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3 10:05: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⒉学习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拼读有关音节。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干正确发音。

  “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

  “ui”的字形相近,同学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⒈师:老师给你们变魔术,看谁的小眼睛最亮,一眼就看出老师变的是什么拼音朋友?

  用电线加手型变出:z、s、n、d、q、x、b

  ⒉师:同学们真能干!俺们在拼音王国里认知了很多拼音朋友,老师这儿就有几位老朋友很想念大家了。来,小朋友,咱们和它们打个招呼。

  出示单韵母卡片:a、o、e、i、u、ü。(齐读)

  ⒊师:谁能从这六张卡片中找出二张拼成俺们已经认知的三个复韵母?

  请同学上台拼卡片并指导说话:

  a和i在一起ai、ai、ai

  e和i在一起ei、ei、ei

  u和i在一起ui、ui、ui

  ⒋导入:单韵母的身手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想不想跟他们交朋友啊?(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形。

  ⒈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汉语拼音第10课。看看今天要写的3个复韵母分别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⒉指名说,师板书:ao ou iu

  (三)读准音。

  ⒈这几个新朋友谁会读呀?指名读。

  ⒉不会读的小朋友,俺们也可以根据图来猜出读音。

  像第一张图,图上画的是五环旗,是奥运会的标志。“奥”字就是“ao”的第四声。

  第二张图上画的是“藕”,“藕”就是“ou”的第三声。

  第三张图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俺们就可以推出这个复韵母念“iu”。

  ⒊听录音读→同桌互听互读→全班抽查→正音。

  ⒋读读四声。

  ①自由读→同桌指读。

  ②师任意写“ao”的四声,同学读,开火车读。

  ③生标“ou”的四声→纠正→各种方式读。

  ④生标“iu”的四声,注意与“ui”比较,儿歌记忆——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同时强调“iu”的声调标在“u”上。

  ⒌做手势齐读板书,抽读。

  ⒍“比耳朵”游戏:师读带调韵母,生上台指出韵母,对了,其余同学拍三下手,齐说“对、对、对”;错了,就举手协助他。

  (四)课间操。

  iū ,iū ,什么iū ,语文写字得了优;

  iú ,iú ,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

  iǔ ,iǔ ,什么iǔ ,你是俺的好朋友;

  iù ,iù ,什么iù ,上下楼梯要靠右。

  (五)音节练习。

  ⒈“ao ou iu”很喜欢交朋友。瞧,它和谁交上了好朋友?

  出示:z—ao→zao j—iu→jiu y—ou→you

  l—ou→lou y—ao→yao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⒉它们还可以和谁交朋友呀?你来帮它找找朋友,好吗?

  ①根据同学回答,师相机板书。

  ②小组互相交流自身找到的朋友。

  ⒊同学们真能干啊!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朋友呢!看看你们能不能认知它们?

  j jiao

  出示三拼音q——i——ao——qia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

  →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x xiao

  (六)书写练习。

  ⒈说说要注意什么?①要靠拢;②要匀称;③写中间。

  ⒉同学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七)扩展练习。

  ⒈做音节卡片

  要求:⑴给韵母戴上帽子。

  ⑵写完了要把它拼一拼。

  ⑶完成后端端正正坐好。

  ⒉汇报交流。

  ⑴小组代表上台领读音节,并把卡片贴在墙上。

  ⑵同学走出座位拼音节。

  ⒊总结:今天俺们学习了第10课,学到了什么身手?

  四、板书:

  ao ao ao ao ao z-ao→zao sao bao

  y-ao→yao dao mao

  tao lao

  ou ou ou ou ou l-ou→lou mou

  y-ou→you fou

  zou zhou

  iu iu iu iu iu j-iu→jiu niu liu

  qiu xiu

  j jiao

  q——i——ao——qiao

  x xiao

  五、教后感。

  这是俺支教下乡的一堂示范课。

  这堂课依据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七、八岁的小朋友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笼统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变魔术”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沛利用仿真的、实际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听录音读,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同学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同学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俺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同学学完ao的标调后,让同学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同学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同学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沛体现了同学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同学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同学的语言。俺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行动,在增强趣味时的同时,调节了同学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为了进一步巩固“ao、ou、iu”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俺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同学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沛凸现了同学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发明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而动手让同学“做音节”卡片,这一环节同学同样表示出一种丰满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时,同学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胜利的喜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3.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优美语句: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媒体: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一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要求学生认识为止。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单元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对于这样的编排,审查意见这样写道:“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然后,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学习活动中,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和交流。我学到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本领。并随机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选文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从本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绍等。“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其中,有的是课文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安排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蜜蜂》课后对蜜蜂采蜜的一些知识介绍,《玩出了名堂》课后对微生物作用的介绍。有的是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孔子拜师》课后,有分别介绍宋庆龄、李四光、孔子的图片、文字。还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历史、风俗的介绍。如,《风筝》课后介绍风筝的历史,《给予树》课后介绍圣诞节的风俗习惯。设置这个栏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⑵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奇怪的大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⑶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

