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用品性引领品性,用人格感染人格
一个正直、善良、有慈爱之心的人,总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而一个尊重学生,平等爱护学生的老师更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试想,一个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和只关注家里有钱有权的学生,他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吗?更何况,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任务外,还要培养学生优秀人文情怀。一个老师,如果本身就有一种谦虚谨慎、勤学上进的优良教学作风;有一颗宽容善良、善解人意的同情心;有一种驱恶扬善的正义之气;那么他的一举一动肯定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用激情点燃语文课堂,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如果语言教师自身都古板、僵化,缺乏对生活和教育的激情,你又怎么能不断进步,你的课堂又怎么能鲜活生动呢?学生又怎么能从你的教学中获得灵感呢?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意识训练自己对语文教育无比热爱的美好激情。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把语文教学当成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看待;二要把你的学生当成延续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当成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只有这样,你才能倾注自己生命所有去关注它,热爱它,你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去丰富它,完善它,也只有这样,你才会认真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它在你的心田激起火花,让它与你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以一种感人的`、可爱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你才会去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这一切的付出,你都会从中收获到一种生命意义得以充实的无限乐趣,而不会是一种负担。所以,改变心态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至关重要。
三、修炼自己,学会等待,静等花开,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注重知识的自我更新,肯定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更谈不上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教师就是一个教育者、实践者、研究者,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从而带领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者。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先行者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李镇西、王崧舟、薛法根、张祖庆、管建刚、常丽华、李虹霞,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独具风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诗意语文”、“组块教学”、“创意语文”、“作文训练系统”、“美文
诵读”,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教学成果,更多的是教育理念和理论的冲击,持之以恒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种观念的引领,一种思路的升华,一种创意的快感,一种由心而生的做语文教师的幸福感!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语文教师,但是语文信念的种子和灯塔已经明确地告诉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怎样走才能在这条语文教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
四、不断反思,不断追问,只要开始永远不算晚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很有个性的再创造过程,无论你的见解多么新颖,你的教法多么独特,也难免受到自我思维的约束和限制,而如果我们能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对自己的教学又可以增添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想到了孔子的一句话:“不耻下问”,不论是学历不及你高还是经验不及你丰富的老师,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到很多自己没有的东西,从而使你的教学更显个性风采。同时,在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后,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分析得失、利弊,认真反思下一次教学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的效果,然后把这些点滴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又可以得到许多新的教学感悟。这样,自己的教学就会越来越有独创。
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更多有着同样教育理想和追求的老师们会并肩前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感知
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播放:课文朗读】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三、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一)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孩子们,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重点教学“藤”:
延伸: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
2、把词语带进句子,谁会读?
孩子们,这里有个词语,咱们可不能小看了它——【出示:长满了】谁还想读?请你再读一遍。我们一起读一读。
3、(出示:图片)喜欢它们吗?那么就一起来夸夸它们!(指导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4、(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可爱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让小葫芦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5、教学“哇、挂”字,让生发现规律,指导学字。
【出示:哇、挂】谁发现了规律?——同部件“圭”。
写好这个部件要注意什么?【出示:动态笔顺】
我们来温习一遍提手旁的写法,以挂为例,范写挂。【出示:动态笔顺】
写字前要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
书写两字。
我们都这么喜欢小葫芦,从哪里看出你们对小葫芦很喜欢,喜欢得不得了呢?(课件出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谁来读读这句话?
反问:几天?每天!看一次?看几次!
强调:对!是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孩子们,每天都去看好几次,看的是什么啊?是葫芦藤吗?葫芦花?不是的不是的,看的是——小葫芦,他的眼中只有——,他要的是——
(二)指导朗读第二、三小节
1、教学“盯”:
【出示图片:小葫芦】他深深地被小葫芦迷住了,紧紧地盯着葫芦。孩子们,看这个字
【出示:“盯”】,(跟读音节),谁来用眼神来盯一盯这小葫芦?让我们也来盯住这些小葫芦。
2、教学“自言自语”:
【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啊?谁来读出这自言自语的话?
3、“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怎么理解?
他心中的愿望多么美好啊!既然这么喜欢,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读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出示:第2和第3自然段】,读完后小伙伴之间可以交流交流。开始吧——
蚜虫:是的,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们很小,于是,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却是这么想的:(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意思?
是啊,小小蚜虫,仅仅是爬在叶子上,他的`葫芦还是完好无缺的,他要得是——,根本就不需要——他根本就没把蚜虫放在心上。
4、那么,他不在乎,谁会在乎这些蚜虫呢?
叶子在乎,因为它的汁液正被蚜虫一点点吸取,它正慢慢枯竭。葫芦在乎,因为它的养料正越来越少,它也会慢慢死亡。他的邻居在乎,他不希望种葫芦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咱们小朋友在乎,因为葫芦是那么可爱,咱们也想让它们变成宝葫芦呢!
