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观后感

时间:2022-08-26 15:06:2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长教育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长教育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长教育观后感(精选15篇)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想看这部片了,现在终于如愿。

  也许是因为这部片与我们的生活太相近而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相信许多同学都能在这部片子里多多少少地看到自己熟悉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朝气时期对未来充满各种幻想的我们而言极具有教育意义。

  记得之前有位老师说到关于年轻人这个话题,以及在看完一段描述一位年迈的老妇人与一个小男孩之间的友情 故事 后大家对这位老妇人的第一感觉,所有同学的回答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慈爱,友好等等,几乎没有人关注到最为突出的老妇人的孤独感。老师说,年轻人经历得少,习惯从简单而相对正面的角度思考事情。现在想来,这部片尤其是珍妮所体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思可谓发聋振聩。

  不可否认,珍妮在同辈群体眼中也许就是那个一直以来听老师话,听家长的话,事事按照规章秩序来的乖乖女,好学生,是那个年年得奖学金,受许多人羡慕的具有光鲜亮丽气质的女生。她富有智慧,对艺术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生活独立,眼光独到,懂得欣赏美品味生活。同时,她也对未来美好而浪漫的优质生活充满了向往,就像她喜欢巴黎这个浪漫之都,喜欢各种来自上流社会的高贵用品,精神物质享受一样。

  这样的一个女生似乎极为常见,哪一个少女不心存美好的种子与念想?从小到大我们所接触到的动画片里的女主人公似乎也是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优秀。但是表面的优秀遮不住内心的缺憾,表面的安静挡不住内心的狂野,表面的顺从拦不住内心的叛逆。人其实都是一个矛盾体,都是恶魔与天使的结合体,需要许多外界的扶持矫正陶冶才能逐渐茁壮成长。这一路的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时代旋律,文化熏陶是何等重要。

  就珍妮而言,她之所以后来会为了跟从大卫放弃她的求学路,徜徉于灯红酒绿之中的原因离不开她个人成长中的缺憾,狂野和叛逆。她追求个性,对上流生活迫不及待,渴望大卫带给她的能弥补她在父母眼中的认同饥渴,她认为反正这是父母希望的',反正考牛津最后目标也是为了高品质生活,反正人生路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模板式靶场,射中那个所谓的父母眼中的金龟婿就好了,自己过得尽兴就好了,就一下子被大卫带给她的迷得神魂颠倒,对,是大卫带给她的,而不是大卫本身这个人。

  但是珍妮失算了,她忽视了所有鲜花和掌声背后是泪水和汗水,她忽视了生活会与生活的挫折,痛苦,虚伪,艰难相联系,她也忘记了只有自己踩出来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生活是没有捷径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天上掉馅儿饼的事,上天对世间的人都是公平的。她过于自信地预估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其实她根本没有好好想过自己的未来。也许她觉得这些“幸福”迟早要来,何不早早享受呢?但不是这样也不应该这样,她在见大卫时应该坐下来,自己想一想,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反思来感知这件事到底对不对,值不值,有没有哪里不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有作家七堇年说过,我们应该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理想。我觉得,珍妮的理想是不够遥远的,她的内心还不够朴素沉稳。不然她就不会经不起诱惑与考验。对,其实珍妮她还是个孩子。

  珍妮还没有看到社会全貌,过早地投入了看似安逸实则毫无保障可言的优质生活中。做出了还不属于她这个年龄应该拥有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珍妮看得太近也忘了脚下,忘了一心栽培她的老师,忘了青春期纯真而美好的同龄者之间的爱恋,忘了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成长期少女不可逾越过早触碰的事。她的心灵还不够柔软。好在珍妮还没有完全失去她的底线,失去她的判断力,好在她懂得如何去挽救自己,如何寻求长辈的帮助,经过与父母特别是父亲的隔门谈话后重新领悟生活的意义与航向。其实我们也不应该给珍妮太过苛刻的批判,只是陷于大卫手中的珍妮还有几分给了颗糖就跟陌生人走的小朋友的味道,加上父母的管教不当就难免她只看到了糖而没看到其实有比糖更香甜的瓜果,那是她自己可以用手采摘回来的甘甜。

  杨绛先生也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现在我想稍作修改,在这部片子上,珍妮所体现出来的,也算是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存在的问题,幻想的太多,经历的太少。往往大一了甚至高考填志愿时就会想大二大三大四怎么样,三十岁怎么样,老了怎么样,我会怎么样而不是现在我要怎么样。慢慢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吧,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在老师您放映电影的开头时我就想问,如果大卫他不是有妇之夫,也不干小勾当,那么事情会怎样发展,珍妮又何去何从,事情本身合理性又如何呢?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片中珍妮的父母想必也是长时间受困于生活的一些繁琐之事而产生些许压抑,他们同样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新的色彩,也有可能受制于钱财使得珍妮的早年经历被深深烙上了物质享受的印记,连提高自身内涵的读书也成了攀上一个有钱有势有交际圈的上流绅士的手段,钱财方面没有脱敏的珍妮又没有受到家长的及时阻止与开化,自然就认为在家长的支持下,一切顺理成章。

