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6 08:11: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明白做人要有自尊的道理。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通过外貌、动作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

  理解“尊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课题——《尊严》,你能说说你理解的尊严是什么吗?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尊严是你灵魂中的一部分。尊严是你活着的象征,人因为有尊严才会被人敬畏。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名为《尊严》的课文,看看它都说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

  2。作者介绍:作者李雪峰,河南省西峡县人,生于1967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读者》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报刊专栏作家,国家版权中心签约作家,教育部课题组十一五文学专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