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识字写字是教学低年级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由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有故事的成语产生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本,把学生带入识字情境中,初步感知汉字,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其次注重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6个生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积累成语的兴趣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成语故事。
2、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经学过《有趣的成语》还记得吗?那些成语有趣在哪里?对,它们都是由数学开头的,你能说上几个这样的成语吗?其实在我们汉语言中的成语是相当多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今天我们又来学习成语,这些成语,同学们会更喜欢的,因为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有趣的成语》引入新课,既能发挥已有的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吧!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拼一拼它字上的音节。
2、出示课件,学生自读成语。
3、检查学习情况。
4、出示课件:(有拼音的.生字),由同桌小声地拼读。
5、有哪些字娃娃的名字容易叫错;请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
6、怎样才能记住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7、玩愚公移山的游戏: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教师死教硬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于启发学生通过读读,说说,记记来识字,以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习动力。
三、精读成语、领会感悟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成语,边读边想,你听到过或看到过哪些成语的故事?
2、在小组里将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伙伴听,组内推举一个讲得棒的在班上交流。
3、交流,老师讲述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成语故事。
4、知道了成语里的故事,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练习使用这些成语。(做“送成语宝宝回家”的游戏)
5、指导朗读成语
①齐读
②个别读(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
③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拍手读
6、做课后练习第2题。
7、鼓励学生将成语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的成语都是具有一个深刻内容的故事,引导学生说故事,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成语既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国宝,又是中文的一大特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四、自主实践,拓展延伸
1、谈谈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有故事的成语。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如《成语大王》、《成语故事》、《成语词典》等,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在班里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设计意图:成语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今后的说话,习作将大有好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教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谁在摇船?
他要摇船去哪儿?
他是怎么摇的呢?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一:
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
①导学:你的外婆都什么时候叫你好宝宝呢?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小结:对呀,你们的想法都对。这么懂事的宝宝外婆怎么能不喜欢呢?
预设二:
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
①导学:对呀,明明是摇船,怎么还摇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如果是你摇船,摇到外婆家,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高兴吗?读出你此刻的心情。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
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教师问。)
①导学:你真聪明,问题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男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你看见过谁的头发像小刺猬吗?这样好看吗?(出示刺猬头型的男孩)
④导学:对呀,男孩子头发长了就要去理发,那女孩子头发长了,又一直不理发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要留长头发的话,平时要勤洗头。)
⑤小结:天气渐渐热了,小朋友的头发长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虫子,有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经常洗头、经常理发。
预设:
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导学: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呢?理发师是怎么给你理发的?(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嚓嚓嚓,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读过的童谣或儿歌,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交换读书”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分享读书的快乐。】
本课作业 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背诵、分享。】
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语文教案 篇5
一、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师读小诗引入:
“我的门牙掉了,照照着镜子,我哈哈地笑;
我的帽子小了,送给小弟弟,我哈哈地笑;
我的个子高了,上车要买票,我哈哈地笑。“
2、指导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3、从他们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
4、说说自己会做什么,自己长大了吗?
5、小结。
二、读一读,说一说
1、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希望拥有一只美丽的手表吗?(看图)这个朋友就非常想要一只美丽的手表,她是怎么做的呢?
2、指名读短文。
3、想一想: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后来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5、说一说,平时你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6、小结谈话。
三、自查
1、名读一读自检的要求。
2、师说一说自检的重要性。
3、我们在15、16单元中,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总结一下,看看能够得到几朵小红花。(很好的`5朵,较好的4朵,一般的3朵,需努力的2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师巡视)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江南》(苏教版第一册)是《乐府诗集》中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是江南夏天,碧绿的莲叶,美丽的莲花和采莲女采摘莲蓬的动人场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歌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江南》
25 3∣ 21 6∣2 ―∣2 0 ∣
江 南呀 可 采 莲 呀,
鱼 戏 莲 叶 西 呀,
25 3∣ 21 6∣5 —∣5 0∣
莲 叶呀 何 田 田 呀,
鱼 戏 莲 叶 南 呀,
6 56 1∣ 25 3∣ 2 ―∣2 0∣
鱼戏 莲叶 间 鱼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北 呀,
2 52 1∣ 6 5 ∣ 12 6∣5 —∣5 0‖
鱼戏 莲叶 东 鱼 戏 莲叶 东 呀。
江南 可采 莲 呀 江 南可 采莲 呀。
这首歌好听吗?大家想不想学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 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
(课件展示江南采莲图)
课件出示:
jiāng nán
江 南
指导读音nán。
南
教师讲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预习检查,初读古诗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liɑn yè tiɑn tiɑn kě
莲 叶 田 田 可
yú xì liɑ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3、再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刚才小朋友们读得都挺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读完后,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因为老师知道每句诗的'意思,知道它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因此能够读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一)理解第一句。
1、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1)小朋友们,你们看荷叶长得怎么样?[课件出示采莲]
小朋友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看。
这句是赞美荷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多么。
(2)荷叶长得茂盛,荷花开得怎么样?采莲姑娘们在干什么?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心情怎样?
(3)荷塘上采莲姑娘们一边采着莲蓬一边说笑着多热闹呀!
(4)江南真是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
齐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指导朗读。
(配乐,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是采莲人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
(二)理解第二句。
1.荷塘里多热闹呀,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莲叶间
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游到北。
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的“戏”就是游戏的意思,为什么不用“游”呢?
(引导:只有人才会游戏,这里说小鱼也在游戏,就是把鱼当成人来写。你们觉得是鱼游莲叶间有趣,还是鱼戏莲叶间有趣呢?)
