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25 15:18: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慈母情深语文教学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指导学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第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及词素分析法理解下列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第2、读通读顺课文。

  第3、跳读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

  第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我对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有一种( )的深情。

  二、练习提纲

  第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子。

  第2、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理作者思路

  第1、(1~4)想买《青年近卫军》

  第2、(5~33)妈妈给钱买书

  第3、(34~35)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

  第1、母亲的爱:

  ⑴ 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⑵ 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⑶ 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

  (勤劳、善良、慈祥、深爱儿子)

  第2、我的爱(反衬):

  ⑴ 行动描写。

  ⑵ 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学习收获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童年快乐的生活。

  3、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4、加强默读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童年快乐的生活。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教学用具:

  图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师: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师:有一个小朋友给水下这座桥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影子桥。

  (板书课题:影子桥)

  二、听读课文,想象画面。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一边闭目静听,一边想象画面。

  看到了什么?

  2、多有趣的影子桥啊!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三、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1、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

  3、同桌汇报生字学习情况:用手指给你的同桌看,用嘴读给你的同桌听,提醒同桌要跟着读。

  4、指名学生做小老师,帮老师检查生字。

  5、生字挑战游戏:同学根据生字的形、义相互提问

  五、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把生字带入课文,默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同学交流自己了解的内容。

  六、指导书写

  1、交流哪些字比较难写。

  2、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写好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去他的家乡到影子桥那里看看吧!

  二、细致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含义。

  1、默读课文,你喜欢哪?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喜欢的内容有重点地解决以下问题。并有重点的指导朗读。

  1)风儿吹来,水面好像,起了好多好多皱纹。

  2)拓展想象:石拱桥为什么老待在这呢?书上的小朋友说“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大家想一想,石拱桥还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3)鱼儿在桥下做什么?拓展想象:鱼儿还会在桥下做什么?换词: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

  4)别人来钓鱼,我是怎样做的,我为什么这样做?换词:只要有人来钓鱼,我就大声吆喝。

  三、结合自己的感受,美读课文。

  多么迷人的`影子桥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自由地朗读一遍。

  四、拓展练习:

  白天的影子桥多美啊!可是书中的小朋友不知道,夜晚的影子桥更美了。同学们闭上眼睛,让心飞到那儿去看一看吧。(同时播放音乐)

  师轻声描述:夜晚,周围多么安静啊!青蛙在呱呱叫,小虫子在草丛里低声唱歌。月亮也慢慢的升上了天空。看到了吗?

  学生根据想象自由描述。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可以将自己想象的夜色中的影子桥描写下来,或画下来。

  3、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请求、乞求、纠缠、孤儿”等词语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和诚实。

  4、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了解小珊迪的优秀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齐读

  2、介绍时代背景:《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珊迪为了给“我”( ),被一辆狂奔的马车( )。临死之前,他让弟弟( )把( )带回给“我”,这种( )的精神感动了“我”,最终我答应( ),使小珊迪( )地离去。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

  三、深入学习

  (一)了解珊迪的穷困、可怜。

  1、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家穷,肚子饿,要养活弟弟……他饱受饥寒。)

  3、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小珊迪饱受饥寒?

  (1)小珊迪的外貌。(2)小珊迪冒着严寒上街卖火柴,他一再乞求先生卖他的火柴。

  追问: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卖他的火柴?(四次)

  请求、乞求何意?

  6、指导学生用一次又一次的迫切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与先生的四次对话。

  7、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有回来,作者开始是怎样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

  (1)追问:为什么作者改变想法,而且那么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2)老师引导学生再读小珊迪请求作者买火柴的话。

  (二)了解珊迪的善良、诚实,体会“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1、后来小珊迪有没有把零钱还给那个先生?谁还的?

  2、小珊迪为什么派弟弟小利比去还钱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追问:小珊迪伤势怎样?

  3、小珊迪在伤势这么严重,生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想的是什么事呢?说明了什么呢?

