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9 11:51: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小学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选】小学语文教案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太阳》教学反思

  在语文的课题上,为了更好地抓住语言训练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挖掘一节课中的语言训练点。

  在《太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熟知说明文里面的说明方法。但我发现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导致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用到说明方法的地方时不够全面。在大概跟学生说明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后,我没有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找一找还能体现这几种说明方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有些句子或者段落里往往存在一些几种说明方法共存的地方,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较为仔细地分析句子。而我作为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居然也漏掉了不少混合使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如第三自然段就是用到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这三种说明方法。第四自然段也居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些被我漏掉的地方还是我在课后一些练习册习题中发现的。如此一来,我觉得在备课的时候为了做好语言训练这一关,作为老师要在经过自身琢磨后还要适当地参考一些练习书,以便对课文进行更加详尽的把握。

  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特意让学生找出两对反义词,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对这段话的记忆与背诵。

  同时,我们必须重视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再进行信息搜索、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作为老师不必要领着学生逐段学习,可以放手给学生去找,去互相补充。。在这一课中,课文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这就要求学生先统观全文

  无论如何,我们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达到“每课一练”的效果。同时,我们更要找准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引导和巩固《语文园地》和课后练习中的知识点上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就会发现每个《语文园地》中都有许多不同又有相似的语言知识点,除此,在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巩固与归类,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与混淆。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巩固这些知识点的:

  一、落实背诵与熟读环节,及时跟踪。

  对于课文中一些要求熟读的知识,如《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我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其中的特点,做好笔记,还要求学生举出相关例子。因为只有举出例子才能到达学以致用,巩固理解的效果。除此,在平时的'早午读、家庭作业中也必须反复朗读,并且熟记它们的特点、例子,这样才不会一知半解、记不牢。而对于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点则必须要求学生背诵,当然背诵时不能只背书上已有的内容,更要背诵这些内容的特点。如《语文园地四》中的“读读背背”,在背诵中我们必须记住“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有”这句话。而“我会填”中关于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在背诵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短语中用的助词是哪个,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使用。当然,在上课讲解时候,我还特意出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背诵的环节,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表格,上面有所要背诵的页码。说过关了就在上面画上“√”,逾期没有背完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扣分与小惩罚。

  二、即使默写与听写。

  对于课后练习中的识记内容、《园地》中要背诵或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我会在平时的听写、默写中落实到位。如助词的运用检查,我会先出好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填空,而非只背诵课文里的内容。

  三、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比较。

  在不少的《语文园地》中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四字词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需让学生把它们重新找出来并进行比较,再记忆。如本学期《园地》中提到的四字词语有如下形式:aabb、aabc、abac,含有数字的,含有一对反义词的,关于读书、治学的,描写大自然景物和现象的这几种类型。而对于一些识记句子则有如下分类: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归类识字类型的诗

  歌、与气象有关的农谚、歇后语、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这几种类型。这些知识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需重新拾起,务必做到在老师提示类别时候学生能够稍经思考后说出具体内容。

  四、如果学生能够在习作或平时的作业中灵活运用以上的知识,老师则给予加分和奖励。

  陈佩君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目标设计:

  1、认识八个字,认识五个偏旁。氵、扌、纟、火、礻。

  2、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3、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认识5个带新偏旁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有一位小姑娘叫小红,她是苗苗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学生,今天班上要评选几位在学校表现好,在家里表现也好的'学生,可是老师不知道小红在家里的表现怎样,想请大家一起到她家去看看,再评一评。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在家里》。(板书:在家里)

  2、齐读课题。

  三、看看图,说说话。

  1、出示书上的课件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讨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3、大家交流,看谁说得最通顺,最清楚。

  四、图文对照,认读字词。

  1、出示课件(观察图上箭头所指图形,借助拼音,读准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如:沙、纸、视|(翘舌音),灯(后鼻音)。

  2、齐读词语。

  五、自主探究,识记字形。

  1、读词语,找出词语中的八个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反馈:这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用熟字换一换,部件拼一拼的方法来记。

  (1)找一找,生字中哪的字的半边见过?