  记得老师您说过,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家庭的困难,想想这句话和儿童内心成长以及他日后用什么样的心态眼光去和别人交流的重要关系便知,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小孩面前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我出生还不到一岁时,爸爸出于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非公职所在去拯救森林大火被严重烧伤,妈妈也一直是个贤良淑惠的女子,爸爸烧伤医治那段生活艰难的时期以及后来在我幼年成长的那段时期里,爸爸妈妈一直呈现给我的总是乐观积极,随心豁达,妈妈也从不会把生活上的苦撒到我的身上,虽然每天工作繁忙,少有时间陪伴我玩耍,但是记忆里小时候,爸爸会为了我喜欢的玩具载着我蹬着自行车一边哼唱着他最爱的革命歌曲亦或是高原之歌一边去玩具店挑选我心爱的玩具,每次爸爸出远门都会给我带回来好吃的还有书。有什么烦苦爸妈也总是自己待在一边小声商量着。认识爸爸的人都说爸爸心态特别好,虽然全身烧伤以前一直是大家眼中公认的美男子,气度不凡,是要考建筑工程师的人,但还是熬了过来一点一点开始新生活。妈妈也是担着重压将苦痛自己咽下,悉心照料我成长教诲我点点滴滴做人做事的原则。小时候我也因为爸爸是救火英雄的情况而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怀和关注。

  感谢爸爸妈妈,感谢他们的所作所为,感谢在我成长路上出现的每一个人,感谢生命中出现的爱和温暖,宽怀和善良,才有了这样一个我。成长的确是一个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就像老师您说的一样。我想我也会继续不断自我察觉,在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中渐渐成长起来,同时通过自己也带给别人传递给别人更多的能量与爱。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2

  然而,在全家坐车去参加宴会的路上,珍妮发现大卫已婚的事实,她立刻让他掉头回家,并向自己的父母解释清楚,结果他逃走了

  珍妮找到大卫的住处,从他妻子口中得知,她不是唯一被骗的女孩,之后珍妮重回学校,假装一切没有发生过,刻苦读书,果然考上了牛津大学。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相信这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倘若生活不顺,那教育这件事要背最大的.黑锅:如果没读那么多书,那我肯定赚的比现在多,我就不会有那么多妄想。

  其实把人生寄托在教育身上的论调很不公平,它反映了人们渴望奇迹,一劳永逸的心理。

  教育本身需要长期投入,短期不会得到收益,很多人把教育当做保障,因此面对一份更有诱惑的保障时,读书无用论占上风。

  教育给人禁锢,又给人自由,需要在限制和享受之间找到平衡。

  经历过风雨,人要保持好奇之心,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像第一次那样去拥抱生活。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3

  其实当结尾处出现牛津大学的通知书的时候,我遗憾的发现这成为了一个励志故事。不过再后来那段关于巴黎的成熟独白挽回了一些分数。不知道是我内心阴暗见不得人好还是被黑暗社会打击得不敢乐观有希望,我看到阳光的励志故事都本能的却步。总想把电影结束在世界崩塌一切毁灭的时刻。其实又是何必呢,正因为有了后面的故事,才谓之成长。

  关于成长有太多素材。但我们每个人都幼儿园,都读小学中学大学,这是成长么。这更像是难以违背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是任其发生发展,不做抵抗。而我们体会到最多成长的时候往往是电影里描述的残酷青春。钟情的女孩儿拒绝了你也好,心仪的男孩送了一朵纸花也好,或是那些残忍的你争我夺打打杀杀,在这些当时认为比天还大的事情过之后,回头看,觉得那仿佛是小朋友们的幼稚游戏,太天真太可爱。这时候才猛然觉得哦我长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着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头看看现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华易逝,岁月催人老,而是年华中雕刻的自己吧。

  Jenny, 优质少女,以考进牛津大学为己任。大概每个经历过残酷高考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和大多数那个年纪的.青少年一样,没有方向。就像我想到高中的自己,看起来那么无知那么茫然,似乎根本没有想过人生还有方向感这码事。不否认教育的责任,但多数还是该归咎于自己。就像当Jenny发现真相时她真的没有资格训斥父母,因为她自己正是毁掉自己前程的帮凶。她似乎是找到了人生的终点,既然如此还有方向何用。听起来蛮有道理。不过也像每个想不清楚的孩子对于自己在诱惑面前跪倒的狡辩。

  小女孩被老男人迷得神魂颠倒。情节貌似简单到可以想见。以我糟糕的揣度编剧的能力我甚至以为后面小女孩会因此丧命。于是看到结尾很惭愧。可能自己太胆小都不敢想象Jenny如何活着面对这一切了,如懦夫David。对这个男人的一切批判都没有意义,我也不能将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斩尽杀绝。但不论男女,没有责任感都是致命伤。方向可以慢慢找,但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是最基本的素质,懦弱至此的人千万要不得。