  4、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被珊迪美丽的心灵打动了。)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布置作业

  请你简要地把故事写下来,注意不要描写人物的对话。

  板书设计:

  可怜:又冷又饿 卖火柴 遭遇车祸

  27、小珊迪 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

  教学效果反馈:

  我以听记、阅读课文最后一节为突破口,即人物悲惨的命运为抓手,层层深入地探究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整个事件,以重要句段为教学重点,品词品句品段感受珊迪的善良、诚实,并为复述做准备。

  在感悟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提高对小珊迪品质的认识。如讲读第一段,要指导学生弄懂为什么写小珊迪的外貌,为什么要多次写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然后指导概括段意。讲读第二段时,当学生想象小珊迪受伤仍在忍痛寻找便士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小利比给“我”找零钱的情节,并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诚实;在想象小珊迪临死前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情景后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善良。这样,人物形象才显得既饱满,又清晰。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绝招》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2、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3、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

  (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学”是研究性的探究活动。“学”是一个对信息不断整合、加工改进的过程,学的方式有很多,收集、整理信息,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等。“学”也是一种交往,应是信息的交汇。在课堂上,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采集来自他人的信息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自助与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提升,对事件现象的剖析,对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语文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他今后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因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因此,本设立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语文教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及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由浅入深,从基础抓起,

  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充分挖掘各自潜能,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意识,

  掌握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增强交往能力,适应学校生活,发展语言水平,努力培养成为一名自立于社会的人。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男生9人,女生3人。学生的年龄结构悬殊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属于中重度智力残疾,其中有5人没有学习能力,并伴有多动症、孤独症的倾向,教学难度较大,有50%的学生基本没有书写能力,30%的.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20%的学生不说话。本学期除了要加大识词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书写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19篇课文,4个综合练习,分成8个单元,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紧,要求认读51个生字,11种部首名称。书写方面要求能照写描写生字,语言训练方面要求能读所有课文,C类跟读简短的句子即可。

  四、教学目的

  1.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识字量。

  2.通过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书写生字,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教学要求

  1.能准确认读51个生字。

  2.正确认识掌握11个部首。

  3.能朗读课文中的字、词、句。

  4.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制定训练计划,逐步提高听说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儿歌”、“看图学词学句”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识字学词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建立识字本,识字卡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七、教学活动

  1.分小组学习,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热情。

  2.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的活动形式学习字词。

  3.举行竞赛、展览活动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八、具体教学时间安排

  9月份: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0月份: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1月份: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2月份: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元月份:复习、考试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杨智慧2016年8月

  班级学生名单

  王博吴晓琴姚明明王世杰余路生舒悦丹樊子澳陈雅欣张志诚杨嘉懿李明耀

语文教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激发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3、 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好习惯。

  4、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有条理,有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说真话,诉真情

  三、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家的一张老照片,并仔细回想或向家人询问与它相关的内容。

  四、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犹如一潭清水平淡而温馨。在高兴时,它与你共享,家是一方乐园;在伤心时,它给予安慰,家是一个倾听者;在受挫时,它给予鼓励,家是一个避风港。无论在何种境遇,家中充满关爱和幸福,令人魂牵梦萦。家中的老照片,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也收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就围绕“老照片的故事”敞开心扉,畅谈心声好吗?

  (二)教师引领,听老师讲老照片故事。(投影照片)

  这是老师结婚时照的全家福,我为大家讲讲。

  那是1991年11月份,在我结婚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聚在一起,要送我出嫁。在要上车之前,摄影师为我们拍下了这张照片。看看照片上的孩子,那时才两岁多,可是现在都是快要结婚的大姑娘了,时间可过的真快呀。以前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总是感到很幸福,可是今天再看,老师有了一种另外的感觉,因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爸爸、妈妈先后离开了我,而我和他们也只有这一张合影,如果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我能多与他们留点纪念该多好呀!

  老师看着这张照片想起的故事有点令人伤感,而我看了同学们的照片,里面的故事一定有更多的欢乐,不管怎么样,只要能体现一种亲情就可以了,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大家的老照片。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形式。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照片,先在小组里面交流,再选出说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上台发言,我们会以小组为单位记分,评委为五个小组的组长,得分是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三个分数的平均值,这两位同学是本次的记分员,一共进行两轮的比赛,如果有时间,我们会进行第三个环节——自由发言,老师给予加分。

  2、投影“说”的评分标准。(前三点是基本要求,可得80分,做到后两点各加10分。)

  1) 姿势大方,举止文明得体。

  2) 普通话准确,口齿清楚,吐音清晰。

  3) 说话有条理,有中心。

  4) 有真情实感。

  5) 声情并茂。

  (四) 分组活动。(各组的成员相互说说老照片的故事)

