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二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兴趣,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课前收集四季景物的图片、儿歌、歌曲。
4.预习本课要求认识的11个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都充满着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细细看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激情,诗情画意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了硕果累累的秋天。通过自然的导入,揭示了课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3)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4)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4.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一听:字音准不准。
二听:语速快不快。
三听:读得美不美。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出示课件,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弯弯的呢?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__会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会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冬天。”
过渡: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资料带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通过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忽视的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每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即使是写1-2个字。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又将课外作业在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是一举两得。]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课后,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板书:
四季
春夏秋冬
教学特点
本课采用了以画面导入的方法,美丽的秋景动画,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配乐朗诵,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学习本文时,正值秋季,所以安排秋季图片导入,自然、亲切)。上课伊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课中春、夏、秋、冬几幅动画的插入,不仅再现了当时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特点,而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孩子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
课前安排的收集资料,以及课中安排的画一画、唱一唱、背一背、说一说这些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读美了课文,读懂了课文,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7、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文章中有哪些语句用得好?(或议论精辟,或语句优美等)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视情况而定),如第1自然段、第10自然段、第12自然段。
8、为什么汽车进入茫茫草原时,我们会有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
明确:人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六、小结全文。(4')
1、中心:本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1)、线索清晰:是否封阳台
(2)、叙议结合
(3)、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4)、多处用对比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仿写佳句(第10段)
2、谈谈你对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及为此拟几条标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种鱼》是一富有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语言流畅。全文共3段,前两段均为一句话,句式相同,只变动其中几个字,揭示春种秋收的规律。全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要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
设计理念
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营造轻松、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体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初步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认识本课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一样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课前谈话:你听说过种鱼吗?种鱼能有收获吗?
2.揭示、板书课题《种鱼》。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标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帮他改改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感悟内容,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农民伯伯春天在地里播种、秋天收获的情景。
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植物的生长规律。(春播秋收、春种秋实)
2敝傅佳生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表现出农民的喜悦心情。
3.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小猫看见农民伯伯春种秋收后,是怎样做的`?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小猫种鱼动画。
教师旁白第3自然段内容,提出问题,谁能告诉小猫,它错在哪里?(动物和植物不一样,玉米和花生种在地里可以有收获;而鱼是动物,不能用播种的办法收获小鱼。)
5.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汇报收获,谈感受、体会、想法、懂得的道理。(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
6.出示课件: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7.学生填空,读句子。
(让学生了解第1、2段的句式相似,有利于熟记课文。)
8.用上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在具体说话练习中,让学生学会表达,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9.男女生以分组比赛形式背诵课文,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10.阅读《小学生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木棉树的种子》。
四、巩固识字,全文
1.学生提出较难认读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2.同桌互相指认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做趣味组词小游戏。(游戏规则:学生拿着卡片上台读字音,找朋友,如:我是“农”、我是“民”,“农”和“民”是朋友,“农民”“农民”。)
4.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小组争第一。
5.教师。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导入语: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与它同样题材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他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过渡】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和我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范读。
二 、朗读
1 师生共读 师读1、2、3段,一位读4, 一位读5、6, 一位读7、8、9 。
【过渡】三位同学读的都很不错,接下来,我想请其他同学起来试一下,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孩子跟妈妈嬉戏的场景,选一部分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话也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你是不是能把孩子的个性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读得好,我们在座的同学就给他以掌声来表示肯定。来谁愿意试一下。
2 学生试读 (选6人)
三 、 以读带问,引出重点(母子对话)的朗读分析
1 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妈妈是怎样的人?
【过渡】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你们为什么会给予掌声?因为他们读的怎么样啊?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或者说,我们听他们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板书】孩子 天真 淘气 贪玩 孝顺 关爱 (还有没有?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可爱 善良
【过渡】那么,从同学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妈妈又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妈妈 关心 担心 无私的爱 慈祥 亲切
【过渡】慈祥、亲切,为什么呢?
