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共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激发对教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赏读文章第一小节,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体会对老师的深深谢意。
教学资源
故事:程门立雪、赞美老师的歌曲,如《我爱米兰》、《灯》、《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预习设计
1.请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能融入自己对教师的感情,读好这首诗。
2.自学字词。《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临写两个,给生字组两个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 完成《一课一练》第1、2题。
3.搜集关于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
1.学生欣赏歌曲。试着跟唱歌曲。
2.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人们是如何赞美老师的?并进行交流。
【春蚕 、燃烧的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3.通过对形象比喻的体会初步感知老师的崇高从而能通过朗读表达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4.齐读——老师,您好!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6分)
●预习作业3:(《一课一练》一、二题)(3分钟)
1.校对批改。
2.交流总结辨析一字多义。
●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
(13分钟)
崇高 浸透 创造 智慧
塑造 朝霞 祝愿 波涛
编织 辛劳 勇气 涌起
蕴含 茁壮 闪耀 衷心
一项 甘露 铺设 春晖
1.朗读展示。
2.理解重点词语。
预设答案:
蕴含:包含。
崇高:最高尚的。
塑造:培养。
浸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3分钟)
1.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
2.交流展示朗读。
3.交流:“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多么美好。”
4.学生齐读全诗。
第四板块:赏读诗歌第一节(15分钟)
【学习单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在这一节诗歌中,有一句感叹句,既赞美了教师的事业,又贯通了诗歌上下,找出来用横线划一划。
(3)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在诗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自学时间:3分钟。
1.自主学习。
2.展示。
预设: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交流
A 浸透:(饱含)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B 反问句感情更强烈。
C 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
D 感情朗读。
A 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练习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楹(yínɡ)徜(chánɡ)徉(yánɡ)恣(zì)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详解:“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教授题目: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 《一定要争气》
教材简析:
《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读书研讨重点段落,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补充实例]
师: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补充实例]
[评:课前师生谈话,旨在激活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参与到自主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章及资料中的童第周对话、交流,初步获得自主阅读的苦与乐。]
[上课]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童第周的两个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更多收获。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写出来字才稳。
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出示生词课件]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
师:同学们读得正确、声音响亮。
师: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生1:为自己。
生2:为中国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句话。
生3:童第周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
[评:教师直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入提问,引导学生交流课前预读情况。这是在暗示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题目是“一定要争气”,即点明了文中人物的主要精神状况。以此让学生快速的梳理阅读信息,进行概括。八九岁的孩子需要这种阅读思维训练。]
师: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
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来表明自己的理解。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
师: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研读的重点目标是童第周为自己、为祖国争气的原因和具体行为,研读的方法、形式是个体自由读书、思考、圈画后的小组内交流,其间教师视导。]
师: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请你说一下。
生1:因为他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师:你回答问题很流利,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谁有不同意见?
生2:因为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所以他要为自己争气。
师: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回答问题很全面,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读后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出第二自然段)
[评:教师的评价、点拨,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童第周的行为,产生情感体验。为下面有感情朗读训练奠定基础。]
师:谁来谈谈读完这段后自己的感想?
生1:我很同情他。
师:为什么?
生1:他家里穷,17岁才上中学,要是我们17岁时就要上大学了。
师:你很会读书,知道把书中的情况和自己联系起来!
生2:我很佩服他。
师:为什么?
生2:他家那么穷,年龄那么大,成绩那么差,校长要他退学,他还一次又一次请求校长让他上学,真了不起!
师:你说得真好!和他的感想一样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谁能把这种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读后师评:你读得很不错,老师想和你比一下,请听老师读的.和他哪里不一样?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读后生1评:老师读得很有语气!
