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0 10:24: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精品【9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著名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感受——“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自由交流: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童年是纯真的,充满童真稚趣的,自由的,快乐的……周围世界对儿童的关爱、包容也给童年带来温暖,于是一切的美好便融人了童年的生命,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最后的栖居地。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总体目标要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再现《祖父的园子》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来再现“祖父的园子”。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读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作为高年级同学,我相信你们事先一定预习并朗读过课文了。课文一共20个自然段,请选择在预习中,自己认为读的还不够充分的,或者特别喜欢的段落,朗声地读一读。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进行朗读。

  5.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交流读好第1自然段。①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读第一句话时,应该特别注意顿号之间的停顿。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读出句子停连的节奏。

  ③学生朗读体会顿号停顿的节奏。(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中我和祖父的对话。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几个自然段的人物对话。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是作者和祖父祖孙俩的对话。朗读时候应该注意萧红和祖父年龄的不同。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萧红和祖父的对话。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评价,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这一自然段是课文中最长的一部分。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的停连,还要注意内容的停连。

  a.(课件突出显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两句话中间的句号处停顿了一下,这是因为什么?(一句话结束了,句号处应该停顿;花儿写完了,下一句又换做写鸟了,应该停顿。也就是说朗读的语气要根据标点和朗读的内容确定停和连。)

  学生练习朗读。

  b.(课件突出显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发现刚同学读这个地方时,中间的句号处是连着读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几句话写的都是一种景物,朗读时,要注意连在一起。)

  ③学生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根据标点和内容的异同,该停的时候停,该连的时候连。

  (4)交流发现。

  ①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在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思考。)

  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a.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子。

  b.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c.祖父的园子里还有蜜蜂、蜻蜓、蚂蚱。

  d.祖父的园子里还有祖父和萧红。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初读课文和互相交流,就把祖父园子里的世界再现到了我们的眼前。是啊,祖父的园子里有花儿、鸟儿、虫儿,还有蔬菜、庄稼、树木、人等等。

  ④谈话过渡:那么,这园子里的世界是怎样再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用朗读来细细再现园子描绘的世界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更感人的发现。

  二、朗读“样样都有”,感受“花园”的世界

  (一)感受昆虫的世界,样样都有。

  1.指名学生把第1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谁能把这一段中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朗读给我们听。

  ①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②课文的开头萧红就告诉我们,这个大花园里有这些可爱的小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读昆虫名称时,教师一边读,一边掰着手指。)

  ③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掰着手指,一副可爱的样子)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④作者萧红在这句话里说的是“样样都有”。我觉得,在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有这些种类的小昆虫,一定还有更多。谁来告诉大家还有什么?(除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些小昆虫之外,还会有蟋蟀、蚯蚓、飞蛾、毛虫、蚂蚁、甲虫……)

  ⑤指名大声朗读第一句话,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学生练读。)

  ⑥交流过渡:作者萧红在这部分课文中除了介绍昆虫种类“样样都有”,还描写了什么也“样样都有”? (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

  (2)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颜色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感受颜色的不同?(“白蝴蝶”读得色彩轻浅一些;“黄蝴蝶”黄比白读得稍微重一点儿;“大红蝴蝶”突出朗读“大红”,表现它的艳丽浓重;对比前面,“满身带着金粉”中的“金粉”最突出;“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突出“金”和“绿”。)

  ④学生练习朗读。

  ⑤教师小结: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真是,要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

  ⑥交流过渡:祖父的园子里,昆虫的种类“样样都有”,昆虫的颜色“样样都有”,除了这些“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

  (3)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对昆虫声音和样子的描写。

  ①谁能把这一段中作者对昆虫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描写朗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朗读。(课件突出显示: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③评议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怎样在你的声音中让人感觉到昆虫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行的样子“样样都有”的特点?

  a.模仿昆虫飞行时“嗡嗡”的声音,重读“嗡嗡”,读好象声词,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飞行时的声音特点。

  b.有点夸张,粗声粗气地读“胖乎乎、圆滚滚”,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样子特点。

  c.“飞”读得较快,“一动不动”读得较慢,在读中突出表现昆虫的动作特点。

  ④学生练习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读好“嗡嗡”“胖乎乎”“圆滚滚”“飞”“一动不动”等,在读中表现出蜜蜂飞行的样子,感受到小蜜蜂的可爱。)

  ⑤引导交流:这段只描写了蜜蜂飞行的样子,没有具体写蝴蝶飞行的样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的内容补充出来,要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蝴蝶的特点。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评议并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这些小昆虫飞行的样子、飞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真是“样样都有”。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5.教师评议: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这些小昆虫的颜色啊,样子啊,种类啊,声音啊,样样都有。也让我们感受到祖父的园子就是昆虫的世界!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这座大花园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豪!

