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辨认3组多音字,在不同的词句中选择其正确读音。
3、朗读短语,逐步形成积累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海的美丽。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我会认
1、把带有四种偏旁的字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做分组游戏。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
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
(相机在四行字的前面板书四个偏旁)
还发现了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提手旁与手有关,如“摇”要用用来摇……)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宇的意思有关。
4、用这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呢?
(多种形式读“我会认”中的生字)
5、你还认识有这四个偏旁的字吗?
(小组互相讨论,进行汇报)
三、我会读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1、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2、指名读: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3、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交流、巩固学过的多音字)
四、生活识字
老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学生熟悉的街道和校园。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土”。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文中插图——农家小院。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瓜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描述画面。
二、教学字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想知道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吗?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教学生词。
2、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师:离开课件,只借助拼音,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带拼音词卡: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先请会读的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然后小组齐读、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苹”、“杏”、“黄”3个后鼻音。
3、去掉拼音,试读
师: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纠正字音。
5、小组互动,卡片识字。
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你指我读”和“你读我找”的游戏。
(1)男女生对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快又准。
(2)小组接力赛读。比一比,哪组读的畅通无阻,并评选优胜小队。
6、交流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三、朗读、体会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学生自由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朗读儿歌。
(1)师: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他根据农家小院这幅画编写了一首儿歌,非常好听,想听听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2)教师范读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儿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
(3)指名朗读。
(4)配动作朗读。
(5)拍手朗读。
自己拍手,全班齐读;和同桌对拍,两人一起读。
3、师: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答。(有4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4、师:在课文中还藏着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生答。师板书:大——小;多——少。
5、巩固反义词。
(1)师生合作表演。
大小多少男女老少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如,师说:大,生对:小……
(2)反义词填空。
孔融把()梨让给大人,把()梨留给自己。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书上田字格梨的“牛”“羊”两个字,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相同?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描摹。
3、范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记住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练写。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
5、展示。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展示其作品。
五、游戏、巩固
1、找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水果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回答。
2、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动物或水果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小黑板出示反义词歌。
学生拍手齐读:“反义词有许多,我们来唱对字歌,大对小,多对少,远对近,来对去,高对矮,胖对瘦,笑对哭,白对黑,晚对早,有对无。”
2、师:同学们,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你会比较下面动物和植物的大小吗?
二、理解韵文,认识量词
1、指名朗读韵文,认识量词
2、比一比,认识量词
(1)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师: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和多少。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引导学生熟能成诵。
(2)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师:大家认真观察,比一比,谁多?谁少?这是几只鸭子?几只鸟?这么多鸭子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
师: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例: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蜜蜂,一群小朋友……
师:一般的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一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都可以一群一群的数。
出示第二句话:“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学生反复朗读。
(3)尝试比大小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苹果和枣图,你能仿照第一句话,说说苹果和枣的大小吗?
出示第3句话。开火车吟诵。
讨论“颗”与“棵”的区别
①出示实物:一颗珍珠,一颗豆粒,一颗纽扣,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数量。
师小结: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棵”。
②填空:一颗( )例:一颗心,一颗星……
当有学生说出“一颗树”师,小组立即讨论,看是不是用这个“棵”字,为什么。师指导,树的形状是颗粒状的吗?不是,就应该用“棵”字了。
③填空:一棵( )例:一棵草,一棵苗……
(4)尝试比多少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杏子和桃子图,你能仿照第二句话,说说杏子和桃子的多少吗?
出示第四句话,小组赛读。
师:数杏子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的数?
例: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师小结:“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的叠放在一起。如:一堆沙子。
(5)比较“堆”、“群”的不同
师:如果把上面的“堆”字换成“群”字,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
(6)活用量词
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群小鸟,一只小鸟;一个杏子,一堆杏子……
(7)拓展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说一说”,给物品用上合适的量词。
三、拓展运用,编创儿歌
1、熟读韵文,指名读,小组选代表赛读,评选“朗读大王。”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同桌拍手背诵。
3、编创儿歌
根据生活所见,任意编创一句话。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汉字,进行扩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读一读,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积累词语。
3.读一读,读中感情,能正确地使用动词。
4.能用学过的字组词,并会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5.读读背背,体会伟大的人类一切的母性美,教育孩子们保护动物,爱护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6.读儿歌,从中初步认识络,了解络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上求知的兴趣。
7.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词,并积累词语。
2.准确地运用动词,有仅会用字组词,还会用词语造句。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汉字,进行扩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读一读,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积累词语。
3.读中感悟,能正确地使用动词。
4.能用学过的字组词,并会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词,并积累词语。
2.准确地运用动词,有仅会用字组词,还会用词语造句。
教具准备
相关的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
小朋友们,你们想语文爷爷了吗?昨天晚上他打电话告诉我,他回来了,今天还要带着礼物来看小朋友呢!可是刚才他打电话来说,这会儿外面堵车,他得迟点到。正好,老师帮你们检查一下,这段时间咱们来学习知识,待会儿语文爷爷来了准给你们打一百分。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7)
1.出示题目。指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做答。
3.集体反馈。
4.巩固练习。
木:_________________氵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认识我吗(8)
1.教师出示果园图。
2.小朋友们,秋天里,农民伯伯可忙坏了,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们摘水果吗?