  Jenny是个聪明女孩儿,她站起来走出来,最终又了巴黎。不过已经不是那个见到一切都新奇的傻姑娘了,而是聪明却懂得装笨的女人。这就是成长。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4

  朋友推荐我看了一部电影《成长教育》。几天过去了,我一直念念不忘。

  据悉,这部电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于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要让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女生都看一看,让迷茫中的她们认清方向,清楚人生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先说电影的故事吧。一个16岁的女孩叫珍妮,努力学习,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考进牛津大学,父母知道她的目标也为之高兴,期盼女儿能如愿。珍妮爱好拉大提琴,古板的父亲却对学习的认识很功利,非常反对她花更多的时间在大提琴上。珍妮平时也只好背着家人偷偷出去参加演奏。

  在一个下雨天,珍妮遇到了一个成熟的男人,叫大卫。这个大卫看见路边抱着大提琴淋雨的珍妮,对她说:“如果你有点常识的话,肯定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我实在不忍心看大提琴受苦,请把它放在车后座上,然后你在旁边跟着走。”珍妮被他这种风趣的搭讪方式逗乐了,也被打动了,就上了车。大卫告诉她,自己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于是,两人一路上聊音乐,非常愉快。珍妮对眼前这个成熟又幽默的男人产生了好感,重要的.是她喜欢有人倾听她的梦想。

  两人相识之后,大卫就带着她去看音乐会,去参加上流社会的派对,去拍卖会买画,去高级餐厅吃饭。渐渐地,珍妮开始怀疑好好学习,考上牛津大学也未必会有好出路。

  她学会了逃课。

  大卫带她去巴黎游玩,一个普通女孩着实被这个浪漫之都吸引住了,在那里,她和大卫放飞了自我。她跟随大卫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上学的事情已经被抛之脑后。

  随后,大卫向她求婚,戴上大卫送的钻戒,珍妮膨胀了起来,觉得嫁给大卫会一辈子衣食无忧,就不再想读书,不再想曾经为之努力的牛津大学了。珍妮的这些变化,让她的同学,甚至老师对她大失所望,但她已经全然不在乎了。在和老师一番争执后,毅然决定退学。

  珍妮离开学校,正准备嫁人时,意外发现大卫原来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有孩子。大卫的妻子告诉她,大卫就是个骗子,骗了好多女孩的感情,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而珍妮的父母本来也认可大卫这个人的,却没想到这个人是个骗子,一家人深受打击。尤其是她的父亲,他内疚又羞愧地对珍妮说:“爸爸一生都在害怕。”她爸爸这话一出口,我落泪了,这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最触动人心底的一句话。

  是的,爸爸一生都在害怕,怕自己失业,怕钱不够花,怕女儿在竞争中落败,怕女儿遇人不淑,也怕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害怕。

  珍妮崩溃、心碎、沮丧,但也终于恢复过来,幡然醒悟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她回到学校,请求老师帮忙,要求重返校园。但严厉的女校长拒绝了,好在有曾经对她抱有期望的英文老师支持,担负起她课外学习的责任。

  当珍妮向老师求救:“我需要你的帮助。”老师淡淡地说:“这句话我等了很久了。”那一刻我真想抱抱这个美丽又善良的老师。

  一年后,她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看到她骑着自行车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门前经过时,我为她点赞,也为那个为她付出的老师点赞!

  整部电影没有半点说教的意思,却能让人有切肤之痛的清醒。庆幸的是,珍妮懂得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及时止损。经过这一次惨痛的经历,相信进入大学的她会更加努力,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路。

  最后,我也很想说一下珍妮的父母,虽然生活不易,希望女儿早日成功过上好生活,但期望不能过于急切,失去本有的原则,结果会害了女儿。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5

  今晚和同学们一起看完了《成长教育》这部电影,本来对这部电影兴致缺缺的我,却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对人生的态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对生活总是抱着赌博态度的我,虽然总把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挂在嘴边,但骨子里还是抱着侥幸态度。害怕吃苦,不愿付出。总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条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径。我只看到那个农夫不费“一兵一卒”在树桩下捡到了撞死的兔子,却忽略了最后的结果,农夫等了一辈子,却再也没能等到另一只。

  “我用我最珍贵的'第一次换取一个教训,我的人生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珍妮的这句话,还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无疑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彻底看清,一直以来,我的路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还是大家,我们的人生都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我们所期盼的那个彼岸。珍妮以为可以不用再学那些枯燥的、无聊的课程,以为找到了人生的捷径,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最终,邪恶的欺骗,无情的抛弃,残酷的现实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层绝美的不堪一击的薄纱,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错了,可是却是以惨痛为代价。相较于珍妮,我们更为幸运。她用她最宝贵的东西换取了这个教训,明白了她的人生没有捷径。这不仅是她的教训,也是我们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从她的教训中学会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像迷失时的珍妮一样,我活在自己给自己编制的梦里。我以为我的人生有捷径,我曾信心满满地以为一定存在着那么一条路,没有荆棘,没有泥泞,不崎岖,不遥远,它可以带着我轻轻松松到达那梦里向往的美丽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无措,哪怕遥遥无期,我却傻傻的近乎固执地坚信有那么一条我现在没发现但将来必然会发现的隐藏着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让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间清醒。我很庆幸,虽然因走错很远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没有捷径!我们的人生没有捷径!惟有踏踏实实地付出,才能稳稳当当地收获!胜利的果实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环需要付出来滋养。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扬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们踏实的脚印和努力的汗水!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6