  7.交流过渡:在祖父的园子里除了昆虫“样样都有”,还有什么“样样都有”?(学生各抒己见。)

  (二)感受园子里的“树”,及其他“样样都有”。

  1.谈话引导:萧红在文章的开头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除了这些小昆虫,还有什么呢?

  2.小组同学自由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1)感受祖父院子里的树。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课件突出显示: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萧红内心的遗憾的同时,感受羊的自由,感受樱桃树和李子树的自由。

  b.(课件突出显示: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朗读时读好“呼叫”“冒烟”“发光”“闪烁”等词语,表现出榆树旺盛的生命力。

  ④学生自由朗读。

  (2)感受祖父园子里的太阳和太阳光下的其他事物。

  ①指名学生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学生自由朗读。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③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原来祖父的园子里啊,有天上的,有地上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长在地上的,藏在地下的,朗读着,朗读着,祖父的花园就这样再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座大花园,这里样样都有!

  (三)教师小结:祖父的园子的确是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画!难怪萧红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在以上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朗读再现了祖父的园子里花园般的世界。

  三、朗读五件事,感受童年的乐趣。

  (一)整体感知五件事。

  1.谈话引导:萧红从小生活、玩耍在祖父的园子里,这园子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风景画,园子里的一切深深印刻在萧红的脑海里。在祖父的园子里,让萧红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呢?请读读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朗读给大家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1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在朗读中的发现,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读)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②(朗读)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铲地。)

  ③(朗读)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摘黄瓜、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④(朗读)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浇菜。)

  (4)教师小结:你们真棒,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让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几件事情都写在文字里了,让我们把萧红隐藏在文章里的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一起朗读。

  ①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②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③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④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⑤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二)变换语气朗读五件事。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小组交流读好五件事应该注意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2)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3)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4)祖父铲地(语气特快),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5)祖父浇菜(语气特快),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4.师生合作进行朗读训练。

  师: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

  生: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师:祖父(用浑厚的声音强调“祖父”)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大(重音强调“大”)草帽,

  生:我(用清脆的声音强调“我”)戴(重音强调“戴”)一顶小(压低声音强调“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重音强调“拔”)草,

  生:我就拔(重音强调“拔”)草。

  师: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慢条斯理: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生: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一板一眼: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调皮的语气)。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语速适当加快。)。

  师:祖父铲地(语气特快),

  生:我也铲地(语气也特快)。

  师:祖父浇菜(语气特快),

  生:我也过来浇(语气也特快),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调皮的语气),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欢快的语气)

  5.交流小结: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了萧红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自由、快乐、幸福……)

  (三)重点朗读“铲地”这件事。

  1.谈话引导:童时的萧红就这么调皮,这么任性,又是这么可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铲地”这件事,细细地朗品味。

  祖父铲地……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突出显示: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通过调整、变幻语速和语气,表现出“我”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

  (2)(课件突出显示: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我看祖父还在笑……)读好祖父的笑和祖父的语言,把笑声含在语言中,表现出祖父是一个豁达、民主、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3)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温和的语气。)

  我说:“谷子。”(心不在焉的语气。)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疑惑的语气。)

  我说:“是的。”(一本正经的语气。)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严肃的语气。)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郑重的语气。)

  3.教师小结:难怪童年的萧红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原来是因为她有一位这么慈祥的祖父。无论萧红多么调皮,祖父不变的是永远的慈祥,饱含对萧红的宠爱。

  (四)朗读“浇菜”这件事。

  1.谈话引导:儿时的萧红在祖父面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我们再细细朗读体味浇菜这件事,继续感受在祖父面前的萧红的顽皮、开心、快乐!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相机引导。

  (1)小小的萧红当时是怎样大声喊的?谁来朗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教师相机引导。)

  ①“下——雨——啰——!下——雨——啰——!”(语气适当放慢,读出萧红陶醉的样子。)

  ②“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低后高,读出欢快的语气。)

  ③“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的变化。)

  ④“下雨啰!下——雨——啰——!”(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的变化。)

  (2)教师小结:在这祖父的园子里,萧红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是快乐的!她是自由自在的!