  沙氵 + 少:学习偏旁三点水氵。

  报扌 + :学习偏旁提手旁扌。

  灯火 + 丁:学习偏旁火字旁火。

  视礻 + 见:学习偏旁示字旁礻。

  (2)其余的生字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台:云、去的下半部放在上面,下面放口|。

  电:给曰加一笔 就是电。

  纸:学习偏旁绞丝旁纟。

  5、用新的生字组词,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多。

  六、巩固练习。

  1、游戏(摘苹果)请学生将苹果上的字正确认读,认读后,将苹果奖励给学生。

  2、抽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

  3、读一读对韵歌。

  4、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小诗《问到底》

  7、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8、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习题二~四题

  [课外] 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读贴,注意这句话中每个字的笔画各布局。

  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3、练习描红

  反馈、评点、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分小组读读议议,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有什么异同。

  (2)讨论完后,请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说讨论的结果。

  (3)请同学读一读,注意把轻声读好。

  (4)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一读,标己读得可能不够准确的字词。

  (2)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或请教别人解决,也可以查字典解决。

  (3)理解后再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清丽雅致的校园生活情味。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用铅笔给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分小组讨论正确答案。

  (4)指导,归纳。

  (5)读一读。

  3、练习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苹果梨子香蕉等水果

  要开学了我来到商场的文具部买了尺子铅笔橡皮盒等崭新的文具

  4、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

  2、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读成语,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2)纠正读得不正确的成语,尤其注意“白璧微瑕”和“差强人意”这两个成语。

  (3)再请学生正确朗读。

  (4)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中自己已经大体理解的成语的意思,也可提出不理解的成

  语请教别人。

  (5)让学生自己再读读,找找这些成语有哪些共同之处。

  (6)齐读成语,读出成语歌的韵味。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小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讨论这首小诗的意思。

  (3)理解诗意,再请学生读,听听他是否读得好。

  (4)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教学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到生活环境中进行污染源调查,有条件的可延伸到农村和野外。

  二、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话题: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2)学生自读课题要求。

  3、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要求

  (2)指导学生说说书上的要求。

  (3)指名说说调查到的情况

  4、练习

  (1)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组成讨论小组。

  (2)请小主持人来主持讨论交流。

  (3)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4)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说说调查到的环保情况。随机指导。

  (5)学生交流发言。

  5、强化。

  (1)要求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和建议加以,再当众说一说。

  (2)写一份建议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教学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鼓励学生自读自学课文,参考提示要求全面了解文章意思。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主要是

  1)课文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2)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3)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2、组织交流学习收获,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指导要围绕课文内容重点和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朗读。

  1、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2、鼓励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讲读课文。

  1、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二、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2、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引导讨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布斯发现……

  母亲的话启发……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长城》,也可以自己上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目睹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发现作为课前准备的教材解读十分重要。我觉得在进行教材解读时,应先澄清几个问题。

  1、解读≠教学

  解读虽然不等于教学,但总是想为教学服务的。拿到一文章,当我们来进行教材解读的时候,总是应该尽量读得透一些,广一些,深一些,我们并不需要把解读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但我们较全面的解读是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备无患、随机应变的,而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就拿《花瓣飘香》来说,读了课题和文本之后,马上产生了疑惑:如果仅仅看课题,往往会以为这是一写景的美文,可文本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懂事小女孩的故事,课题内容和文本内容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反复的朗读和思考中,读出了课题中的“花瓣”不仅本指“花瓣”,更代指“小女孩”。“花瓣”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表(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而“小女孩”懂事(我很不愿意用美丽的心灵等词汇来定义小女孩,那会使她显得遥不可及),“懂事”就是她“美”的具体化,“懂事的小女孩”是美丽的,如艳丽的花瓣。花瓣淡淡的香味倾人心脾,而小女孩的懂事也浸染了“我”(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窗台上。)。美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抗拒,难以阻挡,于是就这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我想这才是课题真正的含义所在吧。

  如果这课文仅仅是从小女孩的角度来解读的话,那是不够全面的。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是一个爱花的人(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花是不是我亲手种植的有什么关系,关键是它在“我”家门前,还开得红艳艳的。正因为“我”爱花,所以才会爱花朵般的小女孩(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呵呵),才会对被“我”家门前的花香吸引而来的摘花“小女孩”轻轻地问。这是什么?这是对心灵的呵护,对美的爱护。反之,如果小女孩不是遭遇到了“我”,或许她会经历完全不同的一次经历啊!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友的疑惑:“为什么作者家门前有月季,而又去买两盆呢?”此时该解惑了吧!

