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6 10:05: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1、谈话:雷雨果然来了,看课件。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请你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

  3、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雨很大?大雨快活地下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好在什么地方?

  4、谁能读出雨大的感觉。

  自由试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本次习作处在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位置,在习作序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个学期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复杂的单幅图的看图写话(如第五册习作3),为多幅图写话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次习作既有对过去看图写话的巩固复习,又有新的要求和跨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规律。无论是单幅图,还是连贯情节的多幅图,其的只是一个或几个凝固的瞬间,更多内隐的信息则需要根据孩子们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合理的想象把它们呈现出来。因此,本课的教学,要着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合理想象,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画面外显的意义,还能够深入地发掘画面内隐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培养,思维得以发展,灵性得以生发。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

  1、同学们,上个学期咱们写了不少,其中哪一次你觉得最有趣?(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对习作的成功体验和美好印象,同时引出“摆玩具,编故事”的话题)

  2、是呀,摆玩具编故事可真好玩,咱们同学编的故事也很有趣,有……有……也有……还有……太多了,全都留在老师的脑子里。今天呀,咱们再来玩一玩编故事的游戏,好不好?咱们换个花样,不摆玩具了,咱们看图编故事,怎么样?

  二、剖析例文,领悟方法

  过渡:好!响亮的回答,闪亮的眼睛,都在告诉我:你们跃跃欲试了!别急,要想故事编得好,先把方法学到手。咱们先来看一位叫段秋霞的小朋友她是怎样看图编故事的,看看谁最聪明最会学,从中取得真经。

  1、观察图画,明确图意。

  (1)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图上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蜜蜂、蝴蝶、鲜花以及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进行观察,弄清图意,言之有据。)

  (2)同法指导观察其余3幅图。(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前一幅图中没有出现的事物,注意画面的变化,如出现了哪些新的人物,地点有什么变化等,从而了解事情的发展变化。)

  (3)引导学生把4幅图连,想一想,这几幅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图文对照,讨论明法。

  (1)自由读文:图画的意思我们看明白了,下面让我们一看段秋霞小朋友是怎样编这个故事的。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脱棉衣》这个故事,然后再对照这几幅图,说说你的发现。

  (2)讨论交流。(着重落实文后的几个思考题,如:作者是怎么分段写的?哪些话是画面上没有的?读了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有仔细聆听学生的发言,从中捕捉相关信息,并将之放大,加以强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看图习作的两大要领:观察和想象。)

  (3)教师:看图编故事,“看”是关键,只有看细致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在“编”的时候,才能够把画面的内容给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在“看”的时候,还要学会“想”,要根据画面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展开合理想象,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画面的真实、完整的'意思。

  三、迁移运用,编述故事。

  1、观察画面

  下面我们就试着用学到的方法来编一编猴哥的故事。首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3幅图,先把每幅图的意思看明白,然后再连起来重看一遍,使整个故事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2、汇报交流

  这3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每幅图分别讲了什么意思?(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看清人物的穿着以及柱子上的字句,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要引导学生留意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此外,还需点引学生抓住图中的景物,去想象公园美丽的景象,尤其要抓住“太阳的笑脸”去想象隐含的意义。)

  3、编述故事

  指名练说,组织评议。(引导学生围绕“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你有什么建议吗?”等问题进行评议,并于双向互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说的内容。)

  4、动笔写故事。

  5、指名朗读自己编写的故事,进行简单评议。

  四、自主选择,编写故事。

  1、同学们编的故事都很精彩,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法一一欣赏,请大家回去以后把你们编写的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做修改,抄正在本上。

  2、如果你还想写书上的第二组图,或者自己找来几幅连贯的图写,那就更好了。下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谁编的故事生动、具体、有趣,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前观察:

  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光里,尽管小鹿因为跌伤脚没有亲眼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但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赞美之后却感到这些玫瑰花并没有白栽。在人物角色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的情绪变化中,文本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得以彰显。

  故事语言精美,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但低年级孩子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上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孩子们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信息资料:动物头饰、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鹿和玫瑰花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实物导入。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对话平台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能独立识字、读文,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

  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在课文的空白处,利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内心情感,又为理解下文“没有白栽”打下铺垫。】

  朗读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

  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

  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字书写的规律,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教师拓展文本,引导想象,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领会“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

  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表演是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提高阅读的手段。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感悟,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教学建议