  3.结合交流,深化课题。

  (1)问题交流: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究竟是谁的园子?(不仅是祖父的园子,更是萧红的园子。)

  (2)你为什么觉得这是萧红的园子?(因为在这园子里萧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喊就怎么喊。她在院子里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任性的,是幸福的……)

  (3)你又为什么觉得这园子是祖父的?(因为萧红在院子里的快乐、自由、任性的、幸福等都是祖父给予的,是祖父的理解、宽容,是祖父的慈爱,甚至是宠爱、溺爱,才使童年的萧红拥有了自由、快乐和幸福。所以,萧红要在题目上强调是“祖父的园子”。)

  (五)朗读园子里感受到的快乐。

  1.谈话引导:在祖父的园子里,不只是萧红自由的,你还发现了那些自由的事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正是这自由的世界,给萧红的内心带来无限的欢乐。于是在作者的笔下院子里的一切都自由的、快乐的成长着。

  3.教师引读。

  师: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生: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师: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

  生: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

  师:叫一两声,

  生: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花开了,

  生:就像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

  生: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师:虫子叫了,

  生:就像在说话似的。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生: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生: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若都不愿意,

  生: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师: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生: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蝴蝶随意地飞,

  生: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师: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

  生:太阳也不知道。

  4.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进行朗读。

  师:我是倭瓜——

  生: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我是黄瓜——

  生: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我。

  师:我是玉米——

  生: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我是蝴蝶——

  生:我们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我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5.教师小结:原来,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6.指导朗读: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园子里的“自由”。

  四、朗读全文,感受生命的家园。

  1.祖父的园子里“样样都有”,那各种各样的昆虫令“我”自豪。

  (指导学生轻轻地,陶醉似地朗读)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享受着祖父给我的无尽的欢乐——

  (指导学生骄傲地朗读)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地,我也过来浇。

  3.祖父园子里的一切一切都和“我”一样,享受着无限的自由和快乐。

  (自由地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4.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我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学们朗读的语速渐渐变慢了,同学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变弱了。小萧红就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她正在做着园子里的梦呢。

  (3)鼓励拓展阅读:你想了解萧红梦中更多的故事吗?你想通过萧红的梦境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吗?那就快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吧,你会看到那里更多的世界,会发现更多属于自己心灵的园子,到那时你一定会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请同学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说一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1)学生阅读全文。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作者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呼兰河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3.《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学生阅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磨坊里那些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准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语文教案 篇3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我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气氛也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拿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读熟后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小组比、大组比和男女生比赛等,并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这样不论对于读的学生还是对于评的学生都是一种锻炼,评价和被评价者都能得到一种满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①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②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家人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

  ③请同桌两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什么地方?两个人讨论讨论。

  ④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⑤齐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小节

  ②说说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三了足球频道;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③说明了什么?

  ④有谁能把这一小节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指导学生读出奶奶爱自己的孩子。)

  ⑤自由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①四人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小节。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4、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这一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互相关爱,为了别人的快乐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

  5、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齐读二到五小节

  ②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造句。

  ③全班进行交流。

  ④联系实际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二、巩固生字

  1、游戏摘苹果

  2、生字组词。(完成随堂练习第二题:好朋友,读字互相帮。)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4、评议,再练写。

  5、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的上课前先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再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发生了怎样奇妙的事情呢?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在本篇课文中,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以及课外的延伸游戏“摘苹果”,摘苹果的游戏设计在即将下课之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而设定的,我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一个放松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是怎样和朋友、亲戚保持联系的?(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用社交软件QQ、微博、微信) 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 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寄存信件,传递信息的工具)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齐读课题:25、信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较快地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完后,小组合作讨论,请代表发言。

  (1)段意合并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爸爸把信箱的钥匙交给了哥什提亚保管;

  第二部分:哥什提亚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门外台阶上;

  第三部分:娃丽准备出去送信;

  第四部分: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第五部分:娃丽家收到一封感谢信,娃丽和哥什提亚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要素串连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有一天,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投错的.信送回主人家,收到了主人的感谢信,结果娃丽和哥哥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个信箱,把钥匙交给谁保管啊?为什么呢? (哥什提亚,因为他年龄大些。)

  3、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 哥哥:原文(课文第二部分第六段)“放在台阶上”理由是“这不是咱们的信。咱们住在大河沿,信上写的是小河沿。放在台阶上,邮递员来了,会拿走的”。 妹妹娃丽:天快黑了,冒着风雪,亲自去小何沿送信(归纳得出,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板书: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3、娃丽送信的原因是什么?指导朗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娃丽准备送信的心理活动,读出娃丽担心、着急的语气。