  在几天后写这篇观后感,我以为自己已经什么感觉都模糊了,或许还需要再看一次这部电影。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决定写的时候,关于电影的一切纷纷进入我的脑海,唤醒了我看电影时的心情,让我五味陈……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太真实了!人们都说电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成长教育》真实的再现了生活,讲诉的是无数个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内心的波动与挣扎,生活的甜蜜梦幻与幻想的破灭。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她爱慕虚荣、拜金,是的,她确实如此。但一个家境不足以支撑自己美丽梦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个温柔体贴、风度翩翩、多金俊帅的男人时,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个女孩子不渴望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呢?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说“天空会不会放晴,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幸福在终点等着我和你”。这个世界不缺乏渴望爱情的人,但缺乏追求爱情的`心。在我看来,女主人公在这个经历了岁月而比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营造的爱情漩涡中不可自拔,她为了自己一心认定的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学业、失去了自己的贞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怜的。对于她,我没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劳而获的人都会发现现实的残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少女心怀绮丽的幻想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慢慢积蓄达成梦想的力量。并不是每种剧情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成长教育》没有迎合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欢美好结局的喜好。其实,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发现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为的那种美好的人时,我以为她虽然痛苦也会果断离开,但是剧情并没有那么安排。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没有高格调餐厅,不能肆意的在巴黎游玩”时,我惊觉人性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人是有劣根性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值得庆幸的是,女主人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适当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经因为不懂事而误解过得老师,更难得是她的老师原谅了她。最后她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她的人生因为一个不负责的男人出现了偏差,这样的一次经历会使她的生命没有过去的急功近利,也会使她如涅磐重生的凤凰那样美丽与耀眼……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7

  影片《成长教育》一开头是在欢快的音乐中出现的各种游戏的简笔画,给人一种青春萌动的感觉。而事实上珍妮也的确是一个年轻,聪明,漂亮,还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中学生,在青年管弦乐队拉大提琴,学拉丁文,看英语书,按照父亲的要求朝牛津努力。但是这种显得太过功利的目标下,女孩的叛逆也显而易见,或许她之后想要走人生捷径的选择也是这种功利教育所造成的。当年轻女孩在雨中邂逅开着高档车的成熟男人,幽默风趣的谈吐,如果你遇见的是一个会说:“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拒绝和陌生人说话。但是我热爱音乐,我担心那把大提琴禁不起雨淋,你可以把它放到我车上,然后你跟着车走。”你会说不吗。

  之后那懂得音乐,高雅的品位深深的吸引着年轻的女孩,她似乎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之后大卫带着珍妮频繁的出入高级场所,音乐会,高级酒吧,拍卖会,旅行,少女渐渐迷失在这些灯红酒绿之中。她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一切,而且大卫可以让她得到一切而不是辛苦的去考牛津,她唯一的底线是等到她17岁生日,最后她退学了。然而大卫并不真的童话里的王子:她发现他所谓的房贷工作就是给黑人介绍住处,然后一些害怕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太太就会害怕,他就低价收购她们的房子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价;所谓艺术品工作就是以手段骗取或是低价收购普通人手上的文物和艺术品。并且就在他们订婚后,她才发现大卫已经结婚生子,她更不是第一个和大卫一起的女孩了。梦醒了,所谓的王子充满了谎言。值得庆幸的是,珍妮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努力地道路上,并且明白成功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这部影片并不是说教,相反是用切肤之痛来让人清醒。然而电影之外的我们要成长,并不用非得真实经历一番不可。这部影片就告诉了每个女孩,在成长为一名公主的路上时没有捷径的,当现实生硬的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王子,你还会相信童话吗?王子和骗子只是一个男人的两面,那么经历一番过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起点,回到努力成为公主的艰辛道路上。

  关于成长有太多素材。但我们每个人都幼儿园,都读小学中学大学,这是成长么。这更像是难以违背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是任其发生发展,不做抵抗。而我们体会到最多成长的时候往往是电影里描述的残酷青春。钟情的女孩儿拒绝了你也好,心仪的男孩送了一朵纸花也好,或是那些残忍的你争我夺打打杀杀,在这些当时认为比天还大的事情过之后,回头看,觉得那仿佛是小朋友们的幼稚游戏,太天真太可爱。这时候才猛然觉得哦我长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着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头看看现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华易逝,岁月催人老,而是年华中雕刻的自己吧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8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高中女生与成年男人的奇特历险,珍妮和大卫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两人在一场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着她的大提琴,这时大卫开车从她旁边经过,他并不直接邀请珍妮上车,只说为大提琴考虑,不能让乐器淋雨。面对这种高水平选手,珍妮只能放松警惕,她无法不中招。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大卫在人情世故上的娴熟。一次见到珍妮的妈妈玛乔丽,大卫说自己不知道珍妮有个姐姐。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足以让玛乔丽心旷神怡,从而对大卫介入女儿的生活大开绿灯。珍妮的父亲杰克相对保守,一心指望着女儿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对珍妮和大卫相处。大卫这样的成功人士没准可以给女儿提供一条捷径,为什么要横加阻扰?