  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会问:鹿弟弟的脚没有跌伤,他为什么没有告诉小鹿玫瑰花开的情景呢?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引导学生大胆向教材挑战。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

  3.积累格言警句。

  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

  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论语》相关资料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

  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

  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法。

  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

  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

  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

  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

  三、格言警句

  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

  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

  四、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

  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

  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围绕“假如我学会了七十二变”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可能遇到的人和事,编故事,说给同学听。

  教具准备:孙悟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

  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二、引导领悟写法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假设类想象文章,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提示其规律。

  1.课堂讨论,激活记忆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想象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想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归纳小结,揭示写法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假想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呢?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提示以下写法:

  (1)根据自己的愿望,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2)想象要大胆、合理,推测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所写的理想中的人或物,都应当有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要让他们像人那样说话、做事。

  三、启发点拨,指导选材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同学们,写假想类想象作文,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对流逝的时光、对古老的历史有一种“揭开谜底”的欲望,你可以把时光想象成可以倒流;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了,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盒药丸,一位名医……每个人的兴趣受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想象的内容应该是程式各样、丰富多彩的。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审清,然后引导学生分四小组讨论,说自己选择这个材料的理由。

  四、扶放结合,培养能力

  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采取“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独立构思表达”这一由扶到放到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假设类想象作文。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独立构思表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练习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要写的字,掌握结构

  1.学生读一读

  2.指名说说这三个字的结构

  3.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二、指导写好毛笔字

  1.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2.指名说说书写要点

  三、集体评议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1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和语文园地六组成。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宽带网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

  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只有宏观地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去思考,去把握,才能使各部分有机地融合,让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2、〈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是按照进入群岛的地点变换由上而下,有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来介绍的。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23、《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有顺序地来描述的。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叙述小兴安岭四季的特点;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24、《香港,璀璨的明珠》:抓住了香港最具特色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来介绍其繁华和美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把课文读懂,在读的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二、本单元学习建议

  (一)着眼篇章结构的教学

  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快速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非常有特色。

  (二)注重特色段落的学习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多的一段时可这样进行

  师:请同学们来看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总结:你发现了一种分述的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三)注重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包括课内扎实学语言、课外引导学生不断积累。

  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课可与本组课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要从本组学习开始时就提出要求。请打算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的同学和打算介绍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同学做好准备。

  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在双向、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小组交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点滴可取之处。然后在小组内评选出活动的“最佳导游”“最佳解说员”“最佳游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把这次活动搜集的资料整理好,办一次展览。

  习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选择。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口语交际作为习作前的交流或者把习作作为口语交际前的准备。具体如何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如果有可能,教师可组织一次活动。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写好后,让学生读一读,改一改。

  我的发现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本次“读读背背”安排了五句写景的古诗名句。

  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要鼓励学生从古诗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句,与同学交流。

  读读记记

  教学“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读熟、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对词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AABB”的形式,第二组是“又??又??”形式,第二组是“不??不??”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口头的扩展练习,如,“明明白白”“葱葱茏茏”“又肥又厚”“不言不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

  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从“迷人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

  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5、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地图等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21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天门中断楚江开” 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 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 的立脚点是“日边来” 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四、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五、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

  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学生可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四、教具准备 课件、地图、图片

  五、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中国疆域图,西沙群岛的图片、录像资料。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也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如,关于西沙群岛鱼类、鸟类的数据资料。

  2.教学本课时首先要注重特色段落的学习,其次要注重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3.课文有两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了思考的问题。一处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处是在课文的末尾,提出“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课文中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教师不要困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以这些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指导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

  5.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这是一个演绎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求多求全,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说一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说一点。这道题的重点部分是在第二至六自然段。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谈。此外,老师还可以从这道题中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把习作写具体,提高习作能力。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

  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收集资料、地图、图片等

  五、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时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

  2.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物产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的结构、写法相似。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适宜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可以自定段落,自选学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教学方法的多重组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

  3.课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

  4.本课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要以读为主,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背诵方式和段落练习背诵,可以想象情景背诵,可以抓住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背诵,还可以看着插图背诵。

  5.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教材分析:

  《香港,璀璨的明珠》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向我们展示的是现代都市风采,让人们感受到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从而激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围绕“璀璨”这一题材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第一自然段先是对香港一些基本情况的概述;第二到五自然段分别围绕“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具体介绍香港的繁荣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紧扣课题、画龙点睛,赞颂了香港 “真是我们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4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作为略读课文,本课另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前面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不应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四、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2、课件