  4、在娃丽送信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在课文中勾画出娃丽送信艰难的句子。(突出表现娃丽的优良品质) 第一处:“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街上滑溜溜的。行人都怕摔跤,很小心地走着。天快黑了。” 第二处:“风很大,雪也很大。娃丽踏着雪,很费劲地往前走,在黑暗里找门牌号数。”

  (三)深入理解,拓展升华

  5、娃丽给石铁潘诺夫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 (第五部分那封感谢信)带去了家人平安的消息,给予人很大的帮助。

  6、爸爸最后为什么让哥哥和娃丽轮流管理信箱的钥匙? 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暗示哥哥向娃丽学习。

  7、娃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乐于助人、热心肠、心地善良、好公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8、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根据时间,可现场口语交际或课后写作训练)

  9、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 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 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 )的白荷花在( )的荷叶间( )。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作业设计:

  词语仓库

  写描写颜色多的词语

  课文内的:

  课文外的:

  用来形容花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课题一:比和比例

  【重点】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 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什么叫做

  2。略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72:96=3:46:8=3: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什么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认为对的请举手。 若错,追问:为什么?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生: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八、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

  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学生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学生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着重训练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语文教案 篇8

  一、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重点: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难点: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五、教学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及生字卡片

  2、学生收集小猫的图片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人类的好伙伴,你最喜欢跟什么小动物一起玩耍呢?(生自由畅谈,并出示课件,可爱的小狗、小猫等图片)

  2.有一位叫卡罗尔的外国小姑娘很想有一只自己的小猫,最终她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标出自然段。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正音。

  (1)你们觉得哪些字音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老师抽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集体认读)

  (2)读准了字音,我们开小火车读一读词语(小黑板出示本课词语) 。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今天,老师和大家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课文,“默读”(师板书),什么叫默读?(指名说)小结: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边读边想。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次),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全班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次 )。

  (1)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为什么?边读边用“―――”画下来。

  (2)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段落默默地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觉得其乐无穷。

  (3)指名全班交流

  老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请学生把自己喜欢句子和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那谁能读得比她更有趣呢?(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有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出示课文插图和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第三次),想一想伯洛为什么没有离开?你从哪儿知道的'?卡罗尔用心地照顾它,和它一起游戏,一起玩耍。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4.领悟文章内涵: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别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播放课件)

  5.小结默读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选好学习了这篇课文,这种方法很好。你在读的时候,可以静静地思考问题。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就用默读的方法在课外读一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它的作者就是这位法国小姑娘蒂皮,今年12岁,她从小就生活在非洲的丛林里,小蒂皮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连危险的豹子她也尝试着去和它接近。她会跟动物说话,用眼睛跟动物交流。希望同学们用默读的方法去感受蒂皮和她的野生动物世界,希望同学们也像小蒂皮一样热爱野生动物,以真诚的爱心关爱大自然,善待野生动物,去营造一个美好的充满欢乐友爱的未来世界。

  第二课时

  实践活动

  1.我们感受到了卡罗尔和小猫之间真挚的情谊。刚才有同学谈到了广告的作用真大。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广告呢?(学生自由地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广告。)

  2.试着写广告词。

  3.课外阅读作品:《我家的小猫》、《内尔罗和爱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九、课后小结:

  十、作业布置: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世上每件东西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苏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板书:一路花香

  二、初读课文,归纳内容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

  板书:完好的水罐 破损的水罐 挑水工

  三、再读课文,体会角色

  这篇课文中有三个角色,再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

  1)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很完美。

  2)挑水工:聪明、善良,在破水罐经过的地方撒下花种,利用破水罐渗出的水浇灌它们。

  板书:聪明

  3)破损的水罐:善良,能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四、学习第二、三段

  1、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三个角色的闪光点,可是破水罐却对挑水工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完好的水罐觉得自己回报挑水工了吗?挑水工觉得他们回报自己了吗?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然后讨论一下。

  1)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2)破损的.水罐:惭愧、道歉、自卑,觉得没有很好地回报挑水工。

  3)挑水工:尽了全力。发现破水罐渗水的特点,巧妙利用,把缺点转化成优点,充分发挥了破水罐的作用,创造了一路花香的奇迹,得到了回报。

  2、当破水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今天破水罐、完好的水罐、挑水工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发,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现,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是一路花香。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述课文。

  二、交谈文中的寓意。

  三、指导生字书写。

  四、排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写作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