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5 08:51: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

小学语文教案1

  (一)、激情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你知道什么叫天窗?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天窗虽小,却有许多神奇之处。请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感受一下天窗的魅力。(出示课件)

  2、看完画面,你对天窗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两话。)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三)、细读课文47自然段,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47自然段。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8、9自然段。

  是啊,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你们认为这个天窗怎么样?(是神奇的)

  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

  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3、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联系到的种种事件!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句中的两处否定,谁能改成肯定形式读一读。

  (2)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真正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五)、总结拓展。

  1、师总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孩子们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使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个天窗是多么神奇啊!

  2、把自己在生活中透过各种窗口,如自己家的窗户、乘坐汽车或火车时,从窗户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是神奇的

  天窗 看见 想象 是放飞心灵的

  雨脚雷电星云无穷无尽 一线天空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歌曲:《我们的田野》旋律悠扬,富有歌唱性,歌词也写得很出色,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景色。

  2、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的演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师声问好

  2、发声练习:进行气息训练------做数冬瓜的.游戏。

  二、唱一唱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三、感授新课

  1、练习曲谱

  1)第一乐句、65|3?5|132|

  2)第二乐句、35|66?6|53|2-|20xx|

  3)第三乐句、32|17|615|

  4)最后、12|33?3|33325|1-|

  5)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全曲较长,时间不允许一一弹奏)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2、练习歌词

  1)《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2)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3)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4)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

  5)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6)听音乐

  第一遍:边听音乐边打拍子。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

  第二遍:感受乐曲的韵味,能轻轻跟唱。分析歌曲的结构。理解歌曲的含义,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准备。

  3、学唱歌曲

  1)先学生自学歌曲,跟琴轻唱歌曲。

  通过一遍学唱,把感到困难的乐句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难唱的乐句。可以通过听音、听唱、模唱等形式进行学唱。

  2)再轻轻跟唱。

  3)要求:

  A:能唱准歌曲的旋律

  B:能用歌声准确表达歌曲中的连音和断音,次听音乐,进行比较。

  4、巩固练习

  1)分组来演唱。2)分领唱齐唱进行表演。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4

  一、教材特点

  《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

  《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

  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

  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你是怎么想的?(课件:百花争艳的春天)

  D:这句话精妙在哪?(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三)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

  (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四)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楚。(学生合作说)

  (5)让我们一起边想着句子的意思,边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了。

  5、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1)“温故知新”已经成为成语了,(板书:温故→知新)可见人们都认同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弟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孔子才说出这样一番话呢?课件出示:孔子和弟子

  角色扮演:谁愿意扮演孔子?我们试着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说的话回答弟子的问题。师:“先生,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呢?”生:“温故而知新……”师:“你真棒,你已经理解了孔子这番话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话来回答我了。”

  (3)希望你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这两个生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记住它。光记住读音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点点横,加上一个亡,本义是捕鱼用的网,(课件出图)而经过演变,现在的意思是?你觉得这张空网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吗?

  殆:左歹,右台,现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这个词?(疑问无法解决)

  2、生字工具准备好了,就请你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如果说完了,就快和同学交流自学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汇报学习成果。

  (1)还有哪些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则:猜猜。就。查字典检验。论语二则的则是哪个意思?)

  (2)谁想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学习中怎样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收获,有新发现呢?(板:思)

  温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获,你们正是温习了刚学的知识,经过思考,有了新收获,这就在“温故知新”呀!

  (3)学生说“思而不学则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点有感情地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哪两位同学敢接受挑战,你背一句论语,他解释一句意思。(学生背)

  2、刚才听的过程中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现在说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是呀,短短两句话,才二十几个字,却能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它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3、(师配乐范读全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读的入情时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配上动作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自由读,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伴着高山流水之音,边读边想着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乐美吧。(课件音乐)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延伸兴趣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2、这些方法你会用了吗?请你试着用读读,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说你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师范读,生读后试着说意思)

  课件出示作业

  1、背诵《论语》二则,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说说《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学到的道理和方法学以致用,做个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人,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为师矣!

