间那淡淡的质朴,那淡淡的真诚。天的那边,仅仅只是属于每一个人,亦或,某一些人……
《天那边》观后感4
它的开场就是一阵春风,理所当然地把你带进春天的庄园。
那山,那水,那一双充满好奇的瞳孔…我特别钟情于那股清纯,那阵朴气。但我认为,我之所以钟情,是因为,我仍在天的这边。在舒适的电脑前,发表着:“啊,那地方才是生命的源头”,“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 rat race ”,无论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这边,像我这种净会发出感慨,表露向往的人,能对“天那边”有多大益处?答案不言而喻。
我终于理解,为何在片尾的末端,当有新记者及相关人员采访小萌和18个孩子时,她会沉默下来。
她和那群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来的人是被套着绳索或钢丝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一收仪器就会被拉回井面,在阳光普照的钢筋水泥地上向人们宣告着地下有这样一处泥泞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们握不走,泥泞到了地面也会被晒干 ,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这就是许小萌为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罗一味拒绝让志愿老师授课的原因。
罗老师最后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静与安然,不曾引起“天这边”的人一丝愕然与惋惜,仅仅当新闻一般接听。或许 是因为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他始终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对“天那边”的人来说,他一直守护着他们,只不过是从泥土上转到泥土下,隐忍地躲藏起来。
就算我回到琉璃闪烁的宏观大楼,我也会禁不住想到,原来在这地球上,还有这样活着的'同伴,如同我们看到从泥土里爬出来的蚂蚁,卑微但从未停止劳动——我们都是地球的过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过客,哪里是头,何处是尾?
天那边?事实上,哪里有天?我们不同在一个每天都自西向东转动的球体上,外层是大气层,连遮挡紫外线是臭氧层,都被人类窜起的狂妄与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课堂上,天那边,总是美好与憧憬,“天那边是海”,“天那边是太阳”,“天那边是梦想”,谁料到,真正的天那边,却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阴湿。
《天那边》观后感5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学校在晚间播放了一部,名为《天在那边》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两个城里的青年志愿者到山区给孩子们授课的经历。电影中两个原本是城里过着辛福生活的一对情侣,来到深远的山区,为那些没有文化知识的孩子们转授知识。
在影片中,山沟里的学校名为“破罗”的校长,对两个志愿者的授课很满意,但是两个志愿者只到此处来三个月的时间。校长怕两名志愿者走后那些小孩子,不适应自己的教学。对两名志愿者急需上课的坚定态度,重重阻碍,但是两名志愿者中只有女志愿者态度坚定,不动摇没有被大山沟里的贫苦生活所难到。而女志愿者的男朋友,却因受不了大山里的贫苦环境,最后,连三个月没有坚持下来就孤身一人回到了城里。但女志愿者坚定信念,在另一位志愿者离开的'情况下,依然,给孩子们上课。在三个月后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志愿者也要走了,也正如“破罗”所想,孩子们也和志愿者有了深厚的情谊,但最终女志愿者还是回到了城里,再一次山沟里村长进城时,女志愿者不幸得知到山沟里的唯一一个老师身亡时,便又立马辞去工作,回到了山沟里给孩子们上课。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到深的故事。
我从中体会到了,其实还有比我们更艰苦的地方的一些孩子们不能像我们一样进行正常的教育活动。也使我体会到了老师们的辛苦,特别是那些一直贡献在教育事业前线的老师们辛苦,我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从内心深处对他们产生了无比的敬意。
我想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还有一批像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们没有授到教育,相反,我也要对那些对教育事业有着巨大奉献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和更多的人们在一起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那边》观后感6
看了《天那边》这部关于支教题材的电影后,颇有感慨,觉得是个不错的片子。通过对这个片子的观赏,更加增强了我要去支教的决心。
影片的三个主角分别代表了三类人。
罗老师: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和给予肯定的人。虽然他得文化并不高,知识掌握的也不准确,但是他却为村里的孩子得到知识一直奉献着,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为了教育事业,他甚至错过了结婚的年龄。
江可可:他是个理想个主义者,对事情总是仅拥有三分钟的热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用他的三分钟热血衬托女主角的坚持。它代表着一类人——对支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为了支教而支教的一类人他也代表了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当代城里人,这与落后的穷乡僻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能不为如此之大的城乡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值得敬佩。一个来自城里的女大学生能够在那么穷的农村给孩子们尽职尽责的讲几个月课实属不易,她的坚持让我们感动。已在城里工作的她在听到罗老师意外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地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个学校,她的决定确实让人佩服,感到。当记者采访她时问到了她今后的打算,她沉默了,仅是微微地一笑,也许记者当时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个有着支教梦想的人都会说:“他的笑,我们懂得!”