  (五)各组推选出一名说的好的同学发言。(各组长打分,记分人员登记分数。)

  (六)各小组自由上台发言。(老师打分,每个满分为10分。)

  (七)老师总结:

  1、 各小组得分情况。

  2、 简单评价活动的情况。

  3、 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 布置作业:

  作文:《老照片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教会学生放风筝的正确方法,体会其中的乐趣,练习快速跑。(重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放风筝。

  3、培养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协调与他人的距离。(难点)

  【活动准备】

  三组学生 、 斜坡跑道、自制风筝六只 、奖品。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学生的全身:头部、上肢、下肢、腹背

  教师用语:春暖花开了,我们来学学花草树木在风中点头、摇晃的姿势好吗?

  2、练习追逐跑,为放风筝做身体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1、请六名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尝试错误。

  教师用语:春天到了,你们自制的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来放风筝,好吗?

  学生放风筝

  2、就幼儿在放风筝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正确的方法。

  提问:他们六个人谁的风筝放得好?谁的风筝没有放起来,为什么没放起来?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去?

  幼儿讨论

  小结:起跑前,一只手臂伸直上举,放出一段线,抓牢线。快速奔跑,让风速将风筝托起。

  3、请第二组学生再次尝试,就秩序问题再讨论。

  提问两位相互撞击的学生:你们撞到对方后,疼不疼?你为什么会撞到别人?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与人相撞?

  讨论

  总结:从斜坡的右边跑上去,从左边跑下来,这样就不会两人迎面相撞了解。奔跑时,注意前面的学生,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当前面的人停住时要能及时刹住脚步。

  4、提问:如果风筝被树枝刮住了,怎么办?怎样可以避免呢?

  5、请第三组学生尝试按正确的方法和秩序放风筝。

  6、放风筝比赛。请三组学生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幼儿进行比赛,观察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为放得好又遵守规则的幼儿发奖。

  7、总结:今天你们放风筝,玩得开心吗?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能避免许多的危险。既玩到了又保护了我们自己。今后在晨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再来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好。

  三、结束活动

  放松整理:学风中的蒲公英自由地随风飘回教室。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2.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3.训练复述、分角色朗读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教学设想〗

  《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它的故事情节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停留在一个故事的层面上,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是本课的重点,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是很了不起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当然要从情节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并适当的点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想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理解夸张的表现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校正: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滑稽的稽:念jī,从“禾”,从“腻”。

  陛下的陛:念bì,从“”,从“”。

  头衔的衔:念xián,从“金”,从“行”。

  骇人听闻的骇:念hài,从“马”,从“亥”。

  钦差大臣的钦:念qīn,从“金”,从“欠”。

  更衣的更:念gēng,当“改换”讲。辨析与“更多”的“更”,念,当“越发”讲,音、义都不相同。

  随声附和的和:念hè,当“跟着唱”、“跟着说”讲。辨析与“和好”中的“和”,念hé,当“和睦”讲,音、义都不相同。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辨析与“相称”的“称”,念chēn,当“适合”、“配得上”讲,音、义都不相同。

  圈定的圈:念quān,当“画圆形”讲。辨析与“猪圈”的“圈”,念juàn,指养猪的.栅栏,音、义都不相同。

  二、快速跳读全文,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点拨关于情节的阅读知识。[见板书设计]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再讨论,最后总结。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训练:用“不除非”造句。

  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3.阅读第三部分。

  (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了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心口不一?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

  四、作业布置

  1、将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2、思考:这个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受骗?(要全面)

  五、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爱新装

  开端 做新装

  发展 看新装

  高潮 穿新装

  结局 展新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学习“穿新装”和“展新装”部分

  2、总结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3、讨论童话的寓意及童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讲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

  三、讨论:

  1、课后练习一(2)

  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见板书]

  四、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课文相比,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有同学说,皇帝脱光了在街上游行,不真实,你觉得呢?结合课后练习二

  五、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讽刺与嘲笑。

  六、课堂练习:分角色朗读

  七、布置排演课本剧。

  八、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四:发挥想象,给课文补写一个续篇。

  九、板书设计

  皇帝: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

  相信骗子——愚蠢

  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愚蠢

  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

  坚持游行——装模作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大臣:明哲保身,曲意逢迎

  百姓:没有看见却要说看见——胆小怕事,人去亦去

  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社会风气败坏,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曲折反映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