  两个监护人偶尔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时候是默许。就在这种无阻尼的环境中,大卫一步步让小女孩脱离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轨道。由课余时间参加音乐会开始,到周五缺课参加油画拍卖,接着离开家跟大卫一起度周末,下一步干脆去了巴黎。两人跟热恋中的情侣无异。珍妮梦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学、美食、音乐、绘画、法国电影和旅游构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卫让她的'人生愿望一一得到满足。

  珍妮是个比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对学校里的同龄男生的追求并不在意,也没有特殊的激动。反而对30岁的大卫产生好感,因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梦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是这些太过华丽的东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有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进入了牛津大学。

  看了《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之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要太过急躁,要会忍耐。我现在是学生,外面世界的缤纷无异会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时机未到,就算现在进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给自己的未来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龄、学识、修养、能力都适合的时候,这样就可以减少面对社会的压力。那个时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这种类似的经历。女主角跟大卫在一起过着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随便相信轻易的来的奢侈,没有付出是不可能轻易收获的。端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做好自己现在该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着不可能的事情。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9

  每个人的一生或许会经历各种事情,认识各式人物。他们或许会助你走上美好,或者把你带进地狱之门……由careymulligan主演的aneducation就给予我们这么的一个展示。

  有时候,我们并非像想象中聪明。我们会迷惑,被一些我们为之迷恋的事情而迷惑,如剧中的jenny,她被成熟风趣、时髦迷人的david吸引,一步一步走出她那原本经过十几年努力经营的生活轨迹,步入进她人生第一个真正的悲剧套子里。当然,影片也很烂漫地让jenny觉悟那点。在影片的结局,女主人公终认清她之前迷恋的不过是一些浮华、虚无的东西。她重拾斗志,重回原本属于她的生命轨迹里。

  就这点而言,littlej似乎是幸运的。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品味、精彩,她失去了她的第一次,失去了最真挚的情感,失去考牛津的机会……但同时,她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她从她的不幸中学到了很多正值浪漫中的年轻人所体会不到的东西,譬如有关“追求”的.命题。

  追求,总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激情的命题。在这一段非一般的成长过程中,littlej懂得了人是要追求,但同时追求不应该是盲目的。追求世界上貌似最美好的东西不是最优的追求,而是追求他们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正在追求着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只有美丽的奢华。

  是的,谁不迷恋烟火爆发的绚烂片刻?可是不要忘了,事后留下的也就只有那厚重的烟雾和那浓烈的硫磺味儿了。

  整部电影中,最引起我情绪的画面是jenny的那段复读日子。很平淡却很充实。这使我不禁感慨:成长,总是不那么的一帆风顺的。

  或许,人生的深度就是在那坎坷中雕刻出来的。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0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成长教育》,观看后心潮澎湃,提笔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影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长故事,Jenny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上课时总有她踊跃回单问题的身影。同时,她还是管弦乐团中的大提琴手,有一个酷爱学习的男友。因此,Jenny让人十分羡慕。

  她的命运,在遇见David后改变了。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下午,Jennny无助地拎着大提琴,站在路边等公交车,这时,David开着一辆帅气的跑车过来了,载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风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动,一种不知名的情愫在她体内生了根,萌了芽。此后,送花、音乐会、豪华酒店内吃饭、欺骗父母,与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随随便便地交给了David……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亲眼目睹了一个清纯好学的好女孩,变为爱慕虚荣的小太妹的过程。

  Jenny终究明白了这场骗局,她心痛、孤独、无助……,但最后,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话的激励下,重新兑变成了那个聪敏好学的少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牛津学院。

  思绪断了,脑海中不断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终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有几人,会不为这一场景落泪?有几人,会不喜爱清纯好学的她?有几人,会不为她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感动?有几人,会体会不到她变回原来那敏而好学的自己后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有前进的动力才会实现理想,两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这个女孩,自身有着一股狠劲,坚强的承担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过青春的叛逆。

  但这又有何妨?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里想要改正错误,并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将来的一天,你一定会站在花丛中,抿唇浅笑。因为,那时的你已经付出了努力,此生无悔!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1

  从另一个电影点进来。古板的名字,一听就没有观看欲望,但是海报吸引了我。熟悉的桥段。年长的男性对于某些少女总是有致命的诱惑力,尤其是他还开最好的车,懂得大提琴,一流的音乐会,熟知各种晦涩的艺术家和作者。体面、绅士、幽默地恰到好处,足以弥补自视甚高的少女因为怯懦专断粗俗的父亲而产生的厌倦和自卑。