3.学生学生说说自己都摘了什么水果,然后读一读上边的字,还要会教其它的小朋友。
4.教师拿着学生摘下来的水果,引导学生读词语。
5.试着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四、读一读,涂一涂(8)
1.自由认读。
2.检查反馈认读的情况。
3.仔细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4.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做一做这些动作。
5.上面的这些事哪些是你做过的?涂上颜色。
五、照样子组成词语写下来(6)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这些词语的特点。
2.学生完成练习。
3.集体反馈。
六、照样子,说一说(6)
1.出示例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间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
七、欢迎语文爷爷的到来,播放动画片给小朋友们看(5)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老师来问你们几个问题好吗?
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
师:家长多么爱你们,真幸福。
师: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缄默一会儿)举手的同学,俺非常羡慕你们的家长,他们有这么懂事、可爱、孝顺的小朋友。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刚才的情景是俺们模拟的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可贵的缄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缄默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缄默?
生: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
师: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是老师告诉你答案还是自身解决?
生:自身解决。
师:用什么方式?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师:课前你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遍读,遍遍都有新收获。”下面俺们就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课文,读完后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师:谁来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讲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感受到家长对自身的爱,接着讲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为不懂得回报家长的爱而羞愧,最后讲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以行动回报家长的爱。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师:(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
生:当老师问“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
师:从书中找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小声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A: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谁能读得更好?
师:你读得这么好,说说你注意到了句中的哪些词?
生:俺注意到了“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师:这些词能体现什么?
生:这些词说明小朋友们非常兴奋、骄傲。
师:俺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前排的小朋友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家长祝福……”
师:你过生日时,家长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
生:生日蛋糕。
生:俺喜欢的玩具。
生:俺爱看书,俺想要什么书家长就给俺买。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和他们一样。
师:你能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吗?老师来配合你读这一局部,好吗?看老师的手势,一抬起你们就接读,别忘了刚才说的要读出你的高兴劲。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的请举手!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俺的情绪迅速地污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俺一中国起数来,(起手势,生接读)15、16、17……家长祝福……
师:刚才俺们配合得不是很默契,再来一遍好不好?
师:多么幸福啊,从小朋友们的表示可以看出,家长的爱,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板书:感受 家长的爱)
师:小朋友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小朋友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身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2)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生:他们缄默了,第一幅图上小朋友们的高兴劲没有了。
生: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别处看。
师:他们为什么缄默了?
生:他们不知道家长的生日,所以不好意思了。
生:家长那么爱他们,他们却从不知道家长的生日而感到羞愧。
师:找出写小朋友们缄默的句子读一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A:“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师:哪些词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生:“恬静、依然恬静、沉静”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谁再来交流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教室里寂然无声……俺和小朋友们一起缄默着……”
师: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教师导)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自身试试吧。
师:谁想来读?
师:谁来给他评一下?
生:他读得声音太大了,应该轻一点,才干感觉到教室里的寂静。
师:请你再来读读,好吗?
师:谁还想来交流一下?
生C:“他们感到了俺的期待……所有人都缄默不语”。
师:他们继续缄默,连追逐俺的目光都躲开了,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此时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思看老师。
师:你能体会到他们此时的感受吗?好,俺们齐读这一段。
师:俺们把刚才找的句子再读一下,注意边读边体会教室里的缄默以及小朋友们的内心。
师:就这样“缄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生:因为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师:在缄默的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生:爸爸妈妈那么关心俺们,俺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师:在缄默中,小朋友们懂得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懂得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师:是啊,在缄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家长对自身的爱了。(板书:回报)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缄默中懂得要回报家长的爱,所以这种缄默是可贵的。课一开始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缄默是可贵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师:那么小朋友们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长的爱的呢?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懂得回报家长的爱了,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家长的爱。读到这里,俺想知道你能感受到家长对你的爱吗?举个事例说说。
(生畅谈家长是怎样爱自身的,还有的同学谈到动情处流下了眼泪。)
师:你回报家长的爱了吗?以后准备怎么做?
生: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果,让家长高兴。
师:俺想你的家长一定会为你而感动,俺也相信你说到的也一定能做到。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师总结:通过读书学习、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俺知道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生:俺从这篇课文中积累到很多好词。
生:俺以后不但要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长。
师:这就是蕴藏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师:课后俺们搞一次实践活动,(课件出示)找生读。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家长爱自身的小朋友,小朋友也应该爱自身的家长。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身的行动去回报家长,那样,你会发现自身更快乐!
师:课后老师优秀几篇感人的文章给大家读。(课件出示)
五、作业
师:下面俺们去逛逛作业超市,选择自身喜欢的完成。(课件出示)
【板书】
17 可贵的缄默
感受
家长的爱
回报
【教学反思】
《可贵的缄默》一文主要讲的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小朋友们懂得了怎样向家长回报自身的爱的事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这件小事,告诉小朋友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
现在的小朋友觉得家长对他好,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日常生活中从不注意去留心、去感受家长的爱,更无从谈起去回报家长的爱了。俺的小朋友和俺教的同学同龄,俺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儿。整堂课都是在读文与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小朋友前后不同反应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同学主动理解了缄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到的家长的爱以及如何回报家长的爱的,同学的反应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张君桓,这个平日里活泼、乐观的男小朋友,谈到自身的家长在深夜里陪伴着他在医院里打吊瓶这件事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俺听到小朋友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泪水几次溢满俺的眼睛,俺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小朋友小不懂事,谁说小朋友小不懂感情,谁说小朋友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动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俺对小朋友们都是“可贵”的。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