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3 08:06:0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日、月”等8个生字,会写“日、田”2个字。

  2. 体会象形字形义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读准字音

  1. 每人发一张写有本课生字的纸条,要求学生在纸上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再把这些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重点带读正音:“日、水、山、石”。

  2. 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书上看到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了解学生起点,教学可以有的`放矢。

  二、探求规律,理解字义

  1. 出示汉字“日、月、水、火”和对应的甲骨文,分小组将生字和对应的甲骨文配对。

  2. 小组反馈,以“日”为例,重点点拨:

  (1)出示图片,理解字义:“日”是指什么?

  (2)对比中了解字形:图片与甲骨文的“日”对照,说说相像之处,可以将图文重叠对比。

  (3)出示“日”变化的系列字体,了解“日”字形的逐步变化。

  3. 做游戏“找朋友”。请分别拿到“山、石、田、禾”4组生字、图片、甲骨文的同学,找到对应的“朋友”。同一组排成一列,读一读生字。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配对的过程中关注字形的相似点,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

  三、学习笔顺,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日、田”,引导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2 个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日”与“田”在整体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看田字格,学一学笔顺,强调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4. 范写,学生练写。反馈点评后,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觉得哪个字写得不满意,可以多写几个。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感受汉字整体形状,促进对汉字结构的把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

  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大力发展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

  (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出两点:

  ①、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

  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㈠、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

  ㈡、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

  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

  ㈢、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海军真棒!”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指出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一、激趣导课:

  大家听说过这样的话吗?“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钱能使鬼磨。”对于以上的说法,你们怎么看?

  师小结:当今社会,钱固然重要,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人情、亲情、友情。由于人们对待金钱的程度不同,所以在金钱面前的表现迥然不同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中为我们展开?人间百态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下文做好情绪铺垫。在这里,交流的不必过深,严格控制时间,教师在小课时最好给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的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板在托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这个环节的设计的同学提供广阔的文流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2、在学生初步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追问:

  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与文本进一步对话,从具体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如:文章第二小节,托德接到钱时,态度马上转变,满脸堆笑,当看到钞票的面值后,呆若木鸡。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抓住点词,重点句细读、品味、揣摩人物的特点。

  在指导有感情得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对话中语气的变化,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这是一个很棒的课本剧素材。

  三、领悟写法:

  (学生再次读课文,感悟作者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2、阅读《百万英镑》

  板书:

  24、金钱的魔力

  老板、拖德、--势利

  教学资料库:

  马克·吐温(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尊基人,马克·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位乡亲律师,家中生活拮据。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呀亚历险记》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是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给范斯顿将军辩护》《游记》等。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

  2.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3.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赵普的资料,了解赵普生平事迹: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师:“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后,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从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身上来对照一下吧!

  2.学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关赵普资料,较多的了解赵普其人其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3.学生展示预习卡积累的字词情况,对文章理解进行质疑。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三、疏通文章。

  1.学生独立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2.老师巡视,借机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明确。

  4.教师组织讨论、归纳,帮助学生积累重点词句。

  四、评价人物,探究写法

  1.教师设疑导学。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的`最精彩?赵普举荐何人?作者没写举荐的原因,没有记叙赵普与太祖的对话,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板书

  内容: 中心 写法

  刻苦读书 勤奋 细节描写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为己任 语言简洁

  五、研究学习

  1.教师出示材料。(投影)

  资料上说:“赵普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课文中,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

  2.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自己的研究发现。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点拨研究的角度、方法。

  六、加深理解,能力迁移。

  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及开放性题目设计。

  3.学生按要求积极参与。

  4.教师组织学生解疑及对设计题作积极评价。

  七、课后学习

  整理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2、找两名同学分别读诗歌中的两个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8、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我们再来试试,

  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 ,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

  13、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学生全笑)

  (应该把“不”改成“都”)

  14、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

  15、学生再读。

  16、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17、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

  学生对比读。

  (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更能突出教师的……辛劳。)

  18、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崇高 伟大 神圣)。

  19、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20、指名读。小组赛读。

  21、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为什么呢?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22、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

  生齐读:老师,您好!

  2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24、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25、生齐读第一段。

  (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尊敬、热爱……)

  26、说得好,谢谢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每当 ……就 说句话吗

  27、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

  28、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二)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1、同学们,刚才我们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就很好地体会文中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1)从“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体会到诗人为什么赞美教师的事业多美好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指导朗读

  出示:“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_

  (2)从“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撒向新苗。”中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也知道了老师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爱我们的

  出示:从春蚕、理想的丝线 、甘露、茁壮的新苗、 “笔尖飞舞”、“笑语盈盈”这几个词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4、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情感?

  (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5、指导朗读第2小节

  四、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课件出示)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给能背诵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动画片配音,这动画片中还配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动听的`音乐呢!

  2、指名背、齐背

  五、指导小练笔。

  1、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学生阅读。同时播放歌曲《老师 你好》(课件出示)

  ( 老师,您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幼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呵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出累累硕果!

  您辛苦了,无畏艰难辛勤工作的老师!

  您辛苦了,无私奉献着青春的老师!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蓝天,

  我就是白云,

  在您宽阔的胸怀畅游。

  您是安全的港湾。

  我就是一直扬帆的小船,

  在您平静的碧波里荡漾。

  您是一首动人的乐曲,

  我就是乐谱上跳动的音符,

  在您充满爱的旋律中跳跃。

  您是火红的太阳,

  我就是土坡刚萌芽的小苗,

  在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老师!

  您多么伟大,多么慈祥,

  您用自己的一生,

  培育了多少国家栋梁!

  2、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六、小结。

  是啊,不是白银胜似白银,不是黄金胜似黄金的就是老师那颗高贵的心,既如慈母又似严父的老师永远是每一位学生最爱戴的人,让我们再一次衷心问候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课件出示)(师生齐声祝愿)

  板书设计

  老师,您好!

  崇高 教师的事业

  美好 工作的辛苦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燕子的可爱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