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识字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3、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产生寻找春天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我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我会写”的字。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从诵读中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看图说话:你看了上面的图画后,你发现春天是怎样的?你找到春天了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好吗?
2、引入课题: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1、提问识字的方法。看拼音、预习、问老师、问同学、爸爸妈妈教的等方法。
2、出示图画,玩摘苹果游戏,认识课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
(1)先让学生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指明当小老师领读。
(2)把生字苹果去掉拼音,让学生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小组互相练习和互相对考。
3、找字卡,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显示字卡。
4、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
5、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互相说说识字的方法:
比一比:冬──齐万──丁
加一加:白──百
(2)老师在田字格指导并范写五个生字。
(3)学生自己练习写。
6、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导学生读词语卡片。
7、会读词语卡片的同学把卡片送给他们,下一个环节请他们来玩贴词语游戏。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鼓励学生,自己初读。
2、分角色每人读一行。
3、教师读第一行,其余三行由同学读。
4、听录音读,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说一说。
5、春天来了,一切事物都醒了,小燕子也飞来了,你们觉得应该贴那些词语?让刚才拿着春回大地,
万物苏醒的卡片同学出来贴。
6、出示第二行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谁来学黄莺怎样唱歌?燕子怎样跳舞?
7、出示第三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
8、出示第四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看图画说说看怎样才是百花齐放?怎样才是百鸟争鸣?让一些同学学小燕子怎样叫?学小黄莺怎样叫?学小百灵怎样唱?
9、诵读课文。
10、男女每人轮读一个。
四、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喜欢图画里的什么事物?你想对她说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一下美丽的春天?提示:可以唱关于春天的歌,可以画春景图,可以扮春天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可以收集春天的好词等形式。(分小组讨论,两分钟时间准备。)
板书设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教学反思:
《识字1》是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中的首次教学内容,有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能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
1、优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看、听、说、读、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件播放泉水丁冬、莺歌燕舞等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相关词语的含义。我用猜谜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讲述一个大意,让学生比赛猜出相应的词语。在读方面,我采用全班齐读、大组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唱《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总体说来,这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不足:
没能让全班同学个个收获甸甸,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发展不太均衡,以后还有待于自己去提高。
3、如何改进:
1、柳树醒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雷、醒”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2、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承接课前,精巧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在哪里呢?是不是藏在你的书包里了,快把你画的美丽的春天拿出来,再加上一个赞美春天的词,让我们相互欣赏一下。
3、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可真美呀!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
二、聊中识字,生生互动
1、范读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音。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将生字多读两遍。
3、学习生字: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四人小组坐在一起聊一聊,互相交流字音字形,解决不认识的字。请一位小老师用生词卡检查识字情况,出示不会的,一起解决。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小组分读帮助不会的同学认会。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哪节读的好就夸夸他,哪节读的不好就帮帮他。
3、推荐几位读的最好的,师生评议。
4、说一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试背诵
1、同学们生字记的不错,课文也一定读的比上节课棒。自己先读一遍,试试是不是这样。
2、同学们,自由选择一段或全部课文小组合作。
3、合上书,回忆一下:
柳树醒了,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呢?随机板书(春雷);柳树醒了后,又是谁帮助它洗澡、梳头呢?随机板书(春雨、春风)。洗好澡、梳好头又是谁和小柳树游戏玩耍呢?随机板书(春燕、孩子们)。那么,你觉的小柳树现在什么心情,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4、同桌互接背。
5、看图背诵。
6、仿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字指导课后延伸
1、出示6个生字。
2、重点指导“说、话”左窄右宽,点高一些。“春”三横不宜长,撇捺伸展,盖住“日”字。
3、巡视,个别指导。
4、春天还有什么醒了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说话洗澡
春雷柳树柳树醒了春雨柳枝软了梳头捉迷藏
春风春燕柳絮飞了
玩耍
柳树小朋友
教学反思: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这是一首儿歌,讲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作用下,柳树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优点:
在整体感知环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柳树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同时,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春雷轰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树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有的说:“小柳树,小柳树,快醒来吧,春天已经到了。”有的说:“小柳树,快睁开眼睛看看,春天来到了。”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即深入引导学生感悟春天到了,万物在春雷的催促下发生着变化,又训练学生依据创设的情境说合理的话。这篇儿歌句式相似,用词准确丰富生动,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的好例子。学完课文后,在课堂拓展环节“春天来了还有什么醒着呢?”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观察,回答的非常踊跃。然后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说话:__________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如:有的同学说:“春雨给小花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花哟,红了。”有的同学说:“春风给小草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草啊,绿了。”从他们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诗的语言源源流淌。
诵读与背诵结合。课文优美生动,篇幅短小,段式相似,于是我将读诵和背诵结合起来,提高效率。先感情朗读,引导注意用词的丰富多样,如“呀、哟、啊”等语气词的变化。这堂课我将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整合提炼,缩短教学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实效。
2、不足:
孩子刚刚开学,还处于收心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积极性不够高,朗读放不开,感情不到位。
3、如何改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参与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春雨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红、绿”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春雨图》
1、师生观看,说说春雨的特点。
2、联系实际,说说春雨之后周围景物有些什么变化?
