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3、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诗中内容,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望庐山瀑布》导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记得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知道的同学一起吟诵。(师生一起吟诵)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怎样的气势?
3、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关于瀑布的一篇文章,在叶老笔下的瀑布又是什么样呢?打开书第九课,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
1、听老师读思考:作者观察瀑布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试着口头填写下表。
三、指导字词的学习。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自主抄写字词。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析句,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师生对读的.形式交流。(教师读观察点,学生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通过我们刚才读课文,你觉得瀑布怎么样?(雄伟 壮丽……)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雄伟 壮丽?再读课文,批 画 勾 注
3、交流,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指导朗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1)想象一下,浪涌岸滩,风吹松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2)“浪涌岸滩”是怎样的情形呢?谁见过,给大家说一说。“涌”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翻滚 奔腾……)
(3)比较着读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在对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描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4)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感受。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
(1)“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呢?(瀑布)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呢?
(2)看录象,把诗变成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出示句子: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读出自己的感受。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1)珍珠的屏指的是什么?(仰望瀑布,看到的瀑布像珍珠的屏)
(2)看录象,理解珍珠的屏。
(3)把看到的读出来。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感觉,把想象到的读出来。
4、朗读全文,感受瀑布的声势磅礴,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美景。
三、作业
1、摘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抄写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3、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4、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2)第三自然段──相见。
(3)第四自然段──款待。
(4)第五自然段──联欢。
5、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依恋
6、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