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26 10:38: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

语文教案 篇1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

  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按辔pèi徐行

  作揖yī介胄zhu嗟jiē乎曩nang者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1、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xx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

语文教案 篇3

  第 一 单 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祖父的园子

  难忘童年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xx),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

  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赞 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3,讨论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并解说(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集体朗读。(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学生再读。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景象。 层次划分:1、2节(总领);3--6节(主体);7节(总结) (板书)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还运用排比、设问、比喻等。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4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思考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描绘一下画面。 明确:诗歌的第6节就是都是一组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挑战思维极限,科学地猜想人类可能会进化成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诗,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一词两遍,并注音。

  2、课后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扣题探读 找准入口

  1、观看听诊器的图片,让学说说在哪见过这个东西,它是做什么的,相机板书“听诊器”。

  2、教师:听诊器的发明,还有一段故事呢。在家想知道吗?板书“由来”,理解其意思。

  二、初读感知 提炼主旨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老师范读课文,想想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要求尽量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

  三、研读理解 深情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3、指导朗读。读出心里非常难过的`语气。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5、你觉得雷奈克是位怎样的医生?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雷奈克是怎样发明听诊器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受到什么事情的启发?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3、雷奈克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孩子们又告诉他什么呢?

  4、分角色朗读雷奈克和孩子们的对话。

  5、木板真的能传声吗?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出示一块木板,一个学生在木板的一头划着,另一个学生蹲在木板紧贴着木板听声,然后请做实验的同学汇报。

  6、课文中哪句话也说明雷奈克听到了声音呢?找出来读一读,果然说明了什么?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7、当雷奈克发现木板能传声的时候,他是怎样表现的呢?读一读,读出高兴的感情,赶紧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从赶紧中你体会到什么?

  8、看图,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画面,想象他会听到些什么?当他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他又会怎样表现呢?用惊喜的语气朗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9、齐读第二自然段。

  10、雷奈克从此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在使用过程中,雷奈克又发现了什么?做了怎样的改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说说雷奈克发现的第一听诊器的样子,并动手把它画下来,展示学生的作品。

  12、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精读内化 品味赏析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你喜欢那部分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1、你喜欢雷奈克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雷奈克发明的听诊器对医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心中装着病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医生——雷奈克。

  六、达标测评

  听诊器是谁发明的?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在课后词语花篮的空花朵上。

  板书设计:

  看到病人的痛苦,心里难过 想及早发现人体内的异常变化

  听诊器的由来

  受到木板传声的启发

  用小木棍听病人内脏的声音

  改进小木棍制成听诊器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难点:

  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流程:

  辅助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珍珠鸟图片)简介珍珠鸟,这节课我们跟随冯骥才先生的文字走进《珍珠鸟》这一课,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二、出示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卷”“蔓”,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伏案”“信赖”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请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圈出本课生字,查字典学习。

  2.再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先学环节:

  四、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学习。

  后教环节:

  出示“竹笼、一卷干草、垂蔓蒙盖”三组词语。

  讲解: wàn(名词) juǎn(动词)

  蔓 卷

  Màn(动词) juàn (名词)

  1.在练习本上书写本课生字。

  2. wàn( ) juǎn( ) long( )

  蔓 卷 笼

  Màn( ) juàn ( ) lǒng( )

  板书设计:

  珍 珠 鸟

  wàn(名词) juǎn(动词)

  蔓 卷

  Màn(动词) juàn (名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 yu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 yun。

  教学难点:掌握en in yun的读音,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了8个复韵母,1个特别韵母。

  2、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e yue,让学生找出和它们读音相同的复韵母。

  (二)提出教学任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鼻韵母,板书:an en in。这三个复韵母后面都有-n,这个-n,不是声母n,只表示鼻音。发音时摆好发“n”的准备,舌尖顶住上颚的前部,让气流从鼻孔出来。(教师用手势演示。)因此,这样的韵母叫前鼻韵母。领读“前鼻韵母”2遍。

  (三)教前鼻韵母a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1、看插图说话引出an:图上画着什么?(天安门)领读2遍,读准“安”的音。指名读“天安门”。简介天安门,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an。

  2、教学an的'发音。

  (1)讲解发音要领:把an和-n合在一起,先发a,口不宜张得太大,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出来,要念成一个音。

  (2)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an是怎么写的。先写a,再写n,团结友爱不分开。学生书空。

  3、an的四声练习:ān(天安门)ǎn(俺家)àn(黑暗)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看图,图上画着什么?