  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

  审查委员高度赞赏了这样的编排方式,他们在审查意见里写道:教材“导学特色突出”“导学内容丰富:有引导读书思考的,有引导动手实践的;有引导单项训练的,有引导综合运用的;还有的引导向课外延伸。形式多样:有的在课前引导,有的在课中引导,有的在课后引导。尤其课文中的导学设计有新意,把握适度。能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有引导体会思想感情的;有引导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联系实际,加以拓展的。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引导、示范,使学生学会学习。”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

  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体现了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取代过去复述课文的要求。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习。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之后,用“我很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如,“课文写得真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要把它背下来。”“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一种是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掌声》一课,“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一种是以学习伙伴的探究为引导,激励大家有新的发现。如,《灰雀》一课,“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这些都反映了教材在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努力。

  审查意见这样写道:“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启发讨论和交流,引导发现规律,激励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不懂的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样的语句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又为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留有空间,也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化感悟的尊重。”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

  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词语表中的词语,为本课要求写的字或以前要求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不穷尽本课所有的词语。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做相应处理,要既灵活又扎实。

  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课后练习大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酌情推荐、检查和组织交流,既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基本要求。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如,《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玩出了名堂》课后安排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给予树》课后安排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2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2范读,思考,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读准,找出不理解的词,读准。思考:课文中的我们干了什么?

  4同桌互读讨论问题,并互相纠正,读准。

  5指名读课文,分段读,纠错,词语理解指导。

  6再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童谣。

  (2)捏泥巴捏了什么。

  (3)给课文第二大段分两层。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与练习。

  8读课文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填空组词:

  三五()()活()活()开()破()狼()虎()

  爽()舒)()无()无()。

  (3)根据课文填空:

  ()的大肥猪()的长耳兔()的小绵羊()的.老爷爷()的老奶奶()的新媳妇。

  9小结:课文内容、写法、思想感情。同时指导理解文中“这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10板书:

  童年的泥巴

  一(1、2)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二(3、4、5)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巴5吃泥烘烤

  三(6)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掌握5个生字的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

  教学过程:

  1指名读课文。

  2复习:

  (1)给课文分段。

  (2)给课文第2大段分层。

  (3)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3指导读课文练习。

  4同桌互读课文练习,读准。

  5生字生字学习检查与指导:

  撒(多音字)

  狼虑

  狠虚

  限

  6感情朗读课文表演。

  7找出课文中的童谣,并搜集你知道的童谣,同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休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

  4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一、谈话式引入 你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跳绳、踢毽、跳远、跳高、投掷、赛跑……)

  其中赛跑我们班谁最快?(请这位同学起立)

  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么?(不行!)

  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和时间赛跑》,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

  板书课题:3 和时间赛跑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生字词。

  提示:查找工具书、跟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 检查自学。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地写一写。

  1、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2、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谜和踪。

  今天我们学习30课 小岛失踪之谜 齐读课题。

  看者老师板书课题,注意谜和踪的写法。

  指导谜和踪的字型及书写时注意事项。

  二、检查预习。

  1、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

  处理“漂”这个多音字

  piǎo 漂洗 漂白

  漂 piào漂亮

  piāo漂离 漂移

  2、这些生字是怎么记的?

  形声字:谜 据 踪 珊瑚 礁

  重点提示:毒 摄

  3、练习,区分下面的字形,再组词。

  踪( )谜( )经( )

  综( )迷( )径( )

  4、给下面但是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宗( ) ( )居( )( )焦( )( )聂( )( )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 哈斯顿.舒尔茨 噬食 罪魁祸首 攫取 澳大利亚

  腕足 棘皮

  6、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互相帮助。

  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问:小岛还有失踪的,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

  二、浏览课文,自己寻找答案。

  三、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更科学?找出理由谈一谈。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星鱼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说说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享年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毒刺。

  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大 厉害 能吃)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抓住2平方米和胃口极好理解星鱼是造成岛屿失踪的罪魁祸首。

  有语气地读这段,把星鱼的能吃读出来。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大岛和小岛是怎样失踪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了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处理第三自然段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前面那句话提出了问题,这句话作出了回答。

  3、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4、小结:过渡段主要是承上启下,但是引起下文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应该把第三自然段与4-7段放在一起,讲的是岛屿失踪之谜。

  5、课文的1、2 段讲了什么呢?

  6、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按两部分读课文。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了一种新的句子那就是设问句,读课文中的两句话,说说这种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好?

  七、有感情地读全文。向你的同学说一说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

  八、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小岛失踪之谜

  被外星人盗走

  星鱼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