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2 07:45: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的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段话怎样理解?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 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经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而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成功,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一读中,训练学生的发音又快又准。

  三、习作。

  环 节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 读一读,想一想。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一些用词,是非常精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岩)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峡)

  名词,往往成为作者笔下生动的借代,想一想,这几个名词,除了说明事物,还能代表什么。

  2、读一读。

  说一说绕口令,联系快速正确的吐词。

  3、写一写,背一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认识自己就是进步。

  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是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

  这几个句子,你从中看出有什么含义么?那么,你能从中找到原因么?

  对,要自信,有不要盲目的自信。要谦虚,也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

  4、读一读 锦囊妙计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变的。主要将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诡计,相反,用三个锦囊,分别让刘备在三种情况下照办,最后大获全胜的事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鼓励学生读原著,说出那三个锦囊。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提示语

  1、在对话中,我们常常说XX说,xx说道。。。。。。

  也就是说,说话是有提示语的。

  2、介绍提示语的作用。

  3、介绍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4、练习写提示语。

  三、口语交际 好朋友

  1、说一说你的好朋友。

  2、好朋友都在一块儿干什么。

  3、好朋友之间有矛盾么?读一读这篇,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4、同学之间演一演,可后,他们会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四、习作 一次特别的活动

  1、先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开展了那些活动。把他们制成表格。

  2、表格注意几个不能缺少的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的人、精彩的一幕。

  3、把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写下来。

  4、协作的时候,注意写好场面。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文的理解、朗读教学中抓住中心词,由中心词引出每段内容,并结合内容进行想象拓展,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通过朗读和图片及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天鹅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优美的音乐和《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天鹅湖》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舞剧《天鹅湖》吗?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曾使千千万万的人倾倒,特别是天鹅仙子高雅的气质和曲折的命运,更使人着迷和同情,非常巧的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的一个地方,有一个雪山下的梦一样美丽的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也叫做“天鹅湖”。教师板书完整课题,学生齐读。

  2、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新疆天鹅湖走走吗?请做好准备。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学生闭上眼睛,放《新疆好地方》的歌曲,老师范读课文。

  2、教师了解学生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看书,勾出生字。

  3、借助拼音,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4、开火车、请小老师、卡片抽读等形式检查对生字的学习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平舌音“zuì最”,翘舌音“shǎnɡ赏”。

  三、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学生自主分类记忆字形,比比谁记得最快。

  复习记忆字形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多写几遍等等)。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油()

  由()

  药()

  约()

  戏()

  找()

  蜂()

  峰()

  赏()

  常()

  3、你能选几个自己喜欢的字组词、练习说话吗?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4、会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记住了这些生字的音和形,那你能把这些生字写得更美吗?请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字的部件搭配。请学生描红,感知汉字形体美(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5、你能在习字本上也写得这么美观吗?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写得好的`同学。

  四、学习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听教学录音,勾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读课文,学生质疑“迷人”、“冰峰雪岭”等词语是什么意思。

  3、教师展示课件,天鹅湖畔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陶醉了。

  4、学生交流感受并释疑。

  5、教师:是呀!天鹅湖畔冰峰雪峰一片雪白,青松翠柏一片碧绿,再加上湖边五彩缤纷的野花,碧蓝色的湖水,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多彩,让人陶醉……)这样的景色“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理解了“迷人”,再请学生练习说话(字幕显示这一段话)。

  6、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边想象着天鹅湖的美景。

  字幕显示第一段第二句话,抽生读,它讲了天鹅湖的什么?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悠然嬉戏”、“优雅”等词语。

  3、教师小结,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天鹅们自由自在地觅食、休息、玩耍……日子过得多么轻松舒适,这就叫做“悠然”。

  4、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天鹅们的悠然嬉戏的幸福吧(字幕显示这句话)。

  5、引导学生理解“优雅”。

  6、这里的景色的确优美动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

  五、想象画面,升华情感

  1、如果来到这风景优雅的天鹅湖,你会说什么?(结合搜集的资料、天鹅的图片谈谈)

  2、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3、写一写、画一画(选做一题)(教师放音乐)。

  (1)可以把自己赞美天鹅湖或天鹅的句子写下来。

  (2)可以动笔画一画美丽的天鹅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 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 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 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 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 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 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 '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 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 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 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 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 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摩天

  分道扬镳 风风火火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奇特有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2.重点指导"庭,迅,速"这三个较难的.字

  3.想办法记珠这8个字,可以组词,说句子

  4.练习写字

  5.师3,巡视,评价

  三.发散思维

  1.读了这篇童话,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谈一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把搜集的资料读或讲给大家听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词语

  2.读后评价

  1.认真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书空练习

  3.利用组词,照句识记生字

  4.练习写字,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5.再练习写字

  1.谈感受

  2.认真听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我的家在月亮上

  当秋千

  我的家在月亮上―― 和玉兔玩

  吃星星果

  飞到老家

  ……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家庭中快乐的事,夸夸自己的家,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庭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 题古诗诵读7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语文教案 篇8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上面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一段一样,也是有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园地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