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2、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3、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①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②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词语组块,读准“猴儿、对峙”等词语,借助图片理解“房檩”等词语。
2、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3、读通、读懂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欣赏百泉村的独特美。
4、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本文的独特写法。
教学重点:
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理清文路
1、齐读课题。
2、解(四章)。板书:山泉村家
二、整体感知,触摸文意
1、初读课文。
①(课件)百泉村的山、泉、村、家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捕捉你所需要的信息。
②学生读书、思考。
2、学习词句。
(课件)第一组:山影儿花瓣儿一色儿几声儿拐棒儿桶底儿猴儿
①开火车读。
②齐读。
(课件)第二组:山高谷狭对峙屏障山涧衣襟流淌灿然
①小老师带读。
(课件)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①指名读。
②出示相关图片理解房檩、窗棂、门楣。
3、分别交流山、泉、村、家给人的印象。
三、多种策略,体悟文情
1、引文情。
①板书:爱。
②四小组分别读四句话。
(课件)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山中的泉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小小山村的。
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
2、详品“爱山”。
①(课件)到底是怎样的山让作者如此热爱?请关注第一章,找找句子,读读句子,说说理由。
②学生自由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④(课件)配乐朗读。
你爱我们这里的山吗?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
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
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
东山像两座驼峰,
西山像雄鹰展翅。
这儿,山高谷狭,
阳光和月光,
常把山影儿描画在对峙的山峰上。
走在这峡谷道上,
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
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
这儿的每一座山,
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3、次略品“爱泉”。
①默读第二章,找找作者爱泉的原因。
②学生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4、次详品“爱村”。
①圈找贴切动词。
②交流。
③(课件)
选词填空。
别铺垒盖贴砌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路面是用石头()的,房屋是用石头()的,围墙是用石头()的,猪窝、鸡舍也是用石头()的。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像一颗珍珠,()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家家户户像()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
A指名填空说理由。
B背诵积累。
5、略品“爱家”。
①直接抓住这里的家的特点说说爱家的理由。
②交流。
6、回顾板书,用红粉笔画爱心。
四、发现写法,熏陶渗透
1、浏览课文,找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2、交流。
五、课外拓展,缘分延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园地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