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8个新词的意思,能写出"埋伏""顺从"的近义词。
2.能给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用"思念"、"津津有味"造句。
3.初步会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感受边防战士精心喂养、护理受伤小猴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边防战士精心喂养、护理受伤小猴子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会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第一段,理解"深山密林、不翼而飞"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1)出示课题:17密林怪客
什么是"密林"?(结合理解"深山密林、边防")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通过讨沦,归纳:①怪客是谁?②怪客是怎样被发现的?③怪客干了什么怪事?这件事的结果怎样?
2.带着以上问题,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3.自学课文。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生字要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识记字形。划出生字所在的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完成课堂作业1。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4.检查自学。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潜、侦、缩、蹿、梭),记住字形,重点指导(缩、津、窜、逮)。
(1)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3)比一比,口头组词:
炊()蹿()帽()驻()潜()
吹()窜()冒()住()替()
(4)质疑问难。(通过讨论筛选出重点研讨的问题)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课后问题4的提示,给课文分段(交流反馈)。
6.学习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怪事发生在哪里?怪事怪在哪里?
(2)讨论、交流。
①怪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密林深处的边防军驻地)
②怪事怪在哪里?(板书:接连几天、都、奇怪、不翼而飞。)
理解"不翼而飞"
A查字典理解"翼"的意思。
B什么是"不翼而飞"?课文中是指什么?
③谁能读出奇怪的语气来?(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小结:这一段主要讲边防军驻地出现怪事。(板书:出现怪事)
7.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通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第2—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左顾右盼、一拥而上、津津有味、一跃而起"等词语的竟思。
2.感受边防战土爱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潜伏、侦察、静悄悄、启明星、紧缩、左顾右盼、一拥而上、
津津有味、一跃而起、眼疾手快、温顺
(1)这件怪事到底是谁干的呢?这引起了边防战士的注意。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好吗?
1.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6自然段)。
(1)默读第二段,按照"潜伏侦察、发现怪客、围捕怪客"找到相应的自然段。
(2)研读"潜伏侦察"。
①轻声读写战士们潜伏侦察的部分,划出说明战士们潜伏侦察非常艰苦的词句。
②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环境恶劣,侦察的艰苦。
板书重点词语(戴防蚊帽、耐心等)。
③朗读指导。
(3)研读"发现怪客"。
①齐读第4自然段,抓住词语"紧缩",读好最后一句话,读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②默读第5自然段,圈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
③讨论。
板书重点词语。(睁、左顾右盼、跳、一拥而上、掀开、抓着、抢着)·联系上下理解"一拥而上、津津有味",动作理解"左顾右盼"。
引导学生了解竹架上的饭不见的原因。
(4)研读"围捕怪客"。
①指名读,哪句话表现战士勇猛的样子?理解"一跃而起"。哪句话表现猴子机灵的样子?理解"穿梭"。
②感情朗读。
(5)朗读课文第二段,师生共同小结:这一段主要讲边防战士经过潜伏侦察,终于发现了怪客。板书:发现怪客。
3.学习第三段(第7—8自然段)。
(1)其他猴子跑了,可有一只小猴子却被战士逮住了。出示句子:"班长眼疾手快,一把把小猴子逮住了。"联系上下文说说"眼疾手快"的意思。
(2)默读第三段,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3)划出说明战士们精心喂养、护理小怪客的词句。
(4)读读议议,体会战士们对小猴子的爱护之情。
(5)除了喂养、护理小猴子,战土们对小猴于的爱护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出示句子:战土们理解小猴子的心情,把它送回了竹林。
"小猴子的心情"是指什么?战士们把小猴子送回竹林说明了什么?
(6)齐读第三段,小结:战士们精心喂养小怪客,并把它送回竹林。板书:喂养怪客。
4.学习第四段(第9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当被送回竹林的猴子带着一大群猴子再次来"做客"时,战士们的心情怎样?从哪句话中看出来?
(2)出示句子:看到这情景,战土们乐得脸上像盛开的山茶花。
①"这情景"是指什么?
②把什么比作了山茶花?说明了什么?
(3)齐读第四段,小结,板书:引来怪客。
5.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我们要向边防军叔叔学习什么?
