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语文教案 篇2
综合活动:出墙报
一、活动内容
这个主题活动,给学生走近普通人,发现他们高尚品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办墙报的能力。
活动前,明确认识(什么是高尚品质);在选择、组织、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应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活动组织
1、准备材料: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规模;②稿件的内容要真实;③提醒学生采访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④采访后迅速写成草稿。
2、整理材料(体裁多样、内容精彩感人、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设计版面(留白、横竖搭配、主题突出等)
4、评价
同步作文指导
一、作文题目
用一、两件事写一写身边高尚的人
二、写前指导
1、选好作文对象,明确文章中心;
2、根据自己所搜集整理的材料作素材;
3、写人的文章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来写;
4、注意抓住细节进行描写(例:《一夜的工作》《穷人》);
5、写完后,应结合作文的'几个评价标准自评作文,进行修改。
作文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反馈
一、作文先期——手抄报
学生每人制作一张主题为“高尚”的手抄报或电子板报。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并帮搜集的和“高尚”有关的文章、名言警句、古诗句等加入一起进行排版。多数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加以创新。这期的手抄报制作较为成功,学生的制作水平提高了不少。全班只有两张没有上墙展示。
二、习作情况
1、老师“大浪淘沙”
老师一番“淘沙”后,发觉有十来份文章,以叙述的口吻来写高尚的人,人物形象难以突显。因此,老师又把评改作文的六个标准再次和学生学习。自找差距,并对十来份习作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修改。
2、学生自评、互评
① 学生自读自评,师巡视指导
② 学生让本组小编辑评,师巡视指导
(生在四、五年级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评价语言适当,评价中肯)
3、学生再次修改
4、师改后评讲
(每个学生印发一份宏宇的习作,师以宏宇同学的习作进行指导讲评。让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应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文章首尾的呼应,并努力通过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等。)
5、学生最后修改、定稿、誊写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回忆生活,筛选内容。看看那些事情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选定它们作为习作材料。
一、导语: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二、资料链接:
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好看得很。”这段话通过叶子的变化来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地描写出叶子的美,颜色:嫩红、嫩绿。样子: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动态:漾起波纹。作者之所以描写这么具体,是因为他经过了仔细观察。
三、习作构思:
1.确定习作材料。
2.抓住重点,把观察的过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3.融入感情。
四、资源共享
观察一种植物:花、草、树木等。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蝴蝶或鸟类、兽类等。
一、习作方法:
1.观察的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现的?是靠观察过程中的看、听、想、实验等方法发现的?还是靠请教别人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清楚地写下来。
2.把你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困惑、兴奋等与之相关的感情融入文中。
例文:《我发现了潮来花籽的秘密》
二、开心练笔
三、交流探究
同桌间相互交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并进行评议。
语文教案 篇4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咏荷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2.通过议荷、写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思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重难点
1.学习咏荷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2.通过议荷、写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思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左右)
1、由检查背诵引入教学。
2、出示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依据教材和你所搜集的材料,谈谈你所了解的“荷”有哪些特点?
(2)人们喜爱荷,是因为它有很多价值,你更看中它的使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
(3)荷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都喜欢吟咏它?(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见教参)
(1)荷:实用价值
? 精神价值
(2)答案呈多元化(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3)荷:联想????? 品质
? 托物????? 言志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由荷宕开,选择另一植物,由形而神,恰当地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意在发散思维)
2、写荷:如何写荷的几点建议。
(1、)写描绘荷的文章,应作仔细观察,回忆读过的文章是如何描写的,并展开联想,运用好描述性的语言。
(2、)写以荷喻理的文章,必须找准荷的某一部分的特点,并展开合理的联想,运用好议论性的语言。
(3、)写咏荷抒情的文章,应写出爱荷之情,参考读过
的文章中运用的借物抒情的方法来写,并运用好抒情的语言。
(说明:此环节是这个专题学习的成果展示,写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些什么,怎么写,不作统一要求。)
五、课堂小结:
结合目标谈谈收获。可以先从内容上总结,再说说写作上特点。
六、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办手抄报
2、小型展览会。(资料和成果展示)
讨论补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渴望内,背诵课文。
2.能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学生字词,感受本课词语的结构美。
3.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原有的雄伟气势和而今的枯竭情景,从而产生对环境加强保护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和而今的枯竭,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初读初悟:
1.交流自主识字情况,巩固书写。
2.质疑生字词,通过交流或查阅字典,初步感知词义。
3.质疑课题,激起学生读文兴趣。
4.通读课文,把握内容,简要说说文中所发生的事件。
二.品读深悟:
1.引读感受,初悟情。
(1)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场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引读第一自然段)
(2)生读完着段话后自由交流,了解到这场特殊葬礼的地方。
2.细读分享,深悟情。
(1)让学生默读后面相关的`段落,看看能否自主解决提出的问题。
(2)欣赏优美句段,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对话,碰撞,引导学生深悟情,感受瀑布的巨大变化。
(3)原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
(4)用书上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原来的瀑布给人的感受。
(5)教师知道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6)配上瀑布的画面诵读,再次感受原来的瀑布气势是多么的雄伟。
(7)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不辞而别”的理解。
(8)引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对这时瀑布又有什么感受。
(9)学生自在交流。
(10)如果你此刻就是到那里的游人,你会有什么感触?