  这样的男人对于引诱更是谙熟。初遇时,少女在瓢泼大雨中注视着他的车耐心等候一对母子过马路。他邀请她的大提琴上车,以爱惜乐器的名义。他看上诚恳又质朴,惶恐又不安,似乎为自己的冒昧而略略羞赧着。于是少女对于一切有教养的体面男人的母性被激发,坦然坐上车,转动悲剧的第一枚齿轮。

  的确是诱人的。她可以最昂贵的百货商场买最好的衣服和饰物,吃最好的食物,轻而易举用香奈儿的香水和只有巴黎才能买到的高级卷烟搏得同龄女孩仰慕歆羡的目光,周围旋转的气流都是衣香鬓影,纸醉金迷。于是少女开始怀疑自己一直期待的未来,或者说是她父母一直期待的未来。面对一直欣赏她的女教师,她已经堕落到试图用物质来表达好感。我想,其实那是她无法说出口的愧疚,对于将要辜负他人期待的愧疚。她的价值观也在改变。曾经笃定和信仰的事情被全盘推翻,这种滋味是惆怅、忐忑、兴奋、恐惧混杂着叛逆的快感的五味杂陈。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这真的太难。一切都看起来唾手可得,那么为何还要辛苦地学习讨厌的拉丁文,在牛津待三年再回到枯燥的校园,梳古板的`装束看乏味?

  于是她走向看客们烂熟于心的结局。

  她不是第一个猎物,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她最终发现了信封上的“大卫夫妇”字样时,终于明白了自己其实陷入一个烂俗的故事。她找他的妻子。其实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正室。她看似波澜不惊,温婉柔顺,其实轻飘飘一句“幸好你还没有怀孕,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把少女的最后一丝侥幸打碎。其实早该想到,这般懂得浪漫手段和情调的男人,必然会有一个默默站在他背后收拾残局,帮他挡住这些纯真愚蠢疯狂的女孩子和柴米油盐的俗世气息的女人。也唯有涉世未深的少女才有这样奋不顾身抛弃一切的勇气。她们总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巴黎的阳光,酒会中身姿摇曳的华服女人。直到幻梦破灭,才幡然醒悟:生活没有捷径。不过,起码在那个男人开车离开的时候,还是略略有些不舍和哽咽。起码他曾将你视若珍宝,曾有过和你相伴一生的念头。不论是真情还是做戏,有已是不易。

  这个影片有一个让我疑惑的地方,就是女孩父母的态度。一开始我认为她的父亲是一个刻板的功利的总是以学业和牛津为上的人。后来突然急转直下,在女孩拉丁文考砸之后,他成了一个只希望女儿嫁个好人家的吝啬鬼。遇见大卫之后让我尤其不解,按说这样防备心理过重的人,怎么可能只因为一个年长的一看就图谋不轨的男人几句话就接纳他接纳得毫无芥蒂呢?这完全不是一个父亲应有的态度。如果说他抱有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卫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起码也会费尽心机查探一番。但是完全没有,就这么放心地让对方一次次带女儿外出,甚至过夜,甚至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但是在一切败露之后,他却流着泪说出,其实自己是自卑了,觉得大卫是他想要成为的人,才被蒙骗。这种智商的父亲,我只能说,生出这样灵秀清慧的女儿,真是一个奇迹。

  不过,幸好她有一个善良的热心的老师。幸好少女足够的聪慧,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依旧保持了冷静,独自找所有可以帮助她的人,自己一点一点修补梦想。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人遇到灾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泪眼婆娑楚楚可怜地蜷缩着问怎么办。在你还未得手的时候,这一招百试百灵。可是一旦你被弃若蔽帚,是不会有人理你的。可以关起门来痛哭一场,但是哭完之后,抹干泪水,依然要打起精神思考退路。

  我喜欢女主角的沉静和从容。她时常露出的就是这样的表情。最欢愉的时刻,她也并未忘形,更明白地告诉对方,此时不要当我是个孩子。最难过的时候,也不过是滑落眼角的一滴泪水,虽然花了妆容,却没有毁了形态。最落魄的时候,迅速查清真相,在明白质问毫无意义之后,又迅速从痛苦中抽身,转身就全力投入考试中。她吸烟的姿势,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眉梢缱绻的情意,还有手捧书本的姿态,都是一首清隽的十四行诗。所以成长的苦难,对一些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另一些人来说,不过是让自己更增添了韵致和风情。这样的女孩,岁月并不能摧毁她的美丽,她们的身上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顽固的东西,那是即使在最意乱情迷的时刻,也不曾被带走的东西。

  送给所有的少女,或者不再少女的女人。没有什么的获得不需要代价,没有任何成功有捷径。同时也警告那些洋洋自得自以为潇洒不羁的男人,因果轮回,善恶有报,你今天有洒脱欢乐,就迟早有一天会身败名裂一无所有。一切早已在冥冥中平衡,不信,让我们拭目以待。绝对没有不需要代价的便宜事,哪怕你再聪明,也总有栽的时候。

