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杏、红”6个字,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生词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自主合作探究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任务。
板书设计
1比一比:黄猫杏桃苹红边多少群颗堆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二、看图识词
三、认识生字
四、看图
五、自学韵文
六、扩展练习
七、小结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2、看看图,农家小院有那些植物?那些动物?
1、实物与卡片对应,学生认读词语。
2、学生认读。
1、教师板书词语中的生字:黄、猫、杏、桃、苹、红、边、多、少、群、颗、堆。
2、学生观察分析认记。
(1)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
(3)再读生词
1、比大小
(1)认识量词“颗”。
(2)让学生再举出用颗做量词的几个例子。
2、比多少
(1)看图,比较一下鸭子和鸟的多少。这么多的鸭子我们怎么称呼它们呢?
板书:一群一只多少
(2)上述方法比较杏和桃子的多少,理解“堆”的意思。
(3)让学生举出用“堆”“群”做量词的.几个例子
借助拼音自读韵文。
教师出示一组数量不同、大小不一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
一(个)西瓜
一(群)大雁
小朋友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会比较大、小、多少,也会说很多表示数量的词,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探究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xx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晋察冀、苇絮、飘飘悠悠”等难读的词,能读好句子中的拟声词,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口语化特点。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根据每部分大意,初步学会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并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自主品析课文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通过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进一步体会雨来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同时感受故事语言文字的生动。
4.体会作者的写法,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根据每部分大意,初步学会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并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自主品析课文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通过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进一步体会雨来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同时感受故事语言文字的生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法,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做一个游戏,请你根据老师大屏幕上给出的提示句子,来猜猜老师说的是谁?
2、你们看,之所以大家能够猜出老师形容的是谁,是因为什么啊?(预设:因为老师形容的具体形象、抓住了他的特点)是的,你们能够通过一些动作、语言、神态。猜对人物,这也正说明了,对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就能够认识一个人物。
3、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解决词语
1、你知道吗?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最长的一篇课文!根据序号,它分成了六部分,在预习的时候,你有没有碰到一些难读的词语,要和同学们交流的?(学生汇报)
2、老师也归纳了一些难读的词,谁来读?(出示:
ǒu liè qiè ǎn qià xuán àng
黝 黑 趔 趄 门 槛 刀 鞘 漩 涡 炕沿
tiá zhu ìn ì guān
笤 帚 吆喝 晋察冀 还乡河 鸡冠花
sǎng níng
推推搡搡 软鼓囊囊 嘟嘟囔囔 咬着牙拧 )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课文中还藏着不少有特色的词语呢,你找到了吗?(出示学习单第一题)
(预设:我找到不少描写声音的词语,比如“嗡嗡嗡嗡”。)这样的词语我们称之为拟声词。我们把它们放回句子里读一读。
(出示: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指名读。
4、小结:你发现了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拟声词,句子才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三)列小标题,概括内容
1、同学们能把词语读得那么准,说明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了很多遍。
现在谁先自告奋勇,用一句话来说说第一部分的内容?
(预设:雨来的游泳本领高超。雨来爱游泳,而且游泳技术高。)
把这句话再浓缩成简单的词,可以是—— (游泳本领高)“游泳本领高”这几个词既简洁又概括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这部分的“小标题”啦,我们把它写在序号(一)旁边。
2、同学们看,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多有趣啊!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小标题了吗?请同学们给课文的六个部分分别列上小标题,写在序号旁边。注意,我们今天列的小标题既要能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又要尽量的简短。
3、(请一生上台投影)介绍自己列的小标题。
(预设:①游泳本领高 ②雨来上夜校 ③掩护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河沿枪声响 ⑥雨来没有死
第六部分标题“雨来没有死”引用的是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应该用引号来表示。)
4、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抗战时期,在芦花村有一个游泳本领高,受过爱国教育的小男孩名叫雨来。他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李大叔,与鬼子斗智斗勇,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没想到雨来凭着他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下巧妙地脱险了)
(四)品析文本,感受形象
1、雨来的故事流传了60多年,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使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热爱祖国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2、老师发现,在刚才的交流中,许多同学都把目光关注到课文第四部分,这是为什么呀?(这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的确,这也是课文中最关键、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了。就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中,有这样几段对话。(出示对话)读着这些对话,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的沉着与机智)
(2)是呀,不论鬼子使出什么手段,雨来自始至终机智应对,毫不屈服。能把这几段对话读好吗?
