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31 08:23:4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经典9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本课生字词的和关于松鼠的影片。

  2.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3.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

  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

  ↘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读完课文,看了影片后,你一定更加了解和喜爱松鼠了,那么,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做点什么呢?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写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些写法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很自然的出结论:这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3.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布封的书,了解更多的动物朋友。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过程与方法: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黑板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2、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加偏旁、换偏旁、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实。

  2、我会做:

  用落叶做贺卡。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 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

  1 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 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

  一 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 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 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 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 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在网络教室完成)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 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 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 教师过渡语: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

  六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

  七 细读课文,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八 课后作业:

  1 记录自己参与采访活动的经过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2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写下自己的体验。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懂得热爱、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

  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 (师指,生读课题)

  2、师问:什么样的鲤鱼溪?为什么说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呢?你看到的鲤鱼溪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多)(板书) 哪个词更能体现出数量多呢?(六、七千)

  2、在一条长一公里的小溪中,宽仅有两三米的小溪中,竟然游着六、七千条鲤鱼,多不多啊?(多)学生读。

  3、你在这句话中,还能体会到什么?(颜色多)

  4、这么多颜色,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鲤鱼溪呢?用一个词概括(板书:积累词语) 六七千条………。。这么多的鲤鱼,你有什么感受啊(美),读一读。

  5、这条小溪这么与众不同,在这条清澈的小溪中,生活着六七千条鲤鱼,在阳光照耀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这种景象是多么的`奇妙啊!(课件:鲤鱼溪图片)请你试着把这种美,这种奇妙读出来。

  6、学生自读,指名读。

  过渡:这条溪还有更奇妙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后回答:这条鲤鱼溪有什么奇妙之处?(课件:第二自然段内容)

  2、还有不怕人的鲤鱼呢,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鲤鱼不怕人呢,请你快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随机处理“成群结队,游来游去,咬住,叼走、顽皮”等词语,(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在村民的面前,鲤鱼就象什么一样啊?(顽皮的小孩子)小鲤鱼在跟村民做什么呢?你在生活中喜欢跟谁开玩笑呢?说明鲤鱼跟村民就象亲人,朋友一样。他们从祖先一起生活,共同生活了7百年了。他们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景象呢,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好)师读,学生表演。

  5、 在村民面前表现的就象小孩子一样的鲤鱼还有什么不怕人的地方呢?找一找,读一读。(游客)

  6、理解:驯顺。(板书 词语积累)如果你是小鲤鱼的话,当游客抚摸你时,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7、你想的真好,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在鲤鱼溪里面的小鲤鱼有时候被人抱起,它都不会逃走。多么可爱的鲤鱼啊?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8、小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都说明小鲤鱼(不怕人)这些都是围绕着二自然段中的那句话写的啊?(溪中的鲤鱼不怕人)(课件:二段,重点句划线)我们就把这句话叫做这个自然段的重点句,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9、生活中竟然真有不怕人的鲤鱼,老师真喜欢它们,你们呢?(喜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好吗?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鲤鱼在村民面前的表现,女生读鲤鱼在游人面前的表现。

  过渡: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不怕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学生自读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这个那句话写的?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2、请你读一读后面的句子,看一看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3、随机处理:公约、鱼坟等词语

  4、为什么村民对鲤鱼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因为——,所以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5、人和鱼之间拥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多么奇妙啊,请你来读一读。

  6、这篇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能说说在福建省周宁县的鲤鱼溪为什么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了吗?(课件:因为——,所以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

  三、拓展升华

  (一) 学完着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村民,游客,小鲤鱼说些什么呢?教师追问你喜欢这里的鲤鱼吗?