  最后,我不禁暗自庆幸,幸好有一个足够我仰视,并且一直引导着我扳正着我的父亲。另外,人必须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有一个世界,让你能够独自沉浸,怡然自得,任何人都无法撼动。这是你最后的底线和退路,是你给自己的救命草和护身符。女人尤甚。让我们谨记,并且共勉。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2

  小时候经常说以后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不想进企业,不想进机关,不想这样,不想那样,只是因为很害怕死气沉沉的生活,常讲“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稳定的生活没有那么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变的工作,其实当中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内容;而所谓的新奇冒险也并没有那么精彩,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无奈,特别是当基本保障不确定的时候,不是人人都能够活得那么潇洒,也不是活得看似潇洒的人真的都只有潇洒没有烦恼。

  就像jenny一样,她眼中看到的老师的生活死水一潭,虽然也经过重重关卡从剑桥毕业,可还不是只是过着做老师的枯燥生活。但这种臆测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你走进她,才知道她有一个温馨的小窝,可以随时弹琴听歌喝咖啡,这样的生活却正是她想要的,她怎会觉得无聊?而所谓上流社会,美丽的洋装、刺激的赛马、迷人的`酒会,其实只是一瞬,并不是不好,只是这感觉未必真实持久。为什么要放弃一个成熟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带来的富足的生活而继续埋头苦读挤进牛津?之前没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满意。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生活Jenny以后都可以拥有,她有大把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这一份努力换来的高等学府的通行证,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学业、生活、经历,却只有眼前的时间和机会,过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来他也不像开始想象的是个骗子或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只是个普通的有点小钱的中年男人,如果没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个好伴侣,他对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伦,那么她会享受这样的生活,也一样会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伦,她是jenny,这样的女孩习惯独立思考,喜欢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所以时间长了她会怀念放弃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对大叔感兴趣的小Loli,不必给她们上纲上线的道德准则,只是要她们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3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珍妮)从老师喜欢的优等学生,到离开学校的叛逆女,再回到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故事。说真的,这个剧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主人公最后就会和那个年长男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了。但是没想到最后竟然又回到学校继续刻苦学习去了,并且如愿以偿考上了牛津大学!

  跳出剧情,我想说说我看完以后的感受。好多人说珍妮的痛苦根源是由于她的叛逆!丢下脚踏实地的学习之路,去追求她自己眼中的幸福人生。这我并不反对,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灵性的角度。我认为使珍妮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的原因是——对当下的抗拒!珍妮从刚开始的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到滑落到及格线边缘;从学校的好好学生,到离经叛道的退学生;从前途光明的聪明女孩,到陷入爱情、学业双双离去的困境……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对当前的学习、生活、教育制度的不满!正是因为这种不满,使单纯的她产生逃避当下生活的冲动,正是因为这种冲动,使她堕入了看似美丽的深渊。如果她不抗拒现状,而是接受它,就不会上演出退学的闹剧,更不会到爱情、前途两空的地步。

  这里我必须声明的是,我并不是主张消极接受现实的悲观主义者,更不是阻挠追求美好人生的终结者。我想说的是,在接受并感恩现状的同时,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追求美而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互相有促进作用的。记得吸引力法则吗?同频共振,同质相吸。珍妮以前对境况的厌恶,就真的`吸引来了更槽糕的窘境,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悔恶之中!而反过来,如果珍妮感赏当下的生活,同时积极去勾勒人生美好未来的蓝图,追求幸福,那么她也一定会经验到美好人生的幸福感!因为感赏会吸引感赏!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吗?所以说,我并不认为,珍妮不应该去跟男主人公去浪漫。因为那时候她是随心 所选,是她的灵魂所指引的。当初比尔盖茨不也是因为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而退学了吗?只要珍妮感恩当下的美好,并且努力追求未来的幸福,她就不会堕入影片中的困境。在这个基础上说,我认为珍妮完全不必要去为这条坎坷弯路而后悔。因为没有黑,我们如何了解白?没有恐龙,我们如何欣赏美女?没有这段经历,珍妮怎么会体会到自己努力读书的拼搏人生呢?以后,珍妮如果怀着这样接受、感恩的情怀步入下一阶段的人生之旅的话,相信她的人生会从此与众不同,幸福相伴!

  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其实在自己身上也有着珍妮叛逆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也是特别排斥学校的教育体制,觉得学不到东西。抱怨专业,抱怨学校,抱怨环境……但是,现在随着自己内心的柔软,心量的包容,我能够用比以前更加感赏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的生活。从过去的“学习反动分子”变成了可以用心读书的“叛逆”学生。或许我的未来不在于这些专业课的成绩,但是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应该臣服于当下的事实,同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愿你我共勉!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4

  在条条大路通向罗马的情况下,有谁愿意会放弃——观《成长教育》有感 一步登天的捷径而甘愿身穿布满荆棘的泥泞阡陌呢?女神学霸本规划好的人生,因绅士大叔抛出的微笑而停滞了,故事融进雨幕中,青春交响曲拉开序幕---