《天那边》观后感7
热闹的街市,高大的建筑,高科的科技,这一切都象征着繁荣。而在闹市的对面,微弱的灯光,低矮的房楼,像电视电脑洗衣机之类的都寥寥无几。我都知道,但没见过,虽然自己一直对自己说,你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我还是对这美好的生活感到埋怨。直到,看了《天那边》,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天那边,然而我却愚蠢地这种生活感到埋怨,我是多么地……
一位女青年和一位男青年到一个偏僻的小村里当1个月的志愿者,去教那里的小孩子们学习。只见那里屋房简陋,生活条件差,一年才吃一次肉,那里的学生的书本都是破烂不堪,已经用了很久了,同样,他们的文具铅笔,削得都比大拇指还小。男青年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太差,因而走掉了,而女青年坚持着,虽然没天都不能吃肉,穿得不暖吃得不饱,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她喜欢和这群孩子一起,即使条件差。一个月过去了,女青年该走了。当她的学生知道她要走时,泪流满面,哭着送她离开,女青年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看到这部电影的环境时,看看自己的桌子,又大又坚固,看看自己的书本,崭新得很。看看自己穿的、想想自己吃的,自己是真的生活在天那边,生活在这天堂中。而自己却埋怨着。饭菜热气腾腾,只见桌上有:叉烧、鱼、鸡、青菜,又是一顿好吃的'。可我看都不看一眼,乘着一碗满满的饭,吃着饭菜,不一会儿,我就宣布吃完了,可碗里有大半的饭没吃,菜也有很多,妈妈很无奈,叫我把它吃完,可我却埋怨很难吃,一头窝在沙发上。妈妈只好倒了。看到那些孩子们每天只能吃土豆,饭也很少,肉都没有,我当时脸整个都红了,人家问起,我皱皱眉头,惭愧地低下了头,沉默着。
光这一点,我就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幸福的,可自己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自己能在明亮的教室下学习,每天吃着好菜好肉,穿得暖而漂亮。而对比,在天的另一边,却是如此的残酷。
今后,我不再对自己说,你要珍惜生活。而要真正做到珍惜生活,不仅是说说而已!
