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8 11:26: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锦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

  二、研读课文

  1、把握故事情节

  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

  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

  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

  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3、问题:同学们,陈奂生心疼不已地离城回家,在路上左思右想,终于认为这次上城值透了,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精神满足呢?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他的卑微心理。(板书:卑微)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吗?大家找一下(明确:第三部分第34节),这说明农民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这就是陈奂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一个可亲又可笑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心情也是复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练习一“有关资料”。

  三、全文总结:

  1、现在,我们不仅走近了陈奂生,也熟悉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可以说是一部喜剧。我们跟随陈奂生上城,载回一路笑料,也载来一段沉重,啼笑皆非,耐人寻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番无巧不成书的奥妙。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喜剧不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是思考。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小说后会有深沉的思考。

  2、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对文中的心理描写感受很深,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文心理描写的特点:

  (1)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天气、景物的描写来展开。

  (2)直接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当自行车被偷时》

语文教案 篇2

  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写作特色及主旨进行一句话概括。

  2、体会本文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评价人物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1课时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充分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字词,要求在早课时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

  【预习导学】:

  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然后在书上给生字注音。

  发酵( ) 穆( ) 吆喝( ) 招徕( )贿赂( )

  查(姓 )( ) 忿忿( )然

  补充你认为容易写错或拼音错的字(5个)

  2、完成练习册上的 预习积累部分。

  3、记忆书下词语解释。将书中你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4、你觉得文章哪个地方你还不能理解?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30分钟)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出示:“本文写了……的故事”,同学们2分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二、探究人物,挖掘人物个性。

  1、找出本文的出现的人物。

  2、以“……是一个……的人”句式说一句话,根据课文依据进行对人物个性的分析。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人物进行分析,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学习,每一组内的同学都要发言。

  3、学生汇报,从文内找出人物个性依据。

  4、拓展延伸: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三、朗读,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1、读:自由朗读,可全文,可段落,可句子,自己喜欢。读的时候要做到声音响亮、感情充沛、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2、赏: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品味,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子说一句话,同学们自由选择段、句、词甚至是标点都可以谈谈。小组学习,最后组内代表汇报。

  3、老师补充小结。

  四、体会、感悟,深入主旨。

  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一句话总结,谈读完文章后你的感想和体会。句式是“读完《选举风波》,我……”,(可从“我觉得”、“我感到”、“我认为”、“我想”……等方面来谈。)

  五、总结,同学们自己谈谈从本文中学到的自学方法。

  1、归纳上面四个句式分别从哪个角度入手的。

  2、学生总结后老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秦文君的小说;

  2、综合性活动:编写课本剧

  【当堂检测】(5分钟)

  基础题――初显身手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上拼音。(10分) 招徕( ) 贿赂( ) 忌讳( ) 内疚( ) 巾帼( ) 茅塞顿开( ) 发酵( ) 舆论( ) 忿忿然( ) 耿耿于怀( )

  能力题――挑战自我(5分)

  2、根据意思在横线上填写词语。 ( ) :形容非常高兴或得意的神态。 ( ):危险已经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豪华美丽,有气派。 ( ) :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 ):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3、拓展题――勇攀高峰 (5分) 小说想告诉少年朋友一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