(孩子变成金色花,玩了一天,妈妈也没有责怪孩子)
那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呢?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此时一见,什么心情 ?
(担心)
那么,哪个词应该强调呢?
(哪里)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假装生气 亲切)
孩子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应是什么语气?
(顽皮 撒娇 得意洋洋 淘气 天真 机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识字,区别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积累,学习运用。
2、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准备
教师: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和诗文朗读CD。
学生: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是识记由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成的新词,积累15个词语; 三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 四是用“是”、“有”、“在”写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是读读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诗《溪居即事》; 六是朗读小诗《看红灯》; 七是复习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读小诗; 八是自主识字园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一题区别多音字: “觉”、“乐”。建议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辨别多音字。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分多音字。
* 第二题巩固学过的生字,积累15个词语。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自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记这15个词语。
* 第三题安排了四组形近字。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组字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对比组词语,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别。四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义来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 第四题通过提供的例子,训练学生写一句话的能力。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过听(朗读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当堂范读,朗读能力较差的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也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背诵。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是: 篱笆墙外谁家没拴好的小船,被春风吹进了钓鱼湾。小童见了以为有客人来了,急忙跑向柴门去抽开门栓。
* 多数小朋友都看过红灯笼或玩过红灯笼,对红灯笼很熟悉,很喜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拍手边朗读。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动作。
* 教学此题,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运用已学过的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既运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学了生字,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读小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 建议学生自主圈画出认识的字,再分四人小组交流:谈一谈自己识字的方法、经验。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告诉学生,通过第六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和好多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们可高兴了。今天,这些好朋友又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第二题。请大家大声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读词语),忘了的问一问你的同桌。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积累。
二、教师小结,拓展到自主识字园地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还交了不少朋友。看,它们来了(出示“自主识字园地”里的字、词)。
1、认一认园地里的汉字,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老师、同学,也可以运用字典查一查,能认多少认多少。
2、把认识的字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数一数有几个。
3、说一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认识这些汉字朋友的,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三、读读玩玩(兼作课间休息)
1、自读儿歌,想一想这两首儿歌分别写的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背诵的把儿歌背下来。
3、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读儿歌,进行课间休息。
四、指导学生回到座位,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 正确、流利。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背诵。
五、区别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组词语
要求: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完成第一题,一组做第三题。
1、自主读一读,弄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做得正确。
3、两大组交换。
建议: 教师在学生分组自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补差,注重分层教学,力争把差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内。
六、读一读,写一写
1、读第四题每一组的例句。
2、仿照例句写句子。
3、同桌交流,看谁写得正确、通顺。
七、自学生字读小诗
1、抽学生说说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数一数有几画; 然后在字典“部首目录”里找到它,翻到部首对应的页码,在“检字表”里找到该部首; 再数数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后剩几画,就在几画里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页; 接着在字典正文里找到要查的字,把音节写在四线格里。
2、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带点字的读音,并把音节抄在四线格里。
3、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4、通过多种方式熟读小诗,然后与同学交流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参考资料
《溪居即事》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经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②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③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④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录音机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①(出示卡片)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②小组学习: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④(出示卡片)按照刚才小朋友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同学们来认识这生字,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⑤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⑥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小结
①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结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②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③想认识谁的名字,你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②留心观察春天。
③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①过渡:(录音机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春景)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②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③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④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过渡)
①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②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句子?(学生自由读拼音)
③范写“春”字。(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④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⑤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得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过渡)
①春天里,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果树上还会结果子呢!
②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③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④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⑤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先把短文背下来?
⑥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朗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春天在哪里
学习目标
①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②留心观察春天。
③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卡片、录音机
出示卡片,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风拂面、柳绿花红、百花盛开、万物复苏
①指名读,齐读。
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③谈话、揭题:
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录音机: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①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春姑娘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你们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②创设情境2:“找春天”
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吗?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多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合作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组提出。
d.“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