6.作业:完成课堂作业3、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用"思念""津津有味"造句。
2.能根据提纲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让人看到隐藏起来。(潜伏)
(2)为了弄清情况而活动。(侦察)
(3)很快地跳跃起来。(一跃而起)
(4)形容很有味道、很有趣味。(津津有味)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出现怪事——发现怪客——喂养怪客——引来怪客。
3.指导复述。
(1)引导学生理清复述要点。
出现怪事:地点怪事
发现怪客:侦察怪客出现
喂养怪客:喂养护理
引来怪客:感谢
还可以让学生在本子上根据上面的思路,分别摘录重点词句,帮助复述。
(2)自由准备(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指名复述,评议(重点:过程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同桌互相说。
4.指导造句。
(1)用"思念"造句。
①出示原句:小猴子是在想念妈妈、思念伙伴。
谁思念谁?为什么思念?思念的对象可以是值得敬仰而离别了的人,也可以是值得怀念而离别了的地方。
②指名说,完成书面作业。
(2)用"津津有味"造句。
用同上方法指导,注意从"津津有味"的两种含义上去开拓学生的思路。(吃东西很有味道、很有趣味。)完成课堂作业。
5.补充句子。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说说补充部分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
6.作业。
(1)听写生字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2。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从老黄的身上感受动物是有感情的,从全家人对老黄的态度和做法上体会人是如何关爱生命的。
2、抓住第八和第十一自然段的情景描写,联系当时的情景,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3、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讲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近老黄,看看他和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2人小组,检查课文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交流词语的理解。
如:咀嚼、埋葬、暮年、早茶、爽健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4、读课文,想一想老黄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回读课文中的重点描写,高手到老黄对生活的留恋,体会全家人对生活的关心。
5、再读课文,感受情景描写对感情的烘托。
三、学习生字词。
1、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2、重点指导:毯
3、扩词练习。
梳理、修饰、地毯、暮年、安适、环境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黄及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生命间的平等和谐。
1、出示: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
要求: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
2、4人小组交流,诵读,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老黄对生命的留恋,让我们感受到生灵有情,生命美丽。
它悠悠的脚步、沉重的'目光。
准时饮水的足迹记录着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习惯。
它生命垂危时会到田边的步履,留下了它对以往工作和生活留恋的情感。
孩子们和她嬉戏时。他和其的目光涌动着对衰老的无奈。
听到牧童的喊声,站在草场上,润泽的眼睛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
回光返照时,回到曾经工作、休息过的地方,它静静的看着,带走了无限的眷恋。
(2)全家人多老黄的关照,让我们感受到尊重生命的浓情。
父亲心爱这个老伙计,说它一生辛苦,再不能拿什么工作麻烦它了,就让他安适的、自由的过它的暮年。
孩子们和老黄嬉闹时,那“环绕、抚摩、梳、抱、喂、打扮“的行动透着对老黄的喜欢和亲近。
老黄生病了,我们替它披上一条毯子,弄东西给它吃,拿水给它,请兽医来。老黄已经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愿失去它。
老黄死了,我们依据它的心愿,将它埋葬在工作并且休息过的田边。每逢花季,便开出一些美丽的花,那美丽的花给人深深的启迪。
(3)指导朗读文中两处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热爱生命的情感。
春光很好。桃树上开着花朵。前一天晚上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天空没有一片云。阳光爬上山头,有着说不出的美丽。
(无限春光渲染了生命的美丽,暗示了生机。)
它到了河边,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的不回这儿来,却走到近旁的田边。那时微风拂着正在成长的小麦,麦浪下面藏着无数的斑鸠,上面呢,有千百只小蝴蝶结对飞舞。老黄站在田边,静静的看着,好像面对一个熟人。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这田间一盛一衰的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世界有众多的生命演绎的美丽。)
4、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壮美。
三、拓展延伸
讲讲你身边的人与动物的感人的故事。
四、全文
关注生命,这世界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读写。
板书设计:
称呼老伙老头子老人
老黄人情味谈论暮年早茶散步
交往戴花抚摩
做法生病中照料死后埋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7个生字,认读8个字。口头填空,练习把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练习读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中央广播电视塔的样子,了解它的一些功能,产生对北京建筑成就的自豪感。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理解“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知道电视塔是做什么用的。
教学难点:
理解“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的意思。
板书设计: 京(北京)(南京)
视 (电视)(视力)
电 (电话)(电灯)
北 台 广 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塔”,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塔”。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背诵一遍课文。
想:这神奇的塔是什么塔?
