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溺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俺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俺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身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
三、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同学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带着问题朗读:
⑴ 自由读第三段。
⑵ 你能用自身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⑶ 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
⑷ 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局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傣族人民都因为能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而笑容满面。也鼓励同学笑容满面的来读这一段。
5、朗读体会第五段。
6、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朋友们身上,祝愿他们──
四、教师小结,安排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6~8段,下一节课俺们进行朗读擂台赛。
五、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高兴
(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
准备工作
周总理的样貌、神态
泼水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学写本课12个生字。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知。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开火车、抽读、猜谜等游戏方式复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令人难忘的。
二、课文延伸
1、俺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俺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同学介绍。
(同学知道的可能不多,教师可以引导着介绍几种)
3、交流阅读体会。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出示要求认知的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同学想方法记住字型。
⑵ 指名同学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⑶ 用组词的方法,协助理解字义。
2、写字:
⑴ 让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⑵ 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⑶ 同学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俺会填”,鼓励同学积累自身喜欢的词句
五、小结、作业设置
把学会的生字组上词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俺会读(出示生字词)
俺会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身,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大多数同学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同学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充沛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认知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俺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俺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俺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好,下面俺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俺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
1、出示俺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
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考虑: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同学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局部,引导同学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同学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同学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身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同学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身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俺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俺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同学语言,发展同学思维,巩固同学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妙,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达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课件展示转基因图片。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单元整体感知: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心愿》、《树上的橘子》、《美丽的公鸡》、《小马过河》。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含有丰富的营养,可启人心智、教人醒戒,告诉了孩子们很多道理。如:槐树妈妈的心愿——让槐树籽娃娃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安家,把那里变成一片片树林;《树上的橘子》表达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美丽的公鸡》直白的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小马过河》告诉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本单元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吸收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四篇课文的故事。
2、认读4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会写32个生字,并写工整漂亮,掌握笔画、笔顺和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感悟、体验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会做人。
课时设置:
《心愿》………………………………………………2课时
《树上的橘子》…………………………………2课时
《美丽的公鸡》………………………………………2课时
《小马过河》…………………………………2课时
综合学习四……………………………………………2课时
口语交际:书中人物大家谈…………………1—2课时
综合测评…………………………………………1—2课时
本单元共用去约13课时,还剩余4课时用于扩展阅读哲理故事和小本本的写话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相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 . 黄河的主人
一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 竹篙 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提心吊胆
2、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 激流 湍急 汹涌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 (板书: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 艄公 竹篙 沉着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激流 险恶 赞颂 尝试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黄 河 的 主 人 ?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第二课时)
黄河 惊涛骇浪 沧海横流
的
主人 如履平地 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处处留心部分
2.理解于象棋的词语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3)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规则的。(出示歌诀)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意思。再查查词典。
4、总结、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 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重点:
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
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3练习朗读、背诵。
分组背 提名背 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及时小结。
四、总结、检查。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成语
2、背诵《合作篇》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风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观察“国、区”两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观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教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教师示范写“国区”,提示部首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
6、学生练习书写“国、区”两字。
7、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五、布置作业。
练习毛笔字
5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重点难点: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 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1、 同学们我们家家都有菜园?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菜园吗?(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课题,最后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可以请教学习工具或老师。
2、检查认读字词:课件出示: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解释词语。(先指生说词语的意思。再出示注释)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简单的写在空白处。
2、感悟交流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
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3、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归纳: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4、读描写父亲的句子,想想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弱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说说这个比喻说明了我和父亲对菜园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个情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表达,是哪一个词。 (爱、精心伺候)
四、体会精神,拓展延伸
1、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作者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出示)
五、总结全文,提炼方法
1、父亲的精神令人钦佩,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总结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选取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2、父亲虽然平凡,却有一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伟大的精神,正是这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1-20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10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