  其实,只有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我们也才能更深刻地去领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含义。

  2、懂情≠动情

  当我们阅读一文章时,我们很容易明白文章要抒发什么情,明白什么理。比如《花瓣飘香》抒发的是爱父母之情,明的是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理。可问题是懂情并不等于动情,我们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情,情的教学才真正有了效果。当我们来阅读《花瓣飘香》时,我相信我们都感动了,被这样一个懂事的小女孩打动了。可我们是谁?我们是为人父母者,是成年人。就算你还没有为人父母,但因为你有了较丰富的经历和阅读史,你的情感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可打动了我们就一定能打动了孩子吗?你只要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你问他们:“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学了这课文,你懂得了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一定是滔滔不绝,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这说明他们也是很明白课文要抒什么情,明什么理的。可真正打动他们了吗?他们那根心灵之弦真的被拨动了吗?应该重重打一个问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说得天花乱醉,做得却是一塌糊涂,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说官话,说套话,说老师需要的话,而他们的心灵之门始终关闭着没有打开。作为教者,他就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份情,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从而开启他们的心灵。

  怎么让学生“动情”?那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出文中的“动情点”,从而使学生跟文中的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并且是符合他们那个年龄层次的心理成长期的心灵沟通。文中的小女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她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动恐惧和害怕?是感动孤独和寂寞?让和小女孩一般大的学生去揣摩小女孩此时复杂的心情,他们就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回答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在用自身经验揣摩小女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和小女孩就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课堂或许静寂,或许凝重,如果你看到一滴泪花,听到一声哭泣,那真是情之所动,何许音乐的渲染,何许教者的煽情。

  3、训练vs燃情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最近听了一节好课,我便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教室里是哭声一片!从他的回答中,可得知学生动情了,至于“情”是怎么动起来的,我们且不去考证,但仅从“情”的角度来教学是否成功,是有失偏颇的。许多一线老师发现,大多名师在进行公开教学时,都选择易动情的文章,搞得听课者和学生都情乎情乎的,呵呵!我想如果仅仅着眼于情,既不能体现年段教学特点,也不符合课程的要求。

  《花瓣飘香》这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觉得该重点抓住这一段的教学,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说了什么,课文中一目了然,无须多费口舌。该突出揣摩的是人物对话展开时的神情和语气。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丰富的,而面部表情和语气都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表情、语气这些外部之表就抓住了心灵之根。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小女孩是为生病的妈妈摘花的,她为什么还要如此不知所措、惶恐呢?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小女孩是知道摘花不对的,她也是爱花之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越田野,跑远了。),注意“小心地、捧着、俯”这些词。可她明知不对,却为什么要做,她为什么非摘花给妈妈呢?想想整天躺在病床上闻着药水味的病人最想看到什么,想想现实中人们去看病人为什么总爱带一束花去?在矛盾的冲突中,小女孩的形象才会更显丰满。对话中,作者还有多次对小女孩神情的描写,如“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透过“低着头、不要意思、闪动着泪花”这些神情,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的“懂事”还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尊敬长辈之孝道上吗?

  “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法才有所靠。

  汪晓铅评:

  非儿,我对你的三点意见持赞同的态度。

  就备课而言,正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教材,是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从而预设的前提。因此,作为执教者,解读既是自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

  教师要通过充分的解读,获得对课文的正解,以此来保障对学生语文学习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是教师的天职。同时,许多时候,教师还要尽量估计到对同一课文可能出现的别解、新解,乃至误解、曲解。这在个人独自钻研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新课文),但有了集体研究,特别是这样的专门的探讨,就容易办到了。

  对教材的“解读”应该包含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即使是“正解”,也不宜直接“告诉”学生;至于“别解”、“新解”,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肯定;而“误解”则须消除,“曲解”则须纠正——我想这些已经成为共识。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课文里的“情”,总是先要读懂,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即由“懂情”到“动情”的。教师先行一步,为的是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时,积极、自主地经历由“懂情”到“动情”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26

小学语文教案03-25

小学语文汉字教案03-03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