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2 03:06: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合六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 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4、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在实物图的旁边,一一出现相对应的象形文字。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词语出现在相应的象形字旁,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 ? ? 三、教学生字

  1、多媒体显示:舟竹石川燕

  (1) 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

  (2) 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

  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了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泉水”这一词的配图学生较难把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启发,明白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这个人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钓鱼

  得意,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延伸阅读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通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兴奋

  放鱼回湖沮丧

  受到启示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课文。

  2.理解词语“琳浪满目、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璀璨”能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1.板书:齐读课题一遍:东方之珠。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小声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东方之珠”的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遇到生字多几遍。

  2.检查预习生字词,多音字词组情况。

  香港(gǎng) 贸(mào)易 琳浪(láng)满目 物美价廉(lián) 粤(yuè)菜 佳肴(yáo) 一应(yìng)俱全 海豚(tún) 清澈(chè) 闪耀(yào) 霓(ní)红灯 璀璨(càn)

  应(yīng)该

  应

  答应(yìng)

  3.理解不懂的词语。

  (1)提出不懂的词。

  (2)指名理解不懂的单词说说侈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师归纳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词典。③问父母。上网。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1)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保说说你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想说哪段就说哪段

  5.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6.再读课文了解香港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感知。

  1.师生共同写课题“东方之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东方之珠”的'哪里?美吗?

  2. 请你用“东方之珠”一词说一句话。

  (“东方之珠”是我同的香港。“东方之珠”是“美食天堂”。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

  二、细读课文。

  1.看录相,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2.课文是怎样写出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先默读第一片自然段。

  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我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香港在祖国的南端……)

  3.细读2.3.4.5自然段。结合录相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读后交流。

  4.认真再读2—5自然段,喜欢的段落多读读,体会你喜欢它什么?

  5.细读第二自然段。

  (1)第一段写的什么?用一个来形容。(繁华:师板书)哪些同时写出了香港的繁华?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认我们去看看她的繁华吧。(看录相)

  (3)多么繁华的香港啊,你看了后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请你怀着此刻的齐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全班齐读。

  6.细读第3自然段。

  师: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1)看录相,看了后侈想怎么样?

  (2)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3)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交流。

  7.细读第4自然段。

  (1)喜欢海洋公园的同学请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师生引读。

  (3)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

  (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

  (4)既然海洋公园这么好玩, 海豚海狮多么可爱,你愿意把这段背下来,以后讲给你的小伙伴、爸爸、妈妈听吗?

  8.细读第5自然段。

  (1)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流光溢彩,显得更加美丽繁华。

  (2)自由朗读看看书上怎样写灯的。(灯的海洋)

  a.用“﹏”勾出中心句。用“=”勾出中心词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来。读好比喻句。

  c.你得香港怎么样?(用了一个描绘、美丽、漂亮、繁华都可,师相书:美丽。)

  (3)结合录相,指导有感情的的朗读。

  9.香港的海洋公园是那样的迷人,街市是那样的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师小结: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是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三、作业。

  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段话。(注意带点的词)

  课外时,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

  妈妈事非常细致。

  小明很爱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三、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可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中。“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这是我对本课采用的教法。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发展目标:

  培养观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育目标:

  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要全面,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了解课文内在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边看第一幅图边讲)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满绿叶,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个人天天都去看几次,可是最后一个葫芦也没结。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图读课文。

  说说这课书讲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 应注意的读音。

  2、 记忆字形。

  葫::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湖”字去掉三点水。组成“葫芦”。

  挂:提手旁加双“土”。组成“挂着”。

  些:横部,左上容易错,不能丢掉竖。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数量。

  盯:左边是眼目旁,右边是“丁”,指不错眼珠地看。

  居:上边是尸字头,下边是“古”,组成“邻居、居住”。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词卡片。

  2、 读课文。

  3、 读二类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边看插图,边读课文。

  这课书有几段:(四段)看看每段都讲的是什么?

  二、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1、 学习第一段。

  (1) 看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图上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样子是怎样的?(看葫芦,很高兴、很得意)

  (2) 读第一段,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

  “细长”说出了葫芦的形状,“长满”说明什么?(长得好,枝叶茂盛)说说小葫芦长成的过程。(长叶、开花、结葫芦)这个人对小葫芦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喜爱,每天看好几次)这个人当时想什么?(快长大)

  2、 自学第二段。注意这个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蚜虫:植物上的害虫。“一些”说明蚜虫还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

  3、 小组讨论第三段。

  (1) 那个人听了邻居说的话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

  是什么意思?(纳闷,不理解、不明白)

  (2) 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还用治虫?我要的`是葫芦。)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 那个人的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叶子可以帮助植物输送养料,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长得好。叶子都掉了,植物就没法生长了,也就不能结葫芦了。)

  4、 学习第四段。

  (1) 看第四幅图,这个人这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后悔极了)

  (2) 读课文,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多、黄、落)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内容。

  1、 读课文。

  2、 看看图上的这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3、 你从哪儿看出这个人喜爱这棵葫芦?(每天看、盼长大)

  4、 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着葫芦,有了虫子也不治。虫子吃叶子,影响了植物生长,所以没得到葫芦。)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植物的叶子直接影响果实的生长,叶子掉了,就不能结葫芦了。

  (2) 要听别人劝告。这个人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早点治蚜虫,葫芦就可以保住。由于他不听人的劝告,所以才使自己的想法落空。

  二、巩固练习。

  1、 指导朗读。

  第一段要读出喜悦之情。第二段读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第三段邻居的话读出诚恳,这个人的话读出奇怪、不解、满不在乎的口气。第四段读出失望、后悔的语气。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

  葫芦 蚜虫

  叶花 (黄落)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5-1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优)03-05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