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1 08:18: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大全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大全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闹钟。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小闹钟在说话。)说的是什么?

  3.揭题:自述(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

  二、听读

  1.听一听:朗读。

  2.议一议。听了,讨论:闹钟的自述与我们平时介绍闹钟的有什么不一样?

  3.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这一事物,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它的特点,使读者感到很有趣。

  4.评一评。你觉得《小闹钟》这好在哪儿?

  5.品读《小溪流的自述》,用笔画出写得好的词句,说说好在哪儿?

  三、练写自述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 的自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补充题目,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3、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4、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的自述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拼拼读读,正确区分二拼音和三拼音。

  (2)学习专题积累词语。

  (3)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完成练习。

  (4)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5)积累三句名言警句,了解名言的道理。

  (6)按要求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成功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难点: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拼读音节

  1. 带点的两个字的`拼音有什么区别?

  2.指名读,分组读。

  二. 增减一笔,成为另一个字1.出示: 体( )往( )目( )白( )特( )扰( )鸣( )免( )

  2.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

  三. 积累词语

  1.出示要求:

  (1)描写景色的:

  (2)描写心情的:

  (3)描写颜色的;

  2.指名交流、补充。

  3.完成积累。

  四. 阅读练习《音乐家聂耳》

  1.联系课后问题,静心阅读短文。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

  3.组织交流。

  五. 语言实践

  1. 你认为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各抒己见。

  3.小组辩论。

  4.教师总结发言。

  六. 名言警句

  1.自读名言。

  2.思考,这几句话主要讲什么道理?

  3.当堂成诵。

  七.注意这些字的结构

  1.知道写好这些字的注意点。

  2.当堂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根据第三部分的训练要求,我又补充了一些其他的分类积累,发现学生这方面的积累还是有点贫乏。以后还应该多作巩固练习。在阅读中,学生的静心阅读的习惯明显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在交流中,正确率提高了不少,看来强化训练还是有效果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精神的作用。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记一记。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要求:

  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课时数:一课时

  过程:

  一、学生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思考:练字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并进行归纳。

  三、将自己归纳的内容小组交流。

  1.培养审美能力。

  2.欣赏自己的书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3.坚持练字能磨练意志,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四、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四、五、六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泉城》是新课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发现美、感悟美”,描绘的是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与人教版四上第五组课文《长城》《颐和园》等同为写景文章。《泉城》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展现了一幅泉水淙淙,诗情画意的意象。课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1自然段总写济南泉的多和美,2-5自然段,结构相似——先介绍各泉的地理位置,再抓住其特点,名字由来进行介绍。第6自然段略写了泉城名字的由来。本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景美”信息的同时彰显了作者精确用词、行文有方的言语秘妙,是学生阅读、积累言语的典范之作。

  处理、把握好这类课文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因此,这次大赛组委会选择这篇文章是有深远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进行学法上的迁移,将本篇课文作为人教版第五组课文的一篇延伸精品,从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出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识记“济、亩”等生字,积累“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等四字词语。

  2.借助“阅读表”,梳理文章。

  3.欣赏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涌、汇注、喷吐、冒”等动词写出四处泉的特点。

  4.转换文本语言,择一处泉写导游词,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

  5.朗读感受泉城的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预设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教学难点则是体会"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词是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流动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

  对于这篇文章,学生读懂内容不难,但把优美、精炼的语言转化成画面就有一些难度了。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老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采取引导法,把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通过摘录重点词,填写阅读表、作批注,互动交流等言语实践,积累语言,习得方法,从而感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让学生在下次学到类似文章的时候能驾轻就熟!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安排了2课时完成教学。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孩子们最想了解的是那几处泉,考虑到孩子的阅读需求,我们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为:重点研读2-5自然段,欣赏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涌、汇注、喷吐、冒”等动词写出四处泉的特点。并择一处泉写导游词。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并积累运用;了解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下面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板块:简洁入课,直奔“四泉”

