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1 09:03: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华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复习内容: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修改病句,造句。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本学期学过的各种类型的句子,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会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复习句式的改写,练习修改病句。

  复习难点:掌握各种类型句子的改写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

  指名说说反问句、疑问句、陈述句各有什么特点?说说怎样改写把字句、被字句。

  三、练习

  1、改写句子:

  (1)小明完成了作业。

  把字句:

  被字句:

  反问句:

  (2)这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反问句:

  (3)你把这本书拿给老师。

  改为有礼貌的'句子:

  2、扩写句子:

  ①()沙滩上有()的贝壳。

  ②()公园里有()花。

  ③()同学们()玩游戏。

  3、修改病句:

  (1)报名参加“卫生突击队”。

  (2)朝霞把大地染得

  (3)厚厚的白雪一大片庄稼

  (4)你是中队长,应该严肃要求自己。

  (5)奶奶常谈起过去的往事。

  (6)那达慕大会上那场景可真热闹。

  (7)参加联欢会,心里真高兴。

  4、造句:

  不约而同

  像……像……(造比喻句)

  自豪

  灿烂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投影出示句子练习)完成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让我们踏青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美,让我们踏青去。与同学互相交流,增长见识,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

  2、发现周围环境的恶劣变化,初步感知破坏环境带给我们的苦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判断正确的环保是非观念,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

  教学准备:学生周末在郊外踏青郊游

  课前调查

  在郊游过程中,看看郊外或田野里有没有下列现象,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让我们踏青去》。

  现 象有没有

  空气里有臭味

  小河里飘着小动物的尸体

  有人破坏树木

  地里到处都是垃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教学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讨论)

  春天如此美好。小朋友们,让我们踏青去!

  二、说一说——美丽的春天

  我们先来看一看电脑导游发给我们的春天信息(看课件)

  1、(小组讨论)结合平时观察,说说你发现了那些美好的事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齐读教材上的.诗歌《让我们踏青去》

  三、议一议——另类的春天

  1、课前调查,我们有的小朋友在踏青时发现了下面几种现象。(公布调查结果)

  说说你喜欢这些现象吗?说出你的理由。

  2、大家可否知道,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正在悄悄地被破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春天你喜欢吗?(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现在看到的春天和大家刚才描述的春天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个春天,为什么?

  3、每组选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

  四、做一做——绿色小卫士

  1、是什么原因改变了大自然的容貌呢?(自由讨论)

  2、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帮助大自然恢复美丽的面容呢?

  五、总结

  桃红柳绿草儿茂,亲近自然心情好。小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还大自然一个美丽的春天!

  齐唱《绿色天使》。

  教学评估:整个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穿插了调查、儿歌、唱歌等形式。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比较两个不同的春天,把环境问题清晰的破析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正确的判断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本课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学生讨论热烈积极。教好的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

语文教案 篇3

  江苏无锡 费丽娟

  1.描述导入,激发兴趣。

  a、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

  b、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秋天的快乐

  c、老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先说说。

  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说出自己的快乐。

  ◇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课文主要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了崇高的、美好的的品质,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

  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身边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如朋友、老师、同学、爸爸,妈妈以及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也能反映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或热心助人;或勇敢正直;或勤劳简朴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激发兴趣,选材构思

  1、同学们,请大家想想,你的朋友、同学或者亲属、邻居中,你最熟悉的有哪些?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先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小组交流。回忆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哪件事使你印象最深,非常难忘,值得你写的?(值得宣传、值得他人学习的事。)(先在小组说一说,大家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启发、补充的目的。然后调整自己要写的内容。/article/)

  3.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讲述作及时评议,尤其要表扬能运用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同时也要及时引导,对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的孩子,要帮助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既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1、请你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他(她)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来描写。尝试写作。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修改誊写,相互评议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每段应该开头空两格,一篇习作要分成几段,标点须点在格子里,最后的标点要点在末尾,不能点在另起一行的第一格。字迹要端正。)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语文教案 篇9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第一单元

  1、稻草人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了解秋天的景色特征,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2、学会本课的几个生字,会读多音字“行”,理解“墙报、桂花、香味、成熟、帮助、叔叔”等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桂花、小草树叶果园”等词语各写一句反映秋天景色的句子。