  语文园地六

  一、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课可与本组课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要从本组学习开始时就提出要求。请打算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的同学和打算介绍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同学做好准备。

  在小组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把这次活动搜集的资料整理好,办一次展览。

  二、习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选择。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口语交际作为习作前的交流或者把习作作为口语交际前的准备。具体如何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如果有可能,教师可组织一次活动。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写好后,让学生读一读,改一改。

  三、我的发现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四、日积月累

  本次“读读背背”安排了五句写景的古诗名句。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要鼓励学生从古诗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读熟、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对词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

  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从“迷人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因“宽带网”布置的任务与单元的专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收集可以结合单元中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

  [学习目标]

  1.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上有不同的意思,认识到词的意思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积累有一定结构规律的词语和优美的古诗句,交流宽带网信息。

  2.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区分字义,交流资料信息。

  3.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富饶。

  教学设计

  21《古诗两首》

  课型 古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苏轼吗?谁来背背他们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两位诗人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们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二)合作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品读体验

  学习《望天门山》

  1、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师指导

  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2、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巩固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21、古诗二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 中断 水光潋滟 晴

  碧水 回 山色空蒙 雨

  青山 相对出 西湖 西子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2、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二、合作交流

  1、检查自读情况。

  2、检查生字新词。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体验

  1、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

  b.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方面的?

  2、自主感悟。

  a.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b.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指点。

  3、合作探究。

  探究一:(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a.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b.海水真美呀!说说看,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c.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探究二:(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a.你为什么喜欢这两段话?(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c.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探究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a.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b.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c.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d.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探究四、(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这是非常宝贵的服料。a.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b.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师总结全文: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四、巩固延伸

  1、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2、向学生提供关于“西沙群岛”的网址,引导学生课余可以上网浏览,全方位认识了解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述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

  海水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分述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的天下

  总述 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情境导入: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小兴安岭在什么地方?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的?)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3、初读感悟: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要求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再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2、重点指导难读的字。抽chōu 浸jìn 缕lǔ 软ruǎn

  3、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4、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体验

  1、根据学生朗读,多媒体出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

  学生说喜欢的原因,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春天的画面。体验“抽出”的过程。边读边想春天的画面,读出自己喜爱的感情。

  2、多媒体出示: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教师引导: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学生朗读体验,感悟“封”字用得真好。

  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夏天的画面。学生再次感受夏日小兴安岭的美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朗读交流,多媒体出示: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学生读课文,想像秋天的画面,演示“落叶在林间飞舞”的情景。

  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感悟。

  4、多媒体出示: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看着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学生交流喜欢的原因。师:你能把自己的喜欢之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大家评价。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突出“积满”“又松又软”“舔着又肥又厚的脚掌。”

  播放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色,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朗读,深入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巩固延伸

  1、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

  2、选择家乡的一处景色,仔细观察,再写一写。

  板书设计

  美 大

  丽 春 抽出新枝 小溪淙淙 花

  的 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园

  小 秋 叶子飘落 果实累累 大

  兴 冬 树上积雪 物产丰富 宝

  安 库

  岭

  语文园地 六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照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二、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语言生动形象

  三、生生交际。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四、全班展示交流。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五、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二、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三、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四、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五、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六、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一、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二、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三、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指名读。集体齐读。

  3、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四、读读记记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AABB式, ABAC式

  3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4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巩固本课的重点字、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纸片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耳朵想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

  2、说到大象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各抒己见)

  3、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2、说说第一段中都出现了哪些人,曹操的心情怎样。

  3、指名读第一段。(读出高兴的样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在什干么?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简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的童话,叙述了种子发芽出土的条件和过程。全文共9个自然段,用4个“挺一挺”,分4个层次来写。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12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幻灯、录音机、挂图,自制小黑板。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及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空气这些条件,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文中“泥、舒、蚯蚓、招、钻、挺”7个生字及“泥土、挺一挺,舒服、招呼”等词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出示两个试管,观察异同,导入课文:一粒种子。

  2.初读课文,了解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望洞庭》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同学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同学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和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和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考虑,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研讨: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小朋友们从读中发现问题,发生美感,发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同学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掌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身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置,更显示了同学能举一反三地发明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同学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9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09

小学语文秋天教案08-1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2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