  课伊始,我们直接揭题入课:孩子们,在第五单元我们游历了气魄雄伟的长城,风光秀美的颐和园,规模恢宏的秦兵马俑,今天我们就到泉城济南去游一游!(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紧接着,质疑:为什么会将济南称为泉城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利。学生初读之后检查两组字词,(1)珠串一亩见方咕嘟咕嘟(2)水声喧腾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然后粗谈泉城印象,并聚焦四泉,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它们的名字及其具体位置,并选择其中的一两处填在“阅读表”中。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设计意图:课伊始,老师联系学过的课文,唤醒孩子的记忆,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们完全是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第二板块:扣词悟文,体味言语

  (我们设计了二个环节来达成这一板块的教学:)

  一、读文,摘录

  首先请学生找到这四处泉所在的自然段(2——5)自由读,划出描写泉水流动的句子,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为“五龙潭”。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中不断地喷吐出来。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泉,仔仔细细地读,并写下你的想法。

  【我们理想的课堂是高效的,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的目标导向是很明确的,直奔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写批注的方式初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二、交流,得“言”

  请学生选择一处用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几次磨课下来,我们发现孩子通过自主读文很快就理解了“汇注”“喷吐”这两个动词,因此,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的学习我们略处理,而把交流的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1、下面,我先扣“涌”字,说说我们的教学设想:

  首先让学生自由畅谈,我们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涌表示从下往上/涌的速度快,然后教师顺势引导:这泉水虽然水量不多,但向上流的速度很快,它从地下往上涌,好像——(孩子会说:一串串珍珠)。

  是呀,这些珍珠串,在阳光的照射下——出示句子,老师引读。

  都说写景的文章难读,孩子更是如此,因此老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泉水富有童趣,于是老师播放了泉水不断往上冒泡的视频,那有声有色的动画效果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的认识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这时,老师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问道: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泉水,你最想干什么?孩子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可能会说:这些珠串聚在一起,形成一颗颗大珍珠,有的会说,这些珠串散开,仿佛颗颗珍珠散落满地;)

  此时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老师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顺势引导:孩子们,把你们的想象化为文中的词语,那就是(课件出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节奏和变化,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最后,让孩子们将这几个词送入句子中去读,让优美的景色吸引学生的视线,让丰富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感受,学生在魅力无限的母语中熏染,拔节……

  2、感悟了珍珠泉“涌”字的精妙,老师请孩子们接着交流描写趵突泉的句子:说说谁读懂了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流”呢?

  首先,老师放手让学生泛谈。学生有一些认识之后,老师播放趵突泉的美景图,这时,老师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给他们创设说的`情境:这趵突泉正不断地往上冒呢,孩子们让我们仔细地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交流的时候,老师随机指导朗读“咕嘟咕嘟”,一个孩子“咕嘟咕嘟”,两个孩子“咕嘟咕嘟”,当所有的孩子都“咕嘟咕嘟”响起来的时候,孩子的快乐不就是趵突泉的生机和活力吗?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有声音,当然还得有画面,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再去看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深入品读句子: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读中引导孩子发现“三股清泉比吊桶还粗”,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写出了泉的大以及泉的形态,“清泉如同三堆白雪”又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泉冒出来的形和色,从言语的角度去品味句子,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感悟之后,再把句子美美地读出来,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也获得写作方法的指导。

  紧接着,老师又从文化的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链接了100多年前,900多年前,1400多年前,3500多年前关于趵突泉的相关文字记载,在感知泉文化的同时,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趵突泉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泉!

  第三板块:写中留文,说泉留香

  领略了泉的魅力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学习的“导游词”,请学生在5分钟内写一段导游词,并当当小导游来介绍一下趵突泉的美景。

  【设计意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实际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重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课堂延伸,课件出示金代《名泉碑》中记载的七十二泉,学生快速浏览泉名,在学生的惊叹声中,老师质疑: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在交流中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课末,教师意犹未尽、娓娓道来:自古就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当这72泉汇聚一城的时候,那又会是一番如何瑰丽的美景呢?泉城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泉城天下闻名济南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中心词进行板书,简洁明了,加深学生对泉城济南的印象。】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教案11-03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11-10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