(11)让我们满怀遗憾地再次读读这一自然段。
(12)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就要和我们告别了,是它自己不辞而别的吗?
3.了解人们之行为,唤起爱环境的情感。
(1)人们肆意的破坏,给瀑布,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就像警钟长鸣,给人们以启示,请自渎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你能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学生交流冲文中了解到的人们的行为。
(3)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让人们感到-------(引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回扣题目,自悟理。
1.读完课文,再次回味题目,你觉得这次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里?
2.不仅是对象特殊,意义更为特殊,它是对人们的警示,它是对人们的提议,它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承诺。让我们行动起来------(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葬礼上,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词,半班上做演讲。
语文教案 篇6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语文教案 篇7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懂课文,了解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的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
3、激励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相互关心的人文品格。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准、读好课文。
资源利用:
有关课件、录音机、词卡等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3、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
1、[多媒体出示]一片枫叶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这是老师刚刚收到的信。
2、指导读准:“信”
3、师:老师看得出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里都画着一个问号,说吧,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
4、[多媒体出示]秋姑娘图
指导读准:“秋姑娘”
5、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信里说了些什么呢?咱们一起看课文。
<板书课题>
秋姑娘的信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看秋姑娘都给谁写了信,用铅笔把它给圈出来。
2、交流,相机指导读准:“好朋友们”、“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多媒体出示]风伯伯把信送到了大雁的.手中,大雁左看右看,急得直嚷嚷:“我怎么看不懂啊!”
师:小朋友们,想帮大雁看懂这封信吗?讲给大雁听,你就得讲清楚,让他听明白。大家先把这段话读一读,待会儿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就让他代表小朋友们去告诉大雁。
[多媒体出示]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生练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小心”及整个句子。
齐读。
师:秋姑娘为什么让大雁“路上多小心”?
3、谁来把秋姑娘的话说给大雁听?
说的时候,应带着什么样的表情?
[多媒体出示]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
师:瞧,大雁们听了秋姑娘的话,排的队伍多整齐呀!它们一定会一
路顺风的。
4、[多媒体出示]青蛙、松鼠、山村孩子
配音:“快,快,看看秋姑娘给我们的信里说了些什么?”
师:小朋友们,那咱们快把三段话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在小小组里练说,待会儿讲给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听。
(生以小小组为单位,自学三、四、五小节,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
(1)重点指导读准:“生病”、“食品”、“裹上”
(2)读准句子。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指名学生分别把秋姑娘的话讲给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听。
(4)相机讨论:
秋姑娘为什么让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秋姑娘为什么让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让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呢?