  板书设计:

  27 《论语》二则

  学 看 连

  思 查 调

  温故 知新 猜问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播放录音,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利用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三、认识生字,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面,学生试认。

  2、教师领认,强调读音。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读音。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观察各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议一议,哪些生字需要注意。

  3、教师指导难写的生字的书写。

  五、学习生字,读准生字。

  1、出示认读卡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大自然的美是要靠大家去保护,要有环保意识。

  3、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当着百灵鸟的面……我觉得羞愧”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

  2、抽查认读生字。

  二、播放录音,感知课文。

  1、听录音,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画出课文中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本文中讲了哪两个人?

  3、教师范读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他们到森林里去玩,带了什么?

  (2)他们听到了什么?

  4、默读第5-8自然段,理解莉莉说的话。

  四、读读课文,感悟升华。

  1、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在今后,我们的`行为举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品味大自然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

  撕碎()羞愧()

  垃圾()饮料()

  二、识字加油站。

  自+(心)=(息)-休息

  ()+少=()-

  ()+瓦=()-

  米+()=()-

  三、把下面的词语归类。

  树林、小山、休息、唱歌、蛋壳、停止、报纸

  名称类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动作类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学语文教案7

  问: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答:一个完整的教案之中,以下这几点内容缺一不可。初学写教案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坚持写一段时间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确立教学目标

  一篇完整的教案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你这一课要达到什么程度。在写教案之前这一点一定要考虑清楚,确立目标之后才能往下进行下一步。

  二、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你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目标,而教学难点就是相对来说不容易达到但又要求达到的目标。这两点一定要区分开,以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

  三、设计导课

  导课指的是你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之中,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激趣性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导入形式来进行导课。

  四、讲授新知识

 导入新课之后就开始讲课啦!这也是上好一节课的点睛部分,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好好设计这一部分。

  五、进行总结

  课文讲完之后就要收尾了,这时我们需要用一段话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称之为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体会作者借助野草的力量表达积极的抗日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法学法

  采用读——划——悟——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学生带着植物种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一粒种子显示出来的力简直可以超越一切。

  二、引导自学

  1、自学指导

  (1)分析事例,理解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了解小草的生长过程。

  (3)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4)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2、展开自学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向别人求教等学习方式,按照自学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三、交流精讲

  1、问题: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种子的力非常大的?引导学生抓住“可以分开人的头盖骨”和“在石块瓦砾中顽强的生存的小草”这两个事例,体会种子那超越一切的力。

  2、引导学生细读悟理,通过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的方式,引导他们抓住段落里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体会顽强的生命力,并借助小草的生长过程理解“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的表层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

  4、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品读悟情,

  问题:“作者笔下的小草只是自然界那普通的野草吗?”让学生对照写作背景自己品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生命的内涵,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情诵读。

  5、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通过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这一问题,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写作方法——隐喻,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使用,以提高自己文章的内涵。

  四、精练点评

  【通过完成一定量的梯度练习题目以达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野草给自己的启示,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具有野草精神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汲取力量。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①指名读字词。

  ②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他们是?

  “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理清文章脉络。

  4.自由读课文。抓住描写夸父追日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关键语句,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座两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小练习。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因为太渴了,夸父就

  夸父还没赶到,就。

  5.你能根据练习和黑板上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知故事的神奇。

  1.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有趣、千变万化,它们都隐藏在故事的句子里。所以得一句一句细细地读,那些神奇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交流找到的神奇之处,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①指名谈,说体会(跑步速度的神奇)

  ②抓“一眨眼和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

  指名读,师范读

  (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①指名谈,说理解(口渴程度的神奇)

  ②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将近横跨越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夸父霎时间喝干了)

  ③指名读。

  ④你平时口渴最多能喝多少?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渭河水被夸父喝得点滴不剩,可结果还是没止住渴呀,谁再来读读;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①谈体会(体重的神奇)

  ②夸父倒下的声音令人,令山(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4)“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谈感受(体会夸父追求的目标的神奇)

  (5)“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①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②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③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追寻目标的勇气……)

  ④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五、作业

  1.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谁能来说说你见到的石榴?(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点击光盘,欣赏视频)