  5、教学发音,yuan是整体认读音节,板书yuan。教师范读、领读。

  6、yuan的声调标在a上,进行四声练习:

  yuān(冤家)yuán(原因)yuǎn(遥远)yuàn(庭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同学们,请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教后反思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

语文教案 篇9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

  1.自读词语,自己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再运用这一规律认识五个生字。

  2.词语加减,交流发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组成新字。

  3.全班交流,归纳发现。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先让学生说说发现探索的过程,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

  4.编儿歌,识生字。

  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教师要多鼓励,增强其成就感。如:

  ①“广”字头上去一点,厂厂厂;

  ②“日”字中间下一竖,甲甲甲;

  ③“日”字头上加一“ノ”,白白白

  ④“日”字中间穿一竖,申申申;

  5.展示智慧新发现,拓展练习。

  字形小魔术: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

  6.读一读书中的字,然后组成词语。

  7.拓展练习、下面每一组都有特点和规律,说说你的新发现。

  跑 蹲 趴 蹈 ──────

  蝶 蜂 蚊 蚁 ──────

  树 桐 梢 柳 ──────

  阴 阵 院 陈 ──────

  部 邮 邓 都 ──────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我想,作者的编排意图也正是如此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说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地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朗读并初步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侧重学习第一首诗,突破读该首诗明白道理这个教学难点。第二课时侧重学习第二首诗,明白道理,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导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重点难点]

  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1、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导行。

  [设计思路]

  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比较朗读——精读感悟(侧重第一首)——读背体会——理趣导行——导读课外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背诵显身手。

  相信不久前学的陆游的《示儿》,在座的能背的肯定有不少,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 咱也露一手。

  学生自由背诵,只要背全完整的一首就给予掌声。(树立学生学诗的信心,激发学诗的兴趣。)

  3、 我们学新诗,首先明题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新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1) 学生尝试介绍诗人并试说题意。

  (2) 引导交流讨论。

  由学生介绍陆游。(字、号、为人以及主要作品)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增减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有关知识点。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首诗,先研究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 比较学习,朗朗上口

  1、比较两首诗的题目,找出相似之处。(都是写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过渡: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寻找。

  2、读出诗“味”来。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由练读)

  4、 指名朗读。(相机指正读音与节奏)

  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6、 试着初步比较。(说到即可,不必要求详细完整)

  7、 带上你的理解朗读。

  三、 自主学习,清除障碍

  过渡,我们先在第一首诗中考考你的理解水平。

  1、 学生自主学全诗。自学要求:读通读懂诗句,了解新字新词的意思,能说说全诗大意。

  2、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同桌间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增进理解。

  3、 谈一谈

  指名说说古诗大体意思。

  4、 释疑难

  (1)正音: 聿(yù) 躬(gōng)

  (2)诗中字词:学问、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始、成、终、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在理解大意之后,你准备怎样读?让学生根据理解来朗读,把握诗中精华。(相机指导:前两句“无遗力”要突出强调,“少壮工夫” 与“老始成”的对比味道,通过朗读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后两句:要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功夫到老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练说。引导并鼓励大家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第一句告诉我们: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老年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有所作为、有所成。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如谈迁、司马迁、李时珍等。

  第二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得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功夫行不行?少花功夫行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躬行”真的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五、诵读体会,扩展古诗阅读

  1、朗读背诵

  2、陆游的诗

  游山西村(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28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风筝》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