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6 08:21: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10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神话故事《西游记》。

  二、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古时侯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故事,那么美丽的神话能否变成现实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9课去验证一下吧!

  2、读题质疑,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新词。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⑶ 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怎样呼风唤雨?)

  4、过渡:

  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导入学习第2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⑴ 齐读第2自然段:

  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理解设问句,区别“发现”和“发明”。

  ⑶ 过渡:

  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那么在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

  3、指导学习3、4自然段:

  ⑴ 默读3、4自然段:

  重点词句圈圈划划,同桌交流。

  ⑵ 集体交流:

  说说20世纪前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理解“依赖自然”、“农耕社会”。)

  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你愿意吗?

  过渡: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而古时侯的人们只能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话。

  ⑷ 结合课文说一说:

  古时侯的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

  猜一猜:

  古时侯的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想一想:

  当时这些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过渡:

  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⑸ 看课件展示(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⑹ 同学们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⑺ 出示一组老师收集的资料,交流: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4自然段。

  ⑻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4、总结朗读:

  同学们,此刻,我们回过头来朗读第1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

  20世纪,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21世纪,我们人类还将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2、畅谈: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会创造出哪些奇迹呢?

  3、赠言,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嘛?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呢?(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嘛?对的,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初步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教师重点强调生字读音。

  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

  教师辅导讲解。

  2、借助熟字识记生字。

  出示卡片。

  教师帮助识记。

  四、写字指导。

  1、观察分析字的结构。

  2、讲解字的主笔。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欢乐场面?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还记得这情景吗?谁知道是什么时间?

  3、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课文中介绍的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读出激动自豪的语气。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5、师生读课文。

  6、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燕子》教案1。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教案《《燕子》教案1》。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何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的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2.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学习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展现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田园生活的图片、诗歌等资料。

  课前活动:资料展示、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明确主旨

  1.谈话引入、畅谈感受。

  2.回顾课文,交流场景。

  (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中鸡觅食、河里鸭戏水、门前吃晚饭、月夜曲催眠)

  二、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三、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一)、师生共同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画面一

  屋前搭瓜架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2.

  汇报画景

  3.

  找出喜欢的词句,理解、感悟。

  (体会乡下人家装饰的独特、可爱)

  4.

  了解对比的修辞手法。

  5.

  品读,体会乡下人家的.可爱。

  6.

  总结学习方法。

  (先自读、想象画面----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喜欢的词句----了解修辞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画面

  (三)全班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画面二

  门前鲜花开

  屋后春笋冒

  1.小组汇报

  朗读;想象画面

  2.读感悟深的句子,理解品味。

  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3.感情朗读

  4.运用方法,汇报交流

  院中鸡觅食、河中鸭戏水、门前吃晚饭、月夜曲催眠

  (四)悟情

  四、配乐读文、积累语言

  五、参照目标、自我评价

  六、作业超市:

  1.想象一下,在冬天,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写一写或画一画乡下人家的冬天。

  2.抄一抄课文中写的形象、生动的词句,并把他们积累下来。

  3.读一读阅读链接

  《天晴了的时候》,划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象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 )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

  (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象,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