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3 07:28: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说话:即席演讲。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3、练习。

  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4、反馈。

  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教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自己先默读第二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5)教师归纳小结。

  (6)学生齐读8个词语。

  2、反馈练习。

  四、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学生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3、练习。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再请学生读这两个句子。

  2、指导。

  (1)教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善于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学生体会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绩。

  (2)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6》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喜欢的方式自主认字15个,学会写8个字。

  2、通过朗读课文、表演课文使学生感受友情的可贵,培养学生尊重朋友、爱朋友的品质,珍惜朋友的情谊。

  3、通过质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听录音:你听到了什么有趣的声音?听出他们是谁了吗?跟着学一学(小猫、小鸭、小鸡、牛、马、老虎、羊等)

  2、课件(傍晚,周围静悄悄的,忽然传来一阵蛙鸣):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质疑(筛选、板书)

  导言:好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文《池塘边的叫声》中去寻找答案。

  二、读文识字、初浅感知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自读课文时,都要做什么呢?

  学生总结:一遍读:大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会生字。

  二遍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遍读:划分自然段。

  四边读:思考同学们的问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小组合作、检查自学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按自学要求互相检查自学成果。

  3、集体汇报交流

  (1)汇报学习成果,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读课文。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音

  (3)指导解答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合作表演、深入感悟

  导言:我们都知道,池塘边的叫声是青蛙每天在给小鱼江岸上的故事。让我们来扮演青蛙和小鱼表演这个小故事。

  1、同桌合作、排练故事

  2、欣赏表演

  引导:欣赏表演,认真观看,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演的.好,哪演的需要改进,让我们都来当小导演。

  (表演中,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注意指导“好奇、连连及青蛙的大眼睛转了一下、两下”的理解,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表演,表演出青蛙、小鱼的动作和神态。)

  3、创编表演

  自主建构听!静静的用心听,小青蛙在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呢?听完了故事,小鱼和青蛙又会说什么呢?

  4、拓展延伸

  引导思考:你还有哪些办法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事情?

  四、自主分析、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独立分析字形

  学生独立分析字形,通过当“小老师”汇报。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过、连、边

  (1)写“走之儿”

  实物投影:教师书写“走之儿”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引导思考:老师是怎样写的?怎样写更好看?

  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2)写字

  观察字,说一说:这三个字怎样写好看。

  学生自己写一个,比一比,边写边比,再说一说。

  (3)展览

  评出同学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为什么喜欢。

  五、总结

  发现了写字不太漂亮的同学,你准备怎么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等词语;了解文中省略号和单句成段、省略提示语和衬托的写法;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2.理解“凝望”、“出神”,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

  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

  3.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凝望”、“出神”等词语;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难点: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你心中想到的美好文章。(板书:美好)

  环节一、复习导入

  【回望“美好”——月】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还记得那美好的月景吗?(课前板书:望月)

  夜深人静,置身江中,看,月亮出来了(出示:图、提示)(音乐) (引导全班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这迷人的月景还吸引了谁也来到了甲板上?(出示:图)

  3.这节课让我们跟着小外甥继续去——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环节二、精读感悟人物

  【初见“美好”——人】

  1.小外甥是怎么望月的?浏览全文,找找答案。(出示:语句)

  ?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吗?他是怎么望月的?

  “凝望”仔细地看

  “出神”想象(板书:想)

  ?我们发现了小外甥望月时动作、神态的细节(板书:细节) 想象着他“仰起头凝望”的动作、“出神”的神态读这句话,他就能出现在眼前。

  范读,你看到他了吗?

  谁也能想象着他的动作神情读,

  如果能带上动作神情去读,就更生动了。

  2.他都想了什么呢?

  3.这个孩子不得了,凝望着月亮,出神地想到诗句,脑海中还产生疑问,

  【熟识“美好”——人】

  1.其实他可比你们想象的厉害多了,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走近这个孩子。(出示:读书要求)

  (1)第5段(出示)

  交流:“我一句你一句”(积累多、充满自信)语言

  “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聪明、知识丰富、反应快)动作

  你已经会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了。

  “挑战”——敢和大作家对诗(积累多、充满自信)提示语 你还从提示语读出了感受,真了不起。(板书:提示语)

  (2)6—11段(出示)

  交流:他能对出很多诗(聪明、知识丰富)

  省略号单独成段(还对了很多诗)

  从这个标点读出的内容比上面的句子更丰富。(板书:标点) 他们是怎么对这些诗的?(一人一句)你怎么看出来的? 无提示语(出示提示语标红的语段)这里没有提示语提醒你呀?

  前边我们知道了提示语有很大的作用,这里为什么又不加了?(连贯、更表现出小外甥的.聪明机灵)

  一句一段不用提示语了,用什么提示你的?

  (省略号里的诗句应该也是一人一句,看来他们难分胜负) 不用提示语,而是单句成段,这种构段方式多独特,它也是在告诉我们小外甥是聪明自信地对诗。(板书:段式)

  汉语多神奇,一种段式、一个标点、一处提示语都告诉了我们小

  2.出示文段指导朗读

  他们可不光能帮我们认识小外甥,还能帮助我们通过朗读展现出那个聪明好学、充满自信的小外甥。

  指名一生指导读 自信语气和动作

  你看到小外甥的动作了吗?听到他的声音了吗?

  再找一生(师生3人合作读)(评价鼓励)

  你好像真的回到五六岁了

  想想五六岁的时候怎么说话

  再自信一点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读语句指名两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情景积累运用对诗

  (1)省略号变大让我们也加入,和他们一起对指名对诗 总结:你们能对出这么多呢,真是和小外甥一样聪明!

  (2)小外甥心中有诗,而诗中有月,月中还有情呢!古人喜爱月亮,认为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他们共赏一轮月,却各自抒发着不同的情思。

  当李白回想少时,便写下......

  当苏轼心系故土,便吟出......

  当张继泊船江枫,便诵出......(音乐起)

  (情境图)(随机出示诗句)

  当望见水面升起的明月,小外甥可能会想到......

  当看见水烟笼罩江面为月披上轻纱,我会沉醉地吟诵......

  当看到宁静的湖水中美丽的月影,小外甥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当想起离别多日的故乡,我触景生情地低吟......

  4.总结引读:

  此时此刻,月亮的清辉洒落在我们肩头,美妙的诗句萦绕在我们身边,你有何感受?

  多情的诗句,滋润着我们;

  美丽的月色,亲吻着我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公输》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