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读“履、甥、刃、擎、厢、鲤、鳃、拽”8个字。
2.能复述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
二、谈话导入
1.板书:齐天大圣
谈话:你知道什么叫“齐天大圣”吗?他是哪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2.孙悟空最厉害的是什么?在文中,和孙悟空一样,也有七十二变本领的你
知道是谁吗?
板书:二郎神
3.这样的两个人大战起来,会是怎样的场面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去领略大家喜欢的神话英雄齐天大圣,看看文中想我们展示了他哪些神奇的本领。
板书:大战 *
三、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2、同桌检查会认字认读情况。(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利用反复读上下文的
方法自己解决。
四、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请你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五、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2、孙悟空和二郎神都有七十二般变化,他们在大战过程中,各自都有过什
么变化?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说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齐天大圣和二郎神?
4、齐天大圣和二郎神交战了几次?你更喜欢哪一次?为什么?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要读出孙悟空勇敢和机智的品质来。
六、达标训练
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外甥 ( shēngshēn) 履行 ( fù lǔ )擎天( qíngjìng ) 拽出 (yazhuài)提防 ( dītí ) 归降( xiáng jiàng )
2.解释划线词语在居住中的意思,注意他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1)梅山六弟道:“且休赞叹,叫战去来。”()()
(2)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 )( )
(3)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
3.填空
我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除了孙悟空,我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___ ___、__ 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七、拓展延伸
我们都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伸张正义,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那孙悟空和二郎神嚷嚷闹闹,半云半雾的地战了半天,又打到了花果山,最终结果如何,你们知道吗?你还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你想更深入的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吗?请你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西游记》,我想,和电视剧相比,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学习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3、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3、阅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准备谈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教师:
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由居里夫人的画像引出。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我们的作家梁衡在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相信大家读了之后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女同学,甚至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偶像了。
学生漫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力量使居里夫人在这百年之后还对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重点研读(5—7段)
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2、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1、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展作业: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结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和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谈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或给自己的启发。
3、预习作业:朗读《论语十则》,力争背过前四节。
课后记:
居里夫人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她是谁,通过搜集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感受居里了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课前课后让学生读《居里夫人传》《跨越百年的美丽》,再次感受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习上学习她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深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划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重点词语:祈祷 疥疮 号啕 呵斥 怂恿 桀骜不驯 惴惴不安 捅 毡絮 龟裂 干瘪 竹篾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师: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学生回答
师:其中重点描写的是——找母亲要钱买书,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
1、母亲的工作环境:
一个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说明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挣钱的不容易)
2、此环境下母亲的形象:
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在缝纫机板上;眼神儿疲竭;指尖龟裂(说明母亲的劳累、辛苦)
3、挣钱如此辛苦的母亲,面对要钱买“闲书”我是怎样做的?
母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并大声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说明母亲的通情达理)
师: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力量,正是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这就是咱们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可以说作者的成功正是源于——慈母情深)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课文的内容较多。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在写法上,本课寓理、寓情于故事之中。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这个中心,层层铺垫,引向高潮,故事性强,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感受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他们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谈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而且对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我总是觉得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后发现了问题。
1、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海力布的行为不甚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课文中有太多的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心中,虽然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出来,我想那是因为有许多听课教师在,他们才没有提出来,但没有提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疑问。例如,在故事的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怎么能听到白蛇的呼救。白蛇被救,老鹰被杀,海力布的做法对吗?后来得到灾难来临的消息以后,海力布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来就相亲们吗? ……有许多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从“民间故事”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去解释。
3、在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中,我编了复述口诀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虽然在复述展示中,因为时间的原因,只有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但是,可以将复述联系放在第二课时或者课后进行交流。
4、在这节可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故事简单,语言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透过文字进行想像,这也是对课文的在加工。
语文教案 篇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探究活动
在世界地图上找一找英国和法国,再在英国的南部沿海找一找南安普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深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深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在《跳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船长,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新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船长,以及和他有关的另一个海上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
2、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问。
4、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有价值,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会“质疑”,还要学会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来“解疑”。在《跳水》中我们采用了初读感知,合作探究,品析体会(逐步出示课件)的学习方法,今天这些问题,我希望同学们用这个方法靠自己来解决,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你们说呢?