让我们帮着邻居来劝劝吧!
【出示句子】
(1)自由读句子
(2)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抽生说,按小组接着说)
5、种葫芦的人却奇怪了——(出示句子)
他瞪大眼睛问——他满不在乎地说——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什么意思?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啊!就因为这一句话,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虫子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写字指导
孩子们,小虫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下面,我们就来学写一个“治”字(课件出示:治)
一起读一读这个字;仔细观察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写字。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宝宝,现在复习学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二、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怎么样呢?【出示:图一】
2、谁来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出示:葫芦的生长过程)
3、【出示:我会填】:
()的小花()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的叶子
4、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指
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二】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怎么想?那么就用惋惜的心情来朗读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3、【出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出示:文中两幅图】进行比较。
我们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4、你们说得对,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都落了呢?我们去读读2、3段,仔细想一想。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
2、他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朗读指导。(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大家读第三段。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知道这话的意思吗?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再读读这两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教材中的习作提示第1自然段了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海之魅力”。这是对本次习作主题的引入,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阅读是本次习作的基础,提示时要和前边的阅读联系起来,使习作训练成为本单元对大海认识与了解的一个。
教材的第2个自然段指出本次习作是“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这是要求学生“有感而发”。“我所了解的大海”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强调了口语交际是本次习作的基础,是必要的前期准备。习作是口语交际活动的延续。
设计理念
讲求“有感而发”,但任何感受需要激发源。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体现“引领式”习作教学理念,以话题引领、经典作品引领等来激发学生欲望,拓宽思路。在修改环节尤其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与伙伴互改,以阅读交流、同伴提示为基本操作方法促进修改,回归本身的阅读交流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从实际经历和认识出发写出对大海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
关于大海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词句引领,揭示主题
1.词句交流。经过近两星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你积累了哪些与大海有关的词句?可以说形容大海的四字词语,也可说带海字的四字词语或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师可补充本单元《语文七色光》中“日积月累”里的词语。例:
风平浪静惊涛骇浪海市蜃楼沧海桑田汹涌澎湃天涯海角
翻江倒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2.明确任务。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从复习交流有关大海的词句启动本次习作活动,既打开了学生关于大海的话匣子,又为本次习作了有用的语言材料。)
二、话题引领,确定题材
1.尝试选材。上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对大海的了解,这节课先请同学们用100字左右的一段话写下与大海亲密接触的感受,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2.话题引领。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一下的关于大海的话题。
(1)大海,我想对你说……
(2)我爱你,大海——
(3)假如我是大海……
(4)我向往大海的……
(5)我心中的大海是……
(6)站在大海面前……
3.交流点评。学生自由发表片断,共同点评,要求说出最喜欢哪些同学的片断。教师从内容生动、感受深刻、情感真实、设想新颖等方面作点拨性。
[在原有的口语交际课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片断,使口语交际与习作活动有机结合,呈现完整的“能说会写”的过程。自主尝试与话题辅助相结合,体现教学的层次性。这样的片断相当于习作的简单提纲,为本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示范引领,指导写具体
1.明确重点。不管是写事情经历,还是写向往抒发感情,都必须通过详尽的材料来具体表达,打动读者。如何把自己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写具体呢?请同学们来阅读几文章。
2.经典引领。阅读著名诗人金波的诗歌,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想去看大海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
我们去看海
金波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交流指导:诗歌中间两节主要写什么?这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联系?(通过赞美大海和大海带给我们的欢笑写出对大海的向往。)
3.确定体裁。
诗人金波把对大海
向往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认为你确定的内容适合用以下哪种形式来表现?
