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⒌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作业:
⒈课后熟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词。(也可安排拓展内容)
四、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有机可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欺骗成功
语文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作业 练习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阅读文段,回答7—8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了解“母亲”温暖宽容而充满智慧的爱对艾尔比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爱的付出与回报都能带给人幸福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体会“母亲”对艾尔比的感情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情分析: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诚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这却是课文传达出的一个信息。不可否认,感恩,目前已经是我们社会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我们生活在世上,蓝天绿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人、师长对我们的付出,不断进步发展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都和别人的付出息息相关。得到与付出促成了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而感恩是这循环的动力。就像艾尔比, “我”无私地帮助了他,并不求回报,但他以自己的快乐成长、突然出现让“母亲”喜极而泣,相信艾尔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人。教学时,应该让孩子对此有所领悟,用这盒美丽的“水彩笔”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本课的人文性所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学习31课,大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个休息日,“我”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说“儿子”艾尔比偷拿了文具店的水彩笔。“我”以母亲的身份巧妙地给孩子解了围,并把水彩笔送给了他。12年后,已成为美术系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悻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话茬儿——方言,话头的意思。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喊,像雀儿一样跳跃,形容高兴的样子或欢乐的情景。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爽朗——开朗,直爽。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2.指名说。
学生说老师要注意引导。
本文有两种分段的方法。
第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说“儿子”艾尔比偷拿了文具店的水彩笔。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写“我”以母亲的身份巧妙的帮艾尔比摆脱了窘境,艾尔比抱着“我”送给他的水彩笔开心地回家了。
第三部分(9——10自然段)写12年后,已成为美术系大学生的艾尔比又站到了“我”的面前,称“我”为“亲爱的的妈妈”。
第二种分法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12年前,一个打错的电话,让“我”以“母亲”的身份帮助了艾尔比,使他免去了“小偷”的`嫌疑。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12年后,已是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四、自学课文。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五、集体交流。
1.“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妈妈。(板书:善良或有爱心)
她对素不相识小男孩油然而生怜悯之心,自认为是艾尔比的母亲,承受着别人的责难,特意赶去给孩子解围,而且她并不认为自己那么做有多伟大。
2.“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母亲。(板书:智慧)
她的一番温柔的话,巧妙的打消了人们认为艾尔比是小偷的想法,一下子就把小艾尔比从猜忌鄙夷的围观中解救出来,使孩子有了自尊、自信。(板书:自尊自信)
3.“我”是一个宽容豁达的母亲。(板书:宽容)
小艾尔比犯了错误,“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斥责他“偷”,而是“宁愿相信,他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想要一盒水彩笔来描绘它严重美丽的风景”。她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了这种做法,一母亲的胸怀宽容了孩子,使孩子自己自悟。(板书:自悟)
4.思考:假如“我”只是告诉对方打错了电话,假如“我”也像老奶奶那样斥责他,艾尔比的人生将会怎样?
5.“这个妈妈用一盒水彩笔指引了我的整个人生……”艾尔比为什么这样说?板书:自强
六、你觉得艾尔比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师:爱的力量真是无法估量!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只是一点点温暖的关怀,就可能改变人的一生,使他拥有光明的未来。给予别人爱,接受别人的爱,回报别人的爱都是幸福的。
七、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艾尔比的水彩笔
善良自尊
宽容自信
智慧自悟
自强
开心、幸福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3、学习本文质朴、真诚、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重点:
① 了解、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② 品味本文质朴、真诚、富有哲理的语言。
难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三、设计思路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特点的联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的质朴,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以课后练习为纲,组织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教师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找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或将教参后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
教学手段上,如条件允许,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 收集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如:《居里夫人传》
3、 收集居里夫人的画像或相关的影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如有条件,可适当播放一小段居里夫人的短片,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可能很多同学都熟悉她的故事,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夫人晚年所作的《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范读、齐读)
2、 疏通文意、识字记词
问心无愧( ) 渲染( ) 闲暇( ) 奢望( )
呵责( ) 蹂躏( ) 猝然( ) 眺望( )
3、梳理归纳
a、概括要点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让学生用简单的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概括要点抓住关键词即可)
坚忍不拔信心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安静 不谋利 自由 克制 科学之美
b、分析整理
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全本分析、归纳、整理信息,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②、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9我的信念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③、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先让学生默读质疑,提出问题,四人小组
互动研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问题参考:
①“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在文中未明确指明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这或许是难以直叙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对事业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求、科学对作者巨大的吸引,还有崇高的使命感等等种种因素,糅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鞭策着作者不断前行,“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②如何理解“少年时期我再巴黎大学,孤独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明确:这里的孤独非一般意义上的孤独,而是指她潜心学业,远离喧嚣,一个人精心读书,在这期间作者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所以这样的回忆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③“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明确:所谓讲究现实的人是指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为享受生活而工作的人。梦想家的最基本的特点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感想可以自己谈)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巧境。自由的精神。
9我的信念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一般,科学家就如沉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一样,也因为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问题可视具体情况选择
5、 品味语言
①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试进行赏析
如: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6、 资料补充
补充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和对居里夫人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整理的资料,教师可作相应的补充。
7、师小结
读了本人,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8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3个以上词语,组成一段话
③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
居里夫人传
①、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②、环境:自由、安静、时间
③、工作:目标、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语文教案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下午好!
我选的课题是《父亲的菜园》,分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赞扬了父亲勤劳、执著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在本单元中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习父亲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二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指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
认识8个生字。
2、方法
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3、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的精神。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的思考一些问题,根据教材的特点,除了运用最基本的四步探究教学以外,我拟定以下教法:读中感悟法,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来感悟父亲的执著和勤劳的精神。比较法,边读边与自己的父亲进行对比,感悟每个父亲的不易。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等多种教法相结合。
四、说教学准备
生字卡
五、说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共有 五个 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谁种着菜园呢?在什么地方,种了些什么?是啊,有菜园真好,是你们的父母亲为你们开辟的,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不仅给家人了一片碧绿的菜园,还让子女获得了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菜园,来感受这种精神。板书课题。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是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因而制定
第二环节,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根据课题质疑
菜园在什么地方?菜园里有哪些蔬菜?长的怎么样?为什么以“父亲的菜园”为题?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我提出的自学要求是:
(1)自学生字词,自由轻声读文,注意每个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交给四人小组组长。
第三环节,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生自由读文,读通、读顺、有感情。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正确读音,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气馁、相当、信心十足、榨干等。
3、四人小组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一块交流。
4、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这样的语段,读一读,体会并做好批注。
第四环节,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共同解决难题 为什么以父亲的菜园为题?
默读课文画出父亲为开垦菜园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 每天天还没亮??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父亲的辛苦、对菜园的珍视与关注)
2、划出父亲“精心伺候”菜地的句子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
以后的日子,我们便四处拾粪。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
(父亲对土地的热爱,重视)
3、由这些句子体会到父亲的一种什么精神?
(体会到父亲的执著、自信、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品质)这正是父亲的菜园的象征意义。
4、小结
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第五环节,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1、积累:把课文中使你深受感动的语句摘抄下来。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也正是力求显示这些,既体现文章的思路,又便于学生的记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阿里山风景图片(其中有关阿里山云雾的图片最精彩),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国的阿里山的风光,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初读
1.第一遍: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第三遍:默读,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4.反馈交流
三、抓住重点仔细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教学重点是了解阿里山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给予点拨。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风景名胜等信息,课堂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相互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