3、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
二、朗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感悟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字卡,认识生字:
(1)读准音。(形式可采用随机叫或开火车)
(2)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记住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提示:趣和题都是“半包围”结构的。题和颜都有“页”。
“低”字换偏旁就是“底”字,“吹”字换偏旁就是“欢”字。
“淋、洒、滴、油”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线”利用数笔画来记忆。
(3)读一读词语:争论、问题、有趣、到底、颜色、你们、红花绿草
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课文,说一说哪些小鸟讨论了春雨的颜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2、他们是怎样回答的?请三位同学戴上头饰向大家展示。(读课文的内容)谁听出来了,他们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3、谁再试一试,读出争论的语气。
4、谁听出来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鸟儿们在争论?(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争论的语气读鸟儿们的话。
5、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同学争论过问题?怎么争论的?
6、鸟儿们争论得这样激烈,那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
7、同学们你们也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讨论后说一说?
四、朗读全文
1、自己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三、教学难点
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看看狼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18《狼和鹿》,齐读课题。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
出示字词,学生认读
重点:多音字
dī
pō
提
泊
2.小组内识记
3、教师小结:生字朋友都已经累了,回到课文中去了,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我来考考你们。
4、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二、精度课文(感受森林变化)
1、这就是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勃森林,看了图片,谁来说说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如何描写凯巴伯森林的?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起来。
2、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什么意思?
读好这个词。把它放入句子中再读读。
读得真不错。
要求小组读读(点小组的名字)
3、师: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读到这些,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三、深入探究(感受狼与鹿的变化)
(一)狼的变化
1、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到原因。
点拨: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是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
让我们再看看书上插图,它们瞪大着眼睛,四处张望,时不时提防狼的暗算。原来生活在这生机勃勃的森林里,除了快乐,还要时刻提防,真希望把这群狼消灭掉。鹿这样想,人们也这样想,于是他们拿起了枪,请小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心情如何?重点指导朗读。(师:看着一条条生命倒在枪口下,你们感到愤怒吗?愤怒的同学站起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师:看着一条条生命倒在血泊之中,你们难过,悲伤吗?让我们用悲伤,难过的语气读一下这段话。)
3、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二)鹿的变化
1、鹿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鹿在数量上有哪些变化?
(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
3、师:原来是饥饿和疾病夺去了鹿的生命。谁能读好这段话?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鹿群的变化,男、女、齐读。
四、对照感悟
1、课文读到这里,想想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师: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
2、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狼功臣行为和鹿的祸首行为是人们事先的愿望吗?是人们做梦也没想到。
点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彼此关系紧密。就像狼、鹿和凯巴伯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构成了一条条互相依存的链条,人们把它叫做生物链。生物链一旦被破坏,后果就不堪设想,终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师:昔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同学们所说: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
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5、“保护生态平衡”齐读,请同学们把这六个字永远记在心中!
五、作业
小组内制作手抄报关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都可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送和平神像的意义。
3、体会和平女神像的形态美,体会其蕴涵的寓意。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3、3、质疑。自己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师生研讨,汇报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背景资料,借此来理解这一段内容。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发起的登陆战役情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惨烈和最后胜利的来之不易。
4、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世界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是隆重热烈的?
5、让学生就此段内容质疑。
四、课堂小结
1、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赏析
(一)学习第3、4自然段
1、默读这两自然段,你感受到会场上一种什么洋的气氛?
2、放映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3、学生提出这两自然段中弄不懂的问题。
(1)揭幕式为什么如此隆重热烈?
(2)人们为什么如此欢乐、祥和,和平女神像的布幕揭开后,人们为什么又显得庄严肃穆?