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鬼子是怎样的毒打啊!请你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标红相关动词)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拧、揪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人性)
(2)从这一段描写中,你能否感受到雨来的英雄气概呢?在敌人的惨无人道的摧残下,雨来还是咬着牙,艰难吐出的三个字:没看见。是的,我们从描写扁鼻子军官的句子中,看到了雨来宁死不屈的英勇形象,这种描写我们叫做侧面描写。
(3)难怪要叫他们鬼子,他们竟然如此残忍地对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痛下毒手,哪有人性可言?
你看,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生读)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生读)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生读)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生读)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3、面对敌人的威逼诱骗,严刑拷打,雨来心心念念想的是什么?(预设:决不能告诉他们李大叔的去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1)这句话还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过?
雨来坐在昏暗的教室里,大声地跟着老师念道——
(2)在一篇里,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这种写法就叫作“前后照应”。
文中的这两句两句话互相照应,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是的,这都是雨来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3)面对敌人的威逼诱骗,严刑拷打,雨来想的是这句话,念的是这句话。这句话已经深深地镌刻在雨来的脑海里,这句话也一直在默默得在支撑着他。来,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放进我们的心里。来,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体会表达,探究联系
1、 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清晰。现在我们在回到这篇长长的中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2、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还有几处“前后照应”,说一说句子所表达的效果,谈一谈你的体会。
(1)两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出示: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2)这两段话给你什么相同的感觉?
的确,这两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们感受到了芦花村的美。大家再想想作者把芦花村写得像诗一般美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吗?
是的,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的有机照应,展示了祖国河山的无比美丽,表达了岂容日寇在这片土地上践踏的情感
(3)继续谈体会:这两段话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用心感受第2段话,这是雨来遇害之后的一段描写,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失去雨来的悲痛和伤心。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美是——凄美
(4)小结:残阳如血,山河呜咽——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他不仅直接写故事的人物,故事的情节,还通过描写故事的环境,使故事写得更感人!来,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些文字所带给我们的温度和情感吧,谁再读一读这些文字?
想着画面,读出诗情画意,如泣如诉,读出真情实感。
(5)还有哪里用了照应的写法?说一说(雨来游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几处游泳的场景?
预设:一写游泳:雨来和小伙伴儿们一起游泳的场景
写游泳:雨来在水里望着妈妈笑
写游泳:雨来安然脱险
(6)开头的两段写雨来游泳本领高,这两段内容是否可以省略?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开头描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为后文雨来在鬼子枪口下通过游泳逃生埋下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为后段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结构紧密,使读者督导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怀疑之感。
(六)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读着雨来的故事,讲述着雨来的英雄事迹,我们了解到战争中的孩子就是这样不惧危险与敌人斗智斗勇来保卫自己的家园的。有人问小英雄雨来的作者管桦:“雨来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吗?”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凭空想象的。
(出示文字: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情节,美丽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管桦)
2、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课下去读一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四、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坚强不屈 照应
热爱祖国 烘托
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介:
《字字皆辛苦》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成长故事,并通过描写李绅创作《悯农》的过程,让人们了解他在创作诗文的背后付出的艰辛,感受他认真与刻苦的写作态度。教材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育学生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主题。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积累内化。本课设计除了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外还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课堂上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了解李绅生活艰苦,读书、写作刻苦认真的态度,学习他踏实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写作的刻苦认真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悯农》诗文、插图;《观书有感》诗文、插图;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一定有许多优美的诗文吧!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出示《悯农》(引导生齐读。
2、作简单介绍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中的一首,整首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诗文中“谁知盘知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正所谓“名诗传千古” 。(板书:名诗传千古)
3、引出课题: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作者李绅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是“字字皆辛苦”。(板书:字字皆辛苦) 用古诗导入,再通过诗句中“粒粒皆辛苦”引出课题《字字皆辛苦》为学生理解课题奠定了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读文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精读重点段,交流点拨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李绅创作诗文时所付出的`艰辛。
1、学生朗读文中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李绅在创作《悯农》这首诗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有这样两点预设;
生:反复修改 教师点拨: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李绅要付出许多辛苦,可见他写作时态度是多么认真!
