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 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 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 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 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 宋词); 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 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 唐诗 宋词 元散曲
老师问:
1. 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 其中著名的有: 李白 杜甫 白居易(板书)。
老师: 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跟着老师读。
3. 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 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 学生自学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 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第二题。
2. 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 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在读的过程中,学会8个生字,认读3个字。并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学习生字的音、行、义、用。利用熟字记生字。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有识字的兴趣。能用一部分生字组词语,扩大词汇积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了解生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利用熟字记新字的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了解生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教学过程:
一、画迷引入,留悬念。
一个人站在门口(们闪)
二、利用课件
看图:谁在那里,怎么样呀?什么样的小星星?
三、自主识字解字义。
1、指导学习闪
2、自学其它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田格:找到关键笔画
2、描写一个
3、比较、练写
五、作业:抄写生字各2个并组词。
教学反思:在创设情境时,我并没有脱离课本,而是活用了课本。把书本儿歌中静态的`画面演变成动态的渐变过程,学生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每次都是直接面对生字,在不断摸索中、发现中理解生字、学会生字。在学生自己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后,再让学生运用规律猜字、识字,从头至尾,学生始终处于有趣的识字游戏中,兴味盎然。我想:这堂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声字的规律。
板书设计:
4、淘气的小星星
闪咱招容眨易
第二课时(3月19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
利用熟字记新字的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了解生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课件出示文中图片)。
二、出示文中句子,指导学句子。
我们向小星星招手,小星星向我们眨眼睛。
小星星真的会眨眼睛吗?
(用书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三、独立运用识字方法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1、交流记字方法。
2、区别形近字:拍()钱()空()您()
(学困)招()锋()容()念()
3、扩词练习:招()()念()()
锋()()容()()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田格:找到关键笔画
2、描写一个
3、比较、练写
五、作业:1、抄写生字各2个并组词
2、扩词练习。
板书设计:拍()钱()空()您()
招()锋()容()念()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块地非常往前西瓜进行天空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好多地方,看见了好多好东西。这节课让我们来看看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哪些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玉米?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又大又多。还有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又__又__”式词语:
又高又瘦又矮又小又高又壮
又香又甜又白又亮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又哭又闹又蹦又跳
又长又细又鲜又嫩又气又急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想了些什么?
明确:哇!这么多、这么大的玉米啊!看上去好好吃!我要掰一个回家!
3.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明确:因为小猴子这时看到桃子又大又红,真惹人喜爱,馋得不得了,就顾不得玉米了。
4.从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明确: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都很惹人喜爱。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它没有明确目标,做事不专一。
表示“不专一”的成语示例: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表示“专一”的成语示例:
一心一意心无二用心无旁骛
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明确:因为他见一样拿一样,但是见到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把前面拿的东西扔掉。他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是错误的,明知道小兔子会跑还去追。最后,小兔子不见了以后,他就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6.小猴子走在回家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唉!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真是后悔啊!现在搞得两手空空,等会儿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唉!
7.找出课文里描写小猴子手的动作的'词语,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扛”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扔”指把手上的东西丢掉;“摘”指用手采下或取下;“捧”指用双手托;“抱”指用手臂围着。
8.你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吗?
明确:
①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
②爷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去。
③小华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④小华帮奶奶摘苹果。
⑤小周捧着几个苹果回家去了。
⑥这个西瓜太大了,他抱不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____,再来到__________,又来到__________,最后回家了。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____,再摘了__________,又抱了__________,最后去追__________。
明确:
(1)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选择生字填空。
①扛②扔③抱④捧⑤掰
(1)今天我跟着奶奶到玉米地里( )玉米。
(2)我看见平平在教室里乱( )东西。
(3)妈妈一回家,我就想要( )妈妈。
(4)小猴子( )着玉米一边走一边玩。
(5)我( )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放下。
明确:
(1)⑤(2)②(3)③(4)①(5)④
3.总结。
课文写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就摘了玉米;又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来到瓜地里,看到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只小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小朋友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小朋友们听了可崇敬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身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设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学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同学对照。)
2请把你已经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我们一块儿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学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身最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5教师: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助,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小朋友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看看自身能读懂些什么。
7同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再读课文,考虑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细读课文,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同学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考虑。
3玛丽亚做了什么她为什么生气(同学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同学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科学家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玛丽亚明白了什么
6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在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读课文,誊写自身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得出结论
(为什么) 〖 (动手试) 〖 (只有……才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啦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啦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啦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啦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啦我们:我的.母亲老啦,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啦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啦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啦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啦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啦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啦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啦语感,加深啦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年游戏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鼓励并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体会学语文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具学具安排】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山水、人物画各一幅;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初步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师生互动(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常和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如用泥巴做房子,堆雪人,用柳条编笼子等等。当时,你是否想到这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腿黑身黑头头,灯下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伴随轻音乐,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交流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充满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游戏,以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探究、交流
1、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先生学习绘画、音乐。 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任上海一书店编辑,是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对外文化协会任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这些作品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2、生字词注音、解释:
学生自读,查工具书,小组内讨论和订正。(出示小黑板)
⑴ 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⑵ 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3、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3节),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提问题,共同评议:
⑴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差不齐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⑵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中心?
明确: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⑶ 学生阅读课文第4~5节,教师当堂可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表达两种审美方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强调写意;而西洋画重写实,如同照相,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四、比较阅读
1、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什么?请说出它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童趣》。文中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们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都表现了童真、童趣;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2、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和手法的比较,对文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美学家朱光潜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现在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一棵竹子前,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
要点:画出竹子美的姿态,活的神气。像我们闭目想象时见的一种神气。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整个的形体。
2、回忆童年,找寻乐趣: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和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3、欣赏延伸:
⑴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关于竹的诗文。(学生合作交流回答,教师适当提示。)
例如: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⑵ 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
(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蕴含在童年充满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布置作业】
1、多读课文,认真体验游戏活动中的艺术与美。
2、练笔:你还能记起小时侯玩的游戏吗?联系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结合本文景物的描写特点,请用一二百字记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撇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撇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 、新授:
(一)讲解“撇”书写要领。
1、 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 讲解笔顺。
3、 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撇”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 教师分析讲解: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
撇有平撇、斜撇、竖撇、短撇、长撇之分。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图示: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大半部分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图示: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图示:
5、指名说一说斜撇、竖撇、短撇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撇,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撇的字。
1、出示范字。
千 升 生 左 牛 开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这些字都是先横后竖
生:先两横再竖,最后一横稍长。
左:撇不能太长,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
牛:第二个横稍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三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要知道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知道课文中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能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能力要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有感情的读文。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学生发表看法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 汇报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四、 理解课文内容
1、 读第一、二段。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2、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个词语来说明。
3、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4、 全班讨论
5、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6、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7、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