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6 12:53: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描写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描写植物的奇异之处。

  5、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描写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植物的奇异之处。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奇异艳丽

  醉意

  清脆

  向导

  农艺

  麻木

  好奇

  本领

  参观

  6、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7、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最感兴趣的植物,认真体会他的神奇之处,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3、反馈学习情况。

  4、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反馈学习情况。

  4、全班再读课文第一段。

  5、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第一课时,植物世界里都有哪些奇异的植物呢?究竟有什么神奇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吧。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写作要求]

  1、抓住特点:仔细观察所写景物,捕捉在特定季节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2、层次清晰:注意描写要有层次,学会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突出重点:安排好详略,突出所写景物的最鲜明的特色,不“平分秋色”。

  4、灵活写景:有意识地选用描写景物的方法:拟人、比喻等。

  [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把景物拟人化。

  2、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3、用色彩来描写景物。

  4、用比较的方法老描写景物。

  [参考例文]

  秋天

  以前,我认为秋天是最最令人讨厌的季节,我恨秋天。那天我慢慢地走着,路边那些丑巴巴的杨树的叶子枯黄了,大着旋儿落下来,有的像小孩荡秋千,有的像水滴落在地上,还有的像飞机降落,我悲哀地望着枯黄的叶子,知道它们已经不行了。可是,到了姥姥家,推开笨重的大铁门,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那些丑巴巴的枯树,不是那些已经枯黄、腐烂的叶子,而是那些美丽的菊花!阿,秋菊开得是那末灿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秋光灿烂……

  还有那火红火红的鸡冠花,美丽极了。后来,我越来越喜欢秋天了。

  每天,在电视里、电脑里看到金光闪闪的水稻,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橙色的橘子收获时,我的脸上总会浮现出快乐的笑容。

  今天,我背着书包高兴地走着,路边那些可爱的杨树的落叶“沙沙”地响,好像对我说:“秋天来了,多穿一些衣服,别冻坏了身子。”到了学校,花坛里有那美丽的月季花,有红的,有粉的,还有黄的……爬山虎的叶子已经慢慢地变红了,把墙染成了一片红色。

  “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黄的叶子上,和落叶一起飘下来,好似一对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谢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来,真美呀!阿,原来秋天这么美呀!我爱秋天。

  [参考题目]

  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

  第十次作文

  第十一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

  观察与描写训练:写景,做到层次清楚。

  [写作指导]

  写景,要写真景物,寓真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为一体。好的景物描写应该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赋景物以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乐,或愁,景中有情,情景俱出。如:

  在赤水河畔的赤水市有一片一望无际的竹海。竹海与赤水河相生相伴,血脉相连。茫茫竹海为赤水河涵养水源,让它源源不断,滔滔赤水河又为竹海推波助澜,使它生息繁衍。他们相濡以沫,营造出一片绿色世界。

  茫茫竹海同古老的赤水河一样,充满了神奇美妙的色彩,流传着无数传奇般的故事。

  有人说,竹海生于远古。几千年前,汉、苗、彞等兄弟民族就生活在这片竹海之中。他们自称为竹王的子孙,以竹为自己的图腾,用竹的高节、虚心塑造着自己的灵魂,而竹海又以无穷的财富养育着他们。各民族亲如手足,共同营造这美好的家园。

  也有人说,竹海源于近代,源于赤水人的辛勤劳动,源于赤水河的滔滔乳汁。

  赤水市的葫市镇是竹海的中心,也是竹海的发祥地。据说这一带原本没有楠竹。二百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黎理泰的.年轻人,从东海之滨的福建搬来了三株楠竹,靠着赤水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靠着赤水河用肥美的绿水滋养,这三株楠竹终于繁衍出一片又一片葱绿的楠竹林。如今这里已拥有连片楠竹30余万亩,各色各样的杂竹林15余万亩,成为名扬九州的国家森林竹海公园。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望着这绿浪排空的汪洋大海,你的心难道不会生出跃跃欲试的激动吗?

  车在竹海中前进,你会感到绿浪中“游泳”的无比惬意。一会儿象跌进了墨绿色的波谷,一会儿又象被抛向了绿浪滔天的浪尖。那份刺激劲儿哟,丝毫也不亚于在乱石崩云,浊浪排空的太平洋中搏风击浪!

  “潜”入这绿色的海底,漫步进入楠竹林中,你更会激动不已。一根根粗壮的楠竹拔地而起,笔直向上,擎天柱般地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穹。嘿,那气势,简直让你恨不得立刻变为一根虚心高节的擎天柱不可!