语文教案 篇8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六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的是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源,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并认读带有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几个汉字,体会汉字的构字特点;填写量词,懂得数量词的使用。“积少成多”要求读、背古诗《墨梅》,进行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的短文是《路边的橡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发展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能说会道”栏目紧密结合单元专题内容,设计了“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的话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能力。“笔下生辉”安排了“听声音写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听声音展开想象,抓住特点写一段话。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拓展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教学目标】
1.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不同来源和含义,正确使用数量词,增加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
2.读背古诗《墨梅》,积累语言。
3.阅读短文,继续掌握抓住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及作文修改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广字旁和病字旁演变过程的挂图;植物过冬的有关资料;几种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如脚步声、打篮球的声音、鞭炮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的录音。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分项训练
(一)“语海畅游”
1.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由来和含义。
(1)出示广字旁演变的挂图,学生观察、想象、猜意思。
(2)出示病字旁演变的挂图,学生观察、想象、猜意思。
(3)学生自读课本中的文字说明,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来源和含义。
(4)学生读“村庄、疾病”等词语,口头说说对词中这些带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的.字义的理解,体会它们与偏旁的关系。
(5)再说一些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加深理解。
2.量词的填写。
(1)学生独立读一读,填一填。
(2)同桌交流,全班互动,在多种答案中选择最准确的量词填空:
a.有多种填法的,如:一(幅、张)图画 一(棵、株)松树 一(片、方)净土 一(颗、碟)豌豆
b.容易犯错(与方言表达有关)的有:一(只)汽车 一(个)豌豆 一(支)斧子 一(个)气味 一(只)眼镜
(3)告诉学生所填的词都是表示事物单位的词,这些词经常与数词一起用。
(二)“积少成多”——读背古诗《墨梅》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古诗读正确、通顺。
(2)教师简介作者王冕(元代诗人、画家),解释题目“墨梅”的意思。
(3)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小组里说说。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结合释疑,帮助学生感悟诗人通过歌颂墨梅,表现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清高品格和坚贞气节。
(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阅读平台”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
——阅读短文《路边的橡树》
(1)自由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围绕橡树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短文,交流读后的感受。(抓住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体会人们行为的高尚。)
(3)再读短文,让学生联系短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
(课前活动: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它们更好地过冬。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去请教长辈,或者从书报、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一、创设情境,提出话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花草树木在严寒的冬天会受到风、霜、雨、雪的摧残,需要人们的保护。
2.揭示话题——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
二、结合搜集的信息,训练交际
1.联系生活,结合搜集到的知识,讨论交流:花草树木是怎样过冬的?怎样才能使它们更好地过冬?
(1)把自己知道的在小组里与同学说说,小组推选代表,综合大家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同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看法或提出疑问,教师适时把同学之间的互动引向深入,注意学生发言的规范,体现交际的互动性。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了让花草树木更好地过冬,你打算为它们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三、学以致用,融入生活
1.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让花草树木过冬的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唤起人们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为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使它们能够好好过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听声音写作文
(课前准备:注意倾听身边的声音,真切感受不同声音的不同特点,及同一种声音的前后变化。)
一、多角度启发回忆
1.播放几种声音的录音(如雷雨声、门铃声、公鸡啼鸣声、汽车喇叭声等),师生聊一聊:听到了什么(模拟声音)?是什么声音(猜)?为什么说是这种声音(联系生活)?
2.回忆生活,学一学、说一说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人为的声音、机器的声音等等。
二、多层次指导表达
1.师生、生生互动说具体: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是什么?这种声音为什么会是自己最熟悉的声音?从声音中你知道或想到什么?
2.动手写: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把自己写的作文在小组里读一读,组员之间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些地方是大家欣赏的,哪些地方还要进一步说明白、说具体。
4.集体交流,赏一赏: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习作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欣赏好的写法、好的词句语段,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生读、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9
1、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作者的所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作者的所悟。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3、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4、拓展: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认识弓字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发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了解本组词的内容,并要努力去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好好学习。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难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尝试识字
课件出示不注音的动物名称,学生尝试读出来,相机出示图片,并对能读出来的学生予以鼓励,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读词正音
1自由读教课书上课本的词语,把不认识的字或不能读准字音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弄清这些字的`读音。
2指名读注音词语,注意正音。
3“开火车”读不注音的词语。
4引导学习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
(四)识字大比拼
1看谁找的快。课件出示文中的要识的字,请你快从本课中把他们找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看谁记的好。请你在小组读一读这些生字,并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看谁说的好。
4看谁读的准。
(五)巩固字词
1词语游戏,找朋友。
2生字游戏,摘果子。
(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