生2: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3:老师读出了对童第周的同情。
生4:老师读出了对童第周的佩服。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学生齐声说想。
师:老师边读边想,尤其是从第一个“才”中老师想到他年龄的大,思想压力大;第二个“才”使老师体会到文化基础差、学习压力大;第三个“才”使老师想到他的上学难,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再三”体会到他不怕种种压力,下定决心上学,这样边读边想、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为童第周想,把自己的情况和童第周比,这样边读边想,不知不觉就把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请你也这样练一下,注意这些重点词语,肯定读得比老师还好!(教师用课件提示,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红线标画出“才”与“再三”)
[评:教师与学生比赛朗读,目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咬文嚼字、展开联想、进入童第周的生活场境,换位对比,体会童第周的心情。激发“美读”的情趣。]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可怜的童第周、坚强的童第周是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呢?
请你说一下。
生1:他更加发愤学习了!
师:谁还有补充?
生2:第二学期……(生读第三自然段作答)
师:你回答得很全面,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使你感受深的词句。读后小组内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1:我很佩服他。
师:谈谈你佩服他的原因行吗?
生1: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路灯下面读外语。他起得很早,还悄悄地,怕吵醒别人,我都起不了那么早。他在路灯下读书,也不嫌困、不嫌累,我佩服他。
生2:我也佩服他,夜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去看书,而我在家里妈妈买的台灯下也不太爱读书,光想睡觉,童第周可不是,老师让他睡觉都不睡,溜到厕所外边学习,学习还要“溜”,他多爱学习,学习多刻苦呀!
生3:我不光佩服他,也很感动!他努力学习能赶上来,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一百分。
生4:我很受教育,我觉得童第周说得太对了。
师:他怎么说的?
生4:他说:“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我受到了教育。
师:同学们读得好,想得好,谈得更好,谁能把这种佩服、感动的心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看谁读得好!
[评: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中,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理解。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定能自主阅读,不待老师导。]
师:谁来读读童第周发愤学习令人感动的情景?请你读。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心里非常佩服童第周,被他的做法感动了,我还把感受深的的词句画出来,边读边想童第周发愤学习的感人情景,不知不觉就读得有感情了。
师:你画了哪些词句,能给大家看一下吗?
(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有如下词语:
“更加发愤学习”“悄悄”“路灯”“夜里”“都睡了”“又”“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学习”“他终于赶上来”“都不错”“还考了100分”“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咬文嚼字,在展开联想,进入文本情境。这是名中等程度的学生。他的咬文嚼字表现在画出了文中的语句,虽然有些空泛,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他自己研读所得,反映了三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孔老师抓住了他,在下面的学习中,引导同学在评价中帮助他提高。]
师:画得好,你掌握了老师刚才教给你的边读边画的好方法。其他同学觉得还有读得不够的地方吗?
生:我觉得童第周心想这一句应该声音小点,因为是心里想的。
师:对!说得好!请你读一下好吗?
学生读这句话。
师:大家说读得怎么样?
生:再激动点更好?
师:请你读一下。
另一学生读
师:你读书能这么细心,这么有感情,老师也比不过你了!同学们用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读书,知道了在读书中想什么,想书中描写的情景,想当时人的心情。画什么,画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出了童第周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的感人情景。也读出了童第周的自信、自立、自豪,就应该这样读书!
[评:教师总结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历程,领悟到用这种方法能读懂意、读入境、读出情。有助于学生将学法迁移到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中。]
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和我们刚才学的这部分在写法上差不多,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自学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师:同学们自学得认真,讨论得也热烈。下边咱们来个朗读比赛,要求不光能读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才是冠军。由于时间有限,咱分一下工,愿意读第4自然段的举手,好,第1小组;第5自然段给第2小组;第6自然段归第3小组,其他小组水平高,当裁判小组,选出裁判长,比赛完后评出冠亚季军。下边请各小组推选出能代表你们组里最高水平的队员进行辅导,把你们自己读书的绝招告诉他,一会儿参赛。
{各小组积极推荐代表,认真辅导、教师巡视指导。)
[评:运用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组际间的朗读比赛,让小组成员充当“小先生”辅导本组代表朗读,既能激发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为集体争光的竞争意识。]
师:比赛马上开始了,请各小组代表,站立参赛。请第一小组开始读,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接着读。
各位裁判认真听,认真评。要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的地方。
三位选手朗读后,请第4小组选出的裁判长评议。
生1:第一小组基本可以,尤其在读旧中国贫穷落后时,让人感到心里非常难过,不足的是“暗暗下了决心”声音太响,应小声点。
第二小组读得非常好,读出了实验的难做和童第周刻苦的样子,不足的是教授兴奋地说的那句话再响亮点。
第三小组读得也很好,读出了童第周的激动,可声音还是太响了,再低点更好了。
师:那你认为谁是冠军呢?你们小组可再商量一下。
生1:我们认为第二组是冠军。
师:那我们只好服从裁判了,请冠军谈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同学们辅导得好。
师:还很谦虚,课文好吗?
