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2 08:37: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10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场景歌》是以“4个识字”为主题的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数量词归类识字课。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一、教学效果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他们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课间休息,我设计了一项师生互动环节,不仅达到了休息的目的,而且也是对数量词的巩固。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课堂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多种形式的认读,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识字效果。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这些场景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直观画面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

  2.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多样化。过多地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新意,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3.本节课把量词的学习作为了重点,创新的、实践性的东西缺少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场景也来自编场景歌就好了。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更贴近低年级孩子特点。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并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编出自己的《场景歌》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 修筑 垛子 屯兵 堡垒 陡峭 凝结 智慧 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预设(1)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预设(2)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预设(3)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预设(4)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第一段(1、2)

  第二段(3)

  第三段(4-12)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第2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三、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

  三、作业设计: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险峰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扫路人不累扫上去扫下来

  开朗自信

  时间紧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优美的词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投影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放投影边在柔美的音乐中,介绍拉萨及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和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采用多种办法弄懂词语意思。3]将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可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正音。

  2.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略微指导。

  3、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4. 说说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音乐中各自读课文,加强正音效果,增加朗读机会。

  五、学习生字。

  1〕 出示妙、纯、线、忍四字,生读 2〕 教师请同学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些字吗?

  3〕 比较“纱、沙、妙”“纯、线” 4〕。

  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认为较美的词。

  学生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口语表达

  学生自学描红。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 )的天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1〕 教师配乐读。

  2〕 生自练读,将想像到的景象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4段

  1〕 指生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读的词句,落实重点语基内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积累写作技巧。

  2〕 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谈话,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第五自然段这个比喻句。学着用比喻句。

  三、学习生字

  出示晶、建。指导写“晶”字。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播放投影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

  (2)同座位之间互背检查。(3)指名试背,奖励。(4)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圣、窗、帘。2重点指导“窗”字。自学其他生字。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练习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蔚蓝( )纯洁( )

  2摘抄你欣赏的好词句。

  写生字词

  观看投影片,学生说说你看到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划出词语细细品位,展开想像。

  学生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自己读2-4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分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初读感知阶段: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一双耳朵,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听到过哪些声音今天我们要学的《神奇的耳朵》这一课中,小白兔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2,认读课文。

  二,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2,指生读文,大家评议。

  3,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精读感悟阶段:

  一,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白兔听到了哪些声音为什么能听到这些声音然后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1,学习课文的第五,六,七,八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九自然段。

  因为他们喜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用心去听,就能听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将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

  4,你有神奇的耳朵吗试着用心听一听,看能听到什么声音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自然之声,自然之语。

  5,指导生字书写:"耳"字不要多一横;"兔"

  字不要少一点,第六笔的.撇是一笔贯通下来的;"丛"字不要少一横;"声"字上半部是"士"不是"土"。

  课后延伸:

  1,阅读有关"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文章。

  2,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把你听到的声音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是否正确,流利。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它们听到了:

  小草伸展手脚——嘎巴,嘎巴。

  蝴蝶扇动翅膀——咝咝,咝咝。

  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嘀嗒,嘀嗒。

  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吱吱,吱吱。

  朗读

  练写

  一要重视教师示范性的读,二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读。注意几个叠词的读法。

  札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它有是怎样建造的?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重 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

  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梅兰芳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哪些词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2、 梅兰芳原本可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课件出示句子“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唾手可得。”)

  (1)、理解“唾手可得”。

  (2)、想象:“奢华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3)、体会日本侵略者“粉饰”的是什么?

  3、师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合作读句子。

  (小结:对比写法更显强烈的爱国情怀)

  4、理解句子: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课件出示)

  a、体会出梅兰芳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

  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

  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

  一语中的‘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

  你谈我问

  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

  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

  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

  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

  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