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2 12:19: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范例(9篇)

语文教案 篇1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打开教室,学生与往常一样一拥而进。一个声音尖叫起来“小鸟、小鸟……”许多个声音高叫着“小鸟”“小鸟”……

  在紧闭的窗棂下一张课桌上,一只小鸟肚皮朝天,蜷缩着双爪,一动不动。有人说,那是一只死鸟,扔了吧。

  我轻叹着、怜惜着,轻轻地把小鸟放在左掌心上,它居然抓住我的食指踉踉地站立起来,睁开一双绿豆大小的睡眼惺忪、无助胆怯的眼睛,打量着我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孩子们。这些个孩子——我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立在我食指上的——小家伙,谁也不认识谁。

  “老师,让我摸一摸。”

  “别,你手上的热气,会伤着小鸟。”

  “我的手冷。”

  “那也不行。”

  “老师,它叫什么名字?”

  我被问住了,确实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很多年了,深居闹市,伎身于钢筋水泥牢固的围城中,很少涉足于自然,山峦田野、江河湖泊,对外面的世界,对野生动物、植物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这只小鸟,它的头生满黑色的羽毛,象刚锔过油的丽发,黑黝黝的;一对绿色的小眼睛(其实比绿豆还小),似泪,是让人怜悯的微光;淡黄色的`喙尖尖的,紧闭着;满身灰黑的羽翼未丰;一双灰色的小爪子,象对小钩子,抓得我的食指生生作疼。是啊,就叫它小家伙吧。

  “同学们,我们就叫他小家伙,好不好呀?”

  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出:“小家伙,小家伙”

  小家伙似乎被吵醒了,身子动了动。我感到手中一热,一滴流动的白色物质在我手指间滑动。

  “小家伙拉屎啦!”

  “小家伙把屎拉到了朱老师的手中了。”学生的起哄了,欢乐充溢满教室。

  小家伙来了精神,来回转遛着黑色的小脑袋,比绿豆还小的睡眼不再惺忪、胆却,晶莹透着好斗的生气,那神气仿佛在说,你们才是小家伙,你们才是。又像在问,你们是谁,干吗围观我?

  教室里再安静后,我指着鸟嘴对同学们解说:“鸟的嘴叫喙,长得尖尖的……”这时张开了嘴巴似乎配合我的讲解。

  “朱老师,小家伙饿了。”

  “小家伙要吃东西了。”

  “小家伙,你以为你是谁?教室里哪来吃的!”同学们又欢闹开了。

  小家伙不耐烦了。振振翅膀,歪歪斜斜的飞过头顶,面壁立于电视机上。小鸟累了,让它歇会儿吧。

  “朱老师,小家伙又拉屎了,它把屎拉在蓝猫的头上。”不知谁突然叫道。

  我抬头一看,小家伙一动不动。电视机框上添了一个白点。我慎斥道:“小不点,连动画片也不让人看,你还不快下来。”

  小家伙在我伸给它的手上拱了拱,猛一伸头,在教室里盘旋了几圈,然后,落在了日光灯管上。小家伙,你再饿也不能停在那上面。我拿起了教鞭。

  有个同学哭丧着脸求道:“老师,别打它。”我爬上桌子,把教鞭的末梢轻轻地塞到小鸟的脚下,它缓缓地挪动着双脚,避开教鞭。我耐心地说:“小家伙,你稚嫩的翅膀怎能载着你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到我这儿来吧,我们会好好地照顾你。”小鸟听懂了我的话,站到了教鞭上,又站到了我的手中。小家伙在我的手中拱着小脑袋,扭动着身体,似乎要挣脱我,又似乎希望我就这样把它捧着。我对它说:“小家伙,想回家吗?咱们试一试。”我推开窗扇,分开合着的双掌。小家伙抖了抖羽毛,笔直地冲向窗户,飞向了对面的大树。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

  教室里又开始欢腾起来,目送小鸟远去的孩子们或高声或低语。小家伙飞走了。小鸟回家了。或手舞或足蹈。孩子们在欢呼用他们最真诚的童心,用他们最纯洁的爱心。我在心底为孩子们欢呼,为了他们的童心,为了他们的爱心。

