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8 19:34: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重点: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难点: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修改

  1、教师"不厌百回改。""好是改出来的。"说明习作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才能令自己满意。军合刚才的佳作及一些同学谈的经验,自己好好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2、自己再次修改。

  3、同桌互评互改。

  二、誉正经修改后自己满意的习作

  三、习作讲评。

  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2、下发习作本。学生认真阅读教师的点评。与同桌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教师这次习作的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不足

  表扬一大批习作成功的同学,激发学生的热情;指出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习作展示:出示自制课件

  1、优秀习作展示。

  2、进步习作展示。

  六、

  通过本单元的习作训练,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自读课文,应借助教材表现的人物个性来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并由学生根据行文的思路及人物的个性,探讨主人公的特殊所在。设计注重于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激发学生对人物个性描写产生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本文平实而简练的语言,体会一个优秀的神奇任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教师形象都有一定认识,因此,这位富有个性的人物能够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认识人物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个人物是谁,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孙悟空”)

  写人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名篇《金岳霖先生》。(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

  3、看课文左上角的这幅人物雕像,这就是金岳霖先生。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下面6个问题提示思考: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对友情有何独特表现?

  (6)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 (讨论小结)

  明确: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板书)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板书)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板书)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板书)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要他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他得出结论是:小说与哲学二者没有关系。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板书)

  林国达因游泳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板书)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5、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人物形象特征,逐步理解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问题引导:总结本文采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明确:

  1、漫画式的笔法(板书)

  如第二段中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2、语言平实简练(板书)

  如第九段中金先生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的描写。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课堂检测,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下一课导学案。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有趣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

  1、漫画式的笔法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

  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

  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虾”2个生字。2. 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 重点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涛涛家乡的美。4.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从而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家乡的美。

  [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吧——

  (课件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配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看了这么多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说)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高山、绿水、草原、城市,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美,有几个小朋友呀还把自己的家乡画了下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课题——《画家乡》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质疑:读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谁在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画自己的家乡呢?……

  (板书:谁画?在哪里?为什么画?)

  3、师:你们都很好奇,沈老师也很想知道,那就让我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

  (2)想一想,谁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啊,我们的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了,你能认出它们吗?

  (1)自己先读一读。(生字出示在大屏幕上)

  师:你读下来,在字音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呢?

  (2)开小火车检查生字的认读。(利用生字卡片读)

  随机分析部分字的字形,如:虾、捡、原、贝等。

  3、检查课文朗读

  师:小朋友们的生字读得真好,现在生字宝宝躲进了句子里,你还能准确地读好它吗?

  (1)出示句子:

  A、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B、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C、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指名读,对于错误的句子可以齐读。)

  4、课文内容梳理

  师:句子也读得这么正确和流利,小朋友,你们真棒呀!那么,课文里讲了谁画家乡?

  (指名说一说)

  师随机板书:涛涛 山山 平平 青青 京京

  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课文里讲了 、 、 、 ,还有 在画家乡。(指名说)

  那么,他们各自的家乡都在哪里呢?(指名说一说)

  出示句子: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齐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师:是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乡,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画下来呢?

  (生:因为美丽、爱)

  出示: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谁来读一读?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让学生理解“爱”和“美丽”)

  齐读

  四、精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悟:

  1、师: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出示课文第一幅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图会说:蓝蓝的大海,捡贝壳的涛涛,海鸥在飞来飞去,一艘艘的轮船,五颜六色的贝壳等等)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说得多好啊,那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2、出示第2自然段: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师: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并想想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美?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师:你觉得哪句话很美,美在哪?(这里的学习次序可以随着学生的回答来呈现)

  句A: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那么……那么……”在这里说明了不是一般的“蓝”和“宽”,而是非常的蓝,非常的宽,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理解“蓝”写出了海水的颜色,“宽”写出了大海的无边无际。

  师: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句式训练: 那么 ,那么 。

  再回到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句B: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理解“一艘艘”和“装满” (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 )

  谁能把鱼虾的多带给大家呢?(指导朗读)

  句C: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

  看图让孩子们说说,如:“金黄的海滩”“美丽的贝壳(说说贝壳的样子)”“赤着脚”等来感受涛涛的快乐心情。

  读读句子,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4、师:小朋友,你喜欢涛涛的家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5、师: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让我们帮助涛涛把他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吧——

  (齐读第2自然段)

  6、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板书)。……那么,其他几个小朋友的家乡又美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调皮的生字宝宝也喜欢上了美丽的贝壳,你还能正确地读出它们吗?