生:想啊、改啊!
教师小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这么多辛苦才创作出了这首诗,这可真是“字字皆辛苦”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出示《悯农》。
1、学生先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古诗。
2、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与关爱。将《悯农》介绍给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四、感悟其它段落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读后感受。
3、教师随机板书:“幼年贫寒渡,艰境亦作读” 理解升华:李绅的童年是在贫寒中渡过的,但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依然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的能力。
五、品读诗文,回顾全篇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回顾全文,品味意境。
2、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以诗文概括课文内容,运用朗读、背诵小诗来回顾全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体会诗文精炼的语言特点。
六、轻松识字,快乐检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文后生字,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2、学生自由识字。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情况,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抢读。
通过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构想
以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将“自主、合作、交流”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活动程序及内容
1。活动名称:评选本班“诸葛亮”。小组总分第一的为优胜组,优胜组的单项第一的为“诸葛亮”称号获得者。
2。以小组合作,分工落实五个活动、组间竞赛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每个活动记10分。
3。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再用一节半课的时间组织交流、点拨。
4。共设计五个活动:
活动一加标题按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要求用四字短语给课文加小标题。
活动二析细节抓住诸葛亮的'“三笑”分析其内心活动。
活动三品主题思考问题——诸葛亮用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四评人物从课文中,你看出诸葛亮有什么特点?联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你还对他有些什么评价?
活动五猜结局
①猜想司马懿知道自己中计后会想些什么?
②假设带兵的是司马昭,想象是什么结局?
三、活动记分表
略
四、活动总结
1。活动开展很成功。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兴趣很浓。每个人都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2。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了取胜,学生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给了学生取长补短、分工合作的学习机会。每组八个人就有五个人有具体任务。
3。通过汇报交流,发现同学们的表现十分精彩。在加小标题、析细节、猜结局等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才智,出乎老师的意料。因此要充分相信自己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老师也不会有这种惊喜的发现。
4。存在的问题:
①少数学习基础太差又性格孤僻的学生没有动起来。须在下次活动中予以关注。
②耗时较多,由于准备时间和汇报时间都教长,因此预计的两节课时间不够。
③初一学生好胜心强,关注分数和比赛胜负比较多,关注问题本身比较少,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有很多事物,能帮助我们判别方向。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各说一句话。
3仿照课文第2、3、4节的写法,说说大自然中还有那些天然的指南针。
4、能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课文。
难点:仿照第2、3、4节的写法,写一写大自然中别的天然指南针;懂得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是天然的指南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指南针、准确”等词语。
2、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前准备:查阅辨别方向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创设情景。有一天,你兴致勃勃地在野外捉蝴蝶,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太美了。你捉了一只又一只,捉着捉着,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周围又没有人帮你,那该怎么办呢?
2、出示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3、理解:要是 野外 迷路
二、检查自学。
1、读生字新词。后鼻音:慌、忠、影、永、闯、碰新偏旁:寸——导
2、校对新词。
3、分段:5自然段。请五个学生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千万 慌张 天然 准确 请学生介绍指南针:用磁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磁针支在一个直轴上,因磁针受磁力吸引,所以针的一头总是指着南方,另一头总是指着北方。
3、理解句子: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4、用“( ),是因为( )。”或“因为( ),所以( )。”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5、朗读指导:亲切的语气。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慌、影、盏、碰、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怎样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学习2—5自然段,能背诵课文。
3、会用“千万、永远”写话。
课前准备:寻找天然的指南针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读生字新词。2、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2—4段。
1、过渡: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自由读2—4段交流板书:太阳、北极星、大树
2、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学生质疑:忠实、向导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2)交流:忠实:忠诚可靠 向导:带路的人因为( ),所以( )。或( ),是因为( )。回答“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3)朗读指导:自由读、个别读(为什么这么读?)、齐读
3、总结学法:(1)自由读(2)质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读4、学习第3段(1)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2)自由读,同桌质疑、解疑永远、乱闯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北极星?为什么说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小知识:北极星是天空北部一颗非常明亮的星,它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3)朗读练习
5、学习第4段(1)过渡:如果有人在阴雨天迷了路,太阳和北极星都不能帮忙了,那怎么办呢? 稀、稠是反义词
(2)朗读6、齐读2—4段,你有什么感想?(大自然真奇妙。)
三、学习5段。
1、过渡:是呀,大自然很奇妙,有那么多天然的`指南针。那诗人是怎么发现的?