  钻出绿浪,便是绿浪环绕、高耸入云的“观海楼”。危楼之上,凭栏远眺,滚滚涛声铺天盖地而来。这时,在你的面前犹如展开一幅历史沧桑的画卷。无论是火红的旭日跃出莽莽竹海,还是如血的残阳西沉滔滔绿浪,都会勾起你无限的遐思,牵动你忧国忧民的心肠。

  明月上高楼,玉兔浮绿浪,满眼清晖世界。轻风徐来,暗香扑鼻。把酒临风,你会禁不住意气风发,宠辱皆忘!

  竹海四季,美不胜收。夏秋满眼翡翠葱茏,珍禽异兽活跃其间;隆冬遍地琼花玉树,冰晶玉洁荡胸涤怀。春天万物盎然,一派生机。那竹笋在地下熬过了冻地冰天的“炼狱”之后,冲破陈年积土,掀翻狰狞顽石,迎着春风旭日,直指蓝天。微风一吹,春笋嗖嗖拔节之声如历历在耳。此时此刻,你会感到一股无比巨大的生命力量充满全身。竹海中的“天锣”“地鼓”更是神奇无比。在一面数十米高的弧形丹岩绝壁之下,只要你一开口说话,便有铿锵“锣”声自天而降,莹绕于竹海之上,回荡于耳畔身旁,为你击节,为你叫好。

  去“天锣”约一公里有一丹岩石级,便是“地鼓”。这三百六十级石级,只要你一踏上其中二百四十级,便有“咚咚”之声应履作响,铿锵激越,恰似大地之神奏响吉祥的鼓乐,为你的人生旅途祁吉祥、壮行色、鼓舞你一往无前,所向披糜!

  景物描写,怎样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

  1、要赋景物以人的感情。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景中要有情,情随景而出。如《春》,作者写“春草图”,抒发了对春的生机的赞许之情。

  2、情与景要和谐统一。心中有怎样的情,笔下就有怎样的景,情和景应该是统一的。如:“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中走去。一路上景色真美:野鸭在溪水中漫游,羊子在草地上蹦跳┅┅”文中的情与景显然是不协调的。

  3、要充分展开联想。由眼前的景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物,既扩大景的内容又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如《春》中的“春花图”写桃、李、杏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开拓了更美的意境,抒发了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第十一次作文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观察日记。要有情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 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挣脱先识字,后读书的束缚,重视发展儿童语言,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渴求。这一变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那么,作为实验教师,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顺应这一变革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 课堂留有余地,加强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写轻说的倾向。有人认为口说为虚,动笔是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的练,总是要落在动笔写上。这一认识,随着近年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正逐步转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运用越来越广泛。过去许多靠文字传递的信息现在都用声音代替了。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先进国家的语文教学都把说的训练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说话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用母语说话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并使其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大大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还说(青少年)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交往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不仅以语言知识而且特别是以说话能力和本领为前提的。因此,说是小学生语文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说与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就把正确处理说与写,作为改革的重点。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受外界影响快,记忆力强,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把加强说的训练,作为上好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在讲读课、说话课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创设儿童口头语言训练的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一)课堂上学生说话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注意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说的话,我尽量耐心地让他们说,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句一句地教他们把话讲完整。

  (二)充分发挥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丰富多彩。抓住这一特点,我除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外,更着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时,我概括了以提示语位置划分的对话四种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时不强求一字不漏,鼓励用自己的话说,克服背诵课文语句,从小训练学生边想边说的习惯。

  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看图学文和加插图的课文。这是课文的另一特点。看图说话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说话训练。我十分珍惜这类课文为学生提供的说话机会。教学过程 中,我总要让学生先观看图画,有时让学生照图讲述,有时我提出具体说话要求,或请一个学生讲全过程,或按故事时间、空间和发展顺序让每个学生讲述一部分,然后再串连起来。学生按图画内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三)充分运用课文提供的条件,进行必要的讲述训练。教材中绝大部份都是记叙人和事的课文,语言凝炼、生动形象,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重复课文中的原句,用自己的语言,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来讲述。这样的训练,可以用课文中的书面语言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

  二 师生穿针引线,广开学生言路

  阅读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尽管表达形式各异,但总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课文的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这条线索上去,紧紧把住它,把课文学活。备每一课时,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线索,把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引到点子上,然后再发散开来。努力做到捕捉中心,把握整体,沟通思路,明了部分。立足于教师引线,让学生自己穿针,即教引,而学发。要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言路的广与窄影响很大。于是我就注意在广字上下功夫,就是必须照顾到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各抒已见。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

  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老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

  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同学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同学丙补充说:老人就像《密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的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罗雷小朋友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罗雷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