二、初读感知
1、师:下面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读。
3、交流。
4、师或生小结: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邮轮被“玛丽”号撞出大窟窿,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脱离危险,使船上的所有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牺牲了。
三、精读课文
1、师:海难的发生,始料未及,在课文的描写中一定有许多地方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出示的三个问题读这些地方,读中的感受你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待会我们小组讨论。
2、学生自读。
3、师: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同学一起分享一起探究吧!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细读探究
1、大家合作的那么默契,那么愉快,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大,老师由衷地为你们高兴,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2、学生交流。
过程:
(1)你们小组想交流对什么问题的看法呢?
(2)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从哪些地方看出的呢?
(3)你能读好吗?
(4)其他小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也来谈一谈吧!
(5)场面是如此的混乱,这里有一个录象片段,同学们可以一起感受。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悲惨的海难,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船上二千多的人在一片混乱之中,拼命挣扎。
(6)看完后,你们又有一些什么感受,能告诉我们呢?
(7)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第7、11节,边读边体会。
(8)场面混乱到极点,再不用枪威胁大家,一定会不可收拾,在这种情急万分的情况下,用枪胁迫是必然。从课文第9,30,31,32节,我们也体会到了。
(9)在船长镇定指挥的20分钟里,一个个生命被挽救,而惟独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难道他忘了自己了吗?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10)师小结:撞船后,哈尔威想到的是船上的人们,想到的是他们的生命,完全把自己抛在了一边。
(11)凝望着在夜色中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
(12)这个黑色的雕像牢牢地刻在了脱险的60个人心中,也深深印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怀着敬意齐读课文32-40节。
五、悼念船长
1、师:船长是可歌可泣的,船长是可敬可佩,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怀念船长吧!你可以写一首诗献给他,也可以写一两句话追悼他,也可以画一幅话赞颂他!
2、生写。
3、交流。
4、千言万语道不完我们对船长的无比怀念,无比敬意,就让我们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皮亚杰认为,创造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由学生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为此,我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伊始,借助课件和老师的诗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场景,从而感受慌乱,体验逃生。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契合点。
↓
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主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反复品读中,结合课件直观演示,领悟人物美。
↓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
最后,凄美的《铁达尼号》音乐响起,教师完善板书,课堂结束,学生胸中的情绪仍在涌动……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境界。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缺少“自学策略”的提示、规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甚至失误。)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
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1、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媒体展示惊险现场,帮助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
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
出海啰——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
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呯!”)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
“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
(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
2、生情境体验。
3、生归位
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反思:最初,教师设计意图重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但后来又改了,觉得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做了太多的工作。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太多,不适合于本堂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师激情的导入语、过渡语,完全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进入课文,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课,我在该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竞相汇报: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惊险:找有关语句——汇报朗读——听众互评——想象说话:我看到了这幅惊险镜头
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还是决定让画面不直接播放出来,惊慌逃窜的场面我只提供了声响,将画面隐藏了下来,目的是透过声响让学生去感受——不离开从课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
2、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
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
2、朗读汇报,感受惊险。
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课件配上慌乱场景的音,再次指导朗读,帮助突破难点。
(反思:设计改为:续说训练。教师提供引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慌乱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师小结:“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平时教学,我喜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即让“写”挤进课堂,将练笔的随机性加强,也将练笔的频率加强,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记练笔。)
四、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
1、师:书读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学上台板书。
2、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用“~~”线划记→指名用词语板书船长的特点。
3、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
(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
(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对比反复品读、评读。
(反思:本环节随机性很强,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实了关注学生。比如:学法“默读”的肯定;纠正学生的误导: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应该的……这儿不再详谈)
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
1、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竞相辩论。
课件播放影片片断:人群一片混乱;持枪喝令;威严指挥……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
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深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识字1》是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12个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写出秋天景物给人的整体感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是金秋的色彩之美;“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写出了秋季的丰收之美。这些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设计教师的教学时,我依据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设计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以读促情,使学生能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顺应了教师的教学逻辑,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并且依照学情,考虑到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并且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同时注意多种形式的复现和巩固,提高了识字效率,力图较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宜,层,尽,染,”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读字学词的积极性。通过师指导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体会,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季的迷人魅力,激发对秋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中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积累词语。