(3)怎样理解法国官员在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从文字介绍中了解和平女神像的外形特点。
2、放映和平女神像的放大投影,学生图文对照,再次体会其形象特点。
3、把“中”字、“平”字及表示“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连串起来,说说和平女神像向人们传达了怎样的寓意?
4、指名第6自然段,思考:本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和平女神像的.寓意?哪句话又表明了中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三)学习第7自然段
结合课后第2题第(2)小题,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体会?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想象光色声乐映衬下的和平女神像的美丽、高贵的形象。
三、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站在和平女神像面前,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9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
形象:舒展双臂放飞和平鸽
寓意:表达和平友好的伟大主题
中国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传递和平信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 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田凫( ) 跌宕( ) 慰藉( ) 攫( )住
海蜇( ) 蛰( )伏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聆听---思考---礼赞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 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①认识“笋”等14个生字;会写“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③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A案: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收集春天一些植物生长的资料。
②老师准备本课生字的课件。
③教学挂图或课文情景、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①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②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③同桌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④老师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检查学生认字的情况。
a.
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读词语中的生字。在学生认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平舌音:笋钻滋
翘舌音:揉润
鼻香:扭
边音:唠
b.
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识记生字。(及时肯定或推荐好的识记办法)
c.
学生自记生字。
d.
老师采取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e.
老师让学生朗读生字集中的段落(第2、7段),了解生字认读的情况。
⑤书写字词
a.
观察要写的三个汉字:冈、轰、喊。
b.
鼓励学生提醒大家写这几个字应注意的地方。(课件演示)
c.
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d.
老师出示要求会写的三个词语:世界、笋芽、呼唤,提示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写。
e.
学生读词学写。
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读流利。
②老师检查朗读情况。
练习(复习巩固生字)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笋芽(sǔn
shǔn)山冈(gāng
gǎng)扭动(liǔ
niǔ)
钻出(zuān
zhuān)唠叨(lāo
náo)滋润(zhī
zī)
②用生字口头词语。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①学生边读边想,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学生提问。
③师生共同解决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细读领会
①沉睡在土里的笋芽儿,不知道自己成长的好季节到了。是谁叫醒她,是谁呼唤她钻出地面的?
②他们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
(春雨姑娘……弹奏着乐曲……、低声……;轰隆隆……藏了好久……重重地敲……粗重的嗓音……)
③你从他们的呼唤中体会到什么?
④笋芽儿醒了以后是怎么做的?
分小组学习,读懂后,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回答上面的问题。(可以表演,可以朗读。注意对“揉眼睛”“伸懒腰”“看看”“扭动”“一个劲儿”等表示动作的词的领会和感受)
⑤你从笋芽儿钻出土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朗读表演,加深印象
①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6段。
②老师朗读,学生自由表演。
读最后一个段落,谈体会
①自读课文,想想在这段里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启发学生由竹子的生长联想自己的成长,想想自己在成长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
②学生回答,谈感觉。
(重点体会“爱抚”“滋润”“照射”“温暖”“健壮”“自豪”等词的意思)
启发思维,交流感受
如果你是笋芽儿,面对这大好的春光你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积累扩展
①我们从笋芽儿的生长中看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让我们把课收集到的植物生长的资料说给同学生们听听吧。
②倡导学生积累本课自己喜欢的词句。
B案
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快乐果”、CAI课件一套。
第一课时
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①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也喜欢你们。你们看,春天来了。
(出示课件画面《春天来了》,播放轻快的音乐),“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②师:是呀,春天来了!大自然里的一切都醒了,有一位小伙伴也从泥土里偷偷地探出脑袋,她就是——(老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笋芽儿。
初读感知课文,自主、合作识字
①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②抽读生字:老师点字,会读的一起读。
③你想提醒同学生们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④交流识字方法。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的小朋友。
汇报:谁想把自己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呀?
⑤快乐传递读词语:把生字放在词语里,你还会读吗?我们来玩一个快乐传递的游戏,请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同学拿到“快乐果”,音乐停下时,如果你会读果子上的词语,这个快乐果就送给你。准备好了吗?
⑥猜词语: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猜词语”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猜?(指名让一名学生面对全体同学站在前边。老师站在这位同学身后,大家看老师出示的词语做动作。看看谁的动作能让前面那个同学最快地把词语猜出来)
再读课文,启发思考
①观察插图,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的愿望)
②老师范读课文,引导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③学生熟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①同桌或小组互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②指导书写“冈”“轰”“喊”三个字。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识字、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认读“冈”“轰”“喊”,同桌互相听写这三个字。
朗读课文
①分组读课文,一组读一个段落。
②自主展示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③自己练习朗读全文。
读懂课文,感悟课文
①小组合作学习1—5段。
a.