2.指导朗读。
小鱼们在荷塘中玩得多么高兴啊,谁来把第二句读一读。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师生配合读。
四、再入情境,背诵古诗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配乐),,小朋友们,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这时你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荷叶长得密密层层,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荷花也开了,有粉白的,有粉红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呦,还有那饱满的莲蓬多诱人呀,采莲姑娘们也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她们说着、笑着,欢笑声飘荡在荷塘上。小鱼也来赶热闹了,它们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玩得多高兴啊!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说的这些景色,你们都看到了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几遍,看能不能把江南美丽的景色和姑娘们采摘莲蓬时那种欢快的场面给读出来。
指名读,点评。
配乐朗读。
五、学习采莲歌
小朋友们,咱们唱着歌,一起去采莲好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江南,边唱边做动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江南。
2、认读绿色通道内的字。
liɑn xì jiān
莲戏间
3、在诗中找出生字
jiānɡ nɑn kě yè tiɑn yú xī běi
江 南 可 叶 田 鱼 西 北
二、学习新字。
1、学写“江”“南”“西”
①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②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用生字组词)
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描红。
⑤评点。
2、自学余字“叶”“北”“可”“田”“鱼”
①小组内讨论怎样写这些字,组词。
②描红。
③评点。引导学生自我欣赏,组内欣赏。
三、趣味练习:找朋友。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出示“江”
生:这是江南的江。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同位同学做“找朋友”游戏。
语文教案 篇7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2。AB3。A
语文教案 篇8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时第2教时授课时间月日上午
课前准备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
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
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
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案 篇10
【我的发现】
这项训练包含两组句子,它们的共同点是每组句子的文字都相同,但标点不同。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朗读、体会出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朗读体会,并挖掘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探究与发现中,体验祖国语言的丰富。
〖过程建议
1、出示“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学生的语言积累,用三种标点分别说一句话,小组内互相交流。
3、出示教材中的两组句子,让学生自主观察,朗读,比比谁读得好。
4、共同讨论,每组中的两个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小组游戏练习:一生说句子,一生点标点。比比哪组说得准确。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我会连、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安排了认识十个生字的任务。每组中有一个熟字,一个新字,采用了换偏旁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是对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的一次巩固。由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独立识字,增进乐趣,体会方法,发展能力。“我会连”是两组“词语搭配”练习。由于涉及的词语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要鼓励学生相互协作,自主完成。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读读背背”中安排的积累“节气歌”。节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应努力挖掘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节气等相关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积累。
〖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1、首先出示每组字中的熟字,让学生认读。然后换掉熟字的偏旁,让学生猜读,进而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2、揭示新组成字的读音,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组内读理解。
3、整体出示,生字、熟字及词语。引导学生朗读,区分体会。
4、游戏“找朋友”:利用偏旁卡片,组织学生进行组字游戏,巩固识字。
我会连:
1、分组出示两组练习,让学生尝试连线。
2、同桌互检,朗读巩固。
3、启发思考:照样子,你还能说几个吗?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读读背背:
1、自由练读,思考:你对节气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吗?教师简要介绍。
2、组内练读,参照教材,认识歌中的每句话所说明的节气名称。
3、练习背诵,小组比赛。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奇妙的动物世界”。这是在本组课文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进行的深化。其目的是实现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全方位链接,进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健康情感。口语交际活动作为延伸与深化的一个载体,要力求发挥交流活动的优势,积极创设情境,实现积极互动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交际中,真正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相机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交际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交际准备
1、准备“动物世界”的光盘、或动物图片挂图等。
2、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组织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利用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观察。
2、交流观后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出话题。可以借鉴教材短文中的第一自然节,激发学生兴趣。
二、展开话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动物呢?(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2、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你对它了解多少?和哪些动物间发生过有趣的事情?
3、个别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表达清楚,强调注意的问题。
三、组内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它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问、大家可以互相补充等。
四、全班交流
1、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互相提问或进行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表达情况。
五、动笔习作
教师组织学生把组内和在全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写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与小动物间发生的趣事等。鼓励学生敢写,多写,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六、互读简评
在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片段,读一读,评一评。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内容,进行全班展示读。同学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展示台】
根据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展示台”安排了展示学生学习和了解到的'自然知识,为学生的停息收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此次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本组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为活动展示做好准备。比如在学习《古诗两首》一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描绘祖国山河和自然风光的优秀诗句和图片;学习《最大的“书”》,引导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或矿物标本;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之后,引导学生搜集、查找其他常见的辨认方向的方法等。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交流的氛围,积极创造多种形式,为学生搜集的充分展示创造机会。如:组内交流,择优推荐;分类展台,自主介绍等,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如:举办“标本世界”、“锦绣山河”等专题性的小展览,供学生参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
〖过程建议
1、根据学生的搜集,进行简要的分类,并将同学按资料类别他成若干小组。
2、组内交流,由小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分别展示自己的搜集。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学生说清从哪搜集的,内容是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或受到哪些启示,不清楚的地方同学间互相发问或补充。
3、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与全班的“最佳展示”。
4、教师小结,鼓励评价。布置指导学生课后举办专题小展览。提示学生:写上资料标签、内容简介、讲解词,想好版面设计形式等。
【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中介绍了两种有趣的动物,一个是食虫的植物“猪笼草”,一种是热带鱼。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过程建议
1、出示短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2、利用短文的最后一自然节,启发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中奇异现象?
3、教师启发学生交流搜集相关材料的途径,鼓励学生课外搜集。
4、建议学生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的专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