  直到今天,我查遍了我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也未搞清楚小鸟的科目,但是我知道它喜欢我叫它小家伙,这就足够了。同时我还知道小家伙是一只刚刚学飞的雏鸟,就像我身边的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片茁壮成长的希望。终于有一天他们也会腾身而去,哪怕跌跌撞撞,但是最终能够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翱翔。

  我想,人只要些许有点知识,亦能通灵万事万物。小家伙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块操作》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在记事本中录入汉字、进行文字编辑后,学习块移动、块复制和块删除,是学生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字块的移动、复制、删除操作;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鼠标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1、用游戏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3、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等多种操作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课堂双主体结构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也体现了双方体的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黑板上抄写一段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们准备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的形式是:在相同时间里,一位同学说25遍绕口令,教师用电脑输入25遍绕口令。看看是说得快,还是输入得快?

  学生:好。

  教师:(比赛结束了)请同学们评一评优胜者是谁呢?

  学生:老师。

  教师:你们想学这种方法——“块操作”吗?

  学生:想。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块操作。

  (板书:块操作)

  (二)授课

  1、块移动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上机操作,完成例一的作业,并找出块移动操作中的`重点步骤。(小组讨论总结,师指名回答)

  学生:……

  教师:师小结(板书:块移动:定义字块 剪切 粘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学生边说步骤边操作。

  2、块复制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进行块复制操作,完成例二的作业,并总结重点步骤。

  教师:谁来说说块移动和块复制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项操作后被定义块的变化。

  教师:你知道教师是怎样战胜同学,获得胜利的吗?

  学生:知道,用块复制。

  3、块删除

  学生:独立自学。

  教师:师强调慎重使用块删除。

  (三)提高练习

  主要是反馈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清晰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说教学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èr)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句尾语助词)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必)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要点

  (一)、词类活用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3)臣之壮也

  (4)今老矣

  (5)越国以鄙远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无所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

  (11)若不阙秦

  (12)与郑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图之

  1.名词的活用

  A.名词活用为动词

  (2)军——驻军,驻扎

  (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

  (12)盟——订(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图——计划、考虑

  B.名词作状语

  (10)东、西——向东、向西

  夜——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A.动词活用为名词

  (8)害——害处

  (9)赐——恩惠,好处

  B.动词的使动用法

  (11)阙秦——使秦阙(减少土地)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4)壮——壮年人,老——老年人

  (5)远——远地

  (6)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东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烛之武”)

  (2)()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介词“于”)

  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

  六、课外阅读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济

  既——济——

  (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及——请——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陈而后击之

  既——陈——

  【答案】

  (1)及——与;于——在

  (2)既——完全;济——渡河

  (3)及——趁,乘着;请——请您允许

  (4)以——把(这种意见);告——告诉,报告

  (5)既——已经;陈——通“阵”,此处为动词摆好阵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师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你看房倒屋塌,满目疮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第17课。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这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自由朗读课文1——12自然段,把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用“------”画下来,想象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A、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有什么体会?

  面对大家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怎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可是父亲说三句话的心情一样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练读这几句话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

  2、配乐出示5·12地震时表现父母之爱的图片,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2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用“()”划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抓住主线,引深感悟。这对父亲和儿子真是父子情深啊!课文中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了父子情深,我们还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描写方法上的见解。)

  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想象画面内容,用上今天所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了不起父亲

  儿子

  外貌动作语言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动物时装表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本文通过一场时装表演,介绍了5种动物的皮毛及作用说明动物为了生存,都有自我保护性能和特殊性能,使人们感到大自然中动物十分奇妙、有趣。

  《动物时装表演》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知识课文,通俗易懂,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物中动物时装的作用,本课作者赋以小动物以人的思维与感情,文中通过其他小动物的对话和简单的儿歌间接的介绍了五种动物时装的特点。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动物时装的特点,在评选最佳时装表演时让他们懂得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用处,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本文浅显易懂,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强,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中能满足个人的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家中多为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所决定的。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短、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时期,他们认识事物总是循着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规律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坚持形象直观、启发诱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说和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教法分析:根据本课的特点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分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来体验动物之间的对话,体会动物时装的特点,代替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课文的深意,再通过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动物装对自己是有用的,所以都是最佳时装。