  4、仿效例句,用“先……再……又……还要……”的顺序说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能读出课文中的全部生字,重点学生“墙熟报”3个生字,理解;“墙报叔叔”的意思。

  3、理解第一段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教学过程 :

  一、启了谈话,揭示课题。

  1、天气渐渐凉了,小朋友们穿上了秋装,大地也换上了新衣服,谁记得第一册我们学过哪篇有关秋天的课文?《秋天的果园》,谁能试着背背?秋天还有哪些变化,你能说说秋天的其它变化吗?

  2、冬冬画了一张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学第8课《秋天的画》。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归纳:A、谁画了这张秋天的画?

  B、画中还画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画这张画?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1、带着这三个问题听录音。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习“墙报”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墙报”指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划:划带有生字的词。

  2、读:读带拼音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3、记:看田字格记字形。

  4、数:这篇课文有几段,标上序号。

  5、想:A、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

  B、从插图的哪些地方乍出这一幅秋天的画。

  C、秋天的画画了些什么?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叔叔:叔父;称呼跟父亲辈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3、读准多音字:行做量词时读hang,做动词时读xing

  4、初读课文。

  A、自由读课文。

  B、课文分几段来写的?指名分段读课文。

  C、看图说说为什么说这是秋天的画?

  D、“秋天的画”画了些什么?

  E、齐读课文。

  五、巩固字词。

  1、读生字卡片。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3、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帮()收()闻()

  六、书写指导。

  七、课堂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桂花香味成熟帮助”四个词语的意思。

  2、能用“先……再……又……还要……”的顺序说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助的部首是什么?叔的部首是什么

  2、多音字组词。行:xing( )hang( )

  3、认读词语。

  4、课堂作业 :

  二、学习第一段。

  1、为什么“我”要画这张秋天的画呢?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2、指名回答,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

  3、“画什么呢?”这句话是谁问谁?像这样的句子人们哪里学过?应该怎么读?(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练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指名读)

  4、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五段。

  1、“我”在这张画里画了什么,听录音。过听边想,划出有关的词语。

  2、用”我一()、(),还画了()和()。”来说一说。

  结合板画理解

  桂花:出示桂花图,你见过桂花是怎样的?(金黄、淡黄、五个花瓣);草坪:看图说说草坪是什么意思?(种着草的平地)果园:果园里会有些什么?板画三个小朋友和农民,看出他们在干什么?

  3、“我”画这些景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轻声读2——5段,用“。”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说说我画了什么。(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4、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年出这是一幅秋天的画?自由读2——5段,找出课文中的词句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

  (1)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2)不像夏天那么绿了。

  (3)小白杨飘下了几片金黄的叶子。

  (4)红星在闪烁。

  重点理解“成熟”一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苹果成熟了?

  5、指导有感情发朗读句子,秋天的景色多么美丽,金黄色的桂花,金黄的树叶,闪烁的苹果,我们朗读民时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读出丰收的喜悦。

  四、学习第6段。

  这一段讲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用“先……再……又……还要……”说说我画的过程。

  3、“先……再……又……还要……”是表示做一件事的先后顺序。人们还能用这些词语说说做其他事后顺序吗?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秋天的景色,还学会了用“先……再……又……还要……”来说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2、用”会用:“桂花、小草树叶果园”等词语各写一句反映秋天景色的句子。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抽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用“先……再……又……还要……”说一句话。

  二、指导背诵。

  1、听录音2——5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我”画了些什么,这些景色是怎样的美丽。

  2、背诵2——5段。

  3、自由准备背诵全文。

  4、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总结:

  春夏秋冬在自然界中各有各的景象,春天的景色很美,秋天的景色也很美,所以我画了这张秋天的画贴在墙报上,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

  1、秋天到了,大自然的各种植物、动物都有了变化。例如:桂花、小草……,你们能用这些词语来说说秋天的景色吗?

  2、课堂作业 。

  3、你还能说哪些有关秋天的景象?(枫叶红了;大雁排着队伍往南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