  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点评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王汝珉老师在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让儿童主动学习,勤思、多想、乐说,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老师抓住儿童思维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及胆大爱说的特点,利用色彩和形象十分鲜明的自制挂图,开篇就引导儿童看图观察、训练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点出课题乌鸦喝水。接着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问题,激发儿童,让其在好奇和欲说的心态中学习课文。王老师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表情范读代替乏味的讲解,以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乌鸦喝不到水时焦急不安和喝到水时轻松愉快的不同心情,读出感情色彩。同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整个教学过程 棗识字、看图、说话、学文,教得轻松,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二、激励儿童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一个人智力的后天发展,体现在能否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老师的激励,儿童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这两个问题很关键。王老师抓住不放,引导儿童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讨论解决这一个问题。后一问质疑的儿童自己动手,为大家作水位升高的实验,来巧妙地解答。这时,儿童的求知欲似乎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王老师为进一步激励儿童质疑问难作示范,又主动提出了石子放到瓶里,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你遇到这种现象吗的问题,孩子们讨论开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在质疑问难与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综合训练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弊端。王老师克服了这种倾向,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说的内容来自观察,观察了要思考。观察生活说话,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综合训练。说的训练又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为通过语言环境对形近字渴和喝进行辨析,用字义作为分化音、形相混的手段。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运用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王老师在教学中及早地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以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互相促进,统一发展。

  阅读教学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王老师既重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把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紧密地综合起来,在培养认识事物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

语文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小猫刮胡子》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使孩子们从读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刮”、“肥”等13个生字。会写“血”、“净”等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刮胡子、晚上、干干净净、头破血流。学习新部首月字旁和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三、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重点以读为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读来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有意扩展学生的想像思维,在学习积累运用词语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积累“狡猾、耐心、白花花”等词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小猫图,问:小朋友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说的真不错,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只爱美的小花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这只可爱的小花猫呢?

  3、好!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小猫刮胡子(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同桌互相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编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同桌听。

  4、全班齐读课文。

  5、教师范读,学生听,听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字。

  1、课件出示会认字,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完成摘果子的游戏。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刮胡子、肥皂、干干净净、镜子、狡猾、脑袋、追捕、鼻青脸肿、耐心、头破血流

  四、学写字。

  1、课件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拼读。

  2、给这8个生字口头组词。

  3、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的好办法识记生字。

  4、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范写,重点注意:血、净、晚、旁、脸

  6、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7、教师讲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猫妈妈所讲的道理。

  2.学习课文,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读读“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等词语。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板书:)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到第二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主人怎样刮胡子?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词语:两腮、聚精会神。练习用“聚精会神”说话。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课件出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赶快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播放动画短片再现情景。

  8、扩展思维:如果你是那只小猫,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9、多种形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小花猫没了胡子会怎样?播放动画短片。

  2、自由朗读课文5到6自然段。

  3、理解“鼻青脸肿”,课件演示,练习用词说话。

  4、扩展想象:此时的小猫又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加上表情,更能体现小花猫伤心、后悔的感情。

  5、她为什么会“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是怎样教育小花猫的?

  出示猫妈妈的话(第七自然段)。

  6、自读,体会猫妈妈的心情,指导学生读猫妈妈的话。

  7、你是怎么理解“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的。认识比喻句。

  8、如果你是那只淘气的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对猫妈妈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联系生活,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看见什么就学什么的。(学生交流,课件再现)

  五:作业

  1、回家吧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11小猫刮胡子

  看刮撞听

  动脑筋

  教学反思: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课文内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第二课时我重点放在读的训练上,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直接点题复习词语,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入手,让学生交流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紧扣文中的插图找出相应的段落,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边看读课文边看插图,注重读的训练。例如:

  (1)“小猫在一旁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胡子。”这一句中“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一眨不眨地”要重读,从语气上感觉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好奇的猫。

  (2)“小花猫觉得自己的胡子老长老长的,太难看了,就学着主人的样子,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其中“老长老长的”“也”“干干净净”这三个词在朗读时语调要拉长一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小猫的调皮可爱。在猫妈妈耐心教育小花猫时说:“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从小墙洞里钻进去,先要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当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段话字的行间饱含了猫妈妈对小花猫的关心。这句话不仅借猫妈妈之口告诉了我们“猫的胡子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再作决定。在朗读时语速应放慢一些,读出猫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之情。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理想。

  本节课,我反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孩子们从读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的道理。同时两个动画短片为我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想像扩展的空间,此时的小猫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突出了重点,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我觉得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语文教案 篇7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

  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语文教案 篇8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及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没有我们说的这些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堂课,我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飞向月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捏

  棕色 扶梯 百看不厌 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要求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联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总结为以下三点(小黑板出示)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

  ②谁飞向月球?

  ③怎样飞向月球?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②“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携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6、7自然段)。

  (1) 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2) 指名读第6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过程。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

  (4)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5)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2、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离开地球 升上天空

  加速前进 脱离地球

  接近月球 平稳着陆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