  4学法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去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2:了解“五彩缤纷”、“喝彩”、“称赞“等词的含义。

  3:巧借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谈感受、在读中体会。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四、理论依据

  1.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整体把握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开展具有综合性、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

  五、教学实施策略

  1.指导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文本的结构入手,通过朗读、寻找、画批、归纳,发言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同学间合作探究的精神,一方面达到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2.采用读中感悟教学方式。通过指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范读,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断积累语言,达到从读中感悟的目的。

  3.开展多元评价。注重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评价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有老师的评价又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激励老师更加努力钻研教材。

  六、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配合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一、倾听音乐,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眼睛——因为要用眼睛来观察世界、调配色彩;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嗓子——因为要用嗓子唱出美妙的歌曲;那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耳朵——因为要用耳朵来聆听音乐、谱写乐曲。

  可是,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2、分析幻灯片的内容。

  他是谁?——贝多芬。看过他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创作时间表,你会发现什么?——贝多芬最辉煌的作品,都是在他罹患耳疾、逐渐失去之后创作的。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3、引用学生作文中的话,引入正课。

  上周末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作文:我心中的贝多芬。很多同学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人,却能用音乐展现出这样美好博大的世界,表现出这样纯洁高尚的理想,这真是奇迹,怎能不使千千万万人为之感动呢?”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作家何为一道,共同体验贝多芬的心路历程,感受伟人高贵的灵魂。

  二、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1、自读交流。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4页,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内容,思考下边两个问题。

  2、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来访者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来访者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与来访者谈话——贝多芬与来访者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三、品读赏析不同视角塑造人物形象

  1、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女佣眼中的贝多芬。书中哪些语句谈到贝多芬的哪些情况?

  ——需要孤独和安静,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不拘小节。

  2、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请找出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二、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录音机朗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画出来,给它查字典,予以解决题目。

  1、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点。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五、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读课文,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如何?

  讨论并归纳: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学生举例说明。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描摹

  四、理解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1、“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务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二)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三)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导入新课。

  (二)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携(xié)手 嫉(jí)妒 对峙(zhì ) 踽(jǔ)踽独行

  温馨(xīn) 淙(cóng)淙 潺(ch2n)潺 花团锦簇(cù)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学生听准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请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13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

  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身姿雄伟不大喊大叫谦虚只默默地走踏实“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活动引导: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有难度的如“一瘸一拐”的形象特点,予以适当引导。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夹扁谷骆驼两座对峙的高山间挤、强行穿走窄得只容一匹瘦马挤过去不顾头皮破

  肩骨伤坚忍不拔

  腿脚流血百折不挠两里长边挤边走四个钟头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骆驼寻宝记》教案》,

  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他一想起蜜,更无心寻宝了,心想还是回去钻进篱笆闯进蜂场饱吃一顿再说。”活灵活现地写出黑熊的现象。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竟然因一些小事就相互“撕咬起来”结果两败俱伤,“狼狈得不成样子,也都无心寻宝,灰溜溜地回去了”。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活动导引:

  请几位同学同时模仿几种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营造吵闹混乱的氛围,体会这里叠词、拟声词的表达效果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喜欢卡通的同学画动物们“狂奔乱窜”、“个个像疯子一样”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第三课时

  (一)领悟深意

  1.浏览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2.讨论交流

  明确:仙女拿出各种各样的珠宝让骆驼随意挑选,但骆驼没有向仙女要珍珠玛瑙之类的宝贝,而是要了适于在沙漠中生长的胡杨、沙枣、罗布麻、沙芦草、芨芨草、梭梭草等,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二)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三)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技巧:衬托手法。

  (四)迁移活动

  1.口头作文

  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①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

  ②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2.研究拓展

  ①研究专题一:防治沙尘暴

  ②研究专题二:治理精神沙漠

  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骆驼其他动物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

  动机崇高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