  (二)总结

  世世代代生活在鲤鱼溪的村民他们勤劳善良,他们就象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着小鲤鱼,我们就应该象他们一样把动物也当成亲人、朋友,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奇妙的世界,奇妙的鲤鱼溪。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远望洞庭八百里,诗人眼前定是无遮无拦,兴许还是登高而望,才能“遥望山水”,尽收眼底,也才会生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思妙想。这与其说是真实的山水之景,不如说是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的写照,诗中诉说着怎样的心情?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拓展作业

  背一背《望洞庭》

  画一画洞庭湖的美景

  读一读关于洞庭湖的文章

  赏一赏刘禹锡的诗作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懂例文《铅笔刨刀》,知道这篇例文写了有关铅笔刨刀哪几方面的内容。初步感知状物文章的写法。

  2、能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对照例文,懂得写一种文具的要领。

  3、按习作的要求观察自己的铅笔刨刀或其他文具,弄清它是什么做的,形状怎样,上面有什么图案,它有什么用途,先说再写。

  二、教学重点

  按习作要求观察自己的铅笔刨刀或其他文具,弄清它是什么做的`,形状怎样,上面有什么图案,它有什么用途,先说在写。

  教学难点:懂得写文具的要领:按顺序写,写的生动逼真。

  三、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小黑板、各种文具

  四、教学过程

  (一)练习说话,激发兴趣

  1、说话,提要求

  出示说话句式:我的真棒,因为它。

  2、学生自由练习

  3、集体交流(选择四、五名学生,夸不同类型的文具)

  4、小结过渡

  老师真想不到同学们的文具那么美,用途那么广,真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呀!这样吧,我们来把它写成文章再比。怎么写呢?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1)讨论确定观察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有顺序,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铅笔刨刀?

  (整体部分、上下、外里等)

  (2)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铅笔刨刀

  先从它的质地、形状两方面观察。

  (3)口头交流

  (4)再观察它主要部分的颜色,有什么用途。

  (5)口头交流

  (6)小结过渡

  2、导读例文,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1)轻读例文,想想:作者观察描写了铅笔刨刀的哪些方面?

  (2)读后交流。(提示:质地、形状、颜色、用途)

  (3)继续读文,说说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4)交流

  3、小结文具的一般写法:

  写文具,一般要先有顺序地仔细观察,再抓住文具质地、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当然,观察还可以从局部到整体,这都要根据文具的特点。

  (三)运用写法,集体口述。

  1、出示轿车文具盒。

  2、交流观察方法并观察描述。

  (1)你想先介绍文具盒的哪些方面?(质地、形状、颜色、图案)

  (2)练习口头表述并交流(先一一分述,再把三方面连起来说,注意引导表述方式变化。)

  (3)指导描述内部特征及用途。(先分后总)

  (4)指名口述。(一、二名,并简单评价)

  (四)个人说写,运用写法。

  1、话题要求。

  2、各自按顺序,抓特点练说。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详议(两三名)

  5、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具,说自己的特点。

  6、学生各自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写一种文具

  按顺序仔细观察抓特点描写逼真

  整体质地

  形状

  颜色(图案)

  部分用途

语文教案 篇8

  单元要点分析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家庭生活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的许多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阅读这个单元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同学们会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

  一般说来,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这样才能达到把握全文的目的。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也是如此。不过可以把认读文字、语句作为重点。要求注意辨字形、正字音、释词义。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比较复杂的长句的意思。养成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的好习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勾画和积累关键性语句。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预习提示、书下注释中的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教师和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的写法。

  3、学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1、 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 提高朗读能力。

  3、 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三、德育渗透点: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写景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教学时,主要通过朗读,从图画中看故事,体会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它们之间的情意。《散步》是一篇散文,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金黄的大斗笠)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加强朗读训练。

  2、 学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写法。

  3、 体会姐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预习:默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弄懂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揽 涟漪 分歧 悠闲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柔和:本课指温和而不强烈。

