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优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大熊猫比较熟悉。这篇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查阅有关古生物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阅读,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发现,引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预设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师简述“化石”)
3、学习第一段,指名读。
4、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边读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读,如借助拼音认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等。
2、指名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相机给予指导。
4、轮读,让五位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5、选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6、组内分工读,互听互评。读后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bózhēnxīsūnjuéruxúnshǐlín
博物馆珍稀公孙树灭绝食肉中华鲟历史硬鳞
héquēfá
核桃缺乏
2、出示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游戏:识字擂台赛举行识字擂台赛,选出擂主。
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交流记字方法。
2、观察规律,指导书写。
(1)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应该怎样写?
(2)范写,生练写,评讲。
3、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课外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准备在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四个生字,并组一个词。
二、感知活化石的特点。
1、播放课件,在优美、活泼的音乐声中,一棵枝叶茂密的银杏树出现在屏幕上,随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1)为什么称它是“活化石”呢?学生自由读,找找银杏树的特点,用――划出来。
(2)集体交流:介绍银杏树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
(3)如果这棵银杏树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
2、学生任选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组自学(步骤同上)
3、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
4、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一只大熊猫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边看课件边介绍大熊猫。
三、情境说话
假如你是“活化石”银杏树或大熊猫、中华鲟,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好吗?(先组内练习自我介绍,再戴头饰到台上作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师生共同评议)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知道了这三种古生物的样子的'奇特、可爱和生存年代的久远,并知道了他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让我们撅起手来保护它们吧!
五、指导书写“灭、克、历、史”
(1)写“灭”“克”应该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历”和“史”中的竖撇。
六、课后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写写”习题,全班练读练写。
2、扩展练习
一本本——一座座——一朵朵——一双双——一位位——
七、作业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的读音。
(2)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 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 引发想象,谈体会。
1. 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 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 小结。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 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 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 指名读。
3. 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 开展朗读比赛。
1. 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 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 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 小结,深入体会。
1. 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 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 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 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熟练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能区分形近声母、韵母及间近整体认读音节。
3、乐于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教师拼音卡片
学生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拼音家族为了你们吵得可厉害啦!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说是你们的老朋友,争着要来和你们见面。结果还是智慧王子阻止了这场争吵。智慧王子说:孩子们认不认识你们还不一定呢?我建议你们设置声母关、韵母关、整体认读音节关,让孩子们来闯关,过关了就封他们为智慧王,表示他们认识你们,大家看怎么样?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同意了。孩子们,你们同意吗?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会是智慧王?
小组内先认一认,记一记。
二、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声母关。
1.分小组按声母排列顺序读声母。
2.开火车看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读。
3.区别形近的声母: b-p b-d b-q p-d p-q d-q q-g f-t h-n n-m。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二]
韵母关。
1.分小组按韵母排列顺序读韵母。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韵母: ei-ie ui-iu un-un an-ang in-ing en-e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三]
整体认读关。
1.分小组按整体认读音节的'排列顺序读整体认读音节。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整体认读音节: zi-zhi ci-chi si-shi yin-yi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四]
风险关。
开火车读读一读的内容。都读对了有两个智慧星,读错了要减去一个智慧星。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五]
总结。
总结:评出智慧王。
三、学习效果测评:用拼音认一认同学的名字。
语文教案 篇4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本文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语文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有趣的影子(喷画)
活动目标:
1、学习喷画的技能,体验喷画方法再现物体形象的乐趣。
2、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利用光线做影子游戏。
2、1—4种调好的颜料;每人2只吸管或1把牙刷、一块纱布;擦手布。
活动过程:
a) 出示喷画范例:小象的影子,引起幼儿的学画兴趣。
老师:画上是什么动物?画的前面没有光也没有小象,小象的影子怎么会到纸上呢?
b) 学习喷画的方法。
i. 先将图画纸铺平,再把自己喜欢的物形卡片放在纸上,然后用吹管蘸色在站上吹(或用刷子蘸色在纱窗上来回刷),将颜色喷在纸上,这样有物形卡片的地方,因为喷不到颜色而不变色,喷完后过一会将物形卡片轻轻拿掉,就留下了物形的影子。
ii. 为了使画面更漂亮,可以喷2或3种颜色:喷完一种颜色后,必须等晾干才能喷另一种颜色。
c) 提出要求,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d) 请幼儿欣赏作品,说一说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图案排列美观、色彩搭配好、喷色均匀等方面进行欣赏)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1:喜欢听故事,理解其中的内容。
目标2:乐意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能够将重复对白进行复述;目标3:喜欢模仿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准备:《金色的房子》课件,小羊、小鸟、小狗、小猴头饰。
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提问,并引导幼儿讨论、分享交流见过的房子的'样子。
小朋友们谁能说一说你家里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呀?(平房、楼房)。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金色的房子》。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
提问:(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金色的房子什么样?
三、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节线索。
1、引导幼儿分段欣赏故事:(从开头。。。。。。它们一起唱歌、跳舞)
提问:(1)故事里都有谁夸小姑娘的房子?谁能按顺序说一说?
(2)它们是怎样夸小姑娘房子的?
(3)小姑娘听了小动物们的夸奖心情怎么样?
2、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第二段:(从快到中午了。。。。。。多神气)
提问:(1)小动物想做什么?它们是怎么说的?
(2)小姑娘为什么不愿意让他们进房子里玩?
(3)小姑娘不让小动物进金色的房子玩,最后她开心吗,为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故事的原话回答问题。
小结:原来一个人在家是那么的没劲,和朋友在一起才会快乐。
3、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第三段:(从小姑娘悄悄。。。。。。到完)
提问:(1)小姑娘最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愿意小动物到她家玩?
(2)大家一起玩?小姑娘的心情怎么样?
三、教师请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故事角色,并尝试复述故事里的主要对话。
教师请幼儿自选自己喜欢的故事角色,戴上头饰,分组表演小动物们与小姑娘的对话。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重复的对白。
总结:小姑娘和小动物们一起在金色的房子里玩得多开心呀,只有懂得和朋友们分享,才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在分享中收获快乐。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语文教案 篇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