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2。
2、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理解诗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及其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设想:
1、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诗意。
2、详细讲解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回家向父母祖父母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以利于学习本诗。
3、指导在课堂上背下全诗。
4、让学生欣赏一些其它怀念周总理的作品,如《大地之子》、李瑛的诗等。
5、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特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崇敬、爱戴之情。
2、理清结构线索。
3、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二、简介人物及时代背景:
1、周总理: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的很少,让学生做好预习很重要。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事件:
(1)周总理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A南开上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长征中的一些故事
C国共两党谈判
D万隆会议
E莫斯科会议等
(2)伟大的人品和简朴的生活
2、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2》。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XX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3、柯岩:当代女作家
三、学生介绍一些资料(自己准备材料)
四、有感情的朗读,并理清结构
第二课时
体会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内涵、意境。
2、理清本诗的感情和结构线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范读
二、理清诗歌感情和结构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开端)(感情的发展)(感情的回荡)(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三、学生自读体会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线所及朗读基调
五、总结结构及主题:
板书:
怀念、寻找——你在哪里
高山 呼应、
总 大地拟人、
理处处不在 森林反复等
永处处在 大海多种
生 整个世界(广)修辞方
天安门广场法的综
在这里,在这里——活在人民心里(深)合运用
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实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他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同学待人诚实、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同学排练一个小品:一同学在学校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同学据理劝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他人有事找家长亲,家长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学校里随地吐痰等等,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扮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同学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假如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同学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身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同学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同学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
对参与交流的同学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同学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俺的发现
一、学习“俺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
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身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身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他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同学明确:
写的是自身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考虑表达的内容:
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身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同学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同学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同学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同学轻声交谈。
4、同学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一、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
2、同桌互查。
3、同学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日积月累
1、告诉同学,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括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身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俺们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
2、自读。
3、师生一起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例文”《摘茄子》,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懂得怎样记一次劳动。
2阅读“习作要点讨论”,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
3能仿照“例文”写一记一次劳动的习作,做到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劳动经过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写亲身经历,并写具体、充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参加一次劳动。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出示例文,这是一位农村同学写的记述摘茄子劳动过程的。
2.自读例文,你知道些什么?想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写劳动要交代劳动的时间、地点、人物。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的?每一节都写了什么?
:按照顺序把摘茄子的经过分成四步来写: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每一步都写得较为细致,这样就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了。
4.教授方法:要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点,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叙述,同时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具体。
5。模仿例文,运用写法。
(1)你参加过哪些劳动?可以是农活、家务活、自我服务劳动、在校的集体劳动等。
(2)口述劳动的经过,要求把劳动的经过分成几个要点进行叙述。
(3)同桌互说交流。
(4)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5)指导写稿,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7摘茄子
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
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
简介作者
↓
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
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
课堂练笔
↓
提问总结
↓
拓展延伸
↓
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
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
二、作者简介 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 认真听读
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
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整体感知
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
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五、研读赏析
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
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
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六、课堂小练笔
媒体出示练笔要求
学生积极书写并展示自己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七、总结式提问
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总结
学生踊跃参与
既能检测学生课堂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拓展延伸:
补充介绍常见民歌种类,鼓励学生一展歌喉学生兴味盎然,但由于时间关系,选三两学生展示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 对人、自然、艺术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传歌--艺术修养的品味与欣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民歌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结构、由文本到实际的顺序进行,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正常情况下应当用两课时教读,但受作课限制,使得节奏有些紧,因而留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多。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让他们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几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全班同学齐读第五自然段而已,这不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二、由于之前和学生没有过接触和沟通,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不够勇敢,甚至有些紧张,没能放开,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第三、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情感投入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美感。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01-28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大卫》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