记叙文、诗歌、散文、读后感、调查报告、建议书、倡议书……(交流中联系原有学习,明确各种体裁的特点。)
[本环节以经典作品为引领,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如何写具体,通过对体裁的.讨论拓宽习作的表现形式,为学生自由选择体裁的空间。]
四、明确要求,学生习作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自由习作。
第2课时
一、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延续原有状态,学生进行共达四十分钟的静心,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良好的状态需要以时间为保证,两节课的时间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不要被师生的讲而挤占替代,使真正落实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其间教师的巡视指导是学生习作的“拐杖”,在困难时必要的帮助。]
二、习作点评,指导修改
1.阅读学生习作,提出要点。
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师生讨论确定习作要点:
(1)是否写出了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
(2)是否抓住了某一点写具体,从而表达对大海的情感。
2.出示学生习作,师生共同讲评。
[本环节先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要点,使习作有据可依;接着安排学生习作讲评,使虚无的依据转化为真实的体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下一部习作修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主修改,同伴合作
1.学生根据要求自我,作修改,进行二度创作。
2.学生间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相互促进。
[通过本环节的安排,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长此以往,必将使这种意识转化为真正的修改能力。]
四、鼓励发贴,阅读交流
同学们,是表达每一个作者的心声,期望引发读者的共鸣的作品。为了使你的习作能得到更多的读者,老师建议同学们把习作发表于校园博客等络天地里,你将会得到更多读者的意见,这样一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得到锤炼提高。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 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
学生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三大诗人是指谁吗?(白居易、李白、杜甫),那么有谁愿意介绍介绍白居易这位大诗人?(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二、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导语】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下面就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读一读。(学生试读)
同学们,读书是有讲究的,是有技巧的。譬如说,诵读古诗时:
友情提醒:(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和韵脚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水面/初平/云脚低。(di)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i)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i)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一遍
三、品味诗歌
1、精读——理清游踪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穴”。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人说“行”,行踪是什么,你能找出依据吗?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题目中“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3、早春诗人来到钱塘湖观景时所站之处在哪?
(孤山寺北贾亭西)
4、作者登上孤山寺背面贾亭西侧的山上看到什么?
(湖水和浮云)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整句之意是“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浮云好像与湖水相连。”
这是春天湖面的'特点(水云相映)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春色景象(春水春云)
5、那么诗人除了见到“春水春云”外,还见到哪些景物?先在承接部分找找:(早莺新燕)
同学们,莺,燕多不多?(不多)你从哪可以看出来?(几处、谁家)“几处早莺”是说“莺不多”,“谁家”犹言某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
那么这些莺,燕在干什么?(“争暖树”、“啄春泥”)
为什么“争暖树”。(从一个“暖”字来看,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未尽,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啄春泥”,(“衔泥”是为了筑巢,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而“早”、“新”,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人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小结: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有莺有燕,真可谓是一副“莺歌燕舞”图,颔联是写鸟
⑸、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教师:诗人在这用“乱花浅草“写西湖早春的景色,这也是诗人所见。
⑹、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4、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四、结束语
同学们,钱唐湖实在令人陶醉,令人向往,《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这,白娘子与许仙千年等一回,一千年太久,只愿朝夕——但愿你们能早日有机会去领略一下如此仙境般的美景———杭州西湖!
语文教案 篇7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 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 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蚂蚁小跑步的声音 用心听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飘落的声音
教学后记:学生对认真听,用心听感悟很深。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正确读音,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正音、记形,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我选我”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你们看,他来了。
(王宁:嗨,大家好,我是王宁,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们班竞选劳动委员,想知道我们是怎么选的吗?跟我来吧。)
师:好,我们就跟着王宁走进第9课:我选我(出示课题,解释“选”:推 选,选举)
二、 走进识字林
师:首先,我们来到识字林,(打开课件)
你们看,这里有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不想摘呢?
师:只要你们认真学生字,就会摘到它。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学生活动: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生字。)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学习生字很认真,谁愿意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呢?
生:请大家跟我读:委 补 室 宁 愣 切 集 掌。
师:谢谢小老师,这些生字都藏到词语里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开火车怎么样?看哪个小队的火车开得最快。(出示课件中的词语)
师:你们的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摘苹果。每一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赶快找出来读准确。
(学生活动,举手读生字)
三、 快乐读课文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城,轻轻松松学课文。 今天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
1、 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班上少了一位劳动委员)
2、 读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今天开班会是干什么?(补选劳动委员)
3、 重点引读,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学习,可分以下3个练习板块进行。
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选谁呢”应读出思考的语气;“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练习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1、师:我们怎样来读林老师的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屏幕。林老师正在和王宁说话呢,你们看,这时候林老师是什么表情呢? 师:你们读一读林老师的这句话,体会怎么读才能读出林老师的`亲切的样子呢?
2、王宁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先学着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
师:你们也来读读王宁的这句回答,如果你就是王宁,准备用什么语气来回答林老师的话呢?
(学生体会王宁话中的坚定、自信)
师:谁愿意读读王宁的话?
师:谁想和你的好朋友合作读读林老师和王宁的对话? (找学生再读)
师: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
(板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鼓励学生要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而且要敢于表现自己)
练习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师: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这“一片掌声”是什么意思呢?
师:全班同学为什么会一起鼓掌呢?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一下全班同学对王宁自己选自己的鼓励和赞扬。)
四、齐声朗读全文
五、课堂小练笔师
“静悄悄“是什么意思?我们试着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
六、课后延伸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王宁还有话和我们说,一起来听听? 出示课件:(同学们,告诉你们吧,我已经当上了劳动委员,能为大家服务,我特别开心。我也希望和你们成为朋友,你们有什么话想和我说,就给我写信吧,再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