2、自学第五段,回答问题。
3、齐读。
4、请你根据所看的课外书,仔细想想,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告诉你准确方向的?
四、总结全文。仿照课文,写写你知道的天然指南针?(向日葵、树上的果实、树皮、树桩上的年轮、青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词句训练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组词。迷( ) 角( ) 希( ) 中( )谜( ) 确( ) 稀( ) 忠( )
2、看拼音写出同偏旁的字。石——que peng mo 皿——zhan gai pan 门——chuang nao shan wen 1、读拼音,写意思相近的词。准确——( ) 要是——( )遇到——( )
二、读课文。1、课文填空。(1)北极星是盏( ),它( )高挂在北方。( )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 )。(2)要是碰上( ),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 ),树叶( )的一面是( )。2、读句子,填空。(1)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它”指的是( )。(2)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指路灯”指的是( )。三、造句:千万——永远——要是——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以图画为引子,使学生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并且指导他们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爱的温暖、同学们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
3、通过观察、说话和表演,产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愿望,并能做到说话时声音洪亮。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校纪班规,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四、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联系图画进行教育,创设情境,深化教育主题。
五、教具挂图
六、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实验二小,从踏入校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那么有谁知道小学生的生活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小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照片)
二、观察图画,理解内容
(一)1、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的学校,现在你们能不能看着图,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所阳光小学呢?这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讨论
①、开学第一天,你见到老师应该说些什么?
②、图上这位小同学与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会对他说些什么?(及时点评)
3、情景练习
同学们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老师教给同学们知识,并且关心同学们成长。那么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与老师相处呢?
①、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演老师、一演学生。
情景:a、在路上师生相遇如何互致问候?
b、在办公室里、在教室里……
②、师生评议。
③、总结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二)1、爸爸妈妈送我们到校门口时,我们应该说些什么?
2、看图。想一想:图上的父子、母女正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动作、神态大胆、合理地想象)
3、情景表演
①、表演、评议
②、总结:要热爱父母、尊敬父母。
(三)1、当你在上学、放学路上遇见同学,你会怎么办?(情景表演)
2、评议
3、总结: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四)、观察远处,画上还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
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扫卫生?不打扫卫生会怎么样?
总结: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这里有教室、绿树、红花。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三、对照现实,热爱校园
1、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们的校园,各地方都有些什么?
2、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3、集体参观我们的校园,熟悉环境(可让讲解较好的学生作小导游,边走边说)。
四、作业
回家动手画一画我们美丽、可爱的校园。
第二课时
一、观察图画,认识同学。
1、看图,同学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知道新同学、老师之间相互认识可能会说些什么。)
2、能够养成正确书写、看书的习惯。
二、互相介绍
1、师生互相介绍自己。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爱好,或者是喜欢的食物。)
3、表演同学之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的。
三、怎样与同学相处
我们都相互认识了,我们应如何相处呢?
1、观察图画,其他同学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
2、看了这些小同学,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相处?
四、老师看看谁的执笔姿势最正确。头正、身直、脚放平。写字要做到三个一。
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今后,大家就是好朋友了,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学习。
板书设计:
我爱上学
爱学校 爱老师 爱同学 爱劳动
自我介绍
课后反思:
1、由于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较小,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玩边学。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后,让学生进行演练。学生互相评价,教师随机指导,可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效果不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