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 ) 州( ) 陪( ) 检( ) 矫( )
拄( ) 洲( ) 培( ) 捡( ) 骄( )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⑴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⑵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⑶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⑷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⑸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⑴ 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⑵ 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 “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
(6)深化情感。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设计意图:透过文字看画面,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课堂小练笔的拓展练习,读写结合,既提高了课堂实效,又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4.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就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五、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作者介绍】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 )斩尽杀绝(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熟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2、通过想象读出韵律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3、小组读课文:互查读音情况。
4、分组读上下句。
5、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字形。
6、全班汇报情况。
(1)、注意“庆”、“帜”、“奏”、“曲”的读音。
(2)、“读读写写”:给下面生字组词。
洁 庆 曲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
洁 祖 旗
2、教师范写:亿、庆、曲三个字。
四、朗读课文。
1、多种形式读课文。
2、读喜欢的诗句,说出为什么喜欢?
五、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字词:“开火车”游戏,读出语气。
2、复习本课生字:全班读。
3、复习句子:指明读句子,要读出语气。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二、朗读感悟。
1、介绍国庆的'来历。
2、出示投影:图中都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3、“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是什么日子?
4、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5、全班汇报:小组代表介绍。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全班读。
7、教师小结。
三、实践活动。
1、读一读歌颂祖国的歌曲中的歌词。
2、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玩气球,感受反冲力的作用和方向。
2、安装反冲力小车,进一步了解反冲力的作用、方向和产生原因。
教学重点
学生对反冲力的作用、方向的认识。
教学难点
1、解释气球推动小车的原因。
2、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小车、气球、棉线、塑料管等;课前收集有关运用反冲力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玩反冲力气球
1、教师拿出吹足气的气球请学生说说:如果老师一松手气球会怎么样?
2、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玩气球。
3、玩过以后讨论:你们的气球是怎样运动?是什么力使气球运动?
4.我们能想办法让小球沿一个方向运动吗?学生讨论。
5.利用材料:一根光滑的细长绳、两个回行针、棉线、带塞子的气球。学生动手实验。
二、安装反冲力小车
1、如果我们把气球装在小车上,那它能推动小车运动吗?
2、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并试着让小车运动起来。
3、交流小车运动情况:你们的`小车是怎样运动的?解释一下气球推动小车原因?
4.再次实验。
提出新的实验要求:
·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想想气体冲出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调换气球固定的方向,观察这时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5.交流实验的发现和体会。
6.归纳:像气球这样推动小车的力叫做反冲力。小车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三、了解反冲力的应用
1、反冲力能推动小车运动,那大家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2、请搜集到资料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有关内容。如:
·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到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3、教师播放火箭发射的影像资料。
4、分析比较:反冲力小车的启动与火箭的启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四、
1、回忆学过的课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2、归纳,提升认识:说说小车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运动起来?(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
3.课外收集:其它有关小车运动的力。延续研究兴趣。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出、读、书、骑、车、的、话”7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6、会读、会认、会用词语:竹子、日出、骑车、读书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zh ch sh r四个声母,以及四个整体认读音节。使学生能够初步连起来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连起来说一句话。r的发音比较难掌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会正确读出它们的'四声。
3、能够看图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z c s这三个字母叫什么?zi ci si呢?发音时要注意什么?(发音时,舌头是伸直的,舌尖抵住上齿背后。)
2、拼读音节:板画苹果树,在苹果上分别填上zá cì sǎ sī sū zé cù zǔ cā等音节,做摘果子游戏。
(二)明确教学目标。
今天继续学习四个声母和四个整体认读音节。发音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看谁最先学会。(教师手心向上,指尖稍稍翘起。)
(三)教学zh ch sh r四个声母,及其相对应的整体认读音节。
1、教学zh和zhi。
(1)看插图说话引出zh: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听话说话:妈妈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织毛衣的“织”读得轻又短就是声母zh。板书zh
(2)教师范读,讲解要领:舌尖平伸,抵在上齿背后,我们叫它“平舌音”。今天学的声母发音方法与它们不同,要把舌尖翘起来,我们叫它“翘舌音”。
(3)z—zh对比读,zh比平舌音的z多了什么?“h”在这儿不念h,也不能和前面的z分开,z和h在一起表示读时要把舌头轻轻翘起来。
(4)声母zh读得轻短些,整体认读音节zhi要读得响亮些、长些。zh—zhi对比读。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图上景物。
2、在图上添上几种动物,或者画,或者贴。
3、根据自己的经验上色。
4、读懂例文,了解写一种动物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品位,明确写景物要有顺序,要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教学演示文稿。学生的自画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自作初稿。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我的十分钟
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
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继续习作;2、作后指导评改;3、工整誊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
(发现共性问题,发现优秀习作,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
二、作后评议,完善提高
1、大声朗读,昌其气,明不足,自主修改。
(投影)修改什么……
△有无错别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否恰当?
△景物有没有色彩、声音?△小动物们在快乐地活动吗?
我的十分钟
2、同桌互读、互改,推荐佳作。
3、“小荷尖尖”——佳作欣赏,评议。
4、“现场直播”——选择一两篇中等习作,生读师训,师生现场共改。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起个名字,汇报、评议。
(投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代作家 赵树理。
三、工整誊抄,及时鼓励。
板书设计:
发现
1、发现了什么?
2、是什么样子的?
3、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