生:课文好,很感人,我们认为读的时候要强调实验的难和童第周不怕难,你看教授一直做,我们小组画学习时画出“一直”、“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的自己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怕难,我们画出:“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我们想到童第周真的为中国人争了气,我们也很激动,我们画出了“童第周真行!”要读出激动的心情。
[评:三位选手读得各有风采,裁判评价也有理有据。]
师:说得真好!书就应该这样读,边读边想边画,收获一定很大!一块讨论研究,收获会更大。[评:既肯定了读、评双方,又指出了“边读边想边画”读书方法收获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好。]我们通过学习童第周少年时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青年时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气的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1:要考一百分就要发愤学习。
生2: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努力。
生3:我要学习童第周。
师:说得很好!老师学习了童第周的故事后,想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长志气,还要自信、更要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评:适时渗透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鲁迅、邓亚萍、比尔·盖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巨匠鲁迅,世界乒乓冠军邓亚萍、世界电脑王国的主宰比尔·盖茨等等,综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童年时代的他们看上去并不比同伴聪明,他们中有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这些著名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小报。
[评:将本课话题引向课外生活,让学生收集著名人物的成功事迹,办手抄报,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尝试。]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课文,加深理解,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略]
总评: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 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评价与点拨——在学生交流、研读后,根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效。教师的随机点拨、示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想不想学习和它有关的词语呀?这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谁准它?
(3)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4)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5)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3、第三部分。
(1)审题:指名读。
(2)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3)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4)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3、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4、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驾结构和布局。
5、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6、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2)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5)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负重:辱: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毛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6)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7)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8)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上星期,我们秋游去了哪里?觉得好玩吗?今天,王老师还要带大家去动物园里玩,想去吗?
2、可是王老师只带上课认真、举手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同学去,你们能做到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3、[课件]出示,我们乘着大巴车,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窗外优美的风景,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路向动物园走去。瞧,动物园已经到了,动物们很有礼貌地站成一排向我们打招呼呢,我们也来跟他们打声招呼吧?学生加手势读词语。学生拼读音节。齐读,指名读,同桌读。
4、[课件]这些小动物们身后都有一条什么?板书:尾巴
5、今天,我们来得真是时候,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板书:比(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
二、朗读课文
1、动物比尾巴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去看看他们先比什么?(课件出示文中三个问句)
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动物比尾巴大赛还差一位播音员,动物们正在发愁呢,你们愿意当他们的.播音员帮他们播报一下比赛的项目吗?
5、[课件]大家猜猜评选结果会是怎样?哪些小动物可能当冠军。
不知道那么猜得对不对,我们去看看评选结果。
齐读,小火车读,同桌读,读得不准的地方互相读。
6、[课件]猴子、兔子和松鼠到在大赛上捧得了大奖,公鸡、鸭子、孔雀也不甘示弱,他们觉得自己的尾巴也很有特点,还想再比比,看看他们在比什么?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7、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8、同桌对读课文
三、识字
1、“公鸡”里面藏着两个新朋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你们发现了吗?他们叫什么名字?书空“八”字头
2、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谁愿意向大家提个醒,怎样记住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翠鸟教案09-04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检阅》教案10-2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园地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