请小组长同小组成员商量,选择最想读的一个段落。
b.
小组长带领着一起读选择的那段课文。互相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准备怎么向大家汇报。
c.
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没有汇报的小组仔细听,可以向正在汇报的小组代表提问,当一位善于提问的小记者。汇报的小组成员要团结一心,帮助本组代表回答问题。
(老师随机指导朗读并板书)
②情境感悟第6段。
a.
过渡:在妈妈不停的唠叨中,春天已经变得万紫千红,你看!(画面)禾苗绿得发亮,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鸟欢快地歌唱。
b.
谁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
c.
笋芽儿看见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
d.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e.
汇报:谁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随机指导:评读第二句,赛读第三句,齐读最后一句)
③引读第7段。
笋芽儿想快快长大,这时候哪些朋友帮助了她?(引读)
在他们的帮助下,笋芽儿终于长大了。(板书:长大了)这时,笋芽儿的心情怎样?(自豪)(板画长大的表情)什么时候你自豪过?(生说)自豪地读笋芽儿的话。
④配乐读全文。
愿小朋友们也能像笋芽儿一样勇敢、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再次朗读全篇课文。
拓展:选择自己最想说的话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提示:
①桃花对笋芽儿说——
②笋芽儿对我说——
③我想对笋芽儿说——
积累词句,指导写字
①积累本课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②书写“世界”“笋芽”“呼唤”三个词。
③有重点地指导、范写。(如“世”的笔顺、“呼”“唤”的口字旁要小而偏上等)
④学生写字。
⑤评价书写的字。
结束语:让可爱、勇敢的笋芽儿永远和我们的童年在一起!让我们同笋芽儿一起快乐地成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4.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所以,很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懂得农民的目光。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静谧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年少的我这时总喜欢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获的喜悦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
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旁画一个小问号。
(3)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重点是字音准确,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豆荚洋溢田埂镰刀挎着赤脚脚趾咧开嘴巴馋乏
(3)写字指导:“翻”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右靠紧些;“禁”是上下结构,上面写紧凑,下面的“示”字要写宽;“锅”字里面的“人”字不要写到“口”字里面了。
(4)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人物的天真快乐、麦子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语言美等。)
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说,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下节课继续讨论。
例如词语:娴静诱惑冷不丁蹒跚
句子:(1)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脚走在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上,冷不丁有软泥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2)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问题:……
3.反复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四、细读课文,尝试解决。
带着以上问题细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互议、寻求帮助,尝试解决问题。
五、作业。
1.朗读自学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继续思考探讨小黑板上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空旷的田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田野风光画啊!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这群快乐的农家少年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麦子黄了带来的丰收喜悦。
二、品读课文,体会自然美与语言美。
本课时采用随机学段,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学汇报,同时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随机解决。
(一)以第一段为例。(假定学生汇报的是第一段)
1.学生汇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学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引导:你认为他读得好吗?好在哪儿?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觉得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请你试一试。(读出自然的美、语言的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3.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
和风:和煦的风,和暖的风。
空旷:四周宽阔敞亮,没有遮拦物。
娴静:文静、稳重。这里指谁文静稳重?是什么写法?为什么这样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麦子和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快乐成长,也代表丰收的喜悦,实际是人们心情愉快。)
4.出示课件,感受田野风光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第一段。
(二)总结学习方法。
1.学生汇报;
2.其他学生评价,再读;
3.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共同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自然段。
其他各段引导的重点
1.第二段。
田埂:田间的小路。(为什么是湿湿的、长长的?)
诱惑:吸引的意思。麦子和豆荚为什么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干什么?(割麦子、拾麦子)从本段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握、挎)
(还可能是吸引我们去玩、去扯草、去放羊等,让学生自由想象。)
出示: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蚱蜢,不停地蹦着跳着……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唱着、笑着、玩着、闹着等)为什么说我们像青蚱蜢?(顽皮可爱、蹦蹦跳跳的样子,写出了丰收的喜悦、高兴的心情。)
想象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蹦蹦跳跳走在田埂上的情景,再读体会。
2.第三段。
(1)出示填空:
五月的风( ),赤脚走在( )、( )的泥土上,( )有软泥从脚趾缝儿里( ),( )。
先读括号里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换成其他词语再读一读。(如依次填入:柔柔的,松软的,湿润的,突然,钻出来,真有趣)谈谈感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