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理论分析:
人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的,与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越先进人际关系越会显示其特有价值。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会交往具有特殊意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也很少主动去了解他人,使自己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衡,产生矛盾,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失控,而处于失败之地。
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和他人,有很多方式和途径,而积极、主动的态度则更为重要。本活动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制一张个人档案卡,课上通过猜猜演演、讨论、交流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向他人展示自我,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课前准备:歌曲录音带《手拉手》、小红星,学生各制一份个人档案卡。
教学建议:
1、档案卡的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不规定颜色、形状、大小。
2、本次活动只是围绕同学之间的互相认识进行,不存在比较学生好坏的性质。
3、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卡纸收集起来张贴于教室。
4、此活动可以5-6人的小组开展,也可以全班进行。
5、此活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虽说小学的几年生活,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有了了解,但并不一定真正地了解。此项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减少矛盾和误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请大家每人做了一张个人档案卡,在卡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喜欢玩的……大家做得非常好。老师把你们的档案卡装在这只箱子里(出示箱子)。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揭题(板书:我的自画像),目的是让每位同学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板书:认识自我)同时,进一步认识班上的其他同学。(板书:认识他人)。
二、活动与训练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
1、教师说明: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随意从这箱子中抽一张档案卡,把卡上写的内容大声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请大家猜一猜,卡片上所描述的是哪位同学。
2、指名一位同学抽卡,读卡。
3、交流:(1)卡片所写介绍的是我班的哪位同学?
(2)你为什么能准确猜出来?
4、请被猜到的同学上台。
(1)鼓励他介绍自己。你的朋友准确地猜出卡片是你做的,可见他对你已有所了解,也说明你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告诉别人,你做得真好!你想让朋友更了解你吗?如果愿意,就请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他们。
(2)上台的那位同学自我介绍。
5、根据那位同学的介绍,请他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或爱好,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或激励。
6、听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介绍和表演,作为他的朋友,你觉得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或你想给他提些什么希望?(朋友补充介绍)
7、多么真诚的话语,听了朋友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上台者谈体会)
8、小结:刚才那位同学勇敢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真诚地接受朋友的'忠告,作为他的朋友,也能伸出友谊之手,如实向他提出希望,他们做得真好(每人奖一颗小红星,发到上台者手里时,送给他一句祝福的话)。
那位同学在朋友的帮助下,更了解了自己,所以我们如果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的朋友更了解自己,多帮助自己。(板书:让朋友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9、再请一位同学抽卡,读卡(方法同上,所不同的是可针对上台者卡上的爱好,让他作自我介绍)。
10、改变方式,把抽卡,读卡改为老师说某个同学的特点,考考大家对他是否了解。(避免同一形式的重复,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11、老师让同学猜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让这位同学从朋友的赞扬声中看到自己也有不少优点,从朋友的忠告中得到启发,激励他以后往好的方面发展。
(如有时间,还可改变方式,可让班中一位同学讲出他的朋友的特点,让其他人猜,这样更能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通过让朋友更了解自己,从而得到朋友们更多的帮助,更认识了自己,同学们,你们想更了解自己吗?下面,就让你的同桌来了解你,帮助你吧。(板书:同桌)
活动(二)同桌手拉手
1、宣布活动规则:
(1)请几位同学把卡发给每个同学;
(2)先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卡上的内容读给同桌听;
(3)听者向读卡者提出希望或讲讲对方自己还没注意到的优点。
(4)另一位同学读卡,听前一位同学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同桌交流,教师主动加入,适当指导。
3、小结活动情况(过渡)
(三)实话实说
1、刚才,你通过朋友、同桌的帮助,一定有不少新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
(1)指名上台的同学说。
(2)指名一、二对同桌说。
2、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为什么?(再次点明主题)
小结:大家通过让朋友,同桌了解自己,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更了解了自己。你们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别人吗?那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自己,让大家互相帮助,手拉手,共创美好的明天。(板书:大家)
3、全班学生可互换卡片,也可随意把自己卡上的内容告诉给同学听,请别人向你提出希望,对别人优点说几句祝福的话。(放歌曲《手拉手》,渲染气氛)
三、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附板书: 我的自画像
朋友
让 同桌 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要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蚬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启发学生思考
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见板书)(表中序号为课文段序号)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
1、练读第二幕。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二、初读剧本
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勃(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什么事?
韩勃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勃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勃是!
教学思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根据你学习第一幕的体会,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职位:上卿,掌管着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遇到突发事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身份是文人,慢条斯理;联系经历:想当年
蔺相如听说廉颇找上门来了,很奇怪,大家听我读一遍,像我这样读行不行?他会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吗?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补充出了动作、神情的提示。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请你地读,
二是体会真诚,
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不仅是跪着,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知道荆条是什么东西吗?随机介绍荆条。他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怕别人笑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一、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二、读好讨论:你觉得廉颇这是在干什么?(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样?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自由读
三、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真诚地向蔺相如认错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为谁而高兴?(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读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读
范读练读: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⑤(忙迎上去)廉将军!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另外随机点拨: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7、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8、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欣赏)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点拨并板书: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
(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机动)
当时赵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邯郸市,在邯郸市古城中有一个回车巷,回车巷里一座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历史故事。如果现在要重新整修这个碑亭,我想建议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我已经写了个上联,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这是我出的上联,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出上联,对下联。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编写碑亭对联的比赛。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课后先自由组合演练演练,然后请老师给个时间展示一下,再评出某某学校某某班级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和反义词,并能正确运用。
2.积累名人名言,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举办故事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
重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乐学善思办法
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又到了检测大家对这一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2.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练
叠词训练。生自由做,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师指导。
填反义词。同桌合作填,指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日积月累。
(1)小组内书读。
(2)引导学生感受名人名言的.意思。
(3)练习背诵
3.知识窗。
(1)自读、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2)学生知道哪天是国际盲人节。
4.大家一起来。
(1)指生说自己搜集的小笑话。
(2)分组互评。
(3)上台讲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提供阅读情景(可由学生提供)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2、阅读全文,讨论问题:
A、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
B、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
C、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D、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E、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
3、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4、小结 :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业: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你是怎么看待的?
板书:
远离城市 自然为伴
寂寞 不寂寞
(他人) (自己)
交往人少 偶客拜访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语文教案 篇8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的选读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展现了小动物们在秋天里欢快的情景。
设计理念:
画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将本课设计成“重画插图”,由此引出该画什么?该怎么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同时,利用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角色扮演,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引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感受秋天的快乐、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引出课文
1、为秋季果蔬加上提示语说一说。
2、揭题。
3、激发兴趣,引出主线:给课文重新配一幅插图。
三、初读课文
1、画哪些景物呢?自由朗读课文,圈一圈。
2、找出景物,明确方位。
四、再读课文
1、该怎么画呢?再次快速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词语。
2、出示:高高的蓝天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黄澄澄的稻子一片一片的黄叶
3、依次学“画”各种景物
(1)穿插说话训练:
a、白菜那么( )那么( );豆角那么( )那么( );辣椒那么( )那么( )
b、 一眼望不到边的()
C、()熟了,(),像()。旁边出示图:苹果、梨、葡萄。
(2)比较理解“一片一片”与“一片片”
4、学“画”池塘、梧桐树:()的池塘()的梧桐树
5、学画小动物:()的小鱼()的小蚂蚁()的小燕子
四、复述课文
1、按顺序复述,教师引述,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整理图片
2、学生看板书和方位词复述课文。
五、课后拓展。
六、总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天地教案06-17
【精】语文的教案03-15
语文繁星教案03-15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猫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