教师的教学难点: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能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从读中感受美,能用朗读表达出秋天的美丽,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师的教学过程:
一、导语: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出示一幅秋景图)看着漂亮的照片, 你们能说说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么?指名学生回答。 是啊!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天,学习《识字1》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识字1 生齐读课题。
二、识字学词,走进秋天
1、自由读一读课文,把难读准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说说这些词都是有关什么的?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小老师带读。
4、小老师提醒读准字音,需要注意什么?(“层”字是平舌音和后鼻音,“尽”字是前鼻音,“染”字读的时候需要翘舌,“爽”字和“壮‘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同学们跟着齐读三遍。
5、在读字时,相机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宜,层,翠”,用换一换记住“壮,尽,染",用组词法记一记“叠”,还能用图画法记住“爽”和“谷”。)同学们跟着小老师读三遍。
6、去掉拼音帽,开小火车读一读生字,并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7、指名12位同学分别朗读十二个四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8、男女生合作朗读词语。
三、看图学词,感受秋天
1、课文中有两个词概括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指导读出舒心愉悦的心情。
2、出示图画,细心的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师的教学“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词语的教师的教学。
课件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三位同学读一读,再齐读。看看图画,说说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指导读出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果实的色彩之美)
3、天空中也有好看的景色呢!出示图片和词语“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做一做动作,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4、从上空向下看去,你看见一怎样的景象呢?“秋高气爽,山河壮美”,配合图片,感受秋日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大地开阔壮观。带着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秋天到,田里,果园里都大丰收啦。(出示庄稼,瓜果丰收图片和词语“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谁能读出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指名读,小组赛读。
6、最后出示两幅图,这丰收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相机释义“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收获了这么多粮食该怎样保存?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冬天贮藏。
7、同学们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词游戏:用课件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画面,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8、与小伙伴合作朗读。
四、师生共读,体会秋情
1、秋天的图画色彩斑斓,秋天的果实无比香甜,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美好的秋天吧!师生合作,齐读12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出这些词语。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件呈现12个词语,,用红色字体显示本课的11个生字,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2、游戏:摘苹果:读对一个生字或一个词语,就能摘到一个香甜的大苹果。
3、说说书上”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哪个生字最难写,容易写错。请同学提醒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师重点指导“尽”和“层”,分析字字形,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师范写,提醒学生两个字应该区分的地方。并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起,落笔位置。
5、生书空后,自己描红田字格中生字,练写。(提醒学生写字时的正确姿势)
6、展示评议。
六、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1、积累背诵文中的12个词语。正确书写生字。
2、课外,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抄写下来。
3、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把你眼中最美的秋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学习难点
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
1.你能猜猜是什么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题目)
3.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4.你想知道什么?
1.猜成语: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2.齐读课题:惊弓之鸟。
3.惊:害怕。弓:弓弦声响。之:的。惊弓之鸟: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
4.质疑: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大雁最后怎么样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0’)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听故事录音。
2.看图回答问题。
3.自读课文。
4.同桌互读、开火车教读、男女生赛读生字词。
5.分段读课文,正音。
6. 课文主要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5’)
1.出示写字表生字。
2.扩词、造句练习。
3.指导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1.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开火车认读语。
3.齐读课题。
二、细读勾画, 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 。
(2)它因为 ,所以叫得 。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 。
(4)因为 ,所以伤口 。
(5)因为伤口 ,所以 。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 ),而在于( )。)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读出更羸的气魄。
3.默读,思考,圈画:“嘣”的一声响。
4.讨论汇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5.表演动作:左手拉弓,右手拉弦。
6.模仿“嘣”的声响。
7.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8.大吃一惊。
9.表演读: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10.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
11.自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画。
12.完成填空,并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
13.会,不管是谁拉弦,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大雁就会害怕,就会掉下来。
14.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射箭射得准,而在于仔细观察、善于分析、仔细判断。
15.齐读第八自然段。
16.自由发言。
17.交流探讨: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
18. “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原来他一直怀疑酒杯里有一条蛇,他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回到家里以后,他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他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更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4.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语文教案 篇10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2)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难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4、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个镇级学校,它地处边远山区,大部分学生都见识少,思维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是比较难理解的,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6、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7、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5)布置作业
一、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二、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三、 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