《天那边》观后感8
看了《天那边》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乡村支教的不易与艰辛,看到了师范学校大学生毕业后,去边远乡村当支教的诸多麻烦与问题,被村民们不信任的感觉,被农村教师欺骗,恶劣的环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溃,在大城市中享受着优越的环境,不适应艰苦的条件,而离开。
女主角则不同,虽然江可可的离开给予了她沉重的.打击,但孩子们的热情让她很快地将孤独感填满,父母的疼爱、家庭的呵护,让这个女孩差一点在困难面前倒下。可最终她没有,她用她顽强的意志力与坚定的信念坚持了3个月,而后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长来城里看望她,当许晓萌问及罗老师的情况时,村长叹了一声:“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
这部电影主要为叙事的手法,在罗老师操着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语、江可可满村偷鸡解馋等都是该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带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也更真切地反应出中国边疆地区农村生活的现实情景,衬托出了边疆农村地区学校的落后与知识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发,可以反应出许多中国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与吃苦耐劳精神的缺陷。
环境描写上突出了边远农村建设的失败,破旧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家具。以同学们不洗手就吃饭,家长更是教导孩子们错误的理念,足以表现出边远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后与浅显。
这部电影是一部教育类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学生该看,国家建设者更应该关注这个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问题与题材,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视作品。
《天那边》观后感9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 ,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天那边》观后感10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火车上,两个实习的要去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一男一女),正肆无忌惮地、信誓旦旦地说着豪言壮语。女孩为梦想而来,男孩为爱情而来。这样地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人看到了结尾。女孩为了梦想放弃了男孩、放弃了爱情。
可当男孩走的时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说的:我要回家,我在这儿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的梦想和价值吧。你说得很对,我在这就是白痴。是的,我们没有权利让你一个刚要毕业的.过惯了安乐生活的大学生去承担那份本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况且,也许正的像他说的那样在这里我就是白痴。城里,也许更适合他,更好地让他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
当许老师要走的时候,破箩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顿时才明白了原来笑是可以这样的。不愿让许老师难过,他要笑;要小屁股们笑,他要笑。又不愿看到许老师走后小屁股们难过,他哭了。他看到过无数次小屁股们因为支教老师离开而难过。于是有了这样的微笑。可许老师还是走了,毕竟她只是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准备好在大山里呆上一辈子。
支教是整个社会的事,是一件要全社会接力的事。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让哪一个人在山里呆上一辈子,可我们是不是能让一次支教的时间变得长一些,一年、两年,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天那边》观后感11
这部电影已经是我第二次看了,说实话第一次看,我没多大感觉,觉得很搞笑。但后来这一次看,我的感悟颇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的女主角许小萌是一个很有责任心、很善良、有毅力的老师。我很佩服她,她是一个生活在城市无忧无虑城市人,来到水咕噜小学支教。我们都知道水咕噜乡的生活条件很差,对于他们而言,真的很难生存下去。跟他一起来的江可可老师就是因为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半途逃跑了,而许老师一直怀揣着她的`人生理念:“实现她的人生价值”,坚持下来了!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将城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农村,同时她也是一位合格优秀的老师。最后三个月到了让她离开了在城里教书,当她得知罗纪伟老师为了建学校而牺牲以后她回到了水咕噜小学继续教书,因为她知道,如果他不去那里就相当于孩子们没有念书的希望了。教书育人是身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但在当今社会有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贫困山区支教,因此我很佩服敬佩这位老师!
二、 电影中的罗老师虽然不是专业教师,但他是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首先,存在一些教学失误,例如:拼音拼读错误。其次,教学时口头语用的多,使用方言。最后教学不规范。但我相信如果他受过更好的教育将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对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有加,最终为孩子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说过一句话:“在上课时,我就是孩子们的老师,课后,他与孩子们就不存在身份差别。”我很喜欢这句话。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师爱!
三、 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好,尤其是对我们师范学生很有启发意义。推荐大家看看。
《天那边》观后感12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征服》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军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度信仰,因为信仰,他在重金高权的诱惑中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的道路,并且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似乎不可逾越的挑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而《天那边》中作为农村支教的徐晓萌却将这两种精神融于一身。为了给予一群身在深山的贫困孩子教育和帮助,她甘愿放弃在城市衣食无忧,轻松自在的“天堂般的生活”,甚至远离亲人,眼睁睁看着爱情的离去。她用自己的'青春或是更重要的生命去换取许多孩子幸福的将来。
对于电影中的江可可,虽然他起初并不像徐晓萌为了支教而去,它的离去似乎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是一个养尊处惯了的公子哥。他说偌大的祖国,到哪儿都可以做出贡献。可是,连一个小小的考验都经受不住,把信誓旦旦当作是一个儿戏,就那样轻易背叛了爱情。就这样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又能做出点什么业里绩呢?
生活本来就是无数个岔路口,需要我们处处做出抉择。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有许多种选择,有多种方法,可是不要离自己起初的目标越来越远。有些事情,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有时候无悔地走完那条路是一种境界。
【《天那边》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那边观后感09-30
天那边观后感7篇10-24
天那边观后感6篇01-31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05-09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5-17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03-01
《在山的那边》读书笔记01-28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05-18
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