  爱恋越轰烈越刻骨吗?婚礼越隆重表示爱的越真挚吗?大卫,这个成熟,优雅,风趣,多金的中年大叔,以其风度翩翩撩拨着少女的心弦,珍妮深深的被充满艺术氛围的既浪漫又高雅的生活所吸引,她甘愿放弃牛津的求学之路,转而愿意步入婚姻。可这是童话呀,终得一句“我亏欠你,亏欠他们的不只这些”而破灭。但故事还在继续,幡然醒悟的她,挑灯夜读,终于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门,她释然了,微笑着寻找着生活的真正意义。

  电影的几个情节让我深陷思考。

  第一点:女孩为什么喜欢大叔?仅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吗?不,我也是大叔控,我认为大叔在光阴逝去时历练出了迷人的魅力。他们成熟的气质青涩的`男孩是不能够比拟的,散发出来的是时间才能够酝酿出来的气质。你不需要像妈妈一样去爱抚他,而是他来安慰你,爱护你。女生往往比同龄的男生要早熟个几岁,从精神层面来讲,大叔更懂的与你交流,他们带给你的,除了经济还有依靠。女主大概就是被这种安全感所攻陷,片中多次提到《简爱》,可是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是简爱,不是每一个简爱都能遇见罗彻斯特,不是每一个罗彻斯特都给你幸福。因为这个世界,理想主义往往输给了现实主义。

  引起我震撼的第二点:何谓成长?就是让你在奢华之后,甘愿回归平淡;就是让你在深渊之底,仍旧扬帆起航。等落幕时,女主说自己苍老而不明智,我为之一振,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丢掉她的理智,挺过了这一番“成长教育”。除了睡觉不会犯错,任何错误都是成长,在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姑娘多去看看书吧,我们从“人间”到“天堂”,是要路过尘世的,且没有捷径可言。

  我们真正的需要什么?童话还是生活?是的,我们对前者抱有极大的留恋,对后者了解的太少。美好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若没有一双坚定的脚踏在地上,眼前的浮华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15

  在看《成长教育》过程中,身边一直有不少同学在议论着电影中的主人公,有人说,“这女孩子真傻呀!”也有人说:“那男的好无耻,到处欺骗少女!”空气里弥漫着惋惜和义愤填膺的分子,似乎每一个人都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

  故事里的女主珍妮,原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乖乖女,在学校里她更是一名好学生,前途一片光明。珍妮是天真的,她热爱音乐,热爱艺术,向往巴黎,渴望浪漫,但她的生活却是平淡无奇,她每天都得面对枯燥无味的拉丁文学习,因此当外表风流倜傥、优雅而又有风度的成熟大叔大卫时,被他所深深吸引。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会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去梦寐以求的巴黎。在红灯就绿中,珍妮的天真将她一步步送入这个看上去鲜花盛开的“爱的陷阱”。

  珍妮是倔强的。当梦醒了,一切美好幻化成泡沫时,她也曾抱有一丝幻想,直到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被欺骗了,成长的阵痛让她彻底清醒。为了所谓的“美好爱情”,为了她所向往的生活,珍妮放弃学习,也抛弃了自己想考入牛津大学的梦想,可是,现在的她一无所有。在疼痛中,她终于明白,“我想要的没人能给我”。正如她当初倔强而又义无反顾放弃一切一样,她依旧倔强的找回自己。这也是我最欣赏珍妮的地方,她错过,错在天真,错在不切实际,错在没有看清大卫的真实面目。可是,她也是倔强而勇敢的,在成长的路上,她跌倒了,然后勇敢的爬起来,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疼痛以后,她越发的坚定自己的梦想。当牛津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她在父母面前表现的那么平静,然后一个人转身躲起来哭了!我想,那是久别快乐的内心终于照进了温热的阳光,那泪水里融化了一个少女多少的痛楚与豁然开朗。

  影片中的男主大卫可以说是给青春期的珍妮上了一课,而珍妮的父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始作俑者。他对珍妮的教育极具功利性,他让珍妮学音乐,不是为了站上舞台表演,也不是因为热爱,只是为了在报考牛津的面试中有一个可以提到的由头。正式因为他的这种教育,压抑了珍妮的渴望与个性发展,使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而又枯燥,而在大卫出现时,父亲再一次只看到大卫可以带给他们的不费吹灰之力的优越感,而没有尽到一个父亲为女儿成长保驾护航的职责。这一切都助长了珍妮在后来不顾老师的提醒和反对,也要冲破束缚的决心。

  家长的教育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往往占主导地位,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太过功利,不注重引导方法,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太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我们不必对电影中的珍妮唏嘘不已,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主角,只是电影里的人物折射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弱点,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有一个人能给我们所有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样我就不需要付出汗水,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享受梦寐以求的一切。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成长也没有捷径可走,你所选择的路上有你无法预料的坎坷与荆棘,不要想着逃避,那样你也避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勇敢的去经历,去面对,哪怕会摔得很疼,你也可以以最骄傲的姿态站起来,继续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