2、你么去过吗?请去过的学生讲一讲。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实告诉你们,我国有三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
4、你们想看看吗?那老师当导游带大家一起去看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把不认识的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相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3、抽读带拼音的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同桌同学互相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5、分段读课文。听一听读音是否正确。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高。
2、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3、指名读一读。
4、老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读。你们听出什么了?
5、学生模仿读。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师:塔这么高,蓝天、太阳看见了想说些什么呢?自己出声读一读2、3自然段。
2、同桌同学分角色读2、3段,体会他们说话的意思。
3、分角色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问:你们见过宫灯吗?什么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板书:美。 4、你能不能把塔高、美读出来?同桌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我和妈妈又是怎样看待这个塔的呢?
2、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他们说的话。
3、指名分角色读。
(1)思考:我说这塔是有趣的塔,为什么有趣?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神奇?
(3)“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指导学生读出神奇的感觉。
(四)自己读第六自然段,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课堂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熟读课文并且会背诵。
板书设计: 18神奇的塔
高 美 神奇
广播电视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神奇的塔”,谁能背一背,指名背一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你们喜欢吗?
二、学习生字。
1、复习:“木字旁”“示字旁”“见”“几”。
2、出示生字。
(1)自己读读本课生字,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一比谁读得音最准。
(3)抽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
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学习过程,每组讲一个字,讲得不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练习组词。
三、指导书写。
1、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按笔顺描一描。
2、说一说在书写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不太好写?
3、教师指导书写:“京”“视”“电”。
(1)逐字观察每个字有什么特点?(从字的结构上)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独立书写这3个字,每字一遍。同桌同学互查。
4、其他几个生字由于笔画少,让学生独立写一遍。学生有问题举手,教师个别辅导。
5、展示评议,比一比书中的描红和生字谁写得最好,奖励一颗星。
四、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每个2个。
2、抄写词语:有力 有电 不问 我们
什么 北京 上台 广大
3、读句子。(课后练习3)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书写本课生字,每字两个。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谁能来说说你见到的石榴?(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点击光盘,欣赏视频)
二、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咸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听一听,他是怎么描写石榴的?(点击光盘,欣赏课文朗读)
3.同学们一定也想学一学,看看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好,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自读两遍课文。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抽出长出开出
枝条叶子石榴花
露出剥开红白相间
嫩绿绿黄色
火红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组织学生用“小弹簧”的游戏来读词。
4.观察词语,发现秘密
老师这样排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看第一组,你看出什么了吗?(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根据这六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第二组词呢?(多音字)眼睛真亮,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点击光盘,玩游戏“练武厅”,以巩固多音字)
第三组词呢?(表示颜色)那老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在一排?(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东西)对了,这样一理,文章描写了什么你就会清清楚楚了。请你带着对文章最初的了解再去读一读课文。
5.检查朗读
三、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1.让我们一起翻开电脑老师送给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光盘,看电子字典)
教师要相机进行“抽”、“扒”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的笔顺,练读“佛”的句子进行积累。
2.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电脑老师这儿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光盘,看字形指导)
3.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3.石榴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石榴》一课,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自备本,听好电脑老师报的词语,开始默写。(出示电脑光盘,进行听写)
2.开始校对。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换词训练:驰名中外声名远扬闻名中外
3.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园驰名中外,令作者感到骄傲,这也是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词语)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给你的词语。
(春夏季节,石榴树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开出了石榴花。)
2.这一节描写了石榴花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思考。
(花的颜色、花的形态)
3.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我们在《小露珠》一课,已经见识过这个关联词语了。不过,它用的是越来越……,越来越……,这里变了,用的是越开越……,越开越……,原来第一个词也是可以变换的。你能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3-26
小学语文教案03-2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11-1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0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