  (指名读)

  2、指导书写:“贝、虾”

  六、回到质疑,擦去问号: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谁画家乡?”(生: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擦去第一个问号)“他们的家乡都在哪里呢?”(生齐说梳理课文内容时的五句话)(擦去第二个问号)至于“为什么要画?”我们已经知道了涛涛画家乡的原因是——生:他的家乡很美,想让大家一起来看看。不过,这个“?”沈老师还不能把它擦掉,等我们了解了所有的孩子画家乡的原因时再擦掉它吧。

  七、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海边 谁画?

  山山 在哪里?

  平平 为什么画?

  青青

  京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3.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优美语句: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媒体: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 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 ,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 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 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 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注:在比赛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 数年恒不一见 居然城郭 尘气莽莽然

  危楼一座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 高插青冥 历历在目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风定天清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几,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3.品读

  (1) 体会山市之“变”.

  ①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 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 (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 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请简练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① 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 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 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 作业设计

  1. 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 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8

  活动内容: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设计思路:这几天,我们正进行着有关“春天”的活动,语文教案-有趣的尾巴。今天的这个活动就是围绕“春天的动物”中冬眠的小动物进行的。孩子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加上我们为孩子设计了“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啦!”这个版面(可以自由拉动墙壁上的小动物)因此他们对冬眠的小动物有了更大的兴趣。午睡时,叶晨小朋友问起了“小猪冬眠吗?”户外活动时王宇劼问起了“小蜗牛冬眠吗?”孩子们从家里收集了许多资料,有的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带来了毛绒玩具,还有的带来了有关冬眠动物的故事……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游戏活动,目的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有关冬眠的动物。

  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尝试在游戏中说说英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幻灯片、冬眠动物版面、动物头饰、春天歌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最近我们忙着做件什么事情?(寻找哪些是冬眠的小动物)说说你找到的冬眠的小动物有哪些?

  二、观看幻灯,师生讨论

  讨论幻灯片中的`小动物是否冬眠(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可让幼儿问问客人老师或在“小问号”内记录)

  三、游戏《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1、个别游戏

  玩法:幼儿对纸袋里的小动物说些有关春天的话,然后把冬眠的小动物拉出来,幼儿教案《语文教案-有趣的尾巴》。

  2、集体游戏

  玩法:幼儿做冬眠的小动物,教师做叫醒小动物的人。听到“冬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开始冬眠啦!”幼儿做睡觉状。听到“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过来的样子。然后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动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动物都醒过来。

  规则:冬眠的动物听到“wake up!wake up!”才可醒来。叫醒小动物的人要说一些有关春天的话。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人。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了《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2。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

  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汜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I山记》(板书课题)。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相关课文,找出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日寸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厂深刻的道理。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1)及优化设计相关内容,了解作者等知识.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五、默读课文,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L重点实词

  址:山脚。卒:死。咎:责怪。相:辅佐。阳:山之南,水之北。

  2.词类活用

  (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词,走到尽头。

  (4)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地方。

  (5)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名:识其本名,名词作动韦

  (6)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

  (7)名曰:名词作动词,命名。

  1.由学生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据注释疏通文意。

  3、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5.难点句子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以上内容可提前制成胶片,投影。在讲解词义时可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句子,如卒可联系率疲敝之卒(《过秦论》)等。]

  学生看投影片

  领会这些句式特点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荐

  1.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2.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语文教案 篇10

  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教案点评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园地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