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感知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生不懈的执着追求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音乐创作方面非凡的才华,逐步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阅读课文,根据内容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历程。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组织学习阅读课文,划出表现贝多芬对欢乐的讴歌、展现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歌颂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语句。阅读勾画。
2、组织交流评价。
3、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学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评价。
4、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思考,畅所欲言。
三、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
课后学习:
搜寻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细腻传神的音乐表现力,学习本文极富抒情色彩的描写方法。
2、品味本文叙事、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3、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前学习:
阅读月光曲传说,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风采。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畅所欲言。
2、创设问题情境: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用文中的词语可概括为“苦难”,然而他是怎样面对的,对你有何启示?阅读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欣赏《第九交响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
3、布置任务:快速阅读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达方式。阅读思考,发表见解。
4、学习评价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情感体验,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思考自由发言。
三、语文活动
再次欣赏《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
课后学习:
以“走近贝多芬”为专题,学习小组合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内展览、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日积月累:
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展示台:
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
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感悟童话的语言之美。
二、展示台
1、过渡:
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3)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1、同学们见过水池吗?(说说见过的水池的样子、特点)
2、见过五颜六色的水池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3、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
2、默读课文,找出介绍五彩池的部分。
3、再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段落层次。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藏、折(多音字)
折、丈、矗(翘舌音)笋(平舌音)
2、认清字形:
藏、碟、镰、矗、耀、驾
3、讨论如何记好生字、词。
4、同学互相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词,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段话讲什么意思?
2)、文章开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
4)、“没想到”和“真的”指的是什么?
5)、理解“腾云驾雾”、“神奇”的意思。
3、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
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案六》,介绍了五彩池的什么?(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
3)、“晴朗”指的是什么?
4)、在晴朗的日子里五彩池是什么样的?
5)、理解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6)、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7)、五彩池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3、巩固练习: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形状。
3)、说说五彩池的神气表现在哪儿?
〈四〉、课堂小结:
1、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五彩池给你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一、二部分。
2、说说五彩池的样子、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3、说说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为什么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课文通过数量、颜色、大小、形状等突出五彩池的特点,帮助我们学习景物描写。
2)、适当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具体。
3)、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3、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公输》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