  ② 看管:本课指照管。

  ③ 翘:一头儿向上仰起。教师备注

  ④ 偶尔:本课指间或、有时候。

  ⑤ 雨帘:雨点密密麻麻,景象像帘子遮住一样。

  ⑥ 生气:本课指生命力,活力。

  ⑦ 分歧:(思想、意识)不一致、有差别。

  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二、解题

  这篇写景散文,描绘了一幅充满欢乐、纯真的风雨童趣图。文题中“金黄”一词不仅说明大斗笠是这幅风雨童趣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暗示了姐弟俩金子般纯真的童心。金黄的大斗笠就像临时搭成的避雨的小房子,遮住了姐姐、弟弟和一只可爱的小山羊。文题中的一个“大”字充满了无限的童趣。另外,文题也是这幅风雨图中所点染的故事的线索。根据这一线索作者描述了姐姐冒雨给在山坡放羊的弟弟送斗笠和姐弟俩在斗笠下避雨的欢乐情景,表现了少年生活的快乐和姐弟间纯真的情谊。

  三、正课

  (一)1、学生朗读。在朗读中继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

  (二)课文分析:

  1、 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如此分段的根据。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美丽的图画。

  第一部份:雨前(开头——“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教师备注

  蓝天——溜来一团乌云

  雨前: 庄稼——卷来道道浪头 春山放羊图

  男孩——挥着树枝,看管着小羊

  第二部分:雨中(从“风来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雨图,这幅风雨图贮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这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是由几幅图画构成的呢?(三幅图画)

  庄稼叶子——翻过背 小山羊——毛弄乱

  第一幅图 小男孩——汗珠被吹干 乌云——挤下了雨 风小雨稀

  风小雨稀 雨——又粗又亮的线线,能数得清

  风——抱住、用力、摇得叶子哗哗响

  第二幅图 雨——向小男孩跑来 风疾雨急

  风疾雨急 小男孩——很急,光着脚丫跑得噼哩啪啦

  雨中: 姐姐——带着斗笠 雨——洗洗斗笠

  风——想掀开斗笠

  风雨交加: 第三幅图 斗笠下——姐弟避雨

  风雨交加 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

  温馨春意 露出一条滚圆的胳膊 形美 姐姐聪慧

  姐弟亲情 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

  遮着小山羊的咩咩声 声美 弟弟天真

  遮着姐第的嬉嬉笑声

  第三部分:从“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到结束。

  斗笠——向蘑菇——那么美

  雨后: 阳光——照着它 天晴美景图

  雨水——润着它 教师备注

  达 标 测 试

  一、选词填空:

  1、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 (跑、走、溜、逃)来一团乌云。

  2、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 刮、卷、吹、冲)来的一道道浪头。

  3、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的 (啃、吃、嚼)着青草。

  4、那边,露出一条 (摸、拉、抱、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二、填空:

  1、 第一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2、 第二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3、 第三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4、 斗笠像个

  小 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可当散文诗看,但作者没有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甸染了故事。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以描写,写出了聪慧的姐姐识风雨、爱弟弟,调皮的弟弟特天真、爱姐姐,表现了少年活泼欢快的生活情趣。

  补 充 练 习一、 课内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二、 课外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课后教学总结

语文教案 篇9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 :

  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作者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作者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得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讽刺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似乎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满足,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绝对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讽刺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联系。从表面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平了。而这一不公平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作者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满足于现状,做池塘中自得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实际上成了自我讽刺,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虚幻之梦。而作者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枯涸而死固然委屈了大鱼,放入池中难道就“得其所”了吗?然则这篇文章的讽刺内容实包括讽世和自嘲两个方面,因为作者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时的生活面和政治环境还是处于“忧隘”与“穷独”之中,同那枯涸在池边的大鱼实际上是相去无几的。作者所谓“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内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笔触作为自我嘲讽的手段,则是欧阳修这篇杂文的创新独到之处,必须表而出之。

  三,小结

  这篇文章的讽刺内容实包括讽世和自嘲两个方面,因为作者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时的生活面和政治环境还是处于“忧隘”与“穷独”之中,同那枯涸在池边的大鱼实际上是相去无几的。作者所谓“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内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笔触作为自我嘲讽的手段,则是欧阳修这篇杂文的创新独到之处,必须表而出之。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