  二、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咸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听一听,他是怎么描写石榴的?(点击光盘,欣赏课文朗读)

  3.同学们一定也想学一学,看看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好,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自读两遍课文。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抽出长出开出

  枝条叶子石榴花

  露出剥开红白相间

  嫩绿绿黄色

  火红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组织学生用“小弹簧”的游戏来读词。

  4.观察词语,发现秘密

  老师这样排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看第一组,你看出什么了吗?(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根据这六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第二组词呢?(多音字)眼睛真亮,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点击光盘,玩游戏“练武厅”,以巩固多音字)

  第三组词呢?(表示颜色)那老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在一排?(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东西)对了,这样一理,文章描写了什么你就会清清楚楚了。请你带着对文章最初的了解再去读一读课文。

  5.检查朗读

  三、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1.让我们一起翻开电脑老师送给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光盘,看电子字典)

  教师要相机进行“抽”、“扒”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的笔顺,练读“佛”的句子进行积累。

  2.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电脑老师这儿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光盘,看字形指导)

  3.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3.石榴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石榴》一课,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自备本,听好电脑老师报的词语,开始默写。(出示电脑光盘,进行听写)

  2.开始校对。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换词训练:驰名中外声名远扬闻名中外

  3.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园驰名中外,令作者感到骄傲,这也是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词语)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给你的词语。

  (春夏季节,石榴树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开出了石榴花。)

  2.这一节描写了石榴花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思考。

  (花的颜色、花的形态)

  3.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我们在《小露珠》一课,已经见识过这个关联词语了。不过,它用的是越来越……,越来越……,这里变了,用的是越开越……,越开越……,原来第一个词也是可以变换的。你能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吗?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

  ⒉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家教案优秀设计

  教学重难点:

  ⒈看懂图意,结合图意理解词句。

  ⒉体会第二句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课文插图、投影片

  拟订教时:

  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谈话: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出示课题:家)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他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

  ⒈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看清音节,主义听准生字的读音。

  ⒉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看准音节,读准字音。

  ⒊指名试读课文,注意正音。

  ⒋读后谈话,结合学习词语。

  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学生回答后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学生认读)

  ⑵他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出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学生认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⒈认读生字,用在句子中画出来。

  ⒉指导书写

  家:上下结构,下部第三笔是弯钩。

  云:去字少一竖。

  泥:左右结构,右边的'尼,第四笔是撇,第五笔是弯钩。

  上:注意,上横短,下横长。

  ⒊学生说笔顺,在书上田字格里描红。

  ⒋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一句

  ⑴投影:蓝天、白云;朗读句子。师述:一朵多白云漂浮在蓝天上,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

  ⑵映示投影:小朋友看,这就是树林,好多树生长在一起,连成了一大片。生朗读句子:树林是小鸟的家。

  教师启发学生说:小鸟在树林里做什么?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

  ⑶演示投影,朗读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

  3、能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

  4、通过理解课文,激发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激发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能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课件。

  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包括五个场景:

  ⑴、深夜,一个贼潜入博物馆。

  ⑵、贼划破玻璃,将手伸向陈列的珍贵字画。

  ⑶、突然,警铃大振,贼惊慌失措。

  ⑷、警察把垂头丧气的贼带走。

  ⑸、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玻璃上,给玻璃一个特写。

  2、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是谁报的警保护了国家的字画?

  (开始的动画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课文情境,既让学生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神奇之处,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师板书课题,提醒“新”、“型”的写法,生跟着写。

  (当着学生的面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学生跟着写,这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二、内心驱动,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激发内驱力。

  师:新型玻璃有一些很独特的功能,但有很多人不了解它的特点与作用,你们能帮助它们做做宣传吗?

  师:为了更好地介绍它们,同学们可得熟悉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哦。

  2、自学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再读,直到把这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读好了第一遍,再默读第二遍,拿笔划划,想想,直到老师叫停。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础)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出错、漏之处,并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A、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B、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随机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且联系上下文理解“藕断丝连”。

  C、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评价,全班齐读。

  随机理解“问世”。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

  D、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评价。

  师讲解“分贝”。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师板书关联词“尽管……还是”、“如果……就……”,让生在文中划出。

  请学生自由读5、6段,读到划了关联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名读划有关联词的句子。

  (关联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无需多讲,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多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读中感悟,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②、交流问题: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深入理解课文。

  1、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清楚地了解了新型玻璃后,现在请你们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帮助它们做做自我宣传,聪明的你们能做到吗?

