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3 08:07: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能够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意看明白。

  3、能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鼓励创新求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将故事编完整,说清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仔细观察。

  二、初步了解图意。

  今天,在它们来到了这里,要向我们讲一讲我们的梦想。,那么每个同学都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三、教师指导看图,在小组里讨论。

  选代表在班里讲讲

  四、学生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劲(jìng)竹僵(jiāng)石坚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郁郁(yù)葱葱(cōng)尘埃(āi

  )潜藏(qián)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 设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丝不苟(gǒu) 把(bǎ)玩 固执(zhí)

  二、新授:

  ㈠示标:

  1、自由朗读课文

  2、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F、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㈡师生共同研讨:

  1、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

  2、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第5小节作者这一感受、慨叹是针对这些而发的`:是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4、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5、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6、“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答案见教参

  三、测标:

  1、作者笔下贝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用“贝壳作钱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5小节的实际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课文、写作特点

  详见课参P54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书写: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识字8。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加偏旁组词。

  课外:朗读、背诵韵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声旁包

  1.出示书包,学生回答,引出包。

  2.板书包。

  三.学习4个象形字

  1.看图启发。

  (1)图上画了些什么人?(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2)图上的同学,正将包字与哪些偏旁组合?

  讲解:包是声旁,其他是形旁。

  2.学习生字。

  (1)包加上火变成炮,炮可以组什么词?

  (2)包加上艹变成苞,苞可以组什么词?

  (3)包加上饣变成饱,饱可以组什么词?

  (4)包加上氵变成泡,泡可以组什么词?

  3.齐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练习写字。

  1.出示范字,让学生观察。

  2.分别指导。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抄写部分词语。

  2.练习读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包找朋友。

  2.读生字新词。

  二.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正音再练练。

  4.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色。

  (1)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按照顺序连起来说一段话。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练写生字

  1.指导观察:满、吐、嘴。

  2.重点指导:满、嘴。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四.课堂练习

  1.扩词:

  满( )( )( ) 嘴( )( )( )

  2.加偏旁组词:

  包( )( ) ( )( ) ( )(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语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感受小伙伴之间的心灵美。

  3、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体会小伙伴的心灵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夏天马上就要到了,夏天晚上的星空格外美丽,想不想一起去看一下呀?

  (播放夏夜的星空 flash,配乐)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呀?

  生:夏夜多美!

  二、新授

  师:对啊,夏夜多美啊!

  (板书课题)

  1、那谁能把这个题目也美美地读一遍呢?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到了夏夜真的很美!在那么美的夏夜里,你想不想听一个小故事呢?听的时候有个要求:故事中讲到了谁?

  (播放课文录音)

  (听完后)

  师:谁来说说看,故事中讲到了谁?

  (睡莲 蜻蜓 萤火虫 蚂蚁)

  2、师:小朋友们能把这些小伙伴一个不漏地说出来,可见刚刚大家听得非常仔细。其实啊,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你们想不想自己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呢?赶快打开课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学生读。

  师:谁来回答我刚刚的问题?

  生:夏夜,在公园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

  生:第一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有感情地读。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突然传来了一阵呜呜的哭声,是谁啊?

  (蚂蚁)

  对啊,蚂蚁把刚闭上眼睛的`睡莲姑姑惊醒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读一读(2~7段),读完后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读。

  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睡莲姑姑弯弯腰让他爬上来)

  (弯腰,让蚂蚁爬上去)做一做弯腰的动作。这里有他们的三次对话,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

  (课件出示)

  ⑴ 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睡莲:关心蚂蚁。 蚂蚁:掉进池塘,很着急)

  师: 如果让你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你会填什么?

  (关心、着急)

  你能不能带上这种语气读一读?

  (生读,读出关心、焦急的语气,老师引读)

  分男女生读,教师引读。

  ⑵ 师:听了小蚂蚁的话,睡莲又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二组对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谁能把它读好?

  (指名读)

  重点读出蚂蚁的感激之情。

  ⑶ 看到这么懂事的小蚂蚁,睡莲姑姑忍不住邀请小蚂蚁住下了。

  (出示第三组对话)

  谁能读好?

  (指名读)

  你能不能把这种表情读出来?

  分男女生朗读。

  ⑷ 师:当他们正在着急的时候,蜻蜓和萤火虫也过来帮忙了,他们是怎么帮助小蚂蚁的呢?先自读8~13段,然后分四人小组演一演:一个念旁白,其他各演睡莲、蜻蜓、萤火虫,要有感情。

  (小组练习)

  全体演一演(老师读旁白,其他分三组演)。

  ⑸ 师:就这样,蜻蜓飞呀飞……小蚂蚁到家了。

  (出示第14段)

  请小朋友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遍。

  下面老师读前半句,后半句由小朋友来读(引读)。

  除了课文中写的,你还知道吗?

  青青的( ) 绿绿的( ) ( )的( )

  ⑹ 再齐读14段:

  师: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睛,你知道星星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看到他们都那么热心地帮助小蚂蚁,星星能不高兴吗?)

  如果你就是天上那颗星星,你会说什么呢?

  ⑺ 师:小伙伴们帮助了小蚂蚁,小蚂蚁顺利到家了,蜻蜓和萤火虫也回家了,公园里又静悄悄的。啊,多美的夏夜呀!

  (出示句子)

  师:那么,这个夏夜美在哪里?

  (风景,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他们的心灵更美)

  师:你能不能通过对这句话的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

  (配乐)

  三、表演

  1、师:你最喜欢故事当中的谁? 请你把它说的话读一读。

  (学生练习)

  师:下面老师读旁白,你喜欢谁就读谁的话。明白吗?

  (分角色读)

  2、现在请小朋友分四人小组演一演,配上动作,待会请小朋友上前面表演。

  先请四个人上前,老师读旁白。

  再请四人个,学生读旁白(演好后再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