  师:请喜欢同一种新型玻璃的编为一组,每组4—5人,并选出一个小队长负责组织交流和选派发言人。注意,先自己充分思考,再组内交流。

  师出示温馨提示:力求语句通顺连贯,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有吸引力。

  2、生自主思考,充分准备后组内交流,师积极参与谈话,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每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生生多维互动。

  例:

  生:大家好!我是“吃音玻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日常生活中,噪音就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无处不在又难以对付,常常使您无法安心休息、入睡。可是,我却有办法制服它,信不信?如果您的家、办公室在闹市区,街上的噪音常干扰您工作、休息的话,那么请您将我带回去装上吧!我一定会还您一个清静舒适的环境,街上的噪音传到房间里就大大减弱。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马上行动吧!

  师:谢谢“吃音玻璃”的介绍,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1:我觉得他的介绍很精彩。尤其是“吃音玻璃”的作用放在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别人的耳朵听下去。

  师:你真会倾听,这也是谢老师想说的。

  生2:他的介绍能抓住顾客的心理,特别打动顾客的心。比如:在闹市区无法安心休息、入睡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他的介绍,只想把“吃音玻璃”买回去,因为我家旁边很吵,有时吵得我无法睡觉。

  师:说得好!能结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生活实际来说话。

  生3:他说话很亲切又有礼貌,值得大家学习。

  师:我想你肯定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其他几组代表纷纷上台介绍,再评议

  (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交际态度和即席发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口语训练的要求。交际的话题只有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他们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的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话题。教师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创造性介绍玻璃,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宣传真是精彩极了!老师希望你们回家后能再向爸爸妈妈介绍各种新型玻璃,然后根据你们家的环境,和爸爸妈妈探讨探讨家里需要哪种新型玻璃。

  (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口语交际的环境不断扩展、延伸,可谓自然、顺畅、丰满。)

小学语文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6个生字及部分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和方法。

  3.初步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部分新词。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找表示时间的词。

  四、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出示课题)齐读,注意“瑞”的翘舌音。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瑞”的意思是 。那么瑞雪呢?

  2.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的?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那么写雪景的`是哪几段?写人物的又是哪几段?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文,读完后完成作业 本第7题。(请一生做在投影片上,校对、改正)看作业 本连说课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字新词读音。

  (三)回忆本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默读的要求是什么?(出示投影片)

  (四)学习第1段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出示活动投影片)

  同桌讨论怎么整理,是按什么顺序整理出来的?(指名整理回答)

  2.默读第1段,用“ ”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

  (“霎时间”表示时间很短,它是表示时间的词,但它跟其他四个词又有别。齐读“昨天中午、下午、傍晚、整整一夜”,我们都能说出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并有先后顺序,而“霎时间”只表示“一会儿、一瞬间”,你能说出它指的是什么时候吧?它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能划上)

  3.引读:昨天中午,天气有什么变化?傍晚,天气又发生了变化,开始 ,,大雪下了 。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1—3格(出示小黑板)指名写,校对改正。

  4.结合小黑板上的表格看看书,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男、女生分读刮风、下雪的句子,理清刮风和下雪的关系。

  5.学习第1句。

  (1)自由读,用“ ”划出描写风大的词句。

  (2)理解“凛冽”,“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说明风不停地刮,刮的时间 。

  (3)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凛冽”读重音。

  (4)小结学习第1句的方法:读、划→理解→朗读

  6.自学2、3、4句(分组)

  7.检查、反馈。

  (1)看板面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白蒙蒙”、“笼罩”(什么把什么罩住了)。

  (2)朗读指导

  在极短的时间内,山上白了,树上白了,屋子顶上白了,田野上也白了,一切都被白蒙蒙的大雪覆盖住了,这真是一场大雪啊!(读)这场雪不公大,而且下得时间也很长,从哪看出?应该怎样读?

  8.齐读第1段,小结

  这段话先写昨天中午刮风,刮了一个下午,再写傍晚下雪,下了整整一夜,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9.看板书说话

  请你按时间顺序说说从刮风到下雪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六、生字书写指导

  扳书:

  七、教后感:

  本文的重点是学习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方法。我通过整理句子、了解时间顺序,找出理解、辨析时间的词,填表格上的表示时间的词等一系列过程来落实,较好地达到了谈中学写的预期目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板画来理解“凛冽”、“笼罩”等难词。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能再生的特点。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尾巴能再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壁虎吗?一天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了,他使劲一挣,尾巴断了,怎么办呢?它到处借尾巴,它借到了吗?通过学习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看视频《小壁虎借尾巴:范读》,听课文范读

  3、边听边想:小壁虎都是向谁借尾巴?

  4、看完后指名学生回答。

  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

  5、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生词的音。

  a、学生自己读。

  b、老师检查读的效果。

  (3)读一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6、识记生字。

  二、合作交流

  自己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因为课文较长。)

  1、小组内读一读,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

  2、指小组汇报读。

  (每人读一自然段。)

  通过反复读一是能够把课文读通顺,另外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这课可有意思了,小壁虎有一条长尾巴,它的尾巴和别的动物的尾巴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你想知道吗?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而且还要知道其它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2、请学生质疑,根据情况,有的可以当时解答,有的可等到讲读课文时再去解决。

  二、品读领悟

  1、读全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请你一边读全文,一边想,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读后学生回答:第3、4、5自然段是写小壁虎借尾巴的。

  2、请你快速读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都是向谁借尾巴,请你在“谁”下面画横线。

  (1)学生边读边画。

  (2)学生回答,你画的是什么?

  (板书,并且出示鱼、牛、燕子的图片。)

  3、学习课文第3段。

  ①指名读这自然段,想这段共有几句话?

  ②老师出示前三句话,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老师分别出示:

  谁来到什么地方

  它看见了什么

  说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意思,并且充分朗读。在理解“游来游去”时,找学生到讲台来表演,走来走去,以助理解游来游去。同时出示()来()去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学习第三句话时,老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

  “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想:哪句好?为什么?(体会到前一句表现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③小鱼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行吗?指名读第四句话。(板书:拨水,同时出示活鱼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小鱼是怎样用尾巴拨水的。)

  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鱼姐姐说话的语气,并让人听出小鱼尾巴的作用。

  ④自己小声读这一段课文,用“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到什么,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按句式说话的练习)。

  ⑤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⑥老师小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读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再按照“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然后查一查,小壁虎为什么没借到尾巴。(板书:步骤:①读,②说过程,③想。)

  4、按照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小组讨论学习。

  ①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②老师检查小组学习结果。

  指名朗读第4段,读出有礼貌的语气。小壁虎有礼貌地向老牛伯伯借尾巴,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老牛者稳重的语气。

  指小组分角色朗读。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③老师出示投影,演示投影片,老牛用尾巴赶蝇子。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④仍然按照“谁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了谁,说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小壁虎向老牛借尾巴的过程。

  5、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课文,能够读出语气。)

  说一说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就像司机叔叔用方向盘掌握汽车的方向一样。)

  ③看插图说一说壁虎向燕子阿姨借尾巴的经过。

  6、学习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①老师小结过渡: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没借到,心里十分难过,后来怎样呢?

  ②指名读第6、7这两个自然段。

  想一想:妈妈的话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老练,亲切的语气。)

  妈妈为什么让它转过身子看看?因为小壁虎已长出一条新尾巴了。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7、小壁虎又长出一条新尾巴了,它原来的尾巴哪儿去了呢?学习第1段。

  ①指名读这一段:

  操作活动投影片,演示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的情况。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一挣”这个词。

  8、学习第2自然段。

  小壁虎没有了尾巴,这时它是怎么想的呢?(齐读第2自然段。)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四、巩固延伸

  查找动物尾巴的妙